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考体检项目视频:水陸《第七 請下堂》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21:37
請下堂法事(P.219 ~ 313)
至心歸命禮。十方法界。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譯】: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禮敬十方法界一切諸佛、法、僧,常住三寶。
-【◎ 然香】-
謂之香,則萬法之都名。舉其體,則三德之全分。
若燒一塵,具足眾氣。不離當處,周遍十方。自非有能熏之功,何由見所顯之理。
今則欲憑勝用,為達真誠。布香雲無盡之光,集法界在凡之眾。
一聞號召,毋或遲回。宜各飭其有徒,鹹如約而來會。
【譯】:所謂的「香」,實即是一切萬法的總稱;若究其體而言,則具足了「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的全體。
因此,燃一微塵之香,自能具足無量的香氣;且不離當處,而氤氳周遍於十方。若不是「香」本身即有此能熏的功能,又如何能見其所顯發的妙理呢?
於今則藉由此「香」之殊勝妙用,傳達我等的真心誠意;遍佈香雲無盡的功德光輝,召請十方法界所有的六道眾生。
只要是一聞號召,便都毫無任何的遲疑,且應彼此告知族群,相偕如約來赴勝會。
【註:都名】總稱,通稱。《妙法蓮華經玄義》:「經者,外國稱修多羅聖教之都名。」; 《注維摩詰經》:「沙門,出家之都名也。」
【註:全分】就一名相而言,其所指事物之全體,或聯繫多種名相而總說之,稱為全分。(摘自「佛光大辭典」)
【註:舉其體,則三德之全分】①詳見《會本》「供下堂」(p.371):「夫一切諸法,體是三德。」 故「香」之體,亦是三德。 ②《觀音玄義記》(宋四明沙門知禮述):「… 觀千法皆有三諦。以其千法皆因緣生,故趣舉一性相叵得故空,緣起宛然故假,性絕待對故中。 一法既然千法皆爾。學者須知千種三諦只一三諦,說千不散說一不合。 以圓融故千法各得三諦全分。蓋由三諦體是三德,名秘密藏。一切諸法不出此藏。此藏全體遍入諸法。如世真金具燦爛色。具轉變能具不改性。」(T34n1727_p0912c08)
【註:若燒一塵,具足眾氣】《會本》【結界】單元(p.31)有云:「此岸栴檀非別物,元從清淨自心生。若人能以一塵燒,眾氣自然皆具足。」
我佛如來,有然香達信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燃香達信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栗多末你。 阿缽羅句吒。 蘇破囉尼。 毗迦知。虎<合*牛>
-【◎ 灑淨】-
諦觀此水,必有其源。從自心阿耨達池,流通不已。入本性薩婆若海,深廣無涯。
至於注寶器以盈盈,誦真言而馺馺。清斯幾席,潔彼根塵。
自非三智,常會所宗。何由一時,能具此用。
【譯】:深觀此「淨水」,必有其發源。乃是源於自心的「阿耨達(無熱惱)池」,川流通達無有止盡;終歸流入本性的「薩婆若(一切種智)海」,浩瀚深廣無有邊際。
將此「淨水」注入晶瑩寶器而清澈盈滿,持誦真言而聲聲不絕;藉以清淨所有的座席,同時潔淨眾生的根塵垢穢。
若不是由於一心圓具三智,而恆常融會歸攝於此宗趣,又如何得於一時之間,便能具足如此勝用呢?
【註:阿耨達池】意謂「清涼池、無熱惱池」。《西域記》:「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訛也。」;《釋迦方志》:「阿那陀答多,唐言無惱熱,所謂阿耨達池。」
【註:薩婆若】《圓覺經大疏釋義鈔》:「稱種智者,梵雲薩婆若,此雲一切種智;即諸佛究竟圓滿果位之智也。種謂種類,即無法不通之義也。謂世出世間種種品類,無不了知,故雲一切種智。 … 謂於一切義理悉皆通達成就,即是一切種智矣。」(X09n0245_p0478c22)
【註:馺馺】①馺,馬馳也。 馺馺,即是馬馳走的聲音,形容其聲持續不斷也。 《一切經音義》:「《尒雅》云:馺馺,疾貌也。(*貌=貌) 《說文》云:馺馺行相及也,從馬及聲也。」(T54n2128_p0552a22) ②《大悲心陀羅尼經》:「若能精誠用心,… 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T20n1060_p0109c02)
【註:幾席】古代稱祭祀的席位或靈座為幾席。
【註:自非三智,常會所宗】①此指所謂「一心三智」。上言「入本性薩婆若海」,「薩婆若」意即「一切種智」;而於《金光明經玄義》中有云:「依止智則求理,如是觀者即是一心三智。即空是觀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種智,即中是實相般若一切種智;是三智一心中得,即空即假即中,無前無後不並不別,甚深微妙最可依止。是為觀心三般若金光明。」(T39n1783_p0008b23) ②《釋摩訶衍論》:「所謂顯示一切諸眾生自性清淨心,從無始已來具足三智圓滿四德無所闕失故。」(T32n1668_p0608c18) ③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佛學常見詞彙)
我佛如來,有灑淨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灑淨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伐什囉。賒咩耶。吽癹。悉哩摩呬。薩訶
-【◎ 召請下堂諸席臨壇】-
○歸命三尊無有上。四依賢聖大乘師。   創興水陸大齋儀。起教流通諸大士。
○今我投誠崇勝法。廣開普度大道場。   洪恩曠蕩不思議。六道四生鹹受賜。
【譯】:至誠恭敬,歸命至尊無上的佛法僧三寶。禮敬弘宣佛化的「四依」賢聖大乘諸師,以及創興「水陸大齋」儀法與所有起教、流通儀法的諸位大士。
我等於今歸敬此崇高殊勝的「水陸」齋法,廣開「平等普度」的盛大道場;至德宏恩曠達浩蕩不可思議,所有六道四生都蒙濟度而得解脫。
【註:四依】此指「人四依」。 ①﹝出法華玄義﹞依即依止也。謂從五品位至等覺菩薩,堪為世間眾生之所依止,能令眾生聞法開解,修行證果,故名人四依。(三藏法數) ②《佛祖統紀》:「輔行云:像末四依弘宣佛化,傳中既雲並是聖人,故多是四依;亦可通於三、二。以初依屬凡,不得名聖也(妙玄雲,五品六根為初依,十住為二依,十行十向為三依,十地等覺為四依。此約大乘論四依。」(T49n2035_p0169b01)
【註:四生】①一、胎生(十二因緣經作腹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後出生者。 二、卵生,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後出生者。 三、濕生(十二因緣經作寒熱和合生),如蟲依濕而受形者。 四、化生,無所依托唯依業力而忽起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眾生皆是也。此有五道分別,人趣與畜生趣各具四種。… 次鬼趣有胎化二種。… 其次一切之地獄與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佛學大辭典) ②《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又六道,不出胎卵濕化四生。俱捨頌云:人旁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X57n0980_p0743c16)
伏以,聖凡靡間,謂三諦之理本如。情智乍分,故十界之事或異。
水殊冰而共濕,胡非漢而俱人。要知不失所宗,則能常得其體。
至若根塵對起,物我交傾。所造之習弗同,受報之果隨別。
以稟質或妍或丑,故嬰苦有重有輕。棲棲乎水陸空行,續續乎死生中陰。如斯不了,畢竟何歸。
【譯】:「聖」、「凡」本來是沒有差別的,因其所具圓融三諦之理都是一如不二的。但由於「迷(情)」、「悟(智)」乍然分歧,故而有十法界的事相差別。
就如同「水」與「冰」形相不同,但其「濕性」卻是一樣的;又如「胡人」與「漢人」相貌有別,但都同是「人類」。因此當知,若不迷失於所宗的理趣,便能常得一如不變的真「體」。
但若是根塵相對而起惑造業,分別自他而物我交相傾軋;則由所造業習不同,所受的果報自然也就隨之而異了。
因此,眾生稟賦的資質或美或醜,而所受的苦難也就有輕有重;無論居行於水、陸、空中,都惶惶不安如處火宅;死後成為中陰身,又隨業受報而生死相續不斷。像這樣輪迴生死永無了期,究竟要歸趨到哪裡去呢?(又如何才能解脫而回歸清淨的本性呢?)
