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冲撞警车如何定性:水陸《第七 請下堂》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9:12:47

【◎八席】 邪鬼妖精: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邪鬼妖精。侵害善人。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邪魔鬼怪、妖魅精靈,及其侵害善良無辜,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生非正人,死為妖物。以能略知世間諸事。是故得名鬼報五通。

依叢木以遨遊,據高樓而宴處。狎彼之婦以悅己,竊他之財以媚人。以欲自益於邪徒,故復濫傷於善類。

其有世傳香火,號曰神堂。曾不間於歲時,每妄興於災禍。

欺愚民而求飲食,大肆貪饕。奉淫祀以殺牛羊,祇增怨累。

二俱有過。萬不相饒。故此盲迷,皆從淪墜。

【譯】:有生之時,即非正人君子;死了以後,竟成妖精怪物。由於稍能略知世間靈異等事,因此被稱為鬼報五通之類。

    平日依附叢林樹木而周旋漫遊,或暗據高樓頂處而安閒幽居。經常狎玩戲弄婦女以自得其樂,竊取別人財物以媚誘取悅於他人。為了要與同夥邪惡徒眾享受利益,所以任意地傷害無辜善良的眾生。

    或有於世代相傳的香火祭祀之處,妄號而稱為「神堂」。不斷地於整年之中,每每妄興種種災殃禍事。

    恐嚇欺弄無知的百姓,藉以求取豐盛的供食,放肆而毫無顧忌地貪得無厭。而為了祭祀邪祠,竟殘忍宰殺牛羊生靈,更徒然增加了怨仇索報的牽累。

    妖鬼邪行與祭祀殺生,兩者都有極大的罪過,絕對無法輕易獲得饒恕。所以此類盲從邪迷之輩,便都依業受報而相從淪墮於苦趣中。

【註:宴處】宴,謂安逸、快樂。

【註:狎】謂輕慢玩弄、戲弄。

【註:歲時】①謂一年四季。《周禮》:「掌其歲時。」 鄭玄 註:「歲時,今歲四時也。」 ②指每年的某一特定季節或時間。 《周禮》:「若以歲時祭祀州社。」孫詒讓《周禮正義》:「此雲歲時,唯謂歲之二時,春、秋耳。」

【註:饕】謂貪求;或貪財的人。

 

至若山魈水怪。犬魅狐精。弊帚破鐺,古盆折杵。化丈夫而通處女,結孕懷春。變美婦而惑少年,感情致病。

既深入於不正之氣。終夭亡於未盡之年。反與其徒,共為此業。如斯情狀,深可悲憐。

【譯】:至於像山魈、水怪,與犬魅、狐精之類;乃至依附於古老破舊的掃帚、鍋子、瓦盆、杵棒上的各種精怪;有時化身為英俊男子而私通少女,致使女子懷孕思春而成病;或者化做美貌少婦而媚惑少男,令其感觸邪情而致病篤。

    既深情迷戀於邪祟不正之氣,終必提早夭亡於命不該絕的年紀。而死後反又再與此類邪鬼妖精相聚為伴,一起同操舊業而變化惑人,造作種種罪孽。像這樣的情狀,實在深可悲傷哀憐!

【山魈】①本為動物名,醜惡而兇猛。 ②古代傳說以為山中之鬼怪。 《楞嚴經集注》:「故抱朴子曰:山精形如小兒,獨足,足向後,善犯人。或雲獨足魍魎,好學人聲而迷惑人,越人謂之山魈是也。」(TX11n0268_p0605a05

【破鐺】①,古代有腳架之鍋。《緯略》:三足溫酒器也。 ②又,《說文》:鋃,鎖也。

【折杵】,古時用以舂米、搗衣、搗藥、築土之棒槌。

【註:犬魅狐精、弊帚破鐺、古盆折杵】①《楞嚴經》:「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盤,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魅-未+夭>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T19n0945_p0145a05) (<魅-未+夭>鬼,即怪鬼。)  《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三十六部鬼王。…屍子云: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三十六名者,一波吒薜荔多。… 十九附物為怪。二十風行妖怪。二十一畜行精魅。二十二蟲成蠱毒。二十三瘟衰癘瘧。二十四陰昧幽視。二十五精明魍魎。二十六明靈役使。… 二十八食小兒精氣。二十九河海精魅。…」(X59n1081_p0299a07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一切邪鬼妖精、及所侵害的善良無辜等橫死孤魂,與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九席】 瘵勞傳染: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人民。瘵勞傳染。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人民,因肺癆(疫癘諸病)感染,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註:瘵勞】同「瘵癆」;肺癆,今之肺結核病。

 

為學無良。用心不正。天魔得便,飛精密附於人身。癘鬼成形,捨報多參於蛔類。

有化為蝴蝶者。或狀若蜈蚣然。惟此禍根,長居肺系。

竟令危脆之體。終嬰瘵勞之疴。氣喘聲嘶,喀血不能止息。面萎骨劣,乏力難以支撐。

半坐半眠。乍寒乍熱。精神困憊。歲月淹延。藥之弗瘳,命則隨減。

既由斯疾而喪己,復以此業而害人。遠及千里,則曰飛屍。近遍一門,是為傳疰。

或衣衾之交染。或夫婦之纏連。於彼死處,則出諸蟲。當人臥時,而入眾竅。

始於得病之日。終於殞命之年。與鬼為儔,同怨共處。如斯族類,深可悲傷。

【譯】:平日所學,都非善良之事;而處心積慮,也儘是不正之術;像這類陰邪之輩,便讓天魔有隙可乘,一旦得到機會,就飛遣精魅密附於其身上。於是,疫癘之鬼暗中成形(散瘟行疫);等到疫疾嚴重而捨報身亡,多半就轉生成蛔、蟯諸蟲之類。

    也有轉化為蝴蝶的,或者是像蜈蚣一樣的多足蟲類。然而此類疫癘的原始禍根,乃是長期隱居於肺臟器官之內。

    以致竟令虛弱的身體,終究染患肺癆重症;氣喘吁吁、聲嘶瘖啞,喀痰咯血而無法停息。面容逐漸憔悴,身體日益衰微,有氣無力而難以支撐起身。

    不是虛弱躺坐、就是奄奄昏眠,身體感覺忽冷忽熱,精神益加困頓疲憊,隨著歲月拖延而苟延殘喘;縱使服藥,也難以治癒,生命則逐日衰減以至死亡。

    而且,不但自己因此而喪命,又將疫癘禍根外傳而害及他人。若疫病傳染遠及千里之外,有如屍鬼飛越千里,則謂為「飛屍」;如果只是遍於自身全家染得重病,一個傳一個,則稱作「傳疰」。

     或者是經由衣服、被褥散播疫疾(病毒)而互相傳染,或是由於夫婦朝夕共處而感染。其於患者病亡之處,則散出疫癘禍根(病毒);他人睡臥之時便受感染,疫癘禍根則侵入口鼻器官之內。

    因此,從染病開始直到病歿,有生之年始終與疫癘鬼類為伴,同懷怨尤而淒苦共處。像這一類的眾生,實在深可悲傷!

