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茅可以直接吃吗:【麒麟合创】旱龙之约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17:24

求雨山下旱龙乡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旱龙之约之二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    醉红颜

下载 (61.1 KB)
2011-7-3 17:24

 

解 放前留下来的这条木龙存于厚街桥头的节度陈公祠中

      2011618,我们专程来到厚街镇桥头村,寻觅东莞旱龙乡的踪迹。


下载 (41.37 KB)
2011-7-3 17:24

 

2011年6月18日我们走进厚街桥头

    幸运的是,我们在桥头村老人活动中心遇到了尚叔和应叔。通过俩位老者的详细讲解,东莞旱龙的风俗逐渐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楚起来。

下载 (72.7 KB)
2011-7-3 19:05

 

我们幸运地得到了应叔和尚叔两位前辈的详细讲解

    婆娑的榕树下,清风微拂,我们虚心向尚叔请教:“尚叔,我们知道常平横江厦也有旱龙。每年也有‘扒旱船’的习俗。这两地个的旱龙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桥头的旱龙和常平横江厦的旱龙是没有关系的!”尚叔十分果断地回答。


下载 (44.42 KB)
2011-7-3 17:24

 

尚叔十分肯定地说,横江厦的扒旱龙和厚街桥头的舞旱龙并没有联系

   “我们记得在《常平镇志》中载:相传,横江厦李氏的始祖李光汉先在沙神搭草寮养鸭。后得陈家一老翁指点,遂至沙巷置居,其后代绕山建村,故名为环岗厦。后因土语“环岗”与“横江”谐音而改名。因为立村之时,得到过陈家老翁的指点,所以,我们怀疑横江厦的旱龙与桥头的旱龙或许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同时也猜测横江厦的旱龙或许来源于桥头的旱龙?”我们还是尝试着将东莞两处旱龙乡加以对比和联想。

下载 (58.29 KB)
2011-7-3 17:24

 

子木在东莞图书馆查阅《常平志》

  “我们桥头的旱龙来历还得从头说起。桥头第九代祖先叫陈琏,当时是皇帝的那些皇子皇孙的老师。”尚叔对先辈的掌故了如指掌。

    “陈琏,就是《琴轩集》的作者陈琏?”我们不由得插了一句。(陈琏,字廷器,号琴轩,东莞厚街桥头人。)尚叔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继续有条不紊地说道:“明正统元年(1436),任礼部左侍郎,正统六年(1441),陈琏已年逾七十,乃辞官归里,居莞城同德街,建‘万卷堂’。


下载 (36.74 KB)
2011-7-3 17:24

 

《琴轩集》(杨宝霖辑佚版)

  有一年,莳完田几个月了,却一直没有下雨。禾田都被晒得爆裂了!那时候陈琏已经解甲归田,居住在莞城同德街的万卷堂中。村里推举了几个德高望重的兄弟从厚街桥头步行到莞城同德街,找到了陈琏。告诉他家乡的旱情。陈琏立刻随兄弟们回到了家乡,仔细视察一番。行至现在水厂的那座山——求雨山。当时这座山并不叫求雨山,只是因为陈琏选了这座山来求雨,后来才得名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六百年了!”


下载 (62.71 KB)
2011-7-3 17:24

 

万卷堂的原址在今位于城区同德街的城区中心幼儿园内

   这时,在旁边聊天的几个老人家也围了过来,有人插嘴说道:“尚叔,我们村建村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那舞旱龙起码也有七百年了吧?”

     尚叔看了那人一眼,掰着指头说道:“陈琏得病去世的时候是85岁,即是景泰五年(1454),而舞旱龙是为了庆祝陈琏求雨成功、答谢龙王显灵的,所以这个习俗距今应该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尚叔说起话来总带着军人的果断。

   “东莞邑令吴中,曾经把陈琏与李用、李春叟合祀为三贤祠。东莞文化教育的兴起,应该从陈琏开始……”我们简单地聊起了陈琏的概况。

下载 (78.64 KB)
2011-7-3 17:24

 

陈琏雕像(网上下载)

  尚叔和应叔听得十分认真,先祖的事迹应该是让陈氏足以自豪的。尚叔乐呵呵地说:“是啊!村里人传说他是文曲星托世的。”

    桥头的求雨山,72日,我们特意二访桥头,专门拍摄了当年陈琏求雨之地——求雨山。

下载 (83.84 KB)
2011-7-3 17:57

 

2011年7月2日,我们特意来到了“求雨山”,也许电闪雷鸣之中真龙再次显灵?