【註:棲棲】①不安的樣子。《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  ②孤寂零落的樣子。
【註:中陰】①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佛學常見詞彙) ②死此生彼,中間所受之陰形也。陰者五陰之陰,俱捨宗以為有一定之中陰,成實宗以為無之,大乘宗以為有無不定。謂極善極惡之人,無中陰,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義章八曰:「命報終謝,名為無有。生後死前,名為本有。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佛學大辭典)
惟 釋尊乘可度之機,誕彰明教。至梁武營無遮之供,庸闡真修。豈唯寓悲敬於兩田,抑亦聚怨親於一席。
仁風振蕩,惠澤周流。冀成普濟之深緣,用發等熏之上利。
今則特開嘉會,寅奉慈容。既畢集於三乘,復廣延於八部。
端臨午日,虔事清齋。幸垂恩於九域之區,俾蒙益於群生之類。
【譯】:幸蒙  釋尊慈悲,應眾生之機而隨應度化,誕興弘彰清明的教化。及至梁武帝修營「水陸」無遮等供,普度眾生而闡揚真修之道;此則何止寓意寄顯「悲、敬」兩種福田而已,也同時齊聚累劫的怨親於「水陸」一會。
慈愍仁風振興浩蕩,恩惠德澤周遍流布;冀望藉此圓成普濟救度的深緣,用以興發平等普熏的無上利益。
故於今特別開建此殊勝的法會,恭敬奉請慈悲的諸佛世尊;同時也恭請諸菩薩、聲聞、緣覺三乘一齊光臨,並又廣請天龍八部等天眾垂降。
謹於中午時刻,虔敬奉事清齋供養;祈請三寶聖賢等眾,慈悲垂恩於中國九州島之地,普令所有六道眾生,悉皆蒙受解脫得度的大利益。
【註:午日】指中午時刻。
【註:九域】「九域」一詞,本含有三意;然對照「供上堂」十席中皆雲「此方震旦之緣」,故此處譯為「中國」;而不譯為「三界九有之地」。 所含之三意為:①九州島,中國地理分區。《佛祖統紀》云:「『東土震旦地裡圖』:區域之興,帝嚳九州島(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宋朝元豐頒行,李德芻等所撰九域志,分為二十三路,郡凡二百九十有五,縣千一百三十有一。」(T49n2035_p0311a27) ②九地。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它色界和無色界各佔四地。… 又名九有。(佛學常見詞彙) ③九界。十界中,除佛界,自菩薩界至地獄界之九界也。此九界,由佛界言之,悉為迷之境界也。(佛學大辭典)
【註:寓悲敬於兩田】等施六凡濟度眾生即「悲田」;敬供四聖上奉聖賢即「敬田」。兩者均是福田。
載營淨食,克就良宵。導之以中觀之功,出生無盡。加之以真言之法,微妙難思。事理相融,一多互攝。
以此不住相施,顯茲無所作心。召天人修羅之倫,及鬼畜泥犁之黨。
具以色香美味,飫茲饑餒虛腸。去熱惱而獲清涼,離怖畏而得安樂。
惟願、佛光照燭,法力提攜。纔聞召請之言,即攝威儀而至。
【譯】:並再營設清淨供食,俾於良宵之際,導以中道圓融觀照之功,令此供食出生無盡而周遍法界;再輔以真言加持資益之法,更令功德殊勝而微妙難思。一切悉皆理事一如而相互圓融,一多無礙而互攝互入。
以此不住於相而佈施,彰顯無所造作的清淨心。殷誠召請天、人、修羅之輩,以及畜生、惡鬼、地獄等類的六道眾生來會。
具施以色香味美的供食,飽足餓餒空虛的飢腸;普令群靈聞法受度,去除熱惱逼迫而得清涼,脫離眾苦怖畏而享安樂。
誠願諸佛的慈悲威光遍照無礙,以無上法力提攜救拔,普令六道只要一聞法會「召請」,便立即整攝威儀而奔趨道場,來赴法會。
【註:不住相施】《金剛經》:「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T08n0235_p0749a12)
【註:飫】飽食,飽足。
【◎一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四空四禪。六欲諸天。日月星天。天曹聖眾。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四空、四禪、六欲諸天,日、月、星天,及諸天曹等天界所有聖眾,與諸眷屬。
【註:六欲諸天】指欲界六天。 ①四天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②忉利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往世三十三人,同修勝業,同生此天。 ③須夜摩天,梵語須夜摩,華言善時分。謂此天時時唱快樂,故又雲受五欲境,知時分故。 ④兜率陀天,梵語兜率陀,華言知足。謂此天於五欲境知止足故。 ⑤化樂天,謂此天自化五塵而娛樂故。 ⑥他化自在天,謂此天假他所化樂事,以成己樂,即欲界天主。(三藏法數)
【註:日月星天】①《大乘義章》:「問曰:欲界日月星天何天所攝?釋言:隨近四天王攝;隨別分之六天不收。 何故如是?四天王天,是其地居;彼是空居。又六欲天,壽命短促;此壽一劫,是故不攝。」(T44n1851_p0627c22) ②日月星天,指日、月、星三光天。 ③《法華經玄贊要集》:「言三光乃是四王等者。問:如何攝三光天子,在四王天中?何不別開三光天?答:以欲界天中無三光天,遂攝入四天王天也。 古人云:三光天子別有居所處。疏主意三光天子在虛空,合向空居天收。緣實在四天王天,天宮捨擔頭行,屬地天收,無別所處,…」(X34n0638_p0408b07)
【註:天曹】①一般通謂天上之官署或仙官之通稱。 ②《釋門正統》:「據冥報記雲,天帝統御六道,是謂天曹。 閻羅王者,是謂地府。」(X75n1513_p0304a08)
一心奉請
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等,四空天眾。
色界,色究竟天,善現天等,四禪十八梵天眾。
欲界,他化自在天。樂變化天等。六欲天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無色界中,「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空處之天眾。
色界中,「梵眾天、以至於善現天、色究竟天」等四禪十八天之天眾。
欲界中,「四王天、以至於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之天眾。
【注】:以上奉請「三界二十八天」;即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  ①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②色界四禪十八天:(1)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2)二禪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3)三禪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4)四禪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③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三界二十八天中,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均凌空而處,名空居天。)
日天子,月天子,北極紫微大帝。南極太微大帝。
北斗七元星君。南斗六司星君。九耀星君。
三台華蓋。二十八宿。十二宮辰。太歲星君。
【譯】:日天子,月天子,北極紫微大帝,以及南極太微大帝等眾。
北斗七元星君,南斗六司星君,以及九曜星君等眾。
三台華蓋星君,以及二十八宿、十二宮辰、太歲星君等眾。
【註:日天子,月天子】①《法華經》云:「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 ②《法華經入疏》:「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此等三天子,是帝釋內臣,如卿相等也。或雲是三光天子。名月即月天子,是寶吉祥,乃大勢至應作也。普香即明星天子,乃虛空藏應作也。寶光即日天子是寶意,乃觀世音應作也。」(X30n0600_p0016b14)
