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考宝典电脑版下载:水陸《第七 請下堂》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9:49:18

【◎八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八熱八寒。諸大地獄。諸獨孤獄。一切受苦囚徒。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所有八熱、八寒等諸大地獄,及空中、水間、山野諸獨孤獄,一切受苦囚徒等眾,及諸眷屬。

 

一心奉請

正住贍部洲下。等活無間。八熱地獄。受苦囚徒。

八熱四門,十六游增。一百二十八獄。受苦囚徒。

邊住鐵圍山底。頞浮陀等。八寒地獄。受苦囚徒。

十方阿鼻地獄。十八地獄。三十六獄。一百八獄。受苦囚徒。

鐵床銅柱。劍樹刀山。灰河熱沙。諸大地獄。受苦囚徒。

火箭飛刀。拔舌鋸牙。噉眼剉首。諸大地獄。受苦囚徒。

空中水間。山谷曠野。諸獨孤獄。受苦囚徒。

泰山城隍。當境祠廟。諸陰獄中。受苦囚徒。

七趣之中。方離中陰。將入地獄。諸幽冥眾。

諸地獄中。已經釋放。未得受生。諸幽冥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正住於南贍部洲下,自「等活獄」以至「無間獄」等「八熱地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八熱地獄」各獄四門外之「十六游增獄」,總計一百二十八「游增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邊住於鐵圍山底,自「頞浮陀獄」以至「分陀利獄」等「八寒地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十方「阿鼻(無間)地獄」,及「十八地獄」、「三十六地獄」、「一百八地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鐵床銅柱、劍樹刀山、灰河熱沙等諸大地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火箭飛刀、拔舌鋸牙、噉眼剉首等諸大地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空中、水間、山谷、曠野處之諸獨孤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泰山、城隍,與當境祠廟等諸陰獄中,一切受苦囚徒。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神仙、天」七趣之中,方離中陰身而將入地獄之諸幽冥眾。

諸地獄中,已經釋放,而尚未得受生之諸幽冥眾。

【注】:有關諸獄請參見《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T01n0001_p0121b29

【註:八熱四門,十六游增,一百二十八獄】①《六道集》:「…地獄雖多,准三法度論經,總為三攝,一、二、三。第一熱獄有八,在贍部洲下。…從洲下至無間獄底,共有四萬由旬。… 長阿含經雲,大地獄,其數總八。其八獄,各有十六小獄圍繞。(謂其八獄,各有四門。一一門外,各有四游增。有情游彼,其苦增故。一煻煨增,二屍糞增,三鋒刃增,此增復有三種,一刀刃路、二劍葉林、三鐵刺林。此三種,皆鐵林,故同一增攝也。四烈河增。並前本獄,以為十七。如是八大獄,並諸眷屬總有一百三十六所。故經中說,有一百三十六捺落迦也)」(X88n1645_p0154c14) ( 眾生游於小獄,其苦轉增,故名游增獄。八獄各有十六游增獄,共一百二十八游增獄。合八獄則共一百三十六所。) ②《法苑珠林》:「熱地獄者,依薩婆多部有八大地獄。一等活,亦名更活,或獄卒唱生、或冷風吹活,兩緣雖異令活一等,名等活地獄。二名黑繩地獄,先以繩絣後以斧斫。三名眾合地獄,亦名眾磕,兩山下合以磕罪人。四名呼呼地獄,亦名叫喚地獄,獄卒逼趁叫呼而走。五名大呼,亦名大叫喚地獄,四大火起欲逃無路,故名大叫喚地獄。六名熱地獄,亦名燒然,火鐵狹近於中受熱。七名眾熱地獄,亦名大燒然,山火相爆丳炙罪人。八名無擇地獄,亦名無間,一投苦火永無樂間,既苦無間何所可擇。此八地獄在閻浮洲重壘而住。」(T53n2122_p0326a03

【註:八寒地獄】《法苑珠林》:「第二寒地獄亦八。一名頞浮陀地獄,由寒苦所切肉生細疱。二名泥賴浮陀地獄,由寒風吹通身成疱。三名阿吒吒地獄,由唇動不得唯舌得動,故作此聲。四名阿波波地獄,由舌不得動唯唇得動,故作此聲。五名嘔喉地獄,由唇舌不得動以唯喉內振氣,故作此聲。六名郁波羅地獄,此是青蓮華,此華葉細,由肉色細圻,似此華烈日而開。七名波頭摩地獄,此是赤蓮華,由肉色大圻似此華開。八名分陀利地獄,此是白蓮華,由彼骨圻似此華開。  前二從身相受名,次三從聲相受名,後三從瘡相受名。 故俱捨論雲,於此八中眾生極寒所逼,由身聲瘡變異,故立此名。」(T53n2122_p0326a19

【註:十八地獄。三十六獄。一百八獄】①《楞嚴經》:「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T19n0945_p0144c26)②《楞嚴經圓通疏》:「即今文獄數、名目,亦與他經不同。他如新婆沙論所出八寒、八熱、十六游增等。今文所出,則於大無間外有八無間、十八三十六一百八之稱。若約義為言,將是准八邪、十八界、六根各六、及百八煩惱。以至他經八萬四千鬲子地獄,亦是准八萬四千塵勞門而立。」(X12n0281_p0904c23

【註:鐵床銅柱。劍樹刀山。灰河熱沙。諸大地獄】①《慈悲水懺法》:「次復懺悔刀山劍樹地獄身首脫落罪報。… 懺悔鐵床銅柱地獄燋然罪報。… 懺悔拔舌犁耕地獄楚痛罪報。… 懺悔灰河沸屎地獄惱悶罪報。…」(T45n1910_p0977a17) ②《長阿含經》:「想地獄有十六小獄。… 第一小獄名曰黑沙、二名沸屎、… 十一名灰河。… 十五名劍樹。十六名寒冰。… 宿罪所牽,不覺忽到黑沙地獄。時,有熱風暴起,吹熱黑沙,來著其身,舉體盡黑,猶如黑雲。熱沙燒皮,盡肉徹骨。…。」(T01n0001_p0121c08

【註:火箭飛刀。拔舌鋸牙。噉眼剉首。諸大地獄】①《地藏經》:「閻浮提東方有山號曰鐵圍,其山黑邃無日月光,有大地獄號極無間。… 復有地獄名曰飛刀。復有地獄名曰火箭。… 復有地獄名曰鐵床。… 復有地獄名為剉首。… 復有地獄名曰啖眼。… 鐵圍之內有如是等地獄其數無限。更有叫喚地獄.拔舌地獄.… 鋸牙地獄.… 火狼地獄.如是等地獄.其中各各復有諸小地獄.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號各各不同。」(T13n0412_p0782a04

【註:諸獨孤獄】《六道集》:「論雲,此贍部洲下,有大地獄。洲上有邊地獄,及獨地獄;或在谷中山上、或在曠野空中、或海邊廟中。余三洲,惟有邊、獨地獄,無大地獄。」(X88n1645_p0154c11

【註:泰山城隍。當境祠廟。諸陰獄中】《楞嚴經圓通疏》:「天台曰地獄處所非所說不同,但是彼此互出;應是金剛兩山之間者輕、大地之下者重。又不獨此也,即曠野深山亦有鬼神治罪人處,如四川酆都東嶽泰山是也。又如城隍社令亦有如人間牢獄,世人往往見之,不知者便言曾見閻王及以地獄,又說某人死後得做閻王。須知閻摩法王自有住處,在鐵圍兩山之間,人不易見亦不易做;所見所做者但是陰間分司耳。」(X12n0281_p0900a02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八熱、八寒、獨孤諸大小地獄中之受苦囚徒等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九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正住鐵圍山間。邊住遍五趣中。鱗甲羽毛。十類傍生。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正住於鐵圍山間或大海洲渚,及邊住遍於五趣之中,所有鱗甲羽毛,及「梟、咎、狐、毒、蛔、食、服、應、休、循」十類等傍生眾,與諸眷屬。

【註:傍生】舊雲畜生,新雲傍生,一作旁生,傍行之生類也。婆沙論曰:「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又曰:「因行不正,受果報旁,負天而行,故雲旁行。」(佛學大辭典)

