高少华:【麒麟合创】莞城记忆城外北隅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2:02

莞城记忆城外北隅之二

子木 醉红颜/文 

       走完北隅扇面的四条边。那么我们回头再从四横说起,刚才谈到第一横是珊洲街,珊洲笔直贯穿大西路与光明路。珊洲街也叫水果街,现在我们就走一走第二横和平路。

       和平路起自大西路,两侧都是高耸的骑楼,骑楼自然都是商铺小店;下一路口则与维新路相连,整个和平路左拐弯。这一段和平路,原来叫元宝街。就在这个拐角处,有一条叫油巷的巷子直通大西路,此巷是原纸扎街北段(今入和平路)小巷。继续正直向前走,两侧仍是骑楼高耸,这里是由油巷改造而成。但两侧的骑楼的青砖、红砖早已剥落,外观十分陈旧,偶有一两间平房或低矮的骑楼,原来这儿是住户,不是商铺。骑楼的前面是门面,而内部则是住房休息之所,故而十分幽深,后面的房子则没有那么讲究了,高低搭配,参差不齐。忽然发现一个保存十分完整的骑楼,十分惊喜。这个门店铺叫千祥缝纫部,厚实沉重的大木门漆着黑黝黝的漆,门外装有十三根杉木的趟栊,门下则是麻石铺地并制成的门枕。门的上方则挂有一个避邪的八卦阴阳镜。店铺门头上的招牌中的“千”字已经脱落,主人也没有更新,或许这儿也是等待拆迁的地方吧!二楼的小小的窄窗极具欧美风格,彩色的玻璃镶嵌的小格的窗棂,让人极容易产生幽思和冥想。小窗上的浮雕线条流畅,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继续前行,则到了一条横街,左侧直通珊洲街,右侧仍是和平路,直通中山路。这一段横街,则是原来叫豆豉街的。

       第三横则是维新路——中山路——教场街——光明路。从大西路起,进入维新路,维新路的左侧有一条小巷叫安灯里的。一直前行,则到了第一个路口,左转仍是维新路,而右转则是中山路了。维新路在这里拐弯了,一直通到和平路,这儿原来是叫纸扎街的南端。在这段路上有两条小巷,一条是路左的安灯里,另一条则是钉屐巷,直通中山路。中山路起自维新路的拐角处,这儿是中山路一号,一家叫满意店的电器店。经过仔细的辩认,才知道原来这儿才是真正的猪仔圩,也是1947年大水满街的地方。该地原为农贸市场,居民多在此地买肉才等日常食物,也多在此地交易猪仔和鸡仔等活的雏种。

       右转弯就是中山路了,中山路右侧的第一条巷则是秀富巷,原为丛桂坊一小巷。今通兴文街。继续前行则是第二条巷,兴文街。兴文街古称兴文市,因清末该地民间曲艺弹唱及木偶戏兴盛,故名。街中有龙泉古井,至今井水清冽。井口用四块麻石板砌就,四周都是水泥铺地,四周砌有花池,绿树红花,格外古朴自然。这儿还有一个澳   的理发店,许多莞人曾在此烫头发,做新发型的。再往下,就到了第三条巷,皮鞋巷,下面专文撰写。前面又要左转弯了。这儿有一家寿衣店铺,铺前摆放着一袋茶肤粉。听朋友讲:茶肤粉,是老东莞人家家必备,人人必用的清洁专用品,尤其是冲凉。因为以前根本没有沐浴液可买,或者说有可能也很少有人能买得起。约二十米的样子,正前方则是钉屐巷的尾了,这也算是中山路左侧的第一条巷吧!巷口有一家卖厚街烧鹅濑粉的,据说很地道,不过,没有在此店吃过。如果你有时间就来品尝品尝。中山路在这儿又向右边拐弯了。

       中山路在这儿笔直笔直的,一溜儿排下去,两边满是骑楼。生意现在仍然十分红火,老莞人还会经常来此购买日用百货,针头线脑……这一段路右侧则有几条无名小巷与皮鞋巷相通。中山路头,则与和平路横着相接。而继续下行则是教场街了。