③《長阿含經》:「日天子所止正殿,純金所造。…日宮行時,其日天子無有行意,言我行住常以五欲自相娛樂。…日天子身出千光,…是故日天子名為千光。… 月天子所止正殿,琉璃所造。」(T01n0001_p0145c09)
【註:北極紫微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居「四御」之第二位,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和四時氣候,又稱「紫微北極大帝」、「北極星君」。中國古代先民對於天庭星宿早有敬畏崇拜,…道教以為星辰為日、月所生,對星辰之神亦格外崇拜,神系地位頗尊,其中數量極大,最高位者即是紫微大帝。 ( 摘自http://religion.21voc.com/bencandy-44-64201-1.html )
【註:北斗七元星君】道教崇拜北斗星,星神中地位最高者即為北斗星(北辰),稱「中宮紫微北極大帝」。北斗星君為五斗之一,亦稱「北斗七元輔弼星君」。… 北斗七元各有星君名諱: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 摘自http://religion.21voc.com/bencandy-44-64200-1.html )
【註:北斗七星】①即:貪狼星(天樞星)、巨門星(天璇星)、祿存星(天璣星)、文曲星(天權星)、廉直星(玉衡星)、武曲星(開陽星)、破軍星(搖光星)。此七星在北方,成斗形,故曰北斗七星。尊星王之法,祈念此七星也。見《北斗七星延命經》。(參考「佛學大辭典」) ②《正法念處經》:「閻浮提北,名曰風輪,持北方星,輪轉不沒,風輪持故。諸外道等,見此辰星,北斗七星,常現不沒,便謂此星能持一切世間國土。不如實知,不知風力之所持也。」(T17n0721_p0142a20)
【註:南斗六司星君】①道教之星神,即所謂「第一天府宮︰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宮︰司祿星君。第三天梁宮︰延壽星君。第四天同宮︰益算星君。第五天樞宮︰度厄星君。第六天機宮︰上生星君。」 ②《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爾時釋迦牟尼佛在淨居天宮,告諸宿曜游空天眾九執大天,及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一切聖眾,我今說過去娑羅王如來所說,熾盛光大威德陀羅尼除災難法。若有… 羅睺彗孛妖星,照臨所屬本命宮宿及諸星位,… 若太白火星入於南斗,…厲聲念此陀羅尼加持,其災即除…。」(T19n0963_p0337c14)
【註:九耀】即「九曜」,指九種照耀之星體,即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羅睺、計都。 又名九執,隨日逐時而不相離,固有「執持」之義。 《大日經疏》四曰:「執有九種:即是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曜,及與羅睺、計都,合為九執。」是即於「七曜」加上使日月起蝕之羅睺(即蝕神)、與計都(即彗星)二者合為九執。 日曜即太陽,月曜為太陰,火曜為熒惑星,水曜即辰星,木曜為歲星,金曜為太白星,土曜為鎮星,羅睺為黃旛星,計都為豹尾星。
【注】:①【星供】:密教為求息災、增益、延命等,而供祭北斗七星、九曜、十二宮、二十八宿等之作法。又稱星祭。(佛光大辭典)  ②【星祭】:《宿曜經》說人人當年星本命星侵犯則其人有災,如來說大悲陀羅尼消除之,名《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 且《大集經二十?三昧神足品》曰:「二十八宿日月隨行,一切眾生日月年歲皆悉系屬,若人生日於角星者,多財富貴,聰明多智,…」… 此星祭,即祀其人之當年星及本命星也。然《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為大悲隨情之方便,而非佛教之教,又《大集經》中上述之說為光味仙人之言,而非佛說,故佛破之。經曰:「佛言:眾生闇行,著於顛倒,煩惱繫縛,隨逐如是宿書籍仙人,星宿雖好,亦復生於牛馬豬狗。亦有同於一星生者,而有貧富貴賤參差。是故我知是不定法。」(T13n0397 p0140a03) (佛學大辭典)
【註:二十八宿】①《大集經》曰:「二十八宿日月隨行,一切眾生日月年歲皆悉系屬。」 ②古代天文家將星空依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劃分廿八區,每區謂之一宿。 二十八宿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宿;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宿;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宿;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宿。 ③《法苑珠林》:「今且列二十八宿,所屬不同各有靈衛。故大集經雲,爾時佛告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四天王言,過去天仙雲何佈置諸宿曜辰攝護國土養育眾生。…於四方中各有所主,東方七宿。一者角宿,…二者亢宿,…三者氐宿,…四者星宿,…五者張宿,…六者翼宿,…七者軫宿。…西方七宿。一者奎宿,…二者婁宿,…三者胃宿,…四者昴宿,…五者畢宿,……」(T53n2122_p0295a15)
【註:十二宮】位於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院,分為四方。大疏以為月天之眷屬。與今日之天文學,方位有異,而大體則同。在東方者為夫婦宮(又曰雙女宮);羊宮(又曰白羊宮);牛宮(又曰金牛宮);在西方者為秤宮(又曰天秤宮秤量宮);蠍宮(又曰天蠍宮蠍蟲宮);弓宮(又曰人馬宮);在南方者為瓶宮(又曰寶瓶宮);二魚宮(又曰雙魚宮賢瓶宮);密牛宮(又曰摩蠍宮);在北方者為螃蟹宮(又曰巨蟹宮);獅子宮,雙女宮(又曰室女宮小女宮)。(佛學大辭典)
國主元命,生靈所屬。施家各人,本命星君。
天曹府君。主陰陽賞罰。注記生死,諸大天官。
天府北極,四聖真君。漢天師正一。靈應真君。
天地水府三官。天府功德司判官。空行捷疾使者。
【譯】:國主之元命,生靈之所屬,以及施主閤家各人之本命星君等眾。
天曹府君,以及主司陰陽賞罰、注記生死等諸大天官等眾。
天府北極,四聖真君,以及漢天師正一,靈應真君等眾。
天、地、水府三官,以及天府功德司判官,空行捷疾使者等眾。
【註:本命星】北斗七星中,正當於其人出生年份之星曰「本命星」。故有傳言,由本命星而決定其人命運吉凶。
【註:天曹府君】《焰羅王供行法次第》:「次請天曹府君一切天曹百司官屬都官使者及諸部類。降臨此壇場受我供養。」(T21n1290_p0375b15)
【註:四聖真君】即「天蓬元帥」、「天猷副元帥」、「真武將軍」以及「黑煞將軍」。道教護法神將「四聖真君」的崇奉,起於隋唐以後,… 宋代以後,黑煞將軍為「翊聖保德將軍」所取代或合而為一,稱其為:「天蓬大元帥真君」、「天猷副元帥真君」、「翊聖保德儲慶真君」、「真武靈應佑聖真君」。(摘自http://religion.21voc.com/bencandy-44-63949-1.html )
【註:漢天師正一】①張陵,道教正一道(東漢時稱「五斗米道」)創始人,… 道教徒尊奉為「天師」,又有「張道陵」、「祖天師」稱號。(摘自http://religion.21voc.com/bencandy-44-64198-1.html ) ②《元史?釋老志》記載:「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明史》記載:「累號正一靖應真君。」
【註:天地水府三官】出自古代先民對於天、地、水的自然崇拜,經神格化後形成信仰,於古代民間影響甚大,有所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稱。亦為道教早期奉祀的神靈,又稱「三官帝君」或「三元大帝」。