【註:十類傍生】①謂依十習業因,生於畜生道中而分為:「梟類(梟鳥等)、咎類(咎徵異類、色禽淫獸等)、狐類(狐狸野乾等)、毒類(蚖蛇蝮蠍等)、蛔類(蛔蟯腸蟲等)、食類(雞鴨豬羊等)、服類(供人衣服之蠶貂、為人服役之驢馬等)、應類(應時之春燕秋鴻等)、休類(嘉鳳祥麟、靈禽巧獸等)、循類(馴順於人之貓犬等)」十類。 ②《楞嚴經》:「鬼業既盡,…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魅-未+夭>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 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於循類。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T19n0945_p0145a20

 

一心奉請

金翅鳥王。獅子象王。摩竭大魚。諸福德傍生眾。

神龍寶龜。鳳凰麒麟。珍禽奇獸。諸祥瑞傍生眾。

鸚鵡白鶴。燕雀烏鳶。雞鴈鵝鴨。諸飛禽眾。

牛馬羊鹿。虎狼豬犬。猴兔貓鼠。諸走獸眾。

蛟蜄鼉鱉。蟲魚蝦蟹。螺貝蚌蛤。諸水族眾。

蚊蚋蚤虱。蠅虻蛆蟻。蜉蝣蛣蜣。諸微類眾。

蚖蛇蝮蠍。蜂<-+>鴆毒。蜈蚣壁鏡。諸毒類眾。

鱗甲羽毛。有足無足。四足多足。諸傍生眾。

梟咎狐毒。蛔食服應。休循十類。諸傍生眾。

正住鐵圍山間。大海洲渚。邊住遍五趣中。諸傍生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金翅鳥王、獅子、象王、摩竭大魚等,諸福德傍生眾。

神龍、寶龜、鳳凰、麒麟、珍禽奇獸,諸祥瑞傍生眾。

鸚鵡、白鶴、燕、雀、烏鳥、鳶鷹、雞、雁、鵝、鴨等諸飛禽眾。

牛、馬、羊、鹿、虎、狼、豬、犬、猴、兔、貓、鼠等諸走獸眾。

蛟、蜄、鼉、鱉、蟲、魚、蝦、蟹、螺、貝、蚌、蛤等諸水族眾。

蚊、蚋、蚤、虱、蠅、虻、蛆、蟻、蜉蝣、蛣蜣等諸微小昆蟲眾。

蚖、蛇、蝮、蠍、蜂、蠆(長尾蠍)、鴆毒、蜈蚣、壁鏡(蜘蛛)等諸毒類眾。

鱗甲、羽毛、有足、無足、四足、多足等類,諸傍生眾。

「梟、咎(災禍徵兆)、狐、毒、蛔、食(可食之畜)、服(盡命服勞)、應(應時而動)、休(吉祥徵兆)、循(畜養循順)」等十類諸傍生眾。

正住於鐵圍山間、大海、洲渚中,以及邊住於遍五趣中,諸傍生眾。

【註:金翅鳥王。獅子象王。摩竭大魚。諸福德傍生眾】①《法苑珠林》:「如菩薩處胎經雲,第一、大鳥不過金翅鳥,頭尾相去八千由旬,高下亦爾。… 第三、魚身者不過摩竭大魚,如四分律說,摩竭大魚身長,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極大者,長七百由旬。… 又觀佛三昧經雲,金翅鳥王,名曰正音,於眾羽族快樂自在。… 如菩薩處胎經雲,佛告智積菩薩,吾昔一時無央數劫為金翅鳥王,七寶宮殿後園浴池皆七寶成。」(T53n2122_p0317c26 ) ②《大乘百福相經》:「隨相復有八十,一者梵王像,二者帝釋像,… 二十一者摩竭大魚像,二十二者金翅鳥王像,… 三十三者象王像…七十九者輪中師子像,八十者鹿王像。文殊師利,如上所說,名為如來隨相福德。」(T16n0661_p0329c26

【註:蛟蜄】①,龍之屬。《一切經音義》:「抱朴子曰:母龍曰,…郭注山海經云: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頸有白嬰,… 能吞人有神力)。」(T54n2128_p0425c16) ②,古同「」。《一切經音義》:「,大蛤也。」(p0911c17);又,傳說中的蛟屬,能吐氣成海市蜃樓。如《止觀輔行搜要記》:「吐氣為城。」

【註:鼉】《一切經音義》:「,水蟲也,似蚚蝪,皮可以冒鼓。…」(p0462b21乃似蚚蝪之爬蟲類,穴居江河水沼,皮堅厚可制鼓。

【註:蚊蚋】《一切經音義》:「說文:秦人謂之,楚人謂之。通俗文:蜎化為蚊,小蚊曰…」(p0360b11)( 蜎:孑孓。)

【註:虻】同「虻」。《一切經音義》:「虻蟲其實似蜂而大小似蠅也。說文云:嚙人飛蟲也。」(p0344a01

【註:蜉蝣】①《一切經音義》:「蜉蝣者,飛蟻子也。 毛詩傳云:蜉蝣朝生而夕死者。」(p0860c20) ②頭似蜻蛉的小水蟲,體細長,常近水而飛,生命短促。

【註:蛣蜣】①《一切經音義》:「爾雅云:蛣蜣,蜣蜋也;糞土中蟲也。」(p0854b15) ②昆蟲,背有堅甲,全體黑色,常把人畜糞便推轉成丸球而慢食用。郭璞注云:黑甲蟲也,噉糞土者。

【註:蚖蛇】①蚖,蜥蜴。 或毒蛇。 ②《一切經音義》:「枹朴子曰,蛇類甚多,唯蚖蛇中人最急,可以刀割其所螫處肉,…不割必死。玄中記雲,蚖蛇身長三四尺,有四足,形如守宮,尋脊有針利如刀,甚毒惡,中人不逾半日則死。」(p0575c14

【註:蝮蠍】① ,《一切經音義》:「三蒼云:蝮蛇也,色如綬帶,有牙最毒,江已北名虺。」(p0465c21) ② ,蠍子。《一切經音義》:「說文云:毒蟲也,尾上拳有毒刺。」(p0575c17

【註:<蠢-春+萬>】同「」。 《一切經音義》:「考聲雲,,蠍(蠍)也,… 說文:,毒蟲也。」(p0344a06) ( 狀似蠍,而尾部較長。)

【註:鴆毒】①《一切經音義》:「郭璞曰,大如鵰,紫綠色,長頸,亦啄食蛇;以羽畫灑即煞人也。」(p0409a12)②鴆鳥,其羽有毒,以酒飲之則死。

【註:壁鏡】①清?鮑相璈《驗方新編》卷十三:「此物形以蜘蛛而大,一名壁錢,一名壁鏡,…時作白窠如錢大貼壁上,咬人最毒,不治必死。」②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辟錢蟲,似蜘蛛而身扁,作白幕如錢著壁間,俗呼為壁繭。其抱子隔幕而伏,生子百數,蚚幕而出。一名扁,一名壁鏡。

【註:正住鐵圍山間、大海洲渚,邊住遍五趣中】《法苑珠林》:「又舊婆沙論說。畜生住處乃有邊正之別。第一正住者,或說在鐵圍兩界之間冥闇之中、或在大海之內、或在洲渚之上。第二邊住者,謂在五趣之中。 如地獄中,或有無足畜生如彼蛇等、或有二足者如彼烏鳩等、或有四足者如彼狗等(此中,或有實報或有化者不定)。 於鬼趣中亦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畜生,謂彼有威德鬼中亦有象馬駝驢等,無威德鬼中唯有狗等。修羅趣中(一同鬼趣中說)。 於天趣中,唯有二足四足畜生,更無餘種(然欲、色二界諸天,有具、不具報化畜生,一如前『天』中說)。」(T53n2122_p0317c15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正住邊住、鱗甲羽毛、十類諸傍生等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十席】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趣往來。七七日內。七返受生。中陰趣眾。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往來諸趣之間,於七七四十九日內數死數生,乃至於第七個七日方緣定受生,所有此等中陰趣眾,與諸眷屬。

【註:中陰】即「中有」。 《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中有者,俱捨言:於死有後、在生有前,中間所得之身,名為中陰。為至余處,說此身名中有,在二道中間故。… 頌曰:死生二有中,五陰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此唯天眼能見。」(X57n0980_p0744a05