    “那时桥头这里已经一年又八个月没下过雨了,于是他带着族人到山上求雨。”应叔在旁边插了一句。

   “那天是五月初四,陈连来到这座山上求雨,刚刚求完,只见天上乌云密布,行雷闪电,一个龙头从乌云中钻了出来,雨,哗啦啦地下了个痛快!于是到了初五那天,大家就舞龙来庆祝一番。”尚叔很开心地继续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的故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琴轩公这次求雨成功,每年的五月初五就舞起旱龙来……”

   “桥头旱龙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历史悠久了。记得常平横江厦的旱龙,源于清朝顺治年间(1655年左右)。现在算来也有356年之久。看来,桥头的旱龙历史更悠久一些。”我们不自觉地将桥头旱龙与横江厦的旱龙来源和历史作一番比较。


下载 (63.68 KB)
2011-7-3 17:57

 

2008年厚街桥头旱龙的情景(网上下载图片)

下载 (65.74 KB)
2011-7-3 17:57

 

常平横江厦的扒旱龙

 “你们读过我们桥头人发枝写的《旱龙乡》吗?里面就有这些描写了!我回去带点资料给你们看!”尚叔忽然间又提到陈发枝先生的本土长篇小说《旱龙乡》,看来对这本书是深怀敬意的。


    陈发枝先生《旱龙乡》第一百六十八页第十一章《刑场生恻隐、梦田死里逃生 陆地罢龙船、汉子水中作乐》有如下描写:

下载 (41.32 KB)
2011-7-3 17:57

 

陈发枝先生的长篇小说《旱龙乡》

  “桂花在中栋一角祭过各路神祗,鞭炮与锣鼓齐鸣。‘龙船出动了!’一群孩子,分成两列,手举榕枝,在祠堂滴水檐前雀跃不已。

     硝烟与红屑扑面而来。在一片欢腾中,广成舞动龙船,左顾右盼、摇头摆尾,做出巨龙初醒、寻路觅食、回头采青、登山涉水各种动作。梁先生定睛细看:这只龙船长不足三尺,龙头、鹿角、鱼身、尾巴上翘卷作云头状。鲜明的色彩,显然是最近由漆匠重新上的色。打不死大声说:‘由荔枝木雕成,重约七八斤。’

    龙船与锣鼓一出祠堂,汉修恰好赶回来,与众孩童嘻嘻哈哈分两列追随于广成之后。放鞭炮的在龙船两边,一路点燃炮仗开路。孩童们张大喉咙,随着‘逢逢锵锵’的鼓锣声猛叫‘嗨嗨、嗨嗨。’

     舞龙船的节奏非常讲究,因为文成这样的昂藏七尺大汉,面后面追随着的是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儿,他一步足抵孩子们两三步,如不知将就,势必使孩子们追赶不上。所以,舞龙手必须做出各种虚拟动作,如金龙舞日、银龙逐月、炎龙戏水、旱龙播雨、懒龙呼风、骊龙吐珠、蟠龙护子、亢龙怀春等花巧动作。广成是北斗乡中最出色的舞龙手,他还创造出诸如毒蛇拦路、猛虎盘山、上百步梯、过独木桥等虚拟动作,一只龙船在他手中弄出千般花样,教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从松溪祠至镇国公祠,不过百多步远,足足舞了半个小时,全村上下,过足了瘾。

     龙船从开阳村至天权村、天机村、天枢村,然后穿过天璇村的大街,从中心小学背后转入天衡村。其中景棠和广成多次替换。全队的人,无论老幼都像水中捞上来似的,没有一处干的地方。”