【註:功德司判官】①功德司,古代之中央機構名。例如於西夏時,設有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等機構,掌管全國宗教事務。 ②判官,古代官名。為輔助地方長官處理政事的僚屬人員。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天界的一切聖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注】:水陸之精神在於慈悲、平等、清淨,並且含融歷史文化與宗教信仰;故於「請下堂」法事中,普遍奉請六道四生一切有情眾生,無分男女性別、民間信仰、宗教派別,均一視同仁而平等普度之。因此,「下堂」諸席位中包含了傳統民間信仰與其它宗教之神祇。
至於所請諸席神眾,於其它法事儀式中亦有類似者,謹節錄部份於下表,敬供卓參。
◎ 有關所請諸席神眾:
【注 ①】:參考《受菩薩戒儀》(南嶽沙門釋 惠思 撰):
……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六道四生 閻羅天子 泰山府君 天曹地府 司命司祿 罪福童子 善惡冥官 五道將軍 行病使者。 並願承三寶力。普降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某州境內五嶽四瀆 幽明水陸 城隍社廟 一切神祇。 並願承三寶力。普降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十二類生 一切含識 在會諸多受戒先亡 久近一切家神 九品靈神 滯魄冤魂 未解脫者。 並願承三寶力。盡至道場。同沾戒善。證明功德。 ……  (X59n1085_p0351a19)
【注 ②】:參考《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宋天竺寺傳天台教觀沙門遵式撰):
……
一心奉請。南無梵釋天等淨居諸天。護世四鎮一切天眾(此位已下。惟俗眾作禮比丘立)。
一心奉請。南無游空天眾九執大天。二十八宿十二宮神一切聖眾。
一心奉請。閻羅王界十八獄主。主善罰惡一切靈祇。行病行藥行災鬼王一切聖眾。
一心奉請。此所住處護伽藍神守正法者(為施主。此位不須請)。
一心奉請。此一境邑靈壇社廟五聖王子。城隍神等一切聖眾。
一心奉請。施主宅內護宅龍神。方隅禁忌坊務庫店守護神眾。宅中長幼宮宿元辰。除災注福一切神眾…。  (T46n1951_p0980a23)
【注 ③】:參考《百丈清規證義記》(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古杭真寂寺苾芻 儀潤 說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供天 ……
知客通知維那等齊集。次請齋主拈香。眾師嚴淨已。即發符牒。預達諸天。儀如例程。但加結末(贊雲)光明會上。護法諸天。
…… 婆婆界主。號令獨尊。大梵天王。並諸眷屬之位。(左一。以下每位末。俱添並諸眷屬之位六個字)地居世主。忉利中王。帝釋尊天。(左二)
……
百明利生。千光破暗。日宮太陽尊天。(左十七)
星主宿王。清涼照夜。月宮太陰尊天。(左十八)
秘藏法寶。主執群龍。娑竭羅王尊天。(左十九)
掌幽冥權。為地獄主。閻摩羅王尊天。(左二十)
五嶽居東。泰山府君。天齊仁元尊神。(左二十一)
鐵圍兩山。十八獄主。十殿冥王尊神。(左二十二)
空神。地神。晝神。夜神。一切護身諸神等眾。(左二十三)
無色四空。非非想處。無所有處。識處。空處。諸大天王。(右一)
色界四禪。…… (右二)
……
光明會上。跡掌器界。尼連河神。主雨大神。大飲食神。風水諸神。火神等神。(右十八)
東西兩土。十八伽藍。本寺伽藍。護法聖眾。(右十九)
天干地支。六十太歲。十二宮神。諸大星君。(右二十)
值年太歲。本命宮曹。業道冥官。一切星君。(右二十一)
某省省主。某府府主。某縣縣主。城隍尊神。(右二十二)
當山土地正神。某坊土地正神。(即齋主所住土地。右廿三)
凡供天法儀。略如日誦本中。常儀行之。
……  (X63n1244_p0384b24)
【◎二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五嶽四瀆。地載游空。福德諸神。系祀靈廟。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五嶽四瀆神君,與載居於地或遊行於空,福德諸神眾,以及系祀靈廟的所有神靈,與諸眷屬。
【註:系祀靈廟】指古時經國家所認可允許祭祀之靈廟。 ①《古文觀止》卷三:「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故知無功於國家人民者不得祀之,故曰不在祀典);以及「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島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非是不在祀典。」(有功於國家人民者方可祀之)。 ②《宋史》曾有記載:「詔令禮刑部坐條行如下,不系祀典日下毀去。」(非經認可允許之祭祀均應禁止);但也有例外如:「諸路擇端誠修潔之士,分禱海鎮、岳瀆、名山、大川,潔齋行事。… 諸路神祠、靈跡、寺觀,雖不系祀典,祈求有應者,並委州縣差官潔齋致禱。」
一心奉請
東嶽天齊仁聖帝。五嶽聖帝。五嶽佐命真君。
水府扶桑大帝。四大海王。四瀆源公。水府諸神。
五方龍王。四海九江,五湖七澤,諸龍王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帝,以及五嶽之聖帝,五嶽之佐命真君等眾。
水府扶桑大帝,「東、南、西、北」四大海王,「河、濟、江、淮」四瀆源公,水府諸神等眾。
「東、南、西、北、中央」五方龍王,以及四海九江、五湖七澤中之諸龍王等眾。
【註:東嶽天齊仁聖帝】①東嶽大帝又稱仁聖大帝、泰山府君。由於泰山至為高巍,有若通天之路,故稱「天齊」,意指與天齊高。 ②五嶽的崇拜起於漢代,唐代封王,宋代封帝。全稱為:東嶽天齊仁聖帝,南嶽司天昭聖帝,西嶽金天順聖帝,北嶽安天元聖帝,中岳中天崇聖帝。(摘自http://religion.21voc.com/bencandy-44-64170-1.html ) ③《元史?祭祀五》:「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瀆祠事,朕宜親往,…其封號,…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敕有司歲時與岳瀆同祀。」
【註:五嶽聖帝】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岳嵩山。
【註:四大海王】四海即東海、南海、西海、北海。
【註:四瀆源公】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 ①《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原注海者也。」 ②《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註:五嶽聖帝、四大海王、四瀆源公】①《舊唐書?禮儀四》:「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祇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 南嶽衡山,… 南海,…南瀆大江,…。 中岳嵩山,… 西嶽華山,…西海、西瀆大河,… 北嶽恆山,…北海、北瀆大濟,…。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 ②《舊唐書?卷九》:「於京城置三皇、五帝廟,以時享祭。…五嶽既已封王,四瀆當升公位,封河瀆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瀆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