 

一心奉請

諸天類中。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仙類中。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人類中。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福德神。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阿修羅。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餓鬼中。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傍生中。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地獄中。報盡還來。受中陰身。一切眾生。

諸泥犁城。罪福二相。巧風所吹。中陰眾生。

四洲諸趣。往來受生。一十七種。中陰眾生。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

諸天類之中,福報享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仙類之中,仙報享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人類之中,人報享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福德神中,神報享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阿修羅中,業報受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餓鬼道中,鬼報受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傍生道中,惡報受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地獄道中,罪報受盡,依舊還來流轉輪迴,而受中陰身之一切眾生。

諸地獄城中,隨業輕重,受巧風所吹而受罪、福二相粗、細之身的中陰眾生。

四洲諸趣中,往來受生,一十七種中陰眾生。

【註:諸泥犁城。罪福二相。巧風所吹】《法苑珠林》:「問地獄經雲,…人命終時生中陰。中陰者,已捨死陰、未及生陰。其罪人乘中陰身入泥犁城。泥犁域者(梁言密條城又雲閉城也)是諸罪人未受罪之間,共聚是處。巧風所吹,隨業輕重受大小身。臭風所吹,成就罪人麤丑之形;香風所吹,成就福人微細之體。」(T53n2122_p0327b12

【註:四洲諸趣。往來受生。一十七種。中陰眾生】①《釋氏要覽》:「按正法念處經,有一十七種中有。謂死時,若生天者,即見中有如白<迭*毛>垂下。其人識神見已,舉手攬之,便受天人中有身。…」(T54n2127_p0305c10) ②《正法念處經》:「有十七種中陰有法。… 何等十七中陰有耶?…若人中死生於天上,則見樂相。見中陰有,猶如白<迭*毛>,垂垂欲墮,細軟白淨,…見諸天中生處勝故,即生心取。愛境界故,即受天身,是則名曰初中陰有。 … 雲何第二中陰有耶?若閻浮提人中命終,生郁單越,則見細軟赤<迭*毛>可愛之色,見之愛樂,…生郁單越,是名第二中陰有也。 ……雲何名曰第十七中陰有道相續,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如是諸天子,是名第十七中陰有也。」(T17n0721_p0197c08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十方一切數死數生往來諸趣之諸中陰趣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上來召請,下堂聖凡。十席神靈,無央數眾。或幽或顯,各不相知。非仗密言,安能畢集。

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謹當宣誦。

【譯】:以上法事,已肅誠召請「下堂」六道所有聖凡,總共十席神靈及諸眷屬,無量無數之眾。由於有的處於幽冥界、有的正居陽世間,彼此陰陽分隔而各不相知。若非仰仗秘密真言的威勝妙力,如何能完全集請所有的群靈齊聚法會呢?

清楚昭然聖賢仰遵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囉 俱胝 阿揭吒 尾揭吒 薩訶

 

願因秘密,來集道場。齋主虔誠,至心作禮。

【譯】:誠願承此秘密真言無上法力,普令十席群靈來赴法會而齊集壇場。齋主恭誠懇切地至心行禮。

 

 

【◎十一席。 城隍、當境諸神,前第二席「福德神」中已通請;今更隨筵設位以專請之。 】

一心奉請。本寺齋家。當境城隍列廟。各處鄉坊。系祀靈祠。諸侯王眾。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本寺及齋家,當境所屬省縣之城隍列廟,及各處城鄉里坊之系祀靈祠,諸廟侯王、福德神眾等,及諸眷屬。

【註:系祀靈祠】經國家認可允許祭祀之靈祠。(詳見上,第二席之【注】)。   靈祠,即神祠、神社。

 

一心奉請

 某某省縣省縣主城隍。並諸廟侯王等眾。 此請乃本寺及齋家本省本縣城隍

當境城鄉。諸寺院庵觀。諸神等眾。

當境通天都府。關聖岳王。諸龍王神眾。

當境官衙。城門土地。諸巷五通。祠堂神眾。

當境五道大神。半天牧野神官。諸部五通神眾。

當境鄉村。各社稷廟。守護百榖諸神眾。

當境城鄉。各坊土地明王。福德神眾。

當境山川岳瀆。曠野園林。諸神等眾。

當境舟車橋道。一切守護。諸神等眾。

當境諸廟祠堂。一切舍宅。諸神等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本寺及齋家,當境所屬:

 某某省縣省縣主城隍,以及諸廟侯王等眾。

當境城鄉,諸寺院庵觀,諸神等眾。

當境通天都府,關聖、岳王,以及諸龍王神眾。

當境官衙,城門土地,諸巷五通,以及祠堂神眾。

當境五道大神,半天牧野神官,以及諸部五通神眾。

當境鄉村,各社稷廟,以及守護百榖諸神眾。

 當境城鄉,各坊土地明王(土地神),福德神眾。

當境山川岳瀆,曠野園林,諸神等眾。

當境舟車橋道,一切鎮守衛護之諸神等眾。

當境諸廟、祠堂,以及一切舍宅之諸神等眾。

【註:關聖岳王】①關聖廟,系為紀念祀奉三國時勇將武聖關公之廟。 ②岳王廟,系為紀念祀奉南宋名將岳飛(後追封為岳武穆王岳王)之廟。

【註:諸巷五通】①五通神為古時民間傳說之信仰,其源流及演變過程非常複雜,甚至其形相也有正有邪,而於古代通俗文學中都曾有所描述。  ②我國古代民間傳說中之淫邪神名,謂能作祟於人。俗稱五聖。本為兄弟五人,唐末已有香火,廟號五通。唐代鄭愚之大溈虛佑師銘有「牛阿旁,鬼五通」之語。或謂明太祖定天下之初,夢陣亡兵卒請恤,太祖許以五人為伍,處處血食,命江南人家立尺五小廟,俗名五聖堂。清朝康熙(1662~1722)年間,江寧巡撫湯斌曾毀像撤祠,然亦未盡絕。(佛光大辭典)

【註:土地明王】古代所稱之土地社神。此處所謂明王,系古代社神(土地神)之封號。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本寺及齋家當境之城隍列廟、系祀靈祠,諸福德神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十二席】

一心奉請。本寺伽藍。住居六神。齋主奉祀。香火諸神。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本寺護教伽藍諸神,住居六神等眾,以及齋家所奉祀之香火諸神靈等眾,與諸眷屬。

 

一心奉請

本寺一十八位。護教伽藍。聖帝華光。諸神等眾。

本寺守護殿庭。堂宇三門。諸神等眾。

本寺所屬下院。守護堂捨。諸善神眾。

本寺緊那羅王。齋家門丞戶尉。灶君神眾。

本寺齋家。住居方隅太歲。二十四道。諸土神眾。

本寺齋家。中庭力士。屋上廣漢。主泉神眾。

本寺齋家。主園林神。主井泉神等眾。

本寺齋家。主單神。主床神。主後廁神等眾。

本寺齋家。莊庫所居。守護蔬圃。諸神等眾。

 本寺齋家。大墳小墓。守護塋域諸神眾。 此請隨各道場,及住居寺院中附近之神眾舉之。

【譯】:至誠一心,奉請本寺及齋家住居附近所屬:

本寺一十八位護教伽藍神王,以及聖帝華光,諸神等眾。

本寺守護殿庭、堂宇、三門,諸神等眾。

本寺所屬下院,守護堂捨之諸善神眾。

本寺緊那羅王,齋家門神「門丞、戶尉」,以及灶君諸神等眾。

本寺及齋家,住居方隅太歲,以及二十四道,諸土神眾。

本寺及齋家,中庭力士,屋上廣漢,主泉神眾。

本寺及齋家,主園林神,主井泉神等眾。

本寺及齋家,主單神,主床神,主後廁神等眾。

本寺及齋家,莊庫所居,守護蔬圃,諸神等眾。

 本寺及齋家,大墳小墓,守護塋域(墓地)諸神眾。

【註:本寺一十八位,護教伽藍】詳見「請上堂」第九席中之【註:護伽藍】。《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人,…。」(T21n1332_p0557c05