【註:天魔得便,飛精密附於人身】①《楞嚴經》:「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T19n0945_p0150a18) ②《楞嚴經貫攝》:「飛精附人。(者,速遣之意。… 即魔黨,諸鬼魅也。附人者,另附他人。…)」(X15n0303_p0535a14

【註:癘鬼成形,捨報多參於蛔類】①《楞嚴經》:「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 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鬼業既盡,… 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 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T19n0945_p0145a05) ②《楞嚴經疏解蒙鈔》:「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 【疏】嗔習之因,鬼為衰癘,托災附禍,便入身中。轉受畜形,還托身內,為蛔蟯也。 (〔溫陵雲〕癘鬼襲人。蛔蟯附人)。」(X13n0287_p0756c12) ③《楞嚴經正脈疏》:「△五蛔類。 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癘鬼,原由冤習作疫癘,入人身中為病。今乃囚閉人身中,與之銷食,同其安危,習使然也。」(X12n0275_p0429b09

【註:終嬰瘵勞之疴】,即「痾」,疾病也。 嬰疾,意即患病、受疾病困擾。

【註:淹延】謂長年疾病纏綿,拖延甚久之意。

【註:弗瘳】,疾病痊癒也。 《尚書》:「厥疾弗瘳。」

【註:疰】①《博雅》:「,病也。」常指季節性或傳染性的疾病。 ②宋?陳無擇《勞瘵敘論》:「者,注也;病自上注下,與前人相似,故曰。」

【註:衣衾】,大被子、或殮屍所用之被。 故「衣衾」可泛指衣服與被子,或指死者入殮時所用之衣服與被子。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人民,罹患肺癆(疫癘諸病)等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十席】 虎噬傷亡: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人民。虎噬傷亡。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人民,被老虎猛獸咬噬傷亡,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資性強梁,靡順常人之節。感形麤獷,遂居猛虎之群。

是以出沒山林傷殘羊豕。以茲為食,尚爾成怨。

況於險隘之路途。害彼往來之民旅。其為可憾,至此何言。

【譯】:天賦稟性非常的剛強暴橫,不同於一般人類的常情節度;因此感得粗野狂悍的形貌,所以便生居老虎猛獸等群類。

    於是,出沒於深山林間,恃強凌弱而殘害豬羊,吞噬其血肉作為食物,如此尚且結下累世不解的怨仇。

    更何況又於狹隘的險路途中,傷害那些往來經過的旅人。像這樣的慘狀,實在深可遺憾!又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嗟彼窮夫,不遑安處。出入力作,豈計萬全。負薪陟嶺,而忽焉在前。束擔就道,而卒然相遇。

既遭嚌嚙。竟作傷亡。不省仇讎,反為佐助。

濫侵善類,更肆凶威。一經毒齒之饞涎,頓失平時之正見。如斯族類。深可悲憐。

【譯】:悲歎那些窮困卑微的人,整日汲汲而無暇安逸閒居;早出晚歸,辛苦工作,又豈能事事顧及絕對的安全?擔負著砍拾的薪材而登山越嶺,卻忽然遇到猛虎出現在面前;或者收拾好行李而啟程上路,卻在途中突然碰上老虎。

    既遭猛虎的攻擊啃食,終究難逃傷亡一死。然而,非但未能省知老虎就是害死自己的仇家,卻反而為虎作倀而助惡為虐。

    任意侵害善良的眾生,更縱肆兇惡的虎威;一經猛虎毒齒啃咬之饞涎,竟頓然失去了平時的正常見解。像這一類的眾生,實在深可悲傷哀憐!

【註:陟嶺】,登高。

【註:嚌嚙】,嘗食。 ,啃、咬噬。

【註:反為佐助。… 一經毒齒之饞涎,頓失平時之正見】此即所謂「為虎作倀」。傳說中,人被老虎吃掉後變成倀鬼,不思報仇,反為老虎開道,助虎為虐;故言其「失去了平日正常的思維見解」。 其典故出自唐?裴鉶《傳奇》,而《南嶽總勝集》有引用云:「二子並聞其說,因詰獵者曰:此是倀鬼乃虎食之人也為虎前呵道耳。二子…遂勸獵者,重張其箭,獵者然之。… 果有一虎咆哮而至,… 箭乃中其第三班貫心… 諸倀鬼奔走卻回,伏其虎前哭甚哀曰:誰人又殺我將軍? 二子因怒而叱之曰:汝輩無知下鬼!生遭虎嚙死吾今為汝報讎不能慚謝猶敢慟哭豈有為鬼不靈如是?遂悄寂。忽有一鬼答曰:都不知將軍乃虎耳,聆郎君之說,方大惶悟,躡其尾而罵之。感謝而去。… ( 出《傳奇》)」 (T51n2097_p1087c26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人民,被老虎猛獸咬噬傷亡等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十一席】 產亡乳絕: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人民。產亡乳絕。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人民,因生產遇難、或斷絕乳哺,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靖觀世道之無知。罔念人身之難得。競趣薄俗,鹹失本慈。

念治家未裕,則每以為憂。故得子稍多,則棄而不舉。

既出離於胎獄,復淹沒於水盆。若女若男,方生方死。

處閨帷而行屠殺,因恩愛以結怨讎。惟茲滅絕於人倫,是即乖違於天理。

【譯】:謹觀世間道德風氣,普遍愚昧不明事理;不知感念能得人身,多麼珍貴難得;卻競相歸隨澆薄敗壞的習俗,完全失去了本有的仁德慈心。

    念及謀生治家而未能寬裕富足,則每每引以為憂;因此,若所生子女稍多,便棄養而不盡撫育之責。

    可憐的嬰兒,才剛出離苦獄般的母胎,卻馬上又被淹沒於水盆中溺死;不論是男嬰、女嬰,才剛剛出生就又立即死亡。

    殘忍的父母,就在閨房帷帳內而行毒害屠殺之行;由於夫妻恩愛而懷孕生子,卻反因親手殺子而結下深仇大怨。如此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行為,實在嚴重違背了天理倫常。

【註:人身難得】①《華嚴經》云:「得人身難。」(T10n0279_p0346b26) ②《雜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 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T02n0099_p0108c07) ③《大般涅槃經》:「人身難得如優曇花,我今已得。如來難值過優曇花,我今已值。清淨法寶難得見聞,我今已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T12n0374_p0498c23

【註:胎獄】(譬喻)四生中之胎生者,在母胎內之苦,譬如獄也。《天台觀經疏》序曰:「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胎獄之望華池。」(佛學大辭典)

【註:方生方死】①《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凡夫迷圓覺之體,失圓覺之用,起惑造業,輪轉大苦海中,方死方生,方生方死,頭出頭沒,無有解脫。」(X10n0253_p0242c06) ②莊子《齊物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至若頭足倒產,母子俱亡。若此大怨,無非惡對。

或命夭於總角之際。或乳絕於襁負之中。於孩提未必有愆。由宿業故招此報。如斯情狀。深可悲憐。

【譯】:至於像生產時,嬰兒胎位顛倒以致足先頭而出,導致難產而母子俱亡;像這樣同歸於盡的大怨,無非由於宿世冤仇相對索報的緣故。

    或者是早夭於童年之時;或是尚在襁褓的幼年,即因斷絕乳哺而亡。對於這些幼兒來說,本身未必犯有重過而須至死;實乃由於往昔所造的惡業,而招致這樣的果報。像這樣的情狀,實在深可悲傷哀憐!