【註:五方龍王】①《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阿難白佛唯願速說五方龍王名字…佛告阿難,汝當諦聽諦受。東方青龍神王,其上首者名曰阿修訶。… 南方赤龍神王,… 西方白龍神王,… 北方黑龍神王,… 中央黃龍神王。」(T21n1331_p0521b16)  ②《廣弘明集》:「五方龍王娑竭龍王阿耨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伊那滿龍王。如是一切菩薩龍王。亦應遍滿在此。」(T52n2103_p0298a01)
五方土君。十二分野神君。太歲以下,諸土神君眾。
雷霆風雨。火部熒惑。行瘟行病。監生行藥諸神眾。
百谷華果。藥草園林。旱蝗災荒,所主諸神眾。
守護名山道場。城邑舍宅。舟車橋道,所主諸神眾。
諸郡城隍列廟。縣邑山川,系祀神祠,諸侯王眾。
施家所屬,當境神祠。住居六神。家庭香火諸神眾。
中界功德司判官。監齋使者。地行捷疾使者。
【譯】:五方土君,十二分野神君,以及太歲以下,諸土神君等眾。
掌司雷霆風雨,火部熒惑,行瘟行病,以及監生行藥之諸神等眾。
掌司百谷華果,藥草園林,旱蝗災荒等之主司諸神等眾。
守護名山道場,城邑舍宅,舟車橋道等之主司諸神等眾。
諸郡城隍列廟,縣邑山川,以及系祀神祠之諸神侯王等眾。
施主住家所屬,當境神祠,以及住居六神,家庭香火諸神等眾。
中界功德司判官,監齋使者,以及地行捷疾使者諸神等眾。
【註:十二分野神君】古代藉由星象來觀察國家之吉凶,故將天上星象分別對應而相配於地上的州、國。《晉書?天文志》即有記載兗、豫等十二州,而分別對應鄭、宋等十二國;故就天上星象而言稱為「十二分星」,就地上的州國而言則稱「十二分野」。
【註:太歲】①本為古天文學上所虛擬的一個與真歲星(即木星)運行方向相反的星體,稱之為「太歲」。而後逐漸演變成為太歲神的一種信仰;例如漢《論衡》:「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 ②清《續文獻通考》:「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
【註:火部熒惑】①《續一切經音義》:「火星 (一名熒惑,南方火之精,… 其色赤光。…)」(T54n2129_p0962c09)②《漢書?律歷志》:「五星之合於五行,水合於辰星,火合於熒惑,…」;《尚書考靈耀》:「歲星木精,熒惑火精,…」
【註:城隍】①為民間傳說中,神界之地方司法官,而非佛教供奉之神祇。俗謂仁人君子死後可主其事。每於祭典時出巡全境,前有謝必安(七爺)、范無救(八爺)二將軍為其開道。此名詞出自〈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之句,初指保護城市之防禦工事。三國時,始建廟塑像。唐時已相當普遍。至明太祖更按京都、府、州、縣之城隍,依序晉封為王、公、侯、伯等爵位。至清代,則將祭祀城隍列入祀典。新官到任,並得前往舉行就任奉告典禮,始行視事。(佛光大辭典) ②環繞城外之壕溝,有水稱「池」,無水稱「隍」。
【註:監齋使者】①監護僧食之神。支那僧寺稱為監齋菩薩,青面朱發。見象器箋四。(佛學大辭典) ②《百丈清規證義記》:「證義曰,祭灶雖同,僧俗神異。佛門是監齋大聖,跡同諸天。應早晨祭,所謂諸天早食也。今規約午祭,亦可矣。邇來僧坊,同俗晚祭,此於鬼食,甚為不可。… 又河南府志云:唐,至正初,少林寺,向有一僧,蓬頭祼背跣足,止著單棍,在廚中作務。數年殷懃,莫曉法名。至十一年,顈州紅巾賊,率眾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出,變形數十丈,獨立高峰,賊見驚怖。僧大叫曰:吾緊那羅王也。言訖遂歿。人始知為菩薩化身,塑像寺中,遂為少林伽藍。天下僧坊,遂以此人為監齋,而肖像供廚上也。」(X63n1244_p0392b21)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五嶽、四瀆、福德諸神,以及系祀靈廟所有神靈等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三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帝王總統。文武官僚。儒宗賢哲。仙道隱逸。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帝王、總統,文武百官,儒宗賢明智慧之士,以及仙道、隱逸修行之士,與諸眷屬。
一心奉請
四輪粟散。中國附庸。諸大小王。聖君總統。
十方諸國。歷代帝王。正後元妃。帝子王孫。
十方諸國。輔相公卿。文武官僚。歷代名臣。
十方諸國。夫人命婦。節婦烈女。歷代女流。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金、銀、銅、鐵」四輪王,統領各地之諸粟散王,中國附庸之諸大小王,及聖君總統等眾。
十方諸國之歷代帝王,與其正後、元妃,以及帝子、王孫等眾。
十方諸國之輔相公卿,文武官僚,以及歷代名臣等眾。
十方諸國受封之夫人、命婦,節婦烈女,歷代女流等眾。
【註:四輪粟散】①《首楞嚴義疏注經》:「四輪粟散,皆人之王。以上化下,物無不從。」(T39n1799_p0904c10)  ②世間人王有五: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粟散王。 ③自輪王以下領一國一州者,皆雲粟散王,謂小王之多如散粟也。 (粟,即俗稱之「小米」;或谷實的總稱。)
【註:夫人命婦】古代王侯之妻室或官員之母、妻,均稱為夫人。 而受封號的婦人則為命婦;例如皇后之外的妃嬪為內命婦,而宮廷以外的受封貴婦則為外命婦。
【註:節婦烈女】節婦,守貞有節之婦女。烈女,有節操而不畏死之女子。
東震旦國。著書立說。講道論德。歷代儒宗。
東震旦國。修性修命。立言垂教。歷代道宗。
東震旦國。隱佚尚志。不事王侯。歷代高士。
起教婆羅門仙。十洲三島。洞天福地。諸仙類眾。
未得道果。五眾僧尼。優婆塞夷。諸修行眾。
未得仙品,巖棲谷隱。道流女冠,諸修行眾。
【譯】:東震旦國中,著書立說,講道論德之歷代儒宗等眾。
東震旦國中,修性修命,樹立精言、垂示教訓之歷代道宗等眾。
東震旦國中,隱逸而崇尚志節,不事奉王侯之歷代清高隱士等眾。
「施食」起教之婆羅門仙,居於十洲三島、洞天福地之諸仙類等眾。
尚未證得道果之「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五眾僧尼,以及優婆塞、優婆夷等諸修行眾。
尚未證得仙品,巖棲谷隱之道家羽士(男)、女冠(女)等諸修行眾。
【註:隱佚尚志】①隱佚,即隱逸。 隱居、退隱之意;宋?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 ②尚志,崇尚志節、高尚意志。《孟子?盡心》:「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
【註:起教婆羅門仙】①「施食」起教根本,已詳敘於《會本》「供上堂」單元(p.166):「上奉三寶,次及婆羅門,…」。 ②《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勿怖我有方便,令汝能施若干百千恆河沙餓鬼,及諸婆羅門仙等種種飲食,勿生憂惱。」(T21n1313_p0464c21)
【註:十洲三島】為古代傳說中神仙所居之處。約源自戰國時代(所謂西漢東方朔撰寫〈十洲記〉),後為道教所沿用。「十洲」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三島」,又作「三神山」,傳說位於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處,為神仙所居之島嶼。(《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有記載)
【註:洞天福地】①宋?張君房《雲笈七簽》記載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泛指神仙所居處之合稱。 宋?陳亮《重建紫霄觀記》:「道家有所謂洞天福地者,其說不知所從起,往往所在而有。」 ②後亦稱名山勝境為「洞天福地」。