       教场街,又名教场正街,西端(以千祥街为分界)在上世纪30年代扩宽成今和平路,而东端至却金亭一段横街,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有风格。通过教场街则可以直通到光明路与榕树角了。那儿有两个出口。教场街的得名,应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习练比赛的教场,也曾在此作过刑场,也曾是一片比较荒凉的地方,一度成了为莞人弃婴之所。故曰有人说,教场街阴气很重,听说解放前这儿的住户许多是有残疾的,我没有考证过,此言不确。(【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不过教场街的确十分冷清,行人稀疏,偶有几个行人也是行色匆匆,尤其是夕阳下,余晖照在青砖瓦房上,斑斑驳驳的,十分具有清代街巷的幽幽感,同时也有一股寒气逼人。记得年前在教场街考查时,曾遇到一个六七岁的老太太,躬着腰,驼着背,我们在打量这个老街时,她也笑微微地与我们搭话,絮絮地说着这条街的历史和她陪伴老街的日子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笑着听她讲,临走时,把手中在千祥街买得油饺赠给了她,她点头微笑着谢了我们,就向自己那个低矮的小屋走出,开锁,推开门,一间临街的窄窄的小房。这也许就是最偏僻的角落中老莞人的原生态的生活吧!

       教场街游罢,应该到了第三横,那应该是皮鞋巷——史园坊——光明路了。皮鞋巷起自中山路,巷口右侧有一家中山酒店,左侧是一家日杂百货店,门口平日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色用品,如各式各样的灯,面具,红白事用品,香烛等……

       初进了皮鞋巷,首先要越过阮涌尾,皮鞋巷只是一条窄窄的巷子,但却是莞城外很古老的巷子了。据说,古之皮鞋巷与今有不同。皮鞋巷原有之地仅东达六家村,西至维新路、中山路交汇处(即以前的猪仔墟。道教巷及孖庙前,都已消失。)。近代皮鞋巷累经变迁,首先是六家村归皮鞋巷,后来皮鞋巷西段析出,今称阮涌尾。皮鞋巷里有一些专门从事民间红白事和拜神之物品的店铺,多从事纸钱、冥币、香烛、神衣……虽然,这些活动是明令禁止的,但鉴于民间的风俗,一直是禁而不止,查而不绝。其实,现在国家的宗教政策也十分宽松了,公民的信仰也较为自由了,这个行当似乎也在慢慢兴旺起来了。我们专门来过几次皮鞋巷,请教过加工神衣的人,似乎这里也有许多的学问,有观音的神衣,有土地公的神衣,也有灶君的神衣……所谓的神衣,不过是用剪刀剪出的彩纸做就的帽子、衣裤、靴子等物,但人们的敬神之意,不毫不爽……

       皮鞋巷与和平路、中山路、阮涌尾、部分旨亭街都是平行的。就这么一直走下去,便可以来到旨亭街的布匹批发市场。这儿是皮鞋巷的一巷,可以直通中山路。一巷巷口有两座老式骑楼,十分古朴美观,曾在此多次拍照。一直走下去,皮鞋巷50号则是一个小小的青瓦门楼,十分简约。这一段皮鞋巷原叫六家村,是后来并入的。二十世纪80年代该地因贴近莞城第二市场,故商业一度兴旺。现在这儿的布匹批发市场,目前仍然十分热闹,店铺一间紧挨着一间,生意还是很好的。但远不如当初时的兴旺发达了。此段左侧还有皮鞋巷二巷。皮鞋巷止于千祥街与葵衣街交界处。再往前则是史园坊了。史园坊起于千祥街,至于光明路口,却金亭边。是与教场街平等的一条街。

       第四横则是阮涌尾——皮鞋巷一巷了。阮涌尾起于大西路与振华路的相接处,与阮涌路相对。阮涌尾是一个花鸟虫鱼及各种宠物的交易市场,平时日这儿鸡鸣狗吠,鸟语花却不香,到处充斥着一股臊臭味,不过,宠物爱好者则久入此肆早已不闻其臭了。(【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从这里走下去,左侧则有一小巷,名曰:兴文街;顺兴文街走10米左右,左侧则是秀富巷,秀富巷直通中山路、维新路;直走则是兴文街,一直通到中山路。因前文已述此处不多言。再回到兴文街的入口处,仍前行,则是阮涌尾,一路下来,则会有旨亭街十四巷与之相通至中山路,中间有阮涌尾一巷、二巷,直到皮鞋巷一巷止。巷外有一棵硕大的梧桐树矗立着,树干粗大,却枝叶极为繁茂,也许老树看过了太多的风云变幻,如今已经不再言语了……