    此段精彩描写,当是东莞仅有的一篇关于桥头村舞旱龙的前的祭祀、舞旱龙的花样技巧、旱龙的外观、舞旱龙时的壮观场面以及舞旱龙时的行走路线等诸方面的最生动的写照。

     我们也正是循着本土作家陈发枝先生的《旱龙乡》的文字之约而来到旱龙之乡——厚街镇桥头村

    尚叔回家给我们找资料去了。应叔接着和我们聊了起来:“当年求雨时,突然一个龙头在乌云中露出来,下雨了!下雨的时候正是五月初四的晚上,所以到了初五那天晚上,人们为了感谢真龙显灵就拿着木龙头和树拱舞起来。”(树拱:树枝)

下载 (61.28 KB)
2011-7-3 17:57

 

应叔给我们讲当年陈琏回来求雨的传说

 “哦?木龙头?!”我们有些好奇起来,传说中的“桥头旱龙”究竟是何模样引起了我们的一番遐想,“为什么要舞树拱呢?”


   “那些树拱其实象征乌云,木龙头就是当时人们看到的那个龙头,敲锣打鼓就是行雷,放鞭炮自然是闪电了!”应叔十分详细地给我们比划着。

   “呵呵,果然很有意思!还能看到吗?应叔!”我们已经无限向往了。

   “今年的舞旱龙的时间已经过了。我们村都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晚上八点才开始舞旱龙,原来是各村去舞,现在都在广场舞,各村的旱龙都过来,大家一起舞,一直到十二点才结束。”应叔说起舞旱龙来,顿时来了精神,“旱龙舞完之后,就要放回祠堂了!我们到现在每年都要舞旱龙的。只是文 革那几年不得不停掉了。舞过旱龙,我们村里风调雨顺,村民都能安居乐业了!我十二岁抓树拱舞,十四岁就开始抓龙头舞了,我十四岁那年已经长得个头很高大啦!我们是单手抓着龙头来舞的!”

   “呵呵,真了不起!”我们禁不住地夸赞起来应叔,“其实,横江厦人都叫‘扒旱船’,桥头人却叫‘舞旱龙’。还有,横江厦‘扒旱船’时,由三个人,前面两人抬着龙头,后面一人负责上下舞动。桥头人应该是由一个人单手或双手举着舞的。每年举行旱龙活动的时间也不同啊,横江厦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七初八两天,且都是白天的活动,而桥头则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晚上。”

   正说话间,尚叔从家中回来了。我们看到尚叔从自行车的前面车框里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还有两张照片。

下载 (61.17 KB)
2011-7-3 17:57

 

尚叔把资料拿来了·

   尚叔打开《桥头》小册子。桥头历史简介:桥头,是东莞市厚街镇的一条大乡村。桥头的一世祖陈誉,是河南汴梁人(今开封),守钦宗靖康年间,以武功拜镇国上将军,建炎元年从高宗南渡,以前职兼岭南清海军节度使,大约在宋绍兴三年(1127年)来桥头。桥头位于凤凰山下莲涌水边,水上有大木桥——永津桥。乾道四年(1168年)改为石桥,改名为迎恩桥,又称仙桥,俗称大桥头。大桥之东有小桥通于民居,曰桥子头即所谓“桥东”,为现在的桥头。绍兴二十五年,陈誉的儿子陈晏(二世祖)以父荫任东莞县令,是年迁新屋村汴屋定居。卒葬于新屋相思园,明朝年间,陈氏后人建起了“节度陈公祠”,就是纪念桥头始祖陈誉公的,桥头人称“大宗”。桥头建村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下载 (44.01 KB)
2011-7-3 17:57

 

厚街桥头的历史简介

  桥头陈氏历代人才辈出,有记录或诗文传世的有:镇国上将军、岭南清海军节度使陈誉;东莞县令陈晏;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陈琏;军事家陈象明;诗人陈阿平……

    我们正在感慨和仔细阅读时,尚叔又拿出两张照片,原来尚叔曾是东江纵队的老战士。这更加让我们对尚叔充满了敬意,我们决定抽专门的时间再来采访尚叔的东纵抗战抗日的英雄故事。

下载 (34.5 KB)
2011-7-3 17:57

 

尚叔原来是东纵队员!