【註:聖帝華光】本席若依蓮池大師重訂之《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卷3,為:「一十八位護教伽藍。本寺華光之神。周宣靈王之神。關王之神。」,系指本寺關聖帝與華光之神。 ①《智者大師別傳注》有云:「玉泉寺初為一音,當開皇十三年賜額名玉泉,乃水色如玉也。常聞此寺是故蜀將關王神力所造。」 (X77n1535_p0671a06) ②《高峰龍泉院因師集賢語錄》:「華光生日(九月二十八日)   桂子榮開。適際九秋之老。菊花雖晚。尚餘兩日之香。 當婺源孕秀之時。正歙水儲英之日。祥開一木。瑞應五王。幸逢誕節之臨。宜竭誠心之賀。」(X65n1277_p0007c02) ③《佛山忠義鄉志》則有「二十八日華光神誕,神為南方赤帝,火之司命,鄉人事赤帝以消火災。」之記載。

【註:三門】又作山門。為禪宗伽藍之正門。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義,或象徵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門。 又三門建築或系根據大智度論卷二十所載:「…諸法實相是涅盤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佛光大辭典)

【註:本寺緊那羅王。… 灶君神眾】俗之祭灶所奉為灶神,而僧所奉為監齋大聖「緊那羅王」;《百丈清規證義記》:「祭灶雖同,僧俗神異。佛門是監齋大聖,… 吾緊那羅王也。…天下僧坊,遂以此人為監齋,而肖像供廚上也。」(X63n1244_p0392b21) ( 詳見上,第二席中之【註:監齋使者】 )

【註:門丞戶尉】守門戶之神也;清?《通俗編》:「左曰門丞,右曰戶尉。」 民間所奉門神,多以英勇威武者為主;如古有神荼與鬱壘,及唐朝之秦瓊、尉遲恭。

【註:灶君】《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論及「灶」時有云:「◎井與門、戶、、中溜為五祀。又五財之一,利濟廣博。有神主之,名曰觀,狀如美女。 井鬼名瓊。」(X60n1120_p0410a13

【註:主單神】「」即單位,略稱。 ①指僧堂內各人之座位,或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之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之座席。(佛光大辭典) ②如《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範》謂︰「昏鐘鳴,… 須先歸單位坐禪。」

【註:塋域】墓地,墓穴。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本寺護教及齋家住居附近守護諸神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上來召請,城隍列廟。當境神祠,住居香火。或幽或顯,各不相知。非仗密言,安能畢集。

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謹當宣誦。

【譯】:以上法事,已肅誠召請本寺與齋家當境之城隍、諸廟、神祠,以及住居香火諸神等眾與諸眷屬。諸神或居幽冥界、或處於陽世間,陰陽分隔而各不相知。若非仰仗秘密真言的威勝妙力,如何能完全集請所有神靈齊聚於法會呢?清楚昭然聖賢

仰遵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囉 俱胝 阿揭吒 尾揭吒 薩訶

 

願因秘密,來集道場。齋主虔誠,至心作禮。

【譯】:誠願承此秘密真言無上法力,普令所請當境諸神來赴法會而齊集壇場。齋主恭誠懇切地至心行禮。

 

 

【◎十三席】

一心奉請。齋家上世。祖宗亡靈。師友親眷。諸位神儀。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齋家上世祖宗亡靈,以及一切師友、姻親眷屬等諸位神儀,與諸眷屬。

 【註:神儀、覺靈(於下之第十四席)】於薦亡時,對於入寂僧人,在家男性、女性亡者,分別敬稱之為「覺靈」,「神儀」、「叔靈」。 《幻住庵清規》:「薦亡燒香疏(僧俗男女皆可通用)  某州某庵沙門某,茲者伏值新故某人(僧入寂。 男捐館。 女掩妝)之次,謹自課誦某經;仍備香燭,敬詣靈幾,諷誦真詮,稱揚 佛號。所集勝因,奉為(僧覺靈。 男神儀。 女叔靈)莊嚴樂土者。」(X63n1248_p0577c07

 

一心奉請

高祖  曾祖  祖考  先考  先兄亡弟  師友  外親  諸母。

【譯】:至誠一心,奉請齋家:

高祖、曾祖、祖考、先考、先兄亡弟、師友(受教師席,同學朋友,恩主義父之類)、外親(諸姑、姊妹、母舅,妻家等類)、諸母(生母、乳母、義母之類)

 

此席隨齋家附薦而請,不拘定十數。   或總召請云: )

某氏堂上先遠歷代昭穆宗親等眾。 (三請)

十姓、眾姓。各各宗親請竟,末後當加法界之內九種十類無祀孤魂等眾」。)

 

法界之內九種十類無祀孤魂等眾。

【譯】:某氏堂上,先遠歷代昭穆宗親等眾。 (三請)

 

法界之內,九種十類,無祀孤魂等眾。

【註:九種十類】①《藥師經》有云「九種橫死」,即(1)得病無醫藥、(2)王法誅戮、(3) 放逸無度而為鬼怪奪其精氣、(4)火焚、(5)水溺、(6)惡獸啖食、(7)墮崖、(8)毒藥咒咀中害、(9)飢渴困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阿難問言:九橫雲何? 救脫菩薩言:有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薩/女>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 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 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 四者橫為火焚。 五者橫為水溺。 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 七者橫墮山崖。 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咀、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T14n0450_p0407c28) (<薩/女>,妖孽。) ②《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又十類孤魂者,第一、法界一切守疆護界,陳力委命軍陣相持,為國亡身官員將士兵卒孤魂眾。第二、法界一切負財欠命,情識拘繫生產致命,冤家債主墮胎孤魂眾。 第三、法界一切輕薄三寶,不孝父母,十惡五逆邪見孤魂眾。 第四、法界一切江河水溺,大海為商,風浪飄沈采寶孤魂眾。第五、法界一切邊地,邪見致命蠻夷孤魂眾。 第六、法界一切拋離鄉並客死他州,無依無托遊蕩孤魂眾。 第七、法界一切河井刀索,赴火投崖,牆崩屋倒,樹折嵒摧,獸咬蟲傷橫死孤魂眾。第八、法界一切獄中致命,不遵王法,賊寇劫盜,抱屈銜冤,大辟分屍犯法孤魂眾。 第九、法界一切奴婢給使,懃勞陳力,委命貧賤孤魂眾。 第十、法界一切盲聾瘖啞,足跛手<病-丙+卷>,疾病纏綿癰疽殘害,鰥寡孤獨無靠孤魂眾。」(T21n1320_p0483b16) (<病-丙+卷>,手卷屈之病。)

【註:昭穆宗親】昭穆,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始祖廟居中,二、四…世居左稱為「」;三、五…世居右稱為「」。即始祖居中,以下父子依次遞為昭穆。 故亦泛指一般宗族之輩分。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齋家上世之祖宗、師友、親眷亡靈,以及無祀孤魂等眾,及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十四席】

凡度亡者,最後須加正薦一位。延生則無此。

一心奉請當壇正薦某某神儀。 (三請)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當壇正薦某某府君(或 孺人)神儀。 (三請)

恭誠祈願此諸正薦尊靈,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來趨法會。

 

若僧家建道場,前一席則不用。當用此一席奉請云:

一心奉請。某某堂上。歷代祖宗。俗氏親眷。諸位神儀。並諸眷屬。

【譯】:至誠一心,奉請某某堂上,歷代之祖師覺靈、與其俗家之親眷等諸位神儀,及諸眷屬。

 

一心奉請

本寺開山祖師。中興住持。諸祖老和尚。

本寺堂上。先亡後化。歷代諸祖老和尚。

本寺開山。古今先亡後化。一切僧行覺靈。

本寺大眾。各人生身父母。六親眷屬等眾。

各人過去壇上得戒十師。並引禮師眾。

各人剃度法派。過去本師。已故門徒。諸覺靈眾。

本寺功行堂。涅堂。十方一切僧行覺靈。

本寺功德堂。所列古往今來。檀信士女等眾。

本寺水陸堂。所列一切受薦先亡等眾。

法界之內。九種十類。無祀孤魂等眾。

【譯】:至誠一心,奉請:

本寺開山祖師,中興住持,諸祖老和尚。

本寺堂上,先後示寂之歷代諸祖老和尚。

本寺開山以來,自古迄今,先後示寂之一切僧行覺靈。

本寺大眾,各人之生身父母,以及六親眷屬等眾。

各人過去壇上得戒十師,及引禮師眾。

各人剃度法派,過去本師,及已故之門徒等,諸覺靈眾。

本寺功行堂、涅槃堂,十方一切僧行覺靈。

本寺功德堂,所列古往今來,一切檀信士女等眾。

本寺水陸堂,所列一切受薦先亡等眾。

法界之內,九種十類,無祀孤魂等眾。

【註:覺靈】若僧人入寂,於超薦時尊稱為「覺靈」。 (詳見上,第十三席中之【注】。)

【註:功行堂】為寺內歷來苦行、以及有勞執事,享受香火奉祀之堂。

【註:涅槃堂】涅槃堂,又稱省行堂、無常院、延壽堂,乃送病僧待入滅之處也。《佛祖通載》:「他日涅槃堂孤光獨照時,自驗看。」(佛學大辭典) ①《百丈清規證義記》:「省行堂規(亦名涅槃堂。西域稱無常院。俗呼病堂。…設此堂以處病者。因眾生貪著,至死不覺,佛教移處,令知無常將至,使興心念猛省過,而急修行也。處斯堂者,當思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健人尚爾,何況病乎。又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少靈,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之魚游釜內,倏忽焦糜;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門,前路茫茫,畢竟何往?若己事已辦,原不著忙;其或未然,早求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若將臨終,即白客堂,知客即派數人念佛送終。」(X63n1244_p0492b20) ②《釋氏要覽》:「無常院 西域傳雲,祇桓西北角日光沒處,為無常院。 若有病者當安其中,意為凡人內心貪著房舍衣缽道具生戀著心,無厭背故制此堂,令聞名見題悟一切法無彼常故(今稱延壽堂、涅槃堂者,皆後人隨情愛名之也)。堂內置佛,… 若至甚者不更移動只於像後以俟命終。」(T54n2127_p0306b24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恭誠祈願,所有堂上歷代諸祖、俗世親眷等先亡,以及無祀孤魂等眾,與諸眷屬,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上來召請,諸位亡靈。非仗密言,安能畢集。

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謹當宣誦。

【譯】:以上法事,已肅誠召請本寺歷代諸祖僧行覺靈、俗世親眷,及齋家上世祖宗等亡靈眾。若非仰仗秘密真言之威勝妙力,如何能完全集請諸亡靈眾齊聚於法會呢?清楚昭然聖賢

仰遵我佛如來有召請真言,於茲恭謹宣誦:

 

唵 什伐囉 俱胝 阿揭吒 尾揭吒 薩訶

 

願因秘密,來集道場。齋主虔誠,至心作禮。

【譯】:誠願承此秘密真言無上法力,普令所請僧俗群靈來赴法會而齊集壇場。齋主恭誠懇切地至心行禮。

 

-【◎ 別召橫死孤魂。 前於第六席「鬼趣」中已總召之;今更分類再請,使知孤魂之情狀也。】-

為善最樂,當自重於微軀。得年甚高,庶必全於定命。

其有任心暴虐,資性頑愚。以由險道之數行,遂使禍機之竊發。

色身雖壞,世壽未終。地府莫收,天曹弗錄。斯為不得其死,畢竟將何所歸。

舉其徒則實蕃,歷以歲而且久。遊魂無托,常雜處於人寰。同氣相求,必攝屬於鬼趣。

欲回正念,宜悔前因。用今宵普濟之功,作爾輩轉生之計。

凡居橫夭。極有多端。將悉意於提持。請細論其情狀。

【譯】:為善必有善報,也是最令人快樂的事;故應自重而行善,自求多福以善保其身。能得享高壽,並非沒有前因,必定是由於宿世積善才注定好命。

但若是縱任噁心恣行暴虐,或稟性頑劣愚昧,則由於經常造惡、屢行險厄之道,於是種下禍根引發危機,使得隱伏的禍患暗中滋長。

終致色身雖然敗壞,然原本應享的世壽尚未終了;因此,陰間地府不予收留,天庭官曹更不會登錄。如此終不能得其善死,又究竟要歸趨於何處呢?

像這樣的眾生實在很多,並且長年累月、受苦非常之久。其四處遊蕩的魂魄無所寄托,而常雜處於人世間。但由於同類感應而互相吸引,終必攝屬於鬼趣之中。

因此,若要回心向善引發正念,應先懺悔往昔所造的惡因。故藉由今宵平等普濟的殊勝功德,普令此類孤魂獲得解脫而轉生善處。

然而,凡是遭遇意外而橫死或早麼的眾生,其實也有極多的種類與原因;為要全意提持而慈悲濟拔,故謹詳細論述其種種之情狀。

【註:同氣相求】《易經?干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孔穎達疏:「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 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故比喻志趣相投或氣質相類者,自然互相吸引而聚合在一起。

 

【◎一席】 君臣后妃: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君臣。后妃封君。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君主臣屬、皇后嬪妃與受誥封的婦女,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註:封君】古代受有誥封的顯貴、婦女。

 

九重昏德。四海離心。遂使群雄。競謀不軌。

既莫延於大歷。遽見奪於他人。國破兮家亡。身殂兮祀絕。

【譯】:身為國君卻昏庸無德,天下內外各起異心;致使各地群雄紛起,競相圖謀不軌、想要取而代之。

國君既無能延續國祚大業之傳承,遽然便被他人篡奪王位。於是國破家亡,乃至最後自己也身亡而斷絕了社稷宗廟的祭祀。

【註:九重昏德。四海離心】①九重,古稱「天有九重」,謂天之極高。 喻指帝王、皇位。 ②四海,國之四方,泛指天下各處。

 

若夫位尊上相,千官儼鵷鷺之行。權重元戎,萬騎肅貔貅之陣。

百城宣化,一邑字民。豈唯委質於本朝,亦欲揚名於後世。

然以為臣不易。處己無良。事上罔忠,遂陳屍於兩觀。行師失律,竟梟首於三軍。

要功絕漠以無歸,將命穹廬而不返。為逐客而投身瘴地,從王事而遇寇畏途。

被刺於奸凶之人。遭讒於佞幸之口。飲鴆令其立斃。賜劍使之自裁。

【譯】:或者,若是位尊權高官拜上相,則朝覲時居於上首而千官隨後,儼如鵷鷺飛行般序列井然;或者是掌軍令重權的元帥,則上萬軍騎環列,軍陣雄壯威武有如貔貅般的勇猛。

下至宣佈教化而統理百城,或者只管理一邑一縣;所有這些大小文武百官,豈僅是獻身效忠於當朝,其實也想揚名後世而萬古流芳。

然而,做為下屬人臣,實在並不容易。如果己身無德、自處不慎,或因事奉君主不忠,於是便被殺戮於當庭之下;而征戰失利或領軍無紀律,竟遭斬首示眾於三軍之前。

為求取功名,遠赴荒漠絕地而終至喪命無歸;或奉派到偏遠遊牧之地而終老不返;或被驅逐貶謫,終而捨生於瘴癘荒僻之地;或受王命差遣從事任務,卻遭遇盜寇等險難之絕路。

或被奸惡凶殘之人刺殺殞命;乃至遭佞人幸臣的讒言誣構陷罪,以致令飲毒酒而瞬間暴斃,或遭賜劍而被迫自刎了斷。

【註:鵷鷺】鵷與鷺飛行有序;用以比喻百官整齊之行列,次序井然。

【註:貔貅】猛獸名;用以比喻勇猛之軍隊、將士。

【註:字民】撫治、管理百姓。《逸周書 ? 本典》:「字民之道,禮樂所生。」;又《隋書?經籍志二》:「君臣忠義之節,經國字民之務,蓋亦勤矣。」

【註:兩觀】①宮門前兩邊的觀樓。所以標顯宮門也,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 ②古時孔子誅少正卯於兩觀之下。《孔子家語?始誅》:「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 故借指為行刑正法之所。 後並以「兩觀之誅」喻指為了國家安定而誅殺亂臣賊子。

【註:穹廬】謂「天空」。古遊牧民族所居之帳蓬,其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狀似天,故稱為「穹廬」。 故亦泛指北方邊遠之蠻夷為「穹廬」。