        至此,北隅社区这个核心老区的扇面的四横已经介绍完毕。下面,再了解一下这个扇面的三纵吧!当然,就不包括两个边了。

        先是先从旨亭街说起吧。原旨亭街只包括平乐坊之西南段,至驿前街为出口,并不包括今平乐坊以东至葵衣街一段。据《东莞市地名志》,“旨亭”二字还颇有来历。

       相传在清代,该街的林蒲官至大夫。林蒲少习棋艺,皇帝经常恩准其进宫对弈,并准其携同幼子进宫,让林蒲的幼子跟太子一起玩耍。一天,林的幼子与太子争抢玩具,惹得太子大哭起来,林大怒,跳起来,一脚将幼子踢死,并厉声说:“畜生!汝目下年幼,尚且欺凌太子,他日长成,势必沦为乱臣贼子,留汝何用?” 林以为如此必定获皇上重用,高官厚禄指日可待。皇上则由此深察林此举纯属媚君,此人不宜任用。后来,林请假回乡扫墓,皇上趁机颁下圣旨,赐其归田。后来有人在此地建亭,此街便称旨亭街。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朱元璋曾不止一次梦见东莞的土地公和城隍神向皇帝乞要封号,于是三次降旨敕封土地祠和城隍庙。旨亭街便因此而来。接旨亭何时被拆毁已无从考察,但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至今。旨亭街人才辈出,其中以容家为著,清同治二年有容鹤龄高中进士,曾任东莞龙溪书院院长。**初年容家又有以国学泰斗容庚,哲学家、历史学家肇祖及金石考古学家容媛为代表的名人。

       还有第三种说法,古代县官为接圣旨,就在西城楼处此处建了一个亭。一来而去,人们便在此地定居、生息繁衍,遂把此地命名为旨亭街了。

       旨亭街起自振华路,与西城楼遥遥相对。入得巷来,越过老百货大楼、老新华书店,则是一家买云吞面的。说起这旨亭街的云吞面那可是大有来历的。东莞云吞面,竟也是一特色。在北方,云吞即云吞,面即面,何来云吞之面。这东莞最有特色的云吞面就在旨亭街入口处,也是几十年的老店,既无门头也无招牌,却是每日食者如织,不绝于缕。据说这云吞面是由北方馄饨演变而来。用鸡蛋清和面,擀成薄皮,作云吞皮及面条;用七成瘦猪肉、三成肥猪肉加鲜虾仁、大地鱼碎、蛋黄,有时加上鲜笋,以及调味料和匀作馅;汤料则用猪骨、虾子、大地鱼碎熬制成,其皮薄馅多,与细面条同盛一碗,其味非凡。云吞面条入口极筋道,馅又极香,至今仍吸引许多老东莞来此品尝,风雪无阻。我会经常来此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云吞面,你呢?馋了吧,来吃一碗吧!真得很好吃的。

       旨亭街是这一片街道中最大的一片。一共包括19条巷,108户;一巷已余下短短的一两户人家了。二巷也是如此。三巷在街右,则是极为深幽,两侧均为青砖老屋,人走在老巷里,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中,人也一下子沧桑了起来。三巷中的老屋比较多,且保存较好。小巷的里面有一眼古井,现在人们还是经常会从井里打水洗衣服,洗菜,井水可清凉啦!已经走得很累的你,可以在此打水洗把脸,不过,可要抓紧时间哦,因为打水的那只小水桶底是漏水的。不过,打一桶水也是很容易的,水位只有两米左右。水井的前面即有一座小楼,时常会遇到一些中老年的粤剧的票友,经常在这个地方聚会、排练……坐在旁边的鸡蛋花树下,听着悠扬的管弦乐的奏鸣声,心中一片空明……

       小巷的深处有一个红粉石砌就的小门,转入,则有一户人家,门面灿然,古色古香,俨然是一座保护极好的老屋,但苦于此巷太过狭窄,不能拍摄出理想所照片,否则可以作为《莞城记忆的》的封面了。又过了一道小门,左转,则看到又一间老屋,极为精致。据说是阿舍家的,因为朋友和他是老邻居了,前一段和他见面时提起这个老房子的事,他说现在都已经搬走了,只剩下一座空房了,如果我们愿意拍摄,就尽管进去好了。既然得到过主人的同意,我们便毫不客气了。先再门口一陈狂拍,厚实的大木门,粗大的趟栊,漂亮的红粉石砌就的门框,坚实的麻石门枕,雕花的大门门檐,四角翘起的挑屋檐,檐下的青砖雕塑,整个大门古朴自然,虽经岁月之变,但依然光鲜如昨……轻轻拉开半掩的趟拢,有力推开沉重的大门,门厅窄窄的,正面的迎门墙上有个一花瓶式的窗子,回转身,将门轻掩,这时才发现,木门后有两个大木锁,木锁上有八个大木栓,可以转动,以禊入门栓内凿就的孔内,不能不佩服前人的聪慧啊!趟拢,在门右有一个钉在墙上的木架,可以自由的趟或拢,且可以随时上锁,起到防盗作用。这可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东莞老房子的内在结构了。