  我们正聊得起兴起,尚叔说:“我们这条村有八百到九百多年历史了!我们去祠堂看看吧!那里还有木龙头呢!”

    从老年人活动中心出发,我们途经建于2004年桥头广场,广场是桥头人舞旱龙的重要场所。我们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下载 (45.38 KB)
2011-7-3 18:27

 

桥头广场是村民们每年舞旱龙的地方

    距离桥头广场不远,则是“节度陈公祠”了。祠堂前有一大水塘,宗祠门前左右各有一尊雄壮威武的石狮,这都是东莞所有宗祠的共同特点。

    整个宗祠为三开间,两侧有明巷,分别为“文通”、“武达”。清一色的红砂岩基础和门脸、门匾额,廊下的两个柱子均为花岗岩,饱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宗祠屋脊上传统的龙船脊,各式各样的陶瓷公仔依然栩栩如生,两只鳌鱼振翅欲飞。祠堂门匾额为“节度陈公祠”,这就是前文提到了纪念桥头陈氏一世祖陈誉的宗祠。


下载 (67.05 KB)
2011-7-3 18:27

 

节度陈公祠内藏旱龙!

   祠堂的门口对联:派衍颍川,籍汴梁,家莞邑,宋室飘摇,统貔貅,匡社稷,荣封镇国,节度南疆,百事殊勋昭日月;支分桥圃,子县令,孙侍郎,历朝忠义,悬明镜,爱黎民,光大宗功,弘扬祖德,千秋正气振山河。


下载 (42.68 KB)
2011-7-3 18:27

 

祠堂大门的柱顶上龙三子嘲风色彩鲜艳做工精细

  细看方知,此联为《旱龙乡》的作者陈发枝先生撰写。尚叔指着对联说:“上联写桥头陈氏立村的始祖陈誉公的功绩以及立村的由来;下联写其子孙后代承先启后,以弘扬祖宗正气,为国为家而名于世。”

下载 (40.56 KB)
2011-7-3 18:27

 

梁上的木雕无论是人物还是花草构件皆十分传神精巧

  “吱吖”一声,尚叔推开了宗祠的大门。院内一片开阔,中间直通下去为宽阔的麻石路面。中间有一牌坊高耸云端,牌坊四角高翘,屋脊上的公仔依然鲜活,只是因年代久远,多数已脱落。牌坊匾额“名宦乡贤”,中门大开。左右各有小门曰“礼门”、“仪路”。

下载 (59.35 KB)
2011-7-3 18:27

 

在应叔和尚叔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节度陈公祠

  “尚叔,从屋脊上的时间来看,1997年宗祠重修过?”我们进一步询问宗祠的相关情况。

    “这座祠堂整体没有重建或者大修过,只是稍稍补了一下灰路。这两边以前是没有台阶的,只有中间这一道台阶。”应叔接了一句。

下载 (66.89 KB)
2011-7-3 18:27

 

陈公祠中彩绘修旧如旧,非常精致

·  “这祠堂的修葺工作我是顾问兼总指挥,那时我可是一连20多个晚上没睡好啊!”尚叔似乎十分感慨地说道。


下载 (63.58 KB)
2011-7-3 18:27

 

应叔说,这中间的台阶是原来的,两边的台阶是后来修的,其他并没有过多的修改

·  “哦?为什么?”我们不禁奇怪起来。

    “我们那会儿是发枝(陈发枝)提议并指导我如何如何一点一点地修复的。老书记也很支持我们。但是新书记则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我们这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我当时很生气,就跟他理论……”尚叔现在一提起此事,还有些激动不已呢!“这是我们祖先的祠堂,是教育后代的一个非常好的基地,怎么可以说成了封建迷信了呢?”