        【註:總角】比喻童年。古時兒童常編發扎辮於頂,形如兩角,稱為「總角」。《詩經》:「總角丱兮。」

【註:襁負】用布兜束幼兒而負於背上。《論語》:「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人民,因生產遇難、或斷絕乳哺等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十二席】 佃漁殺害: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佃漁殺害。一切生靈。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因畋獵捕魚等殺害而罹難的一切生靈,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註:佃漁】,通「畋」,打獵也。 《易經》:「以以漁」。 佃漁,謂畋獵捕魚。

 

體天道之好生。去人心之喜殺。未論得福,且免遺殃。

何惡俗之無良。縱癡情而故犯。是以網魚蝦於大澤。逐麋鹿於深山。

烹羊取羔,屠牛作炙。炮鱉膾鯉,臘雞蒸豚。每痛割其脂膏,用飫資於口腹。

以由市井索者常眾。故令漁獵求之益多。當其體解刀砧。魂驚湯火。既遭極苦,遂結深怨。

【譯】:應當體察天道有好生之德,去除人心嗜殺的惡性;姑且先不論因此而得福,至少可以免除惡業果報的禍患。

    奈何世間卻反習惡俗而多行不善,放縱迷癡妄情而明知故犯。於是,濫捕魚蝦於江湖大澤,逐獵麋鹿於深山之內。

    乃至於,剖殺母羊、生取羔羊而烹食,屠宰牛只、大火燒炙而烤食;或者烘燒甲魚,生切鯉魚;或醃臘雞肉,蒸煮乳豬;凡此種種殘酷恣殺而痛割其血肉脂膏,竟然只是為了貪圖口腹之慾的飽足。

     由於市場中購買生鮮肉食的人眾多,故使得捕魚行獵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當這些魚鱉禽畜被支解軀體於利刃砧板之際,魂魄驚恐地又被煮沸於熱湯之中;既然遭受如此極端的痛苦,便由此結下血海深仇的怨恨。(誠如古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

【註:體天道之好生】好生,謂悲憫萬物,愛惜生命而不殺。 《書經》:「好生之德,洽於民心。」

【註:烹羊取羔】,指初生之小羊。 《慈悲道場水懺法科注》云:「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眾生。… 墮胎者,用藥墮人胞胎,及殺母羊而取羔之類。」(X74n1496_p0763a12

【註:炙】燒烤之肉食。

【註:炮鱉膾鯉】①,同「炰」,用火烤熟食物。 ,切割、細切肉也。 ②《詩經》:「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註:蒸豚】蒸熟小豬。《孟子》:「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

【註:魂驚湯火】《蘇東坡?獄中示子由詩》:「柏台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

 

至於為蜜掇蜂。因珠破蚌。挾彈墮林間之雀。彎弓落雲外之鵰。只知欺物命之微,終莫慮仇家之對。

爾乃踐路旁之遊蟻,飲水內之末蟲。此雖出於誤心,當亦招於來報。

【譯】:至於為了採蜜而傷及蜜蜂;或因貪取珍珠而殘酷地剖開蚌殼;以及挾彈弓擊落林間的鳥雀,或拉弓搭箭射落雲端的鷲鵰。只知恃強而殘害弱小生物的性命,卻始終未曾慮及因此結仇而導致累世的怨懟。

    乃至隨意踩踏路旁遊走的螞蟻,或吞飲水中的微末小蟲;雖然這是出於疏忽的無心之過,但應當還是會招致將來相對的報應。

【註:掇蜂】,摘取、掠取。

【註:物命】①泛指生物之壽命。漢?王充《論衡》:「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 ②謂有生命的物類。 《法苑珠林》:「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可祭祀,餅果之屬。」

【註:末蟲】①謂水中極微小之蟲。 故所謂漉水囊(濾水囊,比丘六物之一),即是為了護生而濾水去蟲之器。如《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云:「漉水袋法,物雖輕小所為極大,出家慈濟厥意在此。」

 

若夫聚蠅之投身酒器。飛蛾之撲翅燈缸。固委命之在他。實設機之自我。若雲尚道,亦足傷慈。

其有種類之各起侵陵。小大之遞相吞噉。一朝一夕,萬死萬生。

以彼此加害不休,故次第責報無已。如斯情狀,深可悲憐。

【譯】:還有像是群聚的蟲蠅,紛紛投身於盛酒的容器中而溺斃;或是飛蛾振翅撲向火焰熾燃的燈缸而自尋死路。這固然是聽任其自身的習性所致,卻也實在起因於我所施設的器物。因此,若嚴格就「崇尚仁道」的角度而論,也還是有損慈德而難辭其咎。

    至於各種不同種類的生物,彼此之間侵陵傷害;或以大欺小,相互吞噬而弱肉強食。故於短短的朝夕之間,死生成千上萬而不計其數。

    由於彼此妄加殺害無有停息,因此冤冤相報也無有止盡。像這樣的情狀,實在深可悲傷哀憐!

【註:委命】此處意謂聽任天命、或任憑命運的支配。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畋漁殺害而罹難的一切生靈等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上來召請。諸類孤魂。非仗密言。安能畢集。

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謹當宣誦。

【譯】:以上法事,已肅誠召請十方法界一切諸類橫死孤魂等眾。若非仰仗秘密真言之威勝妙力,如何能完全集請所有孤魂齊聚於法會呢?

    仰遵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囉 俱胝 阿揭吒 尾揭吒 薩訶

 

主法想上來召請諸類孤魂,承法力故,皆具端正儀相。上升淨道,住樓閣中。)

 

願因秘密。來集道場。齋主虔誠。至心作禮。

【譯】:誠願承此秘密真言無上法力,普令十二席孤魂眾等來赴法會而齊集壇場。齋主恭誠懇切地,至心行禮。

 

 

主法觀地獄囚徒,業重者,雖蒙召請,未能脫離。有異方便,可使畢至。)

 

-【◎ 宣「開地獄文」 】-

三寶垂恩。九天肆赦。凡茲有召。無或不來。維地府之拘囚,以罪根之深固。此界他界之隔異,正住邊住之分殊。

鐵釘釘體,則遍體皆瘡。石磨磨身,則全身俱碎。烈火洞胸而赫赤。烊銅灌口以淋漓。以受苦正爾昏迷。故聞命莫之領曉。斯由自業之為障。且非主者之不慈。

至若泰岳諸司。城隍列廟。冥觀此處。實蕃有徒。或仇對之相干,及事情之未決。皆能阻滯。莫遂進趨。豈惟上失於佛懷。將必有孤於檀度。

【譯】:於今法會,承蒙三寶慈悲垂恩,諸天也都仰體慈恩而奉行大赦,凡所召請的一切「下堂」群靈,沒有不來赴壇場的。然而,唯恐或還有拘繫於地府的囚徒,由於重罪惡業根深柢固,而陰、陽兩界懸隔迥異;以及正住、邊住地獄分離懸殊。

    或遭鐵釘釘穿全身,則遍體都是釘孔瘡傷;或遭大熱石磨回轉研磨,則全身骨肉糜爛粉碎;或遭猛烈熾火洞穿胸膛而赫紅炙熱;或遭熱熔銅汁強灌入口而流燙全身。因此,由於正受種種劇苦而昏迷,故即使聽聞召請的號令,也渾然無知而不察。這乃是由於自身惡業所感的障礙,而實非主法者的不慈悲。

    至於泰岳的督察諸司,以及城隍諸廟;冥觀這些處所,此類罹苦受難的囚徒也實在很多。或因仇恨相對而互相牽連,或因訴訟案情尚未判決;凡此種種,都能造成阻礙與留滯,以致無法順利成行來赴法會。倘若如此,則豈只是於上有失諸佛的慈悲本懷,而也同時辜負了檀施平等普度的用心。

【註:肆赦】,緩縱也。 肆赦,謂寬恕有罪的人,猶今言緩刑、大赦。 《尚書》:「眚災肆赦。」

【註:鐵釘釘體、石磨磨身】①【鐵釘地獄】:謂獄卒捉罪人,偃熱鐵上,舒展其身,以釘其手足。周遍身體,盡五百釘,苦毒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飢餓地獄。 ②【石磨地獄】:謂獄卒捉彼罪人,撲熱石上,舒展手足,以大熱石,壓其身上,回轉揩磨,骨肉糜碎,苦毒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膿血地獄。(三藏法數)