       再进去,则是一方开井。略略呈长方形,地面上已经生了一层绿绿的苔鲜,也有一些杂草。虽然主人搬走不久,但东莞这个潮湿多雨的地方很容易草木的生长和霉菌的滋长。右侧是三间正房,前面则是一小间与大门同宽的灶间。走过去,发现灶间的设施齐全,有两个灶堂,皆用砖砌成,墙壁上还内砌了一个瓦烧得烟囱。靠门口的小窗下,还砌有一个洗涮的小池,还有一个放案板的平台……墙角还有一些未用的木柴……这才是一个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常态。回到主房,门口亦是红粉石为框,仍然是厚实的高大木门,门是开着的,房内基本上已经空空如也。地上铺着淡红的板砖,板砖防潮,也是老东莞人最喜欢用的地板砖了。主房的中间厅房较大,较高,还有木板铺就了二层的小阁楼,这儿据朋友说是安放先人盛放骨灰的坛子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也许莞人敬祖吧!房内有一个木制的饭厨倒在地上,看来主人已经决心不再要了。主房的左侧有一小间耳房,内有一梳妆台、一五斗厨,房间内太暗,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在相机的闪光灯下,也的确没有拍到什么。又到了主房右侧的耳房内,也没有了什么,只空余几只破缸破罐……主房后墙还有一门,出去便是后院,所谓后院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主要是用来放东西的……已经满眼荒草萋萋了。抽身出来。意犹未尽,站立门外,默然以对,良久,方转身而去。

        这是旨亭街三巷内的所见。这三巷是与平定里三巷相通的。也与平乐坊极近。后文还会提到。

        再次顺着旨亭街走下,就到了旨亭街八巷。这条巷子乃是古文学家容庚的故居,巷子上方门额上曰:容庚故居纪念馆。字是蓝色的,落款是启功敬题。山墙上有“东莞市文物保护保护单位容庚故居”的石碑和容庚故居的介绍。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初号容斋,后改为颂斋。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画鉴赏专家,工书法,尤精金文,兼擅篆刻。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岭南大学教授及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等职。所著的《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殷周礼乐器考略》。

       容庚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岭南建筑,三进布置,每进都是一个独立的三间两廊式单元。从小院的正门进去,迎面将是青年容庚的铜像。这是他27岁时,刚刚到北京求学的样子。不过,目前较少开放。走进房间,墙上的展板讲的是容庚家族的书香渊源。窗户很小,即便开着照明灯,光线也是昏暗的。第二进房子的左手边是卧室,床上摆着两个枕头,甚至还有一把蒲扇,仿佛青年的容庚在夏天中午休息完毕,刚刚走开。在天井旁边还有厨房,连锅灶碗筷的摆放都一如当年。在第三进房间,可以看到容庚家中当年的一些家具陈设。这些文物都是由容庚的子女捐赠。

       旨亭街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不仅容庚生于斯,就是刚刚进来的振华路与旨亭街交界处,就是画家邓白的故居。

        顺着这条古老的旨亭街踽踽而行,踏着古人的脚印感觉着先贤的呼吸,聆听着咿咿哑哑的莞语,我沉醉在这春风涤荡的时光里,不知穿梭了几条街,走过了几条巷,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条莞城远近闻名的窄巷。虽说是窄巷,却是没有名字的,是老莞人口头常说的一条小巷。极幽深,极古朴,又极有韵味和岭南建筑之风,巷子的确窄极,一个人走过尚过,而两人相对,必须两肩耸立,身体贴墙方可顺利通过……

       大约在旨亭街十巷处开始向右转弯,这时的旨亭街就开始与和平路、中山路、皮鞋巷、阮涌尾相平行了。这儿一字摆开为十一巷、十二巷……直到十九巷,与葵衣街相通。这中间,在旨亭街十二巷相对的位置有一条巷子,叫平乐坊。后文详述。

       第二纵则是千祥街——葵衣街——芹菜塘——光明路。也是最需要重点了解的街道。这条街的起点在珊洲街,对面则是东莞粉厂。东莞粉厂曾是所有东莞人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地方,粉厂关乎每一个莞人的一日三餐。听朋友讲,友人的大伯在粉厂工作,在夏天经常会有免费的冰糕票发给职工,于是乎,朋友便会经常到粉厂去找大伯要冰糕吃。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给家里的老人带一些。这儿一度记成千上万的东莞的儿童少年牵肠挂肚的地方。