下载 (49.47 KB)
2011-7-3 18:27

 

鹤发童颜的陈发枝先生曾指导重修节度陈公祠

下载 (56.1 KB)
2011-7-3 18:27

 

祠堂中的莽一看就知道出自内行人之手

  “是啊!现在市委市府高度重视东莞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支持各镇区将原来老祠堂转化为村史馆、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场所,让老宗祠发挥新的功能。”我们也附和着尚叔的意见。

下载 (56.64 KB)
2011-7-3 18:57

 

尚叔带我们看祠堂重修的捐款者名单.

    “你看,这是同治四年修了一次,到了1997年再修了一次。”顺着尚叔的手指方向,果然,我们看到屋脊上有石刻: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重修;1997年修葺。落款为:美玉店造。美玉店应该是清代某瓷窑的店名,瓷店是不是石湾的就不得而知了。

 

下载 (42.42 KB)
2011-7-3 18:27

 

同治四年的彩陶屋脊
·

   跨过牌坊,眼前方为二进,院内全为花岗石铺地。而二进的“燕饴堂”基础和堂下的廊柱均为红砂岩制造,一片红彤彤……尚叔指着墙上的捐款名单说:“97年的重修时,我们陈氏大家族都捐了款的。名单都刻在墙上了。”我们一边认真地听着介绍一边打量着墙上的一块石碑,竟然是“重修镇国将军墓记”……

 

下载 (29.25 KB)
2011-7-3 18:57

 

重修镇国将军墓记

    忽然,应叔拿着一个五彩斑谰的龙头舞了起来……我们的眼光瞬间被牢牢地吸引住了……“这就是桥头的旱龙啊!”我们不禁叫了起来。

下载 (26.46 KB)
2011-7-3 18:57

 

“快来看!”应叔举起一条五彩斑斓的旱龙

· “快来看,后堂还有几条呢?”我们跟着应叔绕过高高的木隔屏来到后堂。

    后堂高耸的木神龛保存十分完好。神龛中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神位,我们照例两手合十,默默地祈祷。东莞有句俗话为“进屋叫人,进庙拜神”,反正是礼多人不怪,神也不怪的。



下载 (43.69 KB)
2011-7-3 18:57

 

“入屋要叫人,入庙要拜神”,红颜不忘给异姓先祖敬香

   供案上果然摆放着大大小小的五条龙头。应叔拿起最靓的一条龙头。我们靠近细观:龙角如戟,双目似电,龙须若虬,张鼻阔口,势犹腾空之状……龙身麟甲若金,熠熠生辉,龙尾高卷如云……

    应叔给我们介绍说:“这就是我们最老的一条龙头。是解放前留下来的。可重着呢!”

    “能不能给我们舞一下呢?”我们很想了解舞旱龙的具体情况。

下载 (57.01 KB)
2011-7-3 18:57

 

这条旱龙经过改良,子木单手可以举起

·

下载 (47.53 KB)
2011-7-3 18:57

 

这条旱龙就不一样了,需要双手托起

   应叔用力抓起龙头,高高举过头顶,上上下下地不停地舞动着,隐隐然有龙象之气。

     应叔又拿来另两条龙头,这条龙头似乎有点卡通式的变形的龙头,一条长长的鼻子,两眼凸起,长须若丝,身披青麟……应叔照例也为我们舞了舞。

    “应叔,那两只小龙头也是舞的吗?”我们看到供案上的两条小小的龙头问道,“龙头有没有公母之分呢?常平横江厦的旱龙是有公母之分的。”


   “是啊!这是专门给小孩舞的旱龙啊!无公母之分。大龙头是大人舞的,小龙头是小孩子舞的。”应叔一边说一边从供案上把另两条小小的龙头也拿也下来。龙头虽小,形神皆备,十分可爱。只是我们发现,这些龙头上都有电灯泡和电线,我们有些不解起来:“应叔,这些电灯用什么用途啊?”

下载 (63.03 KB)
2011-7-3 18:57

 

舞旱龙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子也可以舞的!这两天小巧玲珑的旱龙就是为孩子们准备的!怎么样,这两条小旱龙可爱吧?