【註:烊銅灌口】,以高熱熔化金屬也。

【註:實蕃有徒】這樣的人,實在眾多。《尚書》:「簡賢附勢,實繁有徒。」 ,眾多;通「繁」。

【註:有孤於檀度】,同「辜」,背棄、辜負也。 《昭明文選》李陵?答蘇武書:「陵雖恩,漢亦負德。」

【註:檀度】六度之一,檀波羅蜜也。為「施與」之義,波羅蜜為「」之義,謂「度生死之行法」也;「施與」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佛學大辭典)

 

今則敬宣偈咒。大闡威神。牢關一擊而開。罪輩群奔而出。無論貴賤。罔間怨親。冀齊到於道場。俾鹹沾於法供。

【譯】:因此,於今恭敬宣誦偈言、咒語,大展秘密威神之力,俾令所有的牢關一振全開,罪苦群靈悉皆飛奔而出;無論貴賤、不分怨親,誠懇冀望所有的苦難群靈,都能一齊來到壇場受供聞法,同沾平等法供的殊勝利益。

 

我今奉宣,華嚴會中覺林菩薩。所說破地獄偈,及為持誦破地獄真言。能使一切地獄受苦囚徒。永脫幽區,轉生善道。

【譯】:我謹於今,恭敬奉宣華嚴會中覺林菩薩所說之「破地獄偈」,以及持誦「破地獄真言」;能令一切地獄中所有受苦囚徒,永遠脫離幽冥苦趣,而轉生善道。

【註:華嚴會中覺林菩薩,所說破地獄偈】《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一偈之功能破地獄者,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名明干,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地獄門前見一僧雲,是地藏菩薩,乃教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排汝地獄苦。其人誦已,… 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後三日方蘇,憶持此偈,向諸道俗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也。今經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獄皆由心造,了心造佛,地獄自空耳。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獄,何況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願思此言,勉夫傳誦。」(T36n1736_p0116b18

【註:持誦破地獄真言】《施食通覽》:「誦破地獄咒感驗: … 緣汝家中大小,每誦破地獄咒使冥中一切罪人皆得解脫。汝有是功,我特來報謝。… 汝今已後,當勿忘其咒也。咒曰:唵佉羅帝耶薩訶。」(X57n0961_p0119c13

 

【○ 宣「破地獄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七遍 )

【譯】:若人想要明白了知,所謂的三世一切佛,則應細觀法界法性,其實一切唯心所造。

【註:法界性】單名法界,又曰法性;合雲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 《圓覺經》曰:「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佛學大辭典)

【註:一切唯心造】謂一切萬法都是由心而起的。(佛學大辭典)

【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①《華嚴經》:「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T10n0279_p0102a09) ②《幻住庵清規》:「諸佛子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此一偈出華嚴經,昔人對冥官誦之,見地獄相皆悉破懷,世傳為破地獄偈,蓋言其略也。 使廣言之,此偈不惟破地獄,至十法界悉皆能破。 何則?原夫三世無佛,法界何性,依此一心而皆建立。了知此心,無相無體、非色非空,不有而有、不無而無。以不有故十法界收皈毫末;以不無故三世佛隨處出生。所以云:青青翠竹盡真如,鬱鬱黃花皆般若。 審如是,則四生六道全是自心,八難三途亢非佗得。…」X63n1248_p0588b19 ③故知一切法界,都是唯心所造所現。一切依正,也是唯心所造所現。譬如心思五逆十惡而行,即是造地獄;心念清淨、平等、慈悲而行,即是造佛;故云「地獄皆由心造,了心造佛,地獄自空。」 倘能如此確實體會一切唯心造,即是「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故雲了知三世一切佛。

 

【○ 接念「破地獄咒」

唵。佉囉帝耶娑訶。 ( 四十九遍 )

 

主法想十方地獄。鐵城門戶,一振而開。其中一切苦具,悉皆隱沒。一切囚徒,聳聞咒音,鹹識本心,共相告報。來趣法會,念求解脫。)

 

 

-【◎ 為三途惡重眾生開道路 】-

亙古逮今。際天極地。已悉行於號召。曾不棄於么微。故凡居有性之倫。盡優入無遮之會。

至於具造十惡。久處三途。雖令自便於此時。猶或未通於前路。

跌足於嶮巇之地。縻身於幽闇之鄉。若此多艱,何能善達。

再憑秘密之力。示現光明之幢。將徹照於昏衢,冀無失措。俾安行於直道,幸遂知歸。惟爾英靈,悟茲方便。

【譯】:亙貫古往今來,遍及頂天極地,均已完全地普行號召六道群靈來會,沒有遺棄任何的幽微之處。因此,凡屬有覺性的眾生,都得以親臨平等無遮的普度勝會。

    然而,對於同時造作了十重惡業、而長期淪沒於三途惡趣的眾生,如今雖已令其獲得自由而來赴會,但猶恐於途中還有其它的阻礙。

    或失足迷途於高峻險隘之地,或受牽絆於幽冥晦闇之處;如此多的艱困險阻,豈能輕易而順利地到達法會道場呢?

    因此,再仰憑秘密真言的威神勝力,示現煜煜光明的幢幡,徹底照亮昏暗的衢道;普令三途眾生不至茫然失措,都能安然通行於平坦的大道,幸運地知曉來歸道場而受供聞法。誠願爾等英靈大眾,都能體悟此一殊勝方便之道。

【註:么微】么,同「麼」;細小,微細也。

【註:有性】有出離解脫之性,謂之有性。無佛性謂之無性,即闡提也。(佛學大辭典)

【註:優入】,謂優勝、超然。優入,即成就、到達之意。 ①唐?韓愈《進學解》:「絕類離倫,優入聖域」。 ②《楞嚴經說約》:「…重重增進,至於十地,則超凡入聖。而修習之功,無以復加,故成等覺。若妙覺則優入聖域,成無上道。」(X14n0294_p0619a09

【註:具造】《楞嚴經直解》:「同造即具造也。如前十因六果,具足造者入阿鼻獄。」(X14n0298_p0852a22

【註:三途】即火塗、刀塗、血塗,分別指地獄、餓鬼、畜生三趣;或稱三惡道。(,謂途道,即所趣義。) ①《大明三藏法數》:「火途即地獄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常為鑊湯爐炭等熱苦所逼 … 刀途即餓鬼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常受刀杖驅逼等苦。…血途即畜生道也,謂其處受苦眾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噉,飲血食肉。」 ②輔行一曰:「四解脫經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道也,作此塗者誤。小獄通寒熱,大獄唯在熱,且從熱說故雲火途。從相噉邊,故雲血途。從被馳逼為名,故名刀途。」

【註:跌足】① 猶言「頓足、跺腳」。 ②或謂「失足、跌倒、墮落」。《遺教經論記》:「昔有貪夫,於野求蜜。既得一樹,舉足前進,欲取蜂蜜。不覺草覆深井,因跌足而亡。」(X53n0846_p0643b22

【註:嶮巇】嶮,謂高峻、山川阻難。巇,兩山間之險道。 嶮巇,高峻險阻;喻艱難危險。

【註:縻身】縻,繫縛、牽絆。 縻身,謂身受拘繫。

 

我佛如來,有開道路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開道路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缽那弭<*>。皤伽縛底。慕賀野。慕賀野。惹孽慕賀<*>。莎嚩訶。