【註:女冠】信奉道教之男道士稱為羽士、黃冠;女性則稱之為女冠、道姑。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帝王總統、百官、夫人,及儒哲仙隱修行等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四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農民工商。醫卜雜流。貴賤男女。十類人倫。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農民、工商,醫藥、卜筮、技術雜流等眾,與諸富貴、貧賤男女眾,以及所有「頑、愚、庸、狠、微、柔、勞、文、明、達」十類人倫眾,與諸眷屬。
【註:雜流】古代泛指士流以外,而從事雜方技術者。
【註:十類人倫】依《楞嚴經》所云,指「頑、愚、庸、佷、微、柔、勞、文、明、達」十類人倫。即謂「惡愚(冥頑)、愚癡(妖異)、庸鄙、剛暴、卑賤、懦弱、勞苦、文雅(小才)、世智辯聰、通達世故(小知世故)」十類。
一心奉請
成劫以來,光音諸天,下為人種。諸男女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自劫初成以來,光音諸天下生人間初為人種,而後生成之諸男、女眾生。
【註:光音諸天,下為人種】《法界安立圖》:「阿含云: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來,各有身光,飛行自在;見有地肥極為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足,體重。無光,日月始生。因貪食故,地肥滅沒;…復生粳米,長四寸許,朝割暮生,食彼米故,方分男形女相。…」(X57n0972_p0467b)
四大洲。八中洲。五百小洲。歷代貴賤男女。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諸國。歷代貴賤男女。
農工技術。醫藥卜筮。行商坐賈。諸男女眾。
師巫左道。游手末作。奉公吏卒。諸男女眾。
倡優鬻色。奴俾乞丐。鰥寡孤獨。諸男女眾。
忠孝仁義。智信禮節。務善人倫。諸男女眾。
不忠不孝。奸貪暴逆。行惡人倫。諸男女眾。
頑愚庸很。微柔勞文。明達十類。諸人倫眾。
施家上世,祖宗親眷。歷劫怨讎。至此得解脫眾。
【譯】:「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洲,「遮末羅」等八中洲,「金地洲」等五百小洲之歷代貴賤男女等眾。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諸國之歷代貴賤男女等眾。
農工技術,醫藥卜筮,行商坐賈之諸男女等眾。
師法巫術、左門旁道,雕鏤游手、工商末作,以及奉公吏卒等諸男女眾。
倡優演藝、鬻賣色相,奴婢、乞丐,以及鰥寡孤獨等諸男女眾。
忠孝仁義、智信禮節,務善人倫等諸男女眾。
不忠不孝、奸貪暴逆、行惡人倫等諸男女眾。
「冥頑、愚癡、庸鄙、剛暴、卑賤、懦弱、勞苦、文雅、世智辯聰、通達世故」之十類諸人倫等眾。
施家上世,祖宗親眷,以及歷劫怨仇,而至此蒙得解脫等眾。
【註:八中洲】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南贍部洲之二中洲:(1)遮末羅洲,此譯言貓牛。(2)筏羅遮末羅洲,此譯言勝貓牛。東勝身洲之二中洲:(1)提訶洲,此譯言身。(2)毘提訶洲,此譯言勝身。 西牛貨洲之二中洲:(1)捨諦洲,此譯言諂。(2)嗢怛羅漫怛裡拏洲,此譯言上儀。北拘盧洲之二中洲:(1)矩拉婆洲,此譯言勝邊。(2)憍拉婆洲,此譯言有勝邊。見俱捨疏頌。(佛學大辭典)
【註:五百小洲】①《佛說法集名數經》:「雲何四大洲?所謂南贍部洲、西俱耶尼洲、北俱盧洲、東勝身洲。各有五百小洲以為眷屬。」(T17n0764_p0662a23) ②《正法念處經》:「此閻浮提洲,五百小洲,以為圍遶。略說勝者,所謂金地洲、次名寶石洲、次名幢鬘洲、次名迦那洲、…。」(T17n0721_p0417b13)
【註:卜筮】古代「卜」用龜甲,「筮」用蓍草,以測吉凶。故泛指「占卜」之術。
【註:行商坐賈】《義府?諸賈人》:「賣買居邑,即坐賈。商以取利,即行商。貯積諸物,如今之囤戶。」故於定點設店營商者曰「坐賈」。 往來諸地買賣營利者曰「行商」。
【註:左道】非正統的巫蠱方術等邪門旁道。《禮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殺。」鄭玄 註:「左道,若巫蠱及俗禁。」孔穎達 疏:「左道謂邪道。…故正道為右,不正道為左。」
【註:游手末作】古代以農立國,務農為本;故指不務農業,游手好閒而專事手工技藝、工商雜業者為「游手末作」。 《後漢書?浮侈篇》:「今舉俗捨本農,趨商賈,… 游手為巧,充盈都邑,(游手為巧謂雕鏤之屬也。)務本者少,浮食者眾。…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什於末業。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註:倡優鬻色】倡優,以表演歌舞技藝為業的人;《管子?小筐》:「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後。」 鬻色,指鬻賣色相之徒。
【註:頑愚庸很。微柔勞文。明達十類】①《楞嚴經》:「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 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佷類。…」。 謂依十習業因,若生人道中,可分為「頑、愚、庸、佷(凶暴殘戾)、微、柔、勞、文、明、達」十類。(T19n0945_p0145b17)  ②《會本》此處「頑愚庸很」之「很」,《楞嚴經》作「佷」字,意謂凶狠、暴戾。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農民工商、十類人倫男女等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五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四類受生。五趣所攝。山間海底。阿修羅眾。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胎、卵、濕、化」四類受生,而攝於五趣之中,居宿山間或海底,所有阿修羅道眾生,與諸眷屬。
【註:四類受生、阿修羅眾】《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四、阿修羅道,此翻無酒、又無端正、又無天。或在海岸海底,宮殿嚴飾,常好鬥戰,怕怖無極。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次勝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又楞嚴經,明胎卵濕化四種之異,屬於鬼畜人天,四處所攝;具如彼文。」(X57n0980_p0751a20)
一心奉請
執持世界。與天爭權。化生天趣。諸阿修羅。
天中降德。居鄰日月。胎生人趣。諸阿修羅。
鬼道護法。乘通入空。卵生鬼趣。諸阿修羅。
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濕生旁生趣。諸阿修羅。
須彌山北。入海二萬一千由旬。羅睺阿修羅眾。
須彌山北。入海四萬二千由旬。勇健阿修羅眾。
須彌山北。入海八萬四千由旬。華鬘阿修羅眾。
須彌山北。入海十六萬八千由旬。毗摩質多阿修羅眾。
眾相山中。依地而住。最劣一種。阿修羅眾。
妙高山中。常所住處。空穴寶城。阿修羅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力洞無畏、執持世界,與梵王、天帝釋、四天爭權,變化而生,為天趣所攝之諸阿修羅眾。
於天中降德而貶墜,卜居鄰於日月,從胎而生,為人趣所攝之諸阿修羅眾。
於鬼道中,因護法力而乘神通以出入空中,從卵而生,為鬼趣所攝之諸阿修羅眾。
生居大海心,朝游虛空而暮歸水宿,由濕氣而有,為畜生趣所攝之諸阿修羅眾。
於須彌山北,入海二萬一千由旬,有羅睺阿修羅,及所統領之無量阿修羅眾。
於須彌山北,入海四萬二千由旬,有勇健阿修羅,及所統領之無量阿修羅眾。
於須彌山北,入海八萬四千由旬,有華鬘阿修羅,及所統領之無量阿修羅眾。
於須彌山北,入海十六萬八千由旬,有毗摩質多阿修羅,及所統領之無量阿修羅眾。
於眾相山中,依止地上而住,其福力為最劣之一種阿修羅眾。
於妙高山中,其常所居住於,空缺穴處、寶城內之諸阿修羅眾。