 “呵呵,这个龙头灯是后来改进的。晚上舞的时候就很好看了。电灯闪闪发光,变幻无穷哦!”应叔开心地笑了。

   我们也跃跃欲试起来,用手拿起一个龙头,高高地把龙头举到头顶,也试着舞了几下,感觉不错哦!而最古老的那条龙头,果然十分沉重,用一只手举一下感觉有些吃力,原来这个龙头下有两个把头,方便用两只手来舞台。两只手果然就轻巧了很多。刚才发现,一般的龙头都只有一个把手。

   “原来的这个龙头太重了,要两个手托着舞,现在改良了,做轻了很多。这个龙头是用赤栗(赤栗:一种木材)做的。自然就重了。以前舞起来很累的,现在灵巧了很多。我们桥头有七条自然村,每条村都有这样的属于自己的旱龙。”应叔侃侃而谈。

下载 (54.72 KB)
2011-7-3 18:57

 

应叔告诉我们这旱龙是用赤栗做的所以比较重    “现在厚街镇除桥头外,还有其他村也舞旱龙吗?”我们很想进一步了解旱龙文化的影响力。

   “厚街镇就只有我们桥头七条村有旱龙了。其他村都没有了。你们说的常平横江厦的‘扒旱龙’,有机会一定要看一看,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应叔很干脆也很谦虚地说。

    “我们记得常平横江厦有‘扒旱龙’时的‘斗趣’,也就是斗龙。桥头的‘舞旱龙’有斗龙吗?”我们也还是很想了解这些活动的内幕。

   “旧社会就有斗龙的,现在没有了。现在每个小村都是比着舞。以前路窄,路上两龙相遇,互不相让就会打起来啦!不过现在没有啦!”应叔肯定地回答说。

    据我们所知,目前东莞沿袭旱龙习俗的地方只有常平横江厦和厚街桥头两处,但是两地的旱龙和相关的习俗却相差甚远了!

下载 (80.03 KB)
2011-7-3 18:57

 

常平横江厦的旱龙是这样的

·

下载 (61.1 KB)
2011-7-3 19:09

 

厚街桥头的旱龙是这样的

   我们一起向祠堂门口走去,边走边聊:“应叔,这些隔屏、堂下的彩画还是原来的吗?”

     “是啊!这些图画都是描过的,但是还是原来的图画。基本没有变动的。”应叔指着一幅画说,“我们修理宗祠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能不动的就不动,尽量保持原貌。”

    “呵呵,真内行!”我们竖起拇指夸起应叔来,“看,这些红砂岩的石刻真细致,真动感。”

下载 (51.7 KB)
2011-7-3 18:57

 

节度使陈公祠中的红粉石雕刻上的麒麟栩栩如生

     走到祠堂门口,尚叔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了。忽然发现门口卧着一块石碑,赶紧上前观察。

     尚叔凑过来,指着石碑说:“这是一块碑基,是第八代宗嘉公的。因为当时要修高速公路,所以只能把这块碑基抬回来。杨宝霖老师来拍照、研究过。是陈琏的老爹那辈的,是琴兰梅桂四大公之一。”后来我们才知道,“琴兰梅桂四大公”分别是指:琴轩公、兰轩公、梅轩公和桂轩公。

下载 (51.45 KB)
2011-7-3 18:57

 

宗嘉公的墓碑,杨宝霖先生曾经来拍照和研究过

  我们仔细地辨识一下,只见碑文题篆为:“诰赠嘉议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陈公宗嘉墓”。但具体内容已不易辨认了。我们建议村里把这块石碑能妥善地保护起来。



下载 (23.34 KB)
2011-7-3 18:57

 

应叔和尚叔都希望这块碑基能得到妥善安置

  看着尚叔轻轻拢起的大门,我们仿佛穿越了数百年历史,强烈地感受到桥头源渊流长的历史,继往开来的文武将士墨客史家,古朴纯正的民风民俗……
    旱龙乡之行,进一步拓宽了我们文化发现的视野,同时也进一步引导我们的文化发现向更民间更传统的方向发展……旱龙乡里的行走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因为来年的五月初五,我们有了再相聚的约定……


下载 (52.72 KB)
2011-7-3 18:57

 

尚叔锁上了祠堂的大门,也锁定了我们与旱龙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