【註:為逐客而投身瘴地】①遭貶謫而流放至邊疆遠地的人稱為逐客。唐?杜甫〈夢李白詩〉:「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②驅逐來自外國的遊說或任官之士。《史記?李斯列傳》:「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註:畏途】險阻可畏之路途。或喻危險艱難之事,令人生畏;如「視為畏途」。

【註:佞幸】①佞幸,謂以諂媚阿諛之術而得寵幸。或指佞幸之臣。 ②佞人,擅口才而心術不正之小人。幸臣,君王所親信、寵愛之近臣。

 

至若正後元妃,才人采女。色衰兮愛弛,福過兮災生。至廢死於掖庭,或幽囚於永巷。

封君命婦,庶妾諸姬。爭妍取憐,恃恩妒寵。

穢起閨帷之內。變生衽席之間。忽驚桃李之容。竟委蒿萊之地。如斯情狀,深可悲傷。

【譯】:至於像是帝王諸侯的嫡妻(正後、元妃),以及才華貌美的嬪妃、宮女,一旦容顏衰老,便失去了昔日的三千寵愛;而福運一過,災難也就接踵而生。以至於有的被廢而死於冷宮,有的則被幽禁於長巷後宮之內。

而受封的婦女、嬪妃命婦,或偏房妾婦及寵姬,彼此爭艷競美以博取君王的憐愛,更仗恃著恩幸而相互妒忌爭寵。

於是,穢惡陰毒之事暗起於閨房之內,瞬息之變遽生於臥席之間。忽然間,才驚覺到桃李般嬌艷的花容月貌,竟已委身於野草叢生的落魄之地。像這樣的情狀,實在深可悲傷!

【註:才人采女】①才人,宮中女官名,多為嬪妃的稱號。 ②采女,原為漢代六宮的一種稱號,因其選自民家,故曰采女。後用作宮女的通稱。

【註:掖庭】宮中旁捨,妃嬪居住之處。

【註:永巷】①後宮之長巷;《爾雅註疏》:「王肅曰:今後宮稱永巷,是宮內道名也。」 ②漢代宮中用來幽禁犯罪宮女之處。

【註:閨帷】,閨室。 ,帳幕。

【註:衽席】指睡臥之處。

【註:桃李】此處形容其姿色美艷。

【註:蒿萊】蒿、萊,皆野草之名。故指野草、雜草;或田野、草野之地。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或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君臣、后妃貴婦等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註:遐遺】疏遠遺棄。《易?泰》:「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孔穎達 疏:「不遐遺」者,遐,遠也。遺,棄也。用心弘大,無所疏遠棄遺於物。

 

 

【◎二席】 士農工商: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士農工商。一切人倫。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從事士農工商等業的一切人類,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皓首書生,窮經不遇。黃冠羽客,尚道無成。

治方脈以名家。習蓍龜而為業。當廛列肆,力田務農。眾技精麤,百工小大。

吏卒奉公之輩。倡優鬻色之徒。莫不酣酒腐腸。貪財喪命。

【譯】:人類之中,有的是白髮蒼蒼的老書生,畢生鑽研經籍而懷才不遇;或者是頭戴黃冠的道士,崇尚道術修習而未能成就。

    或精通醫方脈象而成著名的醫家;或習蓍草、龜甲之術而以占卜為業;或於市集之中開設商舖;或努力田耕、從事農業生產;或以各種精巧、粗陋之技藝為業;或以種種大小雜工技術維生。

    還有胥吏、衙役等奉行公務之輩;以及歌舞藝人、乃至鬻賣色相之徒;凡此人類,無不皆因沉湎於美酒而腐蝕腸胃,或為貪財奪利以致於喪身失命。

【註:方脈】指醫方與脈象,引申泛指醫術。

【註:名家】謂學有專長、術有專精之著名人士。

【註:蓍龜】以蓍草、龜甲測吉凶,即「占卜」之意。

【註:當廛列肆】①廛,城市中的住宅區或商店。 ②列肆,謂開設商舖、或市集成列之商舖。

 

語言相觸而見毆,博弈交爭而致傷。行藥加害於人。持刀自刎其首。

受饑寒而感疾不起。染瘟疫而得症難明。霍亂兮迷神,癲癇兮失志。

怨家會遇而急取。獄鬼蒼黃而誤收。自經於溝瀆之中,被壓乎巖牆之下。

旅宿郵亭兮,魘驚氣絕。舟行海道兮,賊劫鬥亡。起居卒遇於蛇侵,飲食忽遭於蠱毒。

天雷之擊,所以昭其惡。野火之焚,豈曰無其因。修德者尚爾逢殃,作過者宜其見罰。

雖吾生之自取,亦宿對之相尋。容易此身,輕陵一死。如斯情狀,深可悲憐。

【譯】:於是,遇有針鋒相對、言語不合,則相互鬥毆;若賭博糾紛,則交互爭鬥以致兩敗俱傷;或者暗加迷幻毒藥以傷害他人;甚至於持刀刃而自刎殞命。

    或因貧困饑寒而感染疾病,甚至一病不起;或感染瘟疫而罹患原因不明的怪症。若是染上霍亂,則嘔吐腹瀉而精神恍惚;若罹癲癇狂疾,則痙攣昏迷而喪失意志。

    有的是怨家路窄,狹路相逢而欲急取對方之性命;或是因獄鬼倉促匆忙之際,誤收而枉死;有的則自殺於溝渠水道中而無人知曉;或不知避離險地而被壓死於倒塌的牆下。

    乃至於旅途夜宿驛館時,夜夢魘祟以致驚恐氣絕而身亡;搭乘舟船航行於海,卻遭盜賊搶劫博鬥而死亡;或於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蛇虺之侵犯;或於飲食中,忽然遭到蠱蟲等毒害。

    因此,遭到天打雷劈而殛斃,乃是天理昭彰,暗示其人曾有惡行;而遇突發大火之焚身,又豈會是沒有原因的呢?修善積德的人,尚且會遭逢天有不測之殃;而作惡多端的人自是罪有應得,本來就應該受到懲罰的啊。

    雖然這一切都是個人生時自作故自受,但實在也是因為宿世的怨懟仇家累劫相尋;以致今生縱使轉易此身,卻仍免不了償還宿報而遭受輕陵毀辱,難逃一死。像這樣的情狀,實在深可悲傷哀憐!

【註:博奕】局戲與圍棋。亦指「賭博」。 《論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朱熹 註:「,局戲;,圍棋也。」

【註:蒼黃】慌張、匆促而忙亂的樣子。

【註:自經於溝瀆】自經,即自縊、自殺。溝瀆,即溝渠、水道。《論語》:「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謂自殺於溝瀆之處而沒有人知道。

【註:巖牆之下】《孟子》:「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命,謂正命。巖牆,牆之將覆者。知正命,則不處危地以取覆壓之禍。

【註:郵亭】即驛館,古時傳遞文書的人沿途休息的館舍。

【註:魘】不祥惡夢。《集韻》:「魘,眠不祥也。」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士農工商等業一切人倫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三席】 戰陣殺傷: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軍民。戰陣殺傷。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軍民,戰鬥軍陣中因殺戮傷亡,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將者死官,兵為凶器。有國者常備而不用。在下者盜弄則加誅。

所以文武相維,是曰威德兼濟。至於貪求土地。好立事功。如白起之坑降,四十萬同擠坎阱。若李陵之轉戰,五千餘盡沒風塵。

嗟逝魄之何歸,諒怨情之莫告。迨今未已,此類尤多。

【譯】:將帥本應盡忠報國,故其職位就是「敢死的官員」;而兵器用於殺戮,本來就是不祥的凶器。因此,國君對於「用兵作戰」一事,多半是備而不用;而臣屬若是盜弄軍權兵事,則加以誅殺以示儆尤。

    所以,「文」與「武」須相輔相成,這就是所謂的「軍威」與「德政」兼顧而恩威並濟。但若至於貪求擴張領域、喜好建立功勳事業之輩,例如古時秦、趙「長平之役」,秦國白起大破趙軍後,竟將降卒全部坑殺,四十餘萬人同時擠在深坑陷阱中而被掩埋;又如漢朝李陵,領兵深入敵陣而被匈奴大軍圍困,轉戰千里矢盡援絕,終至五千士卒全軍覆滅,死傷遍野而盡沒於風塵之中。