【註:阿修羅眾】《法苑珠林》:「依正法唸經雲,修羅居在五處住。一在地上眾相山中,其力最劣。二在須彌山北,入海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羅睺,統領無量阿修羅眾。三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勇健。四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華鬘。復過二萬一千由旬有修羅,名曰毘摩質多,此中出聲徹於海外,自云:我是毘摩質多阿修羅。故雲響高,其毘摩之母。…」(T53n2122_p0308c11)
【註:空穴寶城】①《法苑珠林》:「又新婆沙論,問:諸阿素洛退住何處?有說:妙高山中有空缺處,如覆寶器,其中有城,是彼所住。」(T53n2122_p0309a01) ②《六道集》:「梵語阿修羅,亦云阿素洛,… 其天道攝者,居須彌山空處寶城之中。」(X88n1645_p0132b24)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四類、五趣、山間海底諸阿修羅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六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焰口鬼王。三品九類。諸餓鬼眾。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所有焰口鬼王與諸鬼眾,及「無財、少財、多財」三品共九類,一切諸餓鬼眾,乃至橫死夭亡孤魂等諸餓鬼眾,與諸眷屬。
【註:三品九類】《翻譯名義集》:「正理論說,鬼有三種。一無財鬼,亦無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財鬼,少得淨妙飲食故。三多財鬼,多得淨妙飲食故。此三種中復各有三。初無財三者:一炬口鬼,謂火炬炎熾,常從口出。二針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針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惡受苦。少財三者:一針毛鬼,毛利如針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癭鬼,咽垂大癭,自決噉膿。多財三者:一得棄鬼,常得祭祀所棄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遺食故。三勢力鬼,夜叉羅剎、毘捨闍等,所受富樂,類於人天。」(T54n2131_p1085c04)
一心奉請
起教焰口鬼王。所領百千那由他,恆河沙諸鬼眾。
飛行夜叉。地行羅剎。及夜叉羅剎女,諸鬼眾。
食香食水。食吐食血。三十六種。諸餓鬼眾。
閻浮地下,五百由旬。閻羅所領。諸餓鬼眾。
鐵圍山間。不睹日月。酬償宿罪。諸餓鬼眾。
多財,上品勢力。中品得失。下品得棄。諸餓鬼眾。
少財,上品大癭。中品臭毛。下品針毛。諸餓鬼眾。
無財,上品臭口。中品針咽。下品炬口。諸餓鬼眾。
空中海邊。山谷塚墓。草木糞穢。諸餓鬼眾。
三十六傷。橫死夭亡。孤魂滯魄。諸餓鬼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施食」起教之焰口鬼王,及所統領之百千那由他恆河沙諸鬼眾。
飛行夜叉,地行羅剎,及夜叉羅剎女等諸鬼眾。
食香、食水、食吐、食血等,三十六種諸餓鬼眾。
正住閻浮提(南贍部洲)地底,五百由旬之下,閻羅王所領之諸餓鬼眾。
正住鐵圍山間,不見日月之光,因酬償宿罪而聚居之諸餓鬼眾。
多財鬼類,上品之勢力鬼、中品之得失鬼、下品之得棄鬼等諸餓鬼眾。
少財鬼類,上品之大癭鬼、中品之臭毛鬼、下品之針毛鬼等諸餓鬼眾。
無財鬼類,上品之臭口鬼、中品之針咽鬼、下品之炬口鬼等諸餓鬼眾。
有威德而邊住空中、海邊、山谷,及無威德而邊住塚墓、草木、糞穢等處之諸餓鬼眾。
三十六傷、橫死或夭亡、孤魂滯魄等諸餓鬼眾。
【註:飛行夜叉。地行羅剎】①《楞嚴經》:「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即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尚為地行羅剎。」(T19n0945_p0132a04) 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注》:「藥叉,訛曰夜叉。此雲勇健,亦云暴惡,亦云輕健。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藥叉。地藥叉,但以財施,故不能飛。空、天二藥叉,以車馬施,故能飛行。此神,即修行帶殺心者,如今五嶽四瀆,稱帝稱王者是。楞嚴有三品,上品為大力鬼,中品飛行夜叉,下品地行羅剎。」(X20n0367_p0899c14) ③《翻譯名義集》:「羅剎,此雲速疾鬼。又雲可畏,亦云暴惡。或羅叉娑,此雲護士。若女則名囉叉斯。」(T54n2131_p1078c25)
【註:三十六種。諸餓鬼眾】《法苑珠林》:「依正法唸經雲,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行因不等,受報各別。一鑊湯鬼,… 三食吐鬼(夫勸婦施婦惜言無,積財慳吝,故常食吐也),… 八食水鬼(由酤酒如水以惑愚人,不持齋戒,常患燋渴也),… 十二食血鬼(由殺生血食不施妻子,受此鬼身,以血塗祭方得食之),… 十四食香鬼(由賣惡香多取酬直,唯食香煙,後受窮報),…」(T53n2122_p0311c29)
【註:閻羅所領。諸餓鬼眾】《法苑珠林》「如婆沙論說,餓鬼有二住,一正、二邊。第一正住者,說之不定。彼論說雲,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是其正處。又善生優婆塞經,亦同此說,五百由旬之下有閻羅鬼王城,周匝四面七萬五百千由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T53n2122_p0311b18)
【註:鐵圍山間。不睹日月】《法苑珠林》:「又如五道苦經說,此之餓鬼,正住彼鐵圍兩山中間,故說偈言:鐵圍兩山間,不睹日月光。餓鬼聚其中,償其宿罪故。」(T53n2122_p0311b23)
【註:空中海邊。山谷塚墓。草木糞穢】《法苑珠林》:「第二邊住處者。如婆沙論說,亦不定有其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彼有威德者,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彼無威德者,或依不淨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塚墓而止、或依屏廁故區而居。皆無舍宅。」(T53n2122_p0311b27)
【註:多財、少財、無財鬼類】《施食通覽》:「鬼有多種 … 略出三類,一者無財鬼,由無福德不得飲食故;二者少財鬼,少得淨玅飲食故;三者多財鬼,多得淨玅飲食。 所此三類,復各有三種,初無財鬼三者;一炬口鬼,謂火矩炎熾常從口出;二者針咽鬼,謂腹大如山咽如針孔;… 三臭口鬼,謂口中腐臭自惡受苦。二少財鬼亦三種;一針毛鬼,毛如針利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如刺自拔受苦;三大癭鬼,咽垂大癭自決噉膿。 三多財鬼三種者,一得棄鬼,謂常得祭祀所棄食故,二得失鬼,謂常得巷陌所遺食故,三勢力鬼,謂夜叉羅剎毗捨闍等,所受富樂類於人天,但為惡道所攝。… 又三中,前二則劣,後一為勝。」(X57n0961_p0109)
【註:三十六傷】按:浙江畬族民間流傳之道教儀式中,有為水、火、刀傷等三十六種傷亡者的超度儀式。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鬼王、三品九類諸餓鬼及孤魂等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七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閻摩羅王。十王王妹。十八小王。諸司主吏。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所有地府閻摩羅王、秦廣、楚江等十位大王,閻摩羅王王妹,以及助治地獄之十八臣佐諸小王眾,乃至掌判勘驗之諸司主官獄吏一切等眾,與諸眷屬。