 

-【◎ 為三途眾生離怖畏 】-

六凡類多,極顯冥而俱至。三尊威重,諒畏愛之兼懷。

非憑方便,慰悅眾心。恐或逡巡,卻退一面。

乃宣秘語。以破前機。冀頓忘驚怖之情。俾鹹獲安詳而住。

【譯】:六凡眾生,其類眾多。於今已遍請所有冥陽兩界所有眾生,全都來到法會道場。鑒於三寶無上威嚴莊重,相信六凡眾生必都同時並懷恭敬與畏怯之心。

    因此,若非仰憑殊勝方便妙法,撫慰悅懌眾生卑怯之心,惟恐其或將徘徊不前,畏縮退卻而躲在一邊。

    故恭敬宣誦秘密真言,以破除此類眾生惶恐之心;令其頓捨驚怖不安,而都能獲得身心自在,安住道場而無所畏懼。

【註:逡巡】猶豫而徘徊不前,或恭順而向後退卻。

 

我佛如來,有離怖畏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離怖畏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怛你也他。伐帝陀<目*寧>。陀囉枳俱。盧度盧銘。娑訶。

 

-【◎ 為三途眾生開咽喉 】-

彼丑其形。斯名曰鬼。頭若山峰之聳。咽如針孔之微。悵水漿之莫通。諒饑餒之惟甚。

三途雖異。眾類良多。以因行之或同。故果報之相似。

用宣秘密。大破慳貪。冀飲膳之甘和。必喉吭之寬暢。

【譯】:三塗中有一類眾生,形貌極為醜陋,名之為鬼類。其頭形有如尖聳的山峰,咽喉卻微細如針孔;因此,徒自悵恨,懊惱連吞嚥水漿都無法流通;可以想見其飢渴的程度,莫此為甚。

    惡趣三途雖然各不相同,族類也非常眾多;但由於因地所行,或有類同之處,故感得的果報,也就十分相似。

    謹恭敬宣誦秘密真言,用以徹底破除此類眾生慳吝貪求之心;令其都能正常享用甘美溫和的飲食,咽喉也都寬通流暢而無所滯礙。

【註:喉吭】,咽喉。

【註:三途雖異,眾類良多。以因行之或同,故果報之相似】詳見《會本》(p.298)之說明:「… 三途之內,無數眾生,以宿業故,咽喉微細,飲食不通。今承咒力,即得寬大,無所塞礙。」

 

我佛如來,有開咽喉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開咽喉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吉利。鳩摩唎。咻<*><*>。叉<*><*>。娑訶。

 

 

主法想三途之內,無數眾生,以宿業故,咽喉微細,飲食不通。 今承咒力,即得寬大,無所塞礙。 )

 

-【◎ 為六道眾生消釋怨結 】-

諸法本空,寧有我人之相。此心無黨,何分恩怨之情。

由不了外境之非他。故妄認此身之為自。於是更相你汝。各立封疆。因意向之稍違。及言辭之靡順。悻然變色,遽行非理之瞋。忽爾生憎,遂起無根之謗。

【譯】:一切諸法,性本真空;那裡有人我自他的諸相分別。此心平等無偏,又豈會計較種種的恩怨妄情。

    由於不知客塵外境並非真實之「他」,而誤認五蘊此身為實有之「我」。於是彼此互相分別自他,各自劃立疆界;以致他人之心意稍有違逆,以及言辭不順己意,便惱怒而悻悻變色,遽然造作非理性的瞋怒暴行;乃至忽然生起憎恨怨心,便興起毫無根由而無中生有的譭謗。

 

其有處豪貴而欺孤寡。恃長上而虐卑微。侵鄰翁之地,以廣新居。奪市人之財,以實私帑。

妄肆鞭笞之酷。濫加獄訟之冤。怙勢陵人。謾心背義。

甘血肉而資口腹,罔念傷生。興咒詛而干鬼神,豈逃論對。於是互相責報,無有已時。皆緣釁起於一朝。遂使禍連於多劫。

【譯】:甚或身居豪門富貴而欺凌孤兒寡婦;或自恃年長尊上而殘虐卑微弱小。或者侵佔鄰居的私地,以增建自家新居;強奪市井小民的財產,而充實私人的財庫。

    乃至妄縱鞭韃笞打的酷刑;或任意濫加刑獄訴訟等冤情。倚仗權勢而欺凌他人,欺昧良心而違背公義。

    或者貪嗜血肉鮮味而縱口腹之慾,毫不顧念傷生害命有違慈德;或興起惡毒咒詛而招惹鬼神,又豈能逃脫責備仇對等報應。於是導致彼此互相責罪、索報求償,永遠沒有停息的時候。這都是由於一時衝動挑起彼此的仇隙,以致使得災禍連延於多生累劫而不斷。

【註:釁】嫌隙仇怨、爭端。

【註:鞭笞】,古代以竹杖責打之刑。 鞭笞,即以鞭子、竹板拷打。

 

今則三尊畢會。六趣鹹臻。將同稟於真修,必先祛於宿憾。

忍心一發,辱境何存。念仇讎本我親姻。視男女皆吾父母。

永銷結恨。各起深歡。袂屬裾聯,直趣菩提之路。心開意解,鹹登解脫之場。毋自失於良時。當進求於勝益。

【譯】:於今,幸蒙至尊的三寶垂恩齊臨法會,六趣眾生也都共聚一堂;為使眾生都能一同稟受如實真修的教化,須先祛除其宿世的怨恨與遺憾。

    一旦發起無瞋安忍之心,慈悲普興,則那裡會有受辱委屈的感受與恨意呢?感念生生世世的因緣,所有的仇家其實都曾是我的眷屬姻親;泛觀一切男女,也都是我宿世累劫的生身父母。

    由此一筆勾銷所有積結的怨恨,各各生起慈悲深廣的歡心;一起攜手並進同修同行,直趣無上菩提之大道;心開意解,發明真性,齊登永超生死之大解脫場。冀望眾生莫再蹉跎自棄而喪失今日之良機,應當精進上求得度解脫的殊勝利益。

【註:袂屬裾聯】,衣袖。 ,衣襟。 ,連接。 袂屬裾聯,形容衣袖、衣襟相連,故喻並肩攜手而同行。

【註:解脫之場】《指月錄》:「於知解上,行平等慈。於知解上,作諸佛事。如龍得水,似虎靠山,終不以此為惱,…即此知解,便是解脫之場,便是出生死處。既是解脫之場,出生死處,則知底解底當體寂滅。」(X83n1578_p0748a07

 

我佛如來,有解怨結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解怨結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三多羅。佉多。娑訶

 

 

主法想六道,無始世來,常積怨結。 今聞咒法,鹹起歡心。一時消釋,轉相親愛。)

 

-【◎ 為六道眾生送浴、治衣 】-

六趣之居不同,無非濁惡。三途之報最醜,悉是腥臊。

若雲即事以為言。未免於心而有礙。須親澡浴。冀得清涼。

法水初沾,現全身之光潔。慈風一拂,俾當念以開明。毋故遲回。宜當趣進。

【譯】:六趣眾生所居的依報器界各不相同,但無非都是五濁穢惡之地;三途惡道所感的正報根身尤其醜陋,完全都是腥臊垢染的污穢之體。

    因此,若就事相上來說,六道眾生難免心中自慚形穢而有所罣礙;故須先沐浴淨身,令其除垢而得清涼。

    仰憑清淨法水之沾潤,即現全身之光明潔淨;復經勝妙慈風之拂化,普令當念開通而悟明。冀望所有六趣眾生莫再遲疑,應當欣然前進同赴浴所。

【註:濁惡】五濁與十惡也。 《觀無量壽經》曰:「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天台《觀經疏》釋曰:「濁惡者,五濁也:一見,二煩惱,三眾生,四命,五劫。者十惡也: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邪見也。」(佛學大辭典)