        一入街口,左边墙壁上边可看到一个绿色的街道牌:千祥街。街口有一些摆摊买菜的商贩,看到我们在拍照,忙不迭得收拾自己的摊子。我则笑着说不必了。街左侧有几家饼店,店铺前摆着油饺、麻葛、口酥、糖环、鸡蛋卷、猪油糕……等莞邑的风味小食,我曾抱着尝尝的心态买过几次,的确是蛮好吃的,但朋友说这些小店做得小吃都已经不地道了。没办法,这也是全国各地的小吃一样的命运。

        再走下去,街右则第一条巷则为云集街。这条原来是通和平路的,但现在不知为什么已经堵上了。过了云集街口,就是左边的第一条巷子叫竹排街。之所以叫竹排街,在于这条街在建国前有大量竹排工厂,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渐没落。这条街可以直通到教场街横街,通光明路。竹排街的下面则是千祥街左的第二条巷子**街,床街原为手工作坊区,居民以制床为生。建国后手工作坊日渐式微,作坊遂逐渐废弛。这条起自千集街的街巷,在街尾处并入了竹排街。继续下行,街左则有第二条巷子叫果街,直通和平路。

       前面到了十字路口,左边是教场街头,右边则是中山路尾,这也是与社区第二横相交处。前方仍是千祥街,这儿已经成了妇婴幼儿的服装商业区,街道两侧满是服装店、成衣店、床上用品店,旗袍店……

       又到第二个二字路口,左边是皮鞋巷,右边是史园坊,这也是与社区第三横相交处。前方则变成了葵衣街。葵衣街上左边第一条巷子叫文教区。原来清代该地广建私塾,故得名。这条巷子直通光明路。葵衣街再往前,右边则是旨亭街的尾了。再下行,则有葵衣街左侧第二条叫天水养芹的巷子。这条巷子内又有天水养芹一巷、二巷、三巷,一直通到光明路口。葵衣街上多数为制衣店,熙熙攘攘的,人流络绎着……葵衣街终于到了尾,则有几个成衣店的老板在打麻将,四个人一桌,旁边还有几个人站在那儿看,呵呵,这可是广东人的常态了,忙摄影留念。左侧第二条巷即是芹菜塘的主街了。与芹菜塘错对的一个小巷,名叫灯头一甲,是可以通到运河小学的,自然也可以通到平乐坊。再前行,右侧还有一条小巷,转入,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地方。所谓的一家三巷。这儿是世科里的尾,却是芹菜塘的头,还是灯头一甲的头。几间破破烂烂的低矮的老屋,我忙着立此存照。其实,顺着葵衣街再往前走也是芹菜塘小区了。也可以直通光明路。

       那么我们又葵衣街转入芹菜塘,并可转入芹菜塘服装市场,这儿集中了几排门面专门经营服装销售和批发,虽然新城区有那么多的高档批发市场,可这儿还是更适合于广大群众的购买力或者说更适合于新莞人。这儿有两个出口可以直接到光明路。

      关于芹菜塘是有故事的。清初期,这个地方由于地势低洼,一年春天连着下一场雨,雨水汇成一口面积达60多亩的浅水塘,一些芹菜种子留此,不久长出茂盛的芹菜,水塘故名芹菜塘。后来芹菜塘旁有一巷名“天水养芹”,也是源自此典。**年间芹菜塘被用于养鱼,塘鱼十分知名,一度用于出口。二十世纪70年代,芹菜塘被填土成为平地,用作单位宿舍楼。二十世纪80年代,此处还建有当时东莞最大的农贸市场。

       再走一走第三纵平乐坊。平乐坊的入口,在莞河西二路,右侧面美高美公司,两侧主要为居民区,约100米的样子,有一带公用电话的士多店,正在拆迁中。从这儿有一小巷直通平定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平定里31号的工人医院。继续前行,两的楼房正在拆迁中,上两次来时还在叹人去楼空时,现在已经夷为平地了。一直走下去,则到了运河小学。右侧则有一小巷,为灯头一甲。平乐坊在此左转,则一直通达到旨亭街。平乐坊的巷尾正好与旨亭街的十二巷相对。   

       呵呵,到此为止,整个北隅社区的核心街巷已经了然于胸了。有时间再去拓展北隅的外延部分,即细村、新沙、新涌、兴隆街、炉街……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