    可憐啊!悲歎這些逝去的孤魂野魄究竟要回歸何處呢?料想其所懷的怨恨與冤情,實在是無法訴盡的啊!類似這樣悲慘的情狀,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停止;而這一類的苦難眾生,數目尤其眾多。

【註:將者死官,兵為凶器。有國者常備而不用】《尉繚子?武議》:「今世將考孤虛,占咸池,合龜兆,視吉凶,觀星辰風雲之變,欲以成勝立功,臣以為難。夫將者,上不制於天,下不制於地,中不制於人。故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

【註:白起】《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①「白起者,… 善用兵,事秦昭王。…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 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②「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白起被秦王賜劍自裁。白起自刎前歎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沉思良久,又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註:坎阱】,坑穴。 ,同「阱」,補獸所掘之深坑。 坎阱,即「陷阱」。

【註:李陵】《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陵既壯,… 善射,愛士卒。… 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 天漢二年秋,… 使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餘里,… 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 陵食乏而救兵不到,… 其兵盡沒,余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餘人。」

 

追惟歷朝。爭衡天下。或攻奪負固之區。或擄掠逃亡之侶。

毀除公宇。焚蕩民廬。郡邑多有空荒,生靈悉罹荼毒。

堡營破散。宗社覆亡。殺人盈城,流血為沼。東征沒溺,北戍流離。令逼威驅,形枯命殞。

山林避難,因惜財而首領相分。草莽嘯群,因負氣而干戈相伐。

興工造艦,餓死客亡。納料助軍。追征怖死。豺狼競嚙。烏鵲爭喧。春風蔓草之青,僅藏枯骨。夜月寒沙之白,獨照驚魂。

既寞寞以無歸。只喑喑而對哭。雖是業同之報,寧無濫及之冤。

【譯】:回想歷代以來,就為了想要一統天下,而彼此鬥爭、抗衡奪權;於是,或者攻打奪取那些地勢險阻頑固抵抗的地區,或是俘虜劫掠那些逃命流亡的徒眾。

    不但毀損了官府公捨,也焚燒蕩平了百姓民房,郡城縣邑大多變成空蕪荒涼之地,所有的百姓生靈全都罹受殘虐毒害。

    城堡軍營被攻破擊散,宗廟社稷則傾覆滅亡;殺人無數而屍體遍佈滿城,傷亡慘重而血流成河。或率軍渡水東征失利,舟師俱沒溺於波濤之中;或北上戍守邊防,顛沛流離而殉命異地;由於王命軍令的威逼驅使,終至形容枯槁而憔悴喪命。

    或為逃避災難而竄匿於山林之中,卻因貪惜錢財甚於生命,以致被殺而身首分離;或是呼嘯群聚的草莽之徒,由於恃意賭氣,便大動干戈而相互殺伐。

    或因國家興建工事、製造戰艦,強遭徵調而日夜勞頓飢餓,終致客死異鄉;或因政府徵納物料錢糧以助軍需,稍有虧欠即被追征逼繳而驚怖致死。死後也無人殮埋,屍體暴露於荒野,慘遭豺狼野獸競相啃噬,烏鵲群聚而喧噪。春風輕拂過蔓生的野草,翠綠叢中所藏的只是枯朽的殘骨;冷夜清月,光灑莽莽孤寂的寒沙,肅然慘白之中,映照的卻是一個個淒涼不安的驚魂。

    既落難他鄉而喪命,冷清寂寞卻無路可歸,只能瘖啞飲泣相對而哭。雖說這多半是造了相同的業,以致感受同樣的果報,但難道沒有絲毫濫及無辜的枉死冤屈嗎?

【註:烏鵲】①《淮南子?說林訓》:「赤肉懸則烏鵲集,鷹隼鷙則眾鳥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②《呂氏春秋?貴當》:「窺赤肉而烏鵲聚,狸處堂而眾鼠散。」

【註:喑喑】發不出聲音,或不成語言的瘖啞之聲。

【註:濫及】謂無限制地枉加牽連。

 

至若大帥之統制邊方。眾校之各分部曲。且戰且守,以勇以謀。

在營違令而遽爾遭刑。出戍失期而終焉被戮。如斯黨類。深可悲傷。

【譯】:乃至於像大元帥,統理管制著邊疆地區,而眾校尉軍官則各分別帶領著軍隊;進則能攻、退則能守;不但勇敢善戰,而且足智多謀。

    然而一旦於軍營中違背了軍令,驟然便遭到刑戮;出守邊防,調度稍有延誤違約,則終究難免於被斬殺。像這一類的眾生,實在深可悲傷!

【註:邊方】指國界邊境、邊遠之地。

【註:部曲】指軍隊、行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睨部曲之進退,覽將帥之變態。」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軍民,於戰鬥軍陣中遭殺戮傷亡之一切橫死孤魂與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四席】 遭罹刑獄: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人民。遭罹刑獄。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人民,因受嚴刑酷獄罹難,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執憲全台。詳刑列郡。當宣仁化,用贊丕朝。

至於大開請托之門。特興羅織之獄。事可疑而不之察。情宜恕而弗之思。惟好惡之是行,於冤枉而何顧。

若乃為政不德。聽訟非人。故此簡書。委諸吏輩。

視賄賂之多寡,為生殺之重輕。既悉徇於心私,終莫逃於物論。

【譯】:掌理司法審判的中央監察機關,以及各郡詳審慎刑的各級長官,都應廣宣仁政德化百姓,用以輔佐朝廷、襄贊國家的清明。

    然而,若是大開私下請托之門而營私舞弊;或特地捏造罪名,誣陷無辜者入獄;以及事情明明可疑,該察而不詳察;或情有可原應予寬恕,卻不通融省思;凡事只任憑自己的好惡而恣意亂判,對於所造成的冤屈不平,也視若無睹而無所顧忌。

    乃至處理政事毫無德行;聽理訴訟審案,也不是稱職的人;故訴案判決等文書,輕率委交下官胥吏隨意處置。

    或全視財物賄賂的多少,做為生殺裁奪、判罪輕重的依據;既因循曲從於自己的私心而貪贓枉法,終究難逃大眾輿論的制裁。

【註:全台】古代之中央司法機關有大理寺、刑部、御使台。其中御史台負責全國監察事務,可監察大理寺、刑部的司法審判業務;甚至遇有重大疑案,並得參與審判,或受理有關行政訴訟等案件。

【註:詳刑】斷獄詳審,用刑謹慎。《元豐類稿》:「折獄詳刑之事,朕所重也。」;《後漢書》:「詳刑慎罰,明察單辭。」

【註:羅織】謂虛構、網羅罪狀,誣陷無辜。

【註:聽訟】聽理訴訟,審判案件。《論語》:「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註:物論】公眾之議論、意見,即「輿論」。

 

至於濫加苦勘。極詆深文。氣絕於鞭捶之間,命殞於狴牢之內。

禁錮終身兮,亡於營寨。徒流遠地兮,沒於道途。斷頭之苦何言。剮肉之慘尤甚。

有過得實者,宜其見罰。無罪就死者,豈不成怨。

非獨地府有辯對之時。當知人世多酬償之日。如斯情狀,深可悲傷。

【譯】:至於對嫌犯任意濫加苦逼勘審,或引用極其嚴苛的法律條文詆毀苛責;導致其氣絕於鞭打杖捶的酷刑當中,而喪命於暴虐的牢獄之內。

    或者遭到終生監禁,終致亡命於拘囚的營寨之內;或是受徒刑、流放而遠赴外地,則歿亡於遙遙路途之中。若是被斬首,則其斷頭之苦豈是語言所能形容?而遭受凌遲割肉,則千刀萬剮的淒慘,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果確實犯有罪過,而經審察得到證實,當然理應受到懲罰;但若是實際無罪卻冤屈而受死的話,豈不成為永世的怨恨?

    並非僅於陰間地府才有審判、申辯對答等事;應知即使在陽間人世,就有當生償還受報的一天。像這樣的情狀,實在深可悲傷!