【註:腥臊】謂腥惡之臭味;亦喻為「污穢、醜惡」之意。 《周禮》:「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

【註:遲回】謂遲疑、徘徊猶豫。

 

【◎ 獻浴

湢室宏開,盡十方而洞達。溫泉滿注,極四海以周流。咨爾群靈。紛然同入。

湛定水而一沐。芬戒香以三熏。盡忘業累之相關,豈存煩惑。更無色相之迭見,唯是真如。匪徒事於空談。要當期於妙悟。

【譯】:清淨的浴室宏廣開敞,遍十方而洞徹通達;溫適的清泉流注盈滿,盡四海而周遍流通。六道群靈眾生,紛紛相偕同入而澡浴。

    澄湛定水一沐而身心清涼,芬馥戒香三熏而垢穢淨除;完全盡除業障係累的牽纏,那裡還會有任何的煩惱惑障;更不再執於遷變虛妄的色相,唯是圓妙的真如實相。而且,不是徒然說食數寶的空談,而是要當體期證於如實的妙悟。

【註:湢】《禮記?內則》:「不共浴。」 鄭玄 註:,浴室也。

【註:咨爾】表示讚歎或祈願。 ,咨嗟,歎詞,表示呼告的語氣,相當於「啊」。 ,「汝」也。

【註:忘】①,「亡」也。 ②忘記,捨棄、喪失。

【註:真如】①者真實之義,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雲,常住而不變不改,故雲。 《唯識論》二曰:「謂真實,顯非虛妄。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雲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佛學大辭典) ②又是真相,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為法。《起信論》:「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佛學常見詞彙)

 

我佛如來,有沐浴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沐浴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底沙底沙。僧伽。娑訶

 

主法想浴室寬廣,嚴淨光明。六道群生,皆入中浴。承法力故,不相妨礙。身意快然,得大安樂。)

 

【○ 宣「獻浴偈」

○六道四生俱法界。若幽若顯數難量。   殊名異號本虛稱。奇相劣形皆幻質。

○倏往倏來同過隙。方生方滅等浮漚。   皆從一念失元明。遂使有身隨妄報。

○此日檀那興普度。佛天高會肅清齋。   仰憑慈力為提持。攝取群生無不至。

○欲使歸依回正道。先須澡浴淨諸塵。   外塵既淨內心融。始可前趣承法供。

【譯】:眾生雖有六道及四生的分別,但唯是平等一如的法界;或處幽冥或居陽世,其數眾多而無量。  儘管名字或稱號各異,但其實都是虛稱的假名;無論相貌形體是美妙或醜陋,也都只不過是虛幻的形質。

    瞬間來往轉眼即逝,有如白駒過隙;短暫生滅變幻無常,就像水上的浮泡。  這都是由於無始來一念無明妄動,迷失了圓覺清明的本性;於是便感得假身,隨業受報而沉淪六趣。

    於今幸承施主廣興平等普度大齋,並蒙佛天垂恩光臨,謹誠敬恭奉清齋而供養。  仰憑三寶慈威加護提拔,攝受所有六道群靈來赴法會,而沒有任何不到的。

    為令眾生歸依三寶回趣正道,須先沐浴潔淨以除去所有的塵垢。  外塵諸垢既然滌除盡淨,內心也當清淨圓融;如此身心安適,方可前往承受殊妙法供。

【註:幻質】虛妄、如幻的形質。

【註:元明】真如之覺體本來明照,故曰元明。楞嚴經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又】一名本明,以本覺之自性清淨心而名。楞嚴經一曰:「元明能生諸緣。」(佛學大辭典)

【註:過隙】《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卻,通「隙」。) 白駒喻太陽、光陰。 白駒過隙,謂駿馬於縫隙前飛越而過,用來比喻時光過得很快,光陰易逝。

【註:有身】有六根之身相者。臨濟錄曰:「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佛學大辭典)

【註:佛天】①習佛者之尊崇佛,如世人之於天,故雲佛天,佛即天也。②又,佛與天神也。(佛學大辭典)

【註:高會】①《法華經科注》:「靈山高會,人天百萬。」 ②《法華指掌疏》:「法華高會,是如來不思議境。」 ③《法華經科注》:「高會,蓋指今經之座席也,超八教外越四時表,豈不高哉?」(X30n0605_p0637a16) ④《法華經大成》:「然法華一會,特言者,略有十意。一、此經諸佛同說故,如大通威音燈明等。二、時而後說故。三、權實正印故。… 四、授記普遍故,如三周授記等。五、諸佛圓證故,如多寶分身等。六、需此成佛故,如聞解修習必得菩提等。七、法力上妙故,如釋迦資以為因,龍女藉以證果等。八、本跡甚深故,如本跡開顯之說。九、功德無盡故,如隨喜之福德,持誦之功德等。十、智行雙顯故,如正宗以智起行,流通以行契智等。有此十意,故稱高會。況超出五教,迥異余經。雖華嚴圓極,若非法華,則開顯不成,必權終權實終實矣。」(X32n0619_p0354a11

【註:外塵】者六塵;六根所對之事物。凡夫以為此六塵在於心外,故曰外塵。《六祖壇經》曰:「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釋門歸敬儀》曰:「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迷執,塵為識外。」(佛學大辭典)

 

  

【○ 白「治衣文」

入室而悟水因,既宣明於妙觸。澡身而去塵穢,載謹肅於外儀。

由親承佛力之加,俾悉反人形之舊。同然一相。會彼千差。

將親近於尊容。必莊嚴於盛服。宣之以真言秘密。照之以妙觀幽微。發起淨緣,資成等施。天衣自然被體,不待意求。法藥普與熏心,何論念感。

以我志蘊利人之願。故他修有益己之功。即類而推。無事不可。

【譯】:入室澡浴時,由於以水淨身洗塵之妙因,得悟「根塵俱泯,妄盡真顯」的道理;故而通達明瞭「觸性」實即圓融妙真如性。進而沐浴淨身,滌除所有的塵垢穢惡;並恭謹地肅整外表儀容。

    由於親承佛力威勝之加持,眾生悉皆回復過去人身的形貌;普現平等一致的身相,融會諸趣的千差萬別而會聚一堂。

    同時,既將親詣尊貴無上的諸佛,必先穿著端莊整齊的服裝,以示莊嚴慎重。謹再敬宣秘密真言以加持,並以精深幽微之妙觀而觀照;藉以發起慈悲清淨的妙緣,成就平等普施的勝德。於是,微妙天衣自然著身,完全無須作意以心求;上妙法藥普周熏習修心,那裡須要應念而感通。

    由於我等心懷「利益眾生」的大願,故勸教他人依法修學,自然兼有利己的功德。以此而類推,也就無事不能成就了!