【註:閻摩羅王、王妹】梵語閻摩羅,華言雙王,又雲只王,謂由此王與妹皆作獄主,故雲雙。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雲只。又雲息諍,謂止罪人諍故。或雲是菩薩為利益眾生故,變化所作。 《正法唸經》載閻羅王為人說偈云: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汝今自作還自受,叫喚苦者欲何為?又《十王經》云:閻王於未來世作佛,號普王如來。謂菩薩變化者,良有以也。 (三藏法數)
一心奉請
地府閻摩羅王。秦廣,楚江。宋帝,伍官。變成,泰山,平等。都市,轉輪,十位大王。
泰岳掌判。賞善罰惡。七十二司。諸部屬眾。
王妹神女。善惡二簿童子。諸女吏眾。
當時同誓。助治地獄。十八臣佐。諸小王眾。
地府洪伽噤王。三十七位。諸鬼王眾。
鐵圍山間。惡毒鬼王。三十四位。諸鬼王眾。
主執文籍。業鏡火珠。勘問對驗。諸司判官。
地府五道大神。無常大鬼。追亡魂使者。
各省各府各州縣。城隍部屬。三班六房。諸吏役眾。
地府功德司判官。捷疾使者。牛頭阿旁。百萬獄卒。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地府閻摩羅王、秦廣、楚江、宋帝、伍官、變成、泰山、平等、都市、轉輪,十位大王。
泰山冥府掌理審判,賞善罰惡之七十二司等諸部屬眾。
閻摩羅王之王妹神女,掌執善、惡二簿之童子,及諸女獄吏等眾。
昔日當時同立誓言,爾後當助治地獄之十八臣佐,及諸小王等眾。
地府大鬼王,洪伽噤王等三十七位諸鬼王眾。
鐵圍山間之惡毒鬼王等三十四位諸鬼王眾。
主執文籍察證,業鏡火珠鑒照,勘問對驗等諸司判官。
地府五道大神,無常大鬼,以及追亡魂使者。
各省、各府、各州縣之城隍部屬,以及三班、六房等諸胥吏、差役眾。
地府之功德司判官,捷疾使者,牛頭阿旁等百萬獄卒眾。
【註:十位大王】①《釋門正統》云:「外又有所謂十王者。按正法唸經,祇有琰摩羅王;此翻為雙王,以兄主男獄、妹主女獄故也。據冥報記雲,天帝統御六道,是謂天曹。閻羅王者,是謂地府,如人間天子。泰山府君,如尚書令錄。五道大神,如六部尚書。自余鬼道如州縣等。此外十殿之名乃諸司分者,乃唐道明和尚入於冥中,一一具述,因標其號,報應符合,初匪罔世,往往猶歷代官制不同,隨時更變也。又有十王經者,乃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所撰。又水陸儀文敘曰,圖形於果老仙人(唐張果老畫幀),起教於道明和尚。雖冥司有十王之號,在藏殿無一字之談。稽考所因,粗知其故。由雙王之示,實分十殿以強名。或崇追薦之方、或啟預修之會(云云)。」(X75n1513_p0304a07) ②《六道集》:「元有十王經,而久已失矣。今世間所傳者,一閻羅王、二秦廣王、三初江王、四宋帝王、五五官王、六變成王、七泰山王、八平等王、九都市王、十轉輪王。… 如統紀雲,世傳唐道明和尚,神遊地府,見十王分治亡人,因傳名字,藏典傳記,可考者六,閻羅五官耳。… 如上十王,除閻羅王,余九多有改易,故雲官府數移也。」(X88n1645_p0175b08)
【註:七十二司】民間信仰認為泰岳大帝統理冥府,掌人間之生死,故發展出完備的冥府職司,而設立有七十二司(或曰七十五司)。
【註:十八臣佐】①《法界安立圖》:「經雲閻羅王昔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始王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眾同立誓曰:後當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閻羅王是。十八臣者,今諸小王是。百萬眾者,諸阿傍是。」(X57n0972_p0452b12) ②《六道集》:「十八獄主者,一曰迦延,典泥犁獄。二號屈遵,典刀山獄。三名沸進壽,典沸沙獄。四名沸曲,典沸屎獄。五名迦世,典黑耳獄。六名<山*蓋>傞,典火車獄。七名湯謂,典鑊湯獄。八名鐵迦然,典鐵床獄。九名惡生,典<山*蓋>山獄。十名呻吟,典寒冰獄。十一毗迦,典剝皮獄。十二遙頭,典畜生獄。十三提薄,典刀兵獄。十四夷大,典鐵磨獄。十五悅頭,典灰河獄。十六穿骨,典鐵柵獄。十七名身,典蛆蟲獄。十八觀身,典烊銅獄。如是各有無量地獄,以為眷屬。獄有一主,牛頭阿旁,其性<〦/兇>虐,無一慈忍,見諸眾生,受此惡報,惟憂不苦,惟恐不毒,…」(X88n1645_p0155b17)   (* <〦/兇>,「凶」之異體字。)
【註:洪伽噤王。三十七位,諸鬼王眾】《佛說佛名經》:「爾時寶達一念之頃往詣東方鐵圍山間。… 挾道兩邊有三十六王,典主地獄。其王名曰恆伽噤王、波吉頭王、廣目都王、…南安王等。… 爾時恆伽噤王,則便與寶達菩薩往詣大王。爾時大鬼王,遙見寶達菩薩從門而來,…」(T14n0441_p0190b09)
【註:三十四位鬼王】《地藏菩薩本願經》:「爾時鐵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來到佛所。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大阿那吒王,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各有所執各有所主。」(※ 以上共三十四位鬼王。)(T13n0412_p0784c03)
【註:善惡二簿童子。 主執文籍,業鏡火珠,勘問對驗】①《楞嚴經》:「八者見習交明,…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T19n0945_p0144a12)②業鏡,謂能鑒眾生宿業之鏡也。火珠,謂能燭照眾生心曲之珠也。③《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年三者,正五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洲,若有善惡,鏡中悉現。」(T40n1805_p0406c22)
【註:五道大神】①《增壹阿含經》:「爾時,五道大神復重語長者曰:汝好自守護身、口、意行。汝不知五道大神之威力乎?是時,五道大神即化作大鬼神形,右手執劍語長者曰:今我身者是五道大神!」(T02n0125_p0700b04) ②《金光明經懺悔滅罪傳》:「閻王唱名 …王即更散遣人分頭求覓巡問曹府,鹹悉稱無。王即怗五道大神檢化形案。」(T16n0663_p0358c10) ③《釋門正統》:「又有所謂六道者。始因蕭梁武帝篤信三寶,遂詔宗廟,用素饌薦,烹以代犧牲。而帝見江東之民多淫祀於五道大神,乃以相似佛法,設六道祭,蓋欲止天下之殺也。」(X75n1513_p0303c10) ④民間信仰也有稱五道大神,認為是泰岳大帝之部屬,而建五道廟祀之。
【註:無常大鬼】①《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於其輪上應作無常大鬼蓬髮張口,長舒兩臂抱生死輪。」(T23n1442_p0811b19) ②《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甘心於劣弱眾生,不能承當自性本來是佛也。在命濁中,定為無常大鬼所吞。即此身心唸唸生滅,即無常大鬼,非身外鬼也。此鬼從來未曾離,故定為所吞也,纔發心修行,便措手不及矣。」(X22n0430_p0881c21)
【註:三班六房。諸吏役眾】本為古代官府衙門中,吏役的總稱。 三班指皂、壯、快班,負責值堂看守與緝捕等差役。 六房則指吏、戶、禮、兵、刑、工房,負責文書作業。
【註:牛頭阿傍】①《五苦章句經》:「獄卒名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T17n0741_p0547b16) ②阿含部《鐵城泥犁經》:「泥犁卒名曰旁。旁即將人前至閻羅所。」(T01n0042_p0827a24)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諸地府閻摩羅王、王妹、大小王臣、吏役獄卒等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