【註:入室而悟水因、宣明於妙觸】①《楞嚴經》:「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今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T19n0945_p0126a10) ②《楞嚴經正脈疏》:「水因者,即水為導悟之因也。… 達此觸塵,杳無來處,相盡性現,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即觸塵而悟入藏性,所謂妙觸宣明也。」(X12n0275_p0333b18) ③《首楞嚴經講記》(海仁法師):「梵語跋陀婆羅,譯賢護,或名賢首。…會中賢護菩薩,及其同伴十六開士,同時起座禮佛,自陳圓通。」…「佛制僧眾沐浴,七日一次;先由和尚,次班首,後禪堂,故說隨例入室。正浴之時,以水觸身,覺有冷暖之觸,於是窮究此水,是因洗塵現觸,抑或是因洗體有觸。若說:因洗塵現觸,塵本無知,何能成觸;若說因洗體成觸,四大假合之體,本屬無情,何能覺觸。因是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根塵俱泯,能所雙亡,中間安然,欲覓觸塵之相,了不可得。於是妄盡真顯,而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自此入定,中間不起分別,安然寂靜,得無所有。」…「妙觸宣明,… 妙觸,揀非凡夫能所對待之妄觸,賢護既根塵俱泯,能所雙亡,唯一藏性,性空真觸,性觸真空,謂之妙觸;能發明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諦理,謂之宣明。」  【浴室賢護菩薩像】賢護菩薩,梵名跋陀婆羅。此菩薩於浴室依水之因緣而證圓通,依此因緣於浴室安置此菩薩。僧堂清規曰:「浴主於浴室鳴鐘集眾,於賢護大士諷經,於心經消災等回向。」 (佛學大辭典)

【註:他修有益己之功】①《大乘止觀法門》:「真心有差別性故,佛及眾生各異不同。真心體無二故,一切凡聖唯一法身者。… 有別義故,他修非我修。體是一故,修不修平等。雖然,若解此體同之義者,他所修德亦有益己之能。是故經言,菩薩若知諸佛所有功德,即是己功德者,是為奇特之法。又復經言,與一切菩薩同一善根藏,是故行者當知,諸佛菩薩二乘,聖人凡夫天人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應當隨喜。… 若但自修,不知他之所修,即是己有者,復不得他益;即如窮子不知父是己父、財是己財,故二十餘年受貧窮苦、止宿草庵,則其義也。是故藉因托緣速得成辦。」(T46n1924_p0659b17) ②《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四簡自他修益又二。… 答中先以修、不修平等,明體是一。所以破其它修我得之執。次復勸修隨喜功德。若能於凡聖功德深生隨喜,則他修我得之義亦成。 蓋能解體同即是妙慧,唸唸隨喜破嫉妒障即是妙行。慧行兩具,即非一向倚他覓道者矣。」(X55n0905_p0626a04) ③《大乘止觀法門宗圓記》:「若解此體同之義,亦有益己者;惟從性體,己他平等,非修不修。但從於用,己他既殊,修不修別。今以即體論用,他既即體而修,其體既同於己,是示己同他修,故雲他修亦有益己。」(X55n0904_p0579c02  《菩薩地持經》:「復次菩薩修慈悲喜捨,亦教他修,是名菩薩以少方便,生廣大無量善根果報。」(T30n1581_p0930b28

 

我佛如來,有治衣真言,謹當宣誦。

【譯】:仰遵我佛如來有治衣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暮伽。 <*><*> 縛塞窒<*(/)*(/)>。 主嚕主嚕。莎嚩訶

 

主法想六道群生,皆承法力,同作人形。顏貌端正,衣服嚴身。威儀濟濟,欣悅無量。 )

 

 

-【◎ 奉迎六道回壇 】-

不洗塵,不洗體,既妙悟於圓通。必振衣,必彈冠,復善修其容止。

斯可預無遮之會。是為登大覺之門。宿學深者,於茲煥發性靈。自障重者,至此頓忘業習。

願承師教,當於今夕而知歸。甚適我懷,應以此身而得度。幸聞善誘。宜即歡趨。

【譯】:藉由沐浴而了知,塵無自性故實無塵可洗,體是幻有故亦無體可洗;既然性相本空,於是泯根塵、亡能所,豁然頓悟周遍無礙的圓通妙理。繼而著服並整平衣裳、扶正帽冠,妥善整肅儀容舉止以示莊重。 (※ 理事相成而無礙)

    如此,便可安然參與平等無遮的普度勝會,也即是上登聞法圓悟的大覺之門。若是宿世深入佛法修學者,當下便能煥然啟發本性之靈覺;而即使自縛障重者,於此也能頓捨過去的宿業與惡習。

    誠願稟承師尊之教誨,當即於今夕法會中,聞法悟解而受度知歸。如此的殊勝清淨,深深契應自己的心懷;故應把握良機,即以此身而得度。於今既已幸聞諄諄善誘的妙法,便應立即歡心踴躍地一起前往壇場。

【註:不洗塵、不洗體】①參見前段【註:入室而悟水因】。  ②《楞嚴經疏解蒙鈔》:「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疏】塵無自性,纔生即滅。體是幻有,性相本空。水無所因,安然不動。三俱無得,孰為浴事?無始妄習,頓然銷落。… (〔吳興雲〕水因,所觸之因也。塵體,能觸之緣也。塵既無染,體亦常淨。能所如幻,二邊俱空,中間覺觸之心,安然契性矣)。  (△〔雲棲雲〕謂水洗塵,塵無自體,冷暖澀滑,何塵被洗? 謂水洗體,體屬四大,地水火風,何體被洗? 外塵內體,內外俱亡,安有中間,為水洗者? 從此悟入,相盡性現,本如來藏,斯為妙觸也)。」(X13n0287_p0663c21 ③《楞嚴經正脈疏》:「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 今因沐浴時,以身觸水,以水合身,中間熾然,冷暖觸現。由是追究此觸,因何而有?若言因洗塵垢而有耶,則塵本無情,何能現觸?故經雲,既不洗塵者,言既不因洗塵而現觸也。若言因洗勝義根之覺體而有耶,則覺知之體,非洗可著;故經雲,亦不洗體者,言亦不因洗體而現觸也。 中間者,推塵推體,兩楹中間。安然者,即徹悟自在之相也。得無所有者,達此觸塵,杳無來處,相盡性現,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X12n0275_p0333b16

【註:圓通】妙智所證之理曰圓通。 性體周遍為,妙用無礙為。 又以覺慧周遍通解通入法性,謂為圓通。 此前義就所證理體釋之,後義就能證行門釋之。 《楞嚴經》圓通之目,據後義。經中有二十五大士,各依佛之問,陳圓通之法門。… 經五曰:「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楞嚴正脈疏》:「六根互用,周遍圓融,成茲妙果。其修入方法,最為方便者,即從耳根修入,耳根聞性。人人本自圓通。如十方擊鼓,一時並聞,是也。隔牆聽音,遠近能悉,是也。聲有動靜,循環代謝。而聞性湛然常住,了無生滅。若不尋聲流轉,而能反聞自性,漸至動靜雙除,根塵迥脫,寂滅現前,六根互相為用,遂得圓通。」 《三藏法數》:「性體周遍曰,妙用無礙曰。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聖境也。」(佛學大辭典)

【註:必振衣,必彈冠】①《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 註:「去塵穢也。」  振衣彈冠,意謂抖落、彈除衣帽上的灰塵;亦即整理衣帽之意。

【註:甚適我懷】《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是時父母與子共在一處,我乃具述前所經歷艱苦之事。父母聞已告於我言,汝於今日得全其命安隱而歸甚適我懷無復憂慮。」(T20n1050_p0057b23

 

【○ 「蓮池海會贊」、「願生淨土偈」

 

唱蓮池海會贊。 以表預求佛聖接引離塵之意。 

 

蓮池海會。 彌陀如來。 觀音勢至坐蓮台。 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 普願離塵埃。

【譯】:殊勝莊嚴的蓮池海會上,慈悲的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巍巍端坐於高廣的蓮花台座,接引眾生往生淨土,登上金階。廣發慈悲救度之宏願而大誓弘開,普願所有的苦難眾生,都能永離五濁塵世而常居安樂佛國。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譯】:誠願往生西方安樂淨土中,托質蓮胎,以九品蓮花為父母而化生;俟花開之時,見佛而悟無生法理,常與諸不退轉菩薩共修而為法侶。

 

咨爾六凡,同然一會。孰分彼此,何間親怨。以由資法力之提持。故得體施懷之平等。將趣盛席,必習真儀。

所謂淨相對之根塵,以至稟無作之歸戒。

當由正轍,可蹈大方。宜端列於後先。鹹竦聞於誡飭。

【譯】:六凡眾生,於今幸能同聚於此殊勝難得的法會;沒有彼此之分,也沒有怨親之別。由於承資無上法力的提攜攝持,故得體受「無遮普施」的悲懷等濟。而今即將回趨盛筵之供席,故先須通曉修習受供聞法的真儀。

    也就是所謂從最初,清淨相對應的根身、塵境;以至而後,稟受三歸及大乘三聚無作妙戒等儀法。

    應當如此依循真法正道的軌則而行,才能臻至無上菩提的大道。現在應當依先後次第而排列整齊,一起誠敬地聽聞法要教誡。

【註:大方】①至方至正之極也。 《老子》:「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稀聲,大象無形。」  指大道、常道、根本之法則。 《莊子》:「乃蹈乎大方。」

【註:竦聞於誡飭】竦,謂恭敬嚴肅。

 

主法想六道,及亡靈等,次序班列於淨道之上,猶如雲海。 )

 

 

【◎ 為六道清淨六根三業

○維爾群靈俱集會。將親三寶作歸依。   身儀俱已獲莊嚴。或有未能清口意。

○載假如來方便道。為除三業眾愆尤。   祇於當念了真空。六用一時俱寂靜。

【譯】:爾等六道群靈,如今都已齊集於法會道場,即將親詣尊貴的三寶而誠敬歸依。雖經淨身著裝後,身相儀容都已極為端莊嚴淨;但於口業與意業,卻或仍有未能完全清淨之處。

    故須仰仗我佛如來所教的殊勝方便道,為爾等消除所有三業一切罪愆與過失。只要能於當體一念了悟性本「真空」,則六根逐塵之「見、聞、嗅、嘗、覺、知」等妄用,便都立即全部銷歸於寂靜。

【註:六用】①《楞嚴經》:「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T19n0945_p0141c27) ②《楞嚴經寶鏡疏》:「所以從一精明之體,而分成六和合也。以是因緣,聽不出之於聲,見不超之於色。此所緣之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妄塵,既以成就,由是分開能緣之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妄根。而根必攬塵,起惑造業,致招四生之形。」(X16n0316_p0509b16

 

我今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普令清淨六根三業。佛有真言。謹當宣誦。

【譯】:我謹於今,恭誠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普令清淨六根及三業。仰遵我佛有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薩網婆縛。薩婆達磨。薩網婆縛。述摩含。

 

主法想六道群生,三業六根,各獲清淨,無有染礙。 )

 

【◎ 為六道燃香致敬

○維爾群靈無始劫。飄零六道未知歸。   幸哉今夕以何緣。罄法界中蒙普度。

○此際將親三寶眾。先須虔爇一爐香。   以茲清供寓真誠。願賜慈悲為納受。

【譯】:復念爾等六道群靈,自無始劫以來,飄蕩流離於六道輪迴之劇苦,卻不知回歸圓淨本性之安樂。然而,何其幸運啊!今夕究竟是什麼殊勝的因緣,以致盡法界中所有的眾生,都能蒙受慈悲平等的普度而離苦得樂。

    如今即將前往親詣尊貴的三寶聖眾,故先須恭敬虔誠焚爇一爐清香。藉由此清淨的妙香供養,寓托真誠懇切之心意於萬一;祈願三寶垂賜慈悲而俯允納受。

 

我今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然香達信。佛有真言。謹當宣誦。

【譯】:我謹於今,以恭誠之心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焚爇妙香而上達敬信之衷忱。仰遵我佛有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什伐栗多末你。阿缽羅句吒。蘇破囉尼。毗迦知。虎<*>

 

主法想香雲海,普熏三寶聖賢之前。為六道群生通達信心,無不周遍。 )

 

【◎ 為六道奉請三寶

○維爾群靈鹹在列。肅清三業瑩無塵。   從茲欲入大乘門。是必先投三寶境。

○夙世已修鬚髮習。今身初學可為因。   將行勝法作歸依。故此最初勤奉請。

【譯】:爾等六道群靈,悉皆同聚一會而排列整齊;並已完全肅清六根三業的垢染,瑩潔冰清而無塵惱。從此將要進入無上菩提大乘門,是故須先仰投皈敬殊勝的三寶。

    若於夙世已曾修學佛法者,當須繼續發揚舊修之善習;若於今身才初聞佛法而修學者,也可藉此為受教起修之善因。稍後即將奉行殊勝法事而傳授歸依,故謹於此初始之時,恭敬慇勤而奉請尊貴的三寶。

【註:發習】①《止觀輔行搜要記》:「所言發者則有二義。一不思議。二者發習。又若境互發智,可論宿習。智互照境,又有二別。若轉智互照不論發習,逐境互照即是發習。」(X55n0919_p0841a13) ②《台宗精英集》:「問:發毒、發習同異雲何? 答:當知不同。若發習人,過去修習,唯在教行位中,至於今生重聞習發,但破見思。若發毒人,即破無明證地住果;故玅玄云:毒有殞命之功能,此智有破無明之力。」(X57n0966_p0245b15) ③《法華經三大部補注》:「止觀所列從無明至有支,輔行雲不言生死者,此屬未來也。今明從過至現以成機緣,所以不取;以宿種子在無明行中,來至今世,復依本習起愛取有,復由現在聞法發習。」(X28n0586_p0137c19

 

至心歸命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陀耶。並諸眷屬。

至心歸命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達摩耶。並諸眷屬。

至心歸命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僧伽耶。並諸眷屬。

【譯】: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諸佛,及諸眷屬。

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及諸眷屬。

謹以至誠懇切之心歸命奉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一切僧伽,及諸眷屬。

 

我今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奉請三寶。佛有真言。謹當宣誦。

【譯】:我謹於今以恭誠之心,奉為法界六道一切群生奉請三寶。仰遵我佛有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南無三滿多。母陀南。唵烏佐缽囉諦。賀多諦。薩縛怛多孽多。俱捨冒地。唵娑哩野。沒哩。布羅迦也。薩訶。

 

【◎ 三寶聖賢悉雲集,證明作法

 

主法想三寶聖賢,悉皆雲集座筵,證明作法。 )

 

法界六道,一切群靈。隨筵真宰。受薦先亡。各各暫住壇前。少待法師登壇,宣傳戒法。然後參禮座席。

【譯】:恭請法界六道一切群靈、隨筵之真宰諸神、以及受薦超度之先靈亡眷等,各各暫時安住於壇場之前;稍待於後續「為下堂說冥戒」法事中,主法法師將登壇闡宣傳授「戒法」;俟普受淨戒圓滿,並禮敬三寶聖賢,然後方可受齋主等參禮獻座而入席。

 

【◎ 回向偈

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譯】:菩提覺道之殊勝妙花,周遍法界盡莊嚴;隨所居止之在在處處,恆常清淨極安樂。

【註: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佛說無常經》:「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T17n0801_p0746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