【註:極詆】竭盡所能的極力詆斥、譴責。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

【註:深文】謂制定或援用法律條文嚴峻苛刻。《史記?酷吏列傳》:「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

【註:狴牢】,指「狴犴」,乃傳說中的獸名。古代牢獄門上常繪其形狀,故又用為「牢獄」的代稱。明?《升庵外集》:「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屭,好負重,今碑下趺是也。… 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註:徒流】①刑,將罪犯拘禁於一定場所,並強制勞動的刑罰。 ②刑,把犯人遣送到邊遠地方服勞役的刑罰。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人民,因受嚴刑酷獄而罹難的一切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五席】 咒詛願讎: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人民。咒詛怨讎。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人民,因遭惡毒詛咒、怨仇索報,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泛觀薄俗。最多惡人。不善攝心,故常縱口。

是以臨逢事變,歷涉世情。稍受屈冤,便興咒詛。

其或田山之貿易未正。資財之負欠不還。被盜失物,而妄有猜疑。交訴連詞,而濫相累及。

實犯過而好為文飾。因遭謗而莫能辯明。不孝父母則每致憾辭。弗育妻孥則遂招恨語。

【譯】:通常來說,當社會風氣敗壞,風俗澆薄之時,險惡的壞人最多。由於不善加淨心,所以經常妄縱口舌之能而口出惡言。

    所以每當遭逢世事變故,歷經世態炎涼,稍微受到一點委屈冤枉,便興起惡毒的咒詛。

    或因田地山產等交易未能公正明確;或遭積欠錢財物資又拖延不還;以及遭受偷盜而遺失財物,便疑神疑鬼妄加猜測;交相訴訟彼此牽連,任意波及而連累無辜。

    乃至確實犯有過錯,卻喜好遮掩而文過飾非;因受譭謗,卻有苦難言而無法辯白;或不孝順父母,則每每招致憾恨的責備;或不養育妻子兒女,以致招來懷恨的毒語。

【註:薄俗】謂浮薄不正的習俗,亦即民風不淳厚而輕賤道德禮儀。《漢書?元帝紀》:「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

【註:文飾】謂巧言掩飾,文過飾非。

【註:妻孥】妻子及兒女。

 

莫不呼天吁地。惹鬼牽神。肆一日之怨言。結千生之仇對。

於是天曹地府,各有注記之官。泰岳城隍,尤多司察之吏。

人既亡則互相執取。罪未判則次第干連。遂使自他,俱成夭折。如斯黨類,深可悲傷。

【譯】:凡此種種,無不心懷怨恨而呼天求地,乃至咒詛而招惹毒鬼、牽引惡神。逞一時之快而口出怨言,卻結下彼此千生累世的仇恨相對。

    於是乎,由於天庭與地府,都各有注記人間善惡的官員;泰岳及城隍,更有很多專司察核的官吏。

    人既死亡之後,便依其生前造惡的紀錄,互相拘執捉取;於諸罪未定之前,則個個彼此次第牽連;這就使得自己與他人,都受到傷害而造成短命橫死。像這一類的眾生,實在深可悲傷!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人民,因遭惡毒詛咒、怨仇索報的一切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六席】 沒溺波濤: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諸國人民。沒溺波濤。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一切諸國人民,因沒溺於波濤巨浪而罹難,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江河淮濟。溪澤陂湖。凡此大川,皆為至險。

必有乘舟之利,以免行路之難。故茲民旅之往來,及以官期之經歷。大風起而滔天洶湧。片帆傾而逐浪漂流。

至如海國行商,蠻邦轉貨。晝逢群寇,亂飛矢石以交攻。夜入狂瀾,坐見舳艫之平沒。

或命未絕而舉棄於水。或鬼為附而自投於淵。俱成陷溺於波濤,是謂夭傷於軀命。

【譯】: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等四條大河,以及溪流川澤、江陂湖泊等;凡是像這樣的大水洪流,都是極為危險的水域。

    因此,必須要有乘船航行的便利,以免水上通行的困難。故凡民間航旅之相互往來,以及任官期間的往返經歷;航程中,若遇暴風吹起滔天巨浪而波濤洶湧,則渺小的孤舟便瞬間傾覆,隨波逐浪而漂流於水上。

    乃至若是航行於臨海諸國交易行商,以及遠航於外國轉賣貨物;或於日間遭逢成群的海盜流寇,發射漫天亂飛的箭矢、壘石而交相攻擊;或在夜間,陷入狂風巨浪之中,徒然眼睜睜地看著連船帶人溺沒於水面之下。

    或者是,命尚未絕而被拋棄於水中;或遭鬼魅附身,精神錯亂而自身投入深淵;凡此種種,結果都是陷沒於波濤洶湧中而溺斃,也就是所謂的夭傷而喪失了性命。

【註:陂湖】,大江支流。

【註:片帆】只帆獨行之船,喻孤舟。

【註:舳艫】,船尾。,船頭。舳艫,即舟船的通稱。 蘇軾《赤壁賦》:「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爾乃居連洲島,業擅漁鹽。逐臭營家,沿流撒網。船師弗謹,遽失柁於驚湍。夥伴難逃,盡沈身於巨浸。

死屍不宿,何由葬之以棺。逝魄無歸,誰為祭之以禮。如斯族類,深可悲傷。

【譯】:以及,或居住於水上相連的沙洲、島嶼,擅長捕魚曬鹽之業;便於海畔水上營生養家,順著水流而撒布漁網。奈何船夫一不小心,於急流中掌舵不穩而突然失去控制;結果全船的夥伴都難逃倖免,全部沉沒於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大海並不藏留死亡的屍體,又如何能將其入棺而安葬呢?溘逝的魂魄,又有誰來為他們行禮致祭呢?像這一類的眾生,實在深可悲傷!

【逐臭】①海上逐臭,典出《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又如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海畔有逐臭之夫。」故稱追逐臭味的人為「逐臭之夫」,後亦用以喻嗜好怪僻之人。 ②宋?周輝《清波雜誌》:「濱江人家得魚,留數日,俟稍敗方烹。或謂何不擊鮮,雲鮮則必腥。海上有逐臭之夫,於此益信。」

【註:柁】同「舵」。

【註:巨浸】大水、大河、大海、皆曰巨浸。 《折疑論》:「抱石而塞巨浸。… (巨浸,海也。… 抱取塊石,而要塞填大海。」(T52n2118_p0812b06

【死屍不宿】①大海雖容萬物,卻不藏宿死屍,故而總納百川而潔淨如是。 ②《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譬如大海不宿死屍,何以故?大海法爾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不與煩惱結漏及不善知識而所共止。何以故?菩薩法爾如是故。」(T14n0489_p0729a21) ③《施設論》:「如經所說:大海之中,不宿死屍。今問:何因其事如是?答謂:大海中,有潔淨行諸大龍宮。若彼最上龍王宮中,有死屍者;即於夜分,棄置第二龍王宮中。乃至第四宮中。如是次第,出置岸上。由此因故,其事如是。」(T26n1538_p0527a25

【祭之以禮】謂祭祀時,一切皆須合乎禮制。《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註疏》(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祭之以禮,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諸國人民,因沒溺波濤中而罹難的一切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

 

 

【◎七席】 江海劫盜:

一心奉請。十方法界。江海之內。專行劫盜。橫死孤魂。並諸眷屬。

惟願不迷本性,承佛威光。是夕今時,來趨法會。

【譯】:至誠一心,奉請十方法界,於江海之中,專行搶劫殺盜,而突遭橫死遽成孤魂的所有眾生,及諸眷屬。

    恭誠祈願所有此類苦難眾生,都能不迷失於原有的清淨本性,仰承佛力威光照燭濟拔,而於今夕召請之時,共同來趨法會。

 

居江海之濱,為舟楫之事。行商失利,捕網無魚。本領全虧,貪婪愈盛。

相呼同伴,共結奸謀。遠涉重溟,去為劫盜。

駕巨船而逾十。聚凶黨以盈千。雖專在於奪財,實兼行於害物。

發矢石兮雨下。震金鼓兮雷鳴。刀在手兮,入市之屠。墨塗面兮,出林之獸。

交攻旅舶,殺掠靡有孑遺。卒遇官軍,拒戰略無少憚。

乃至縱橫洲島。焚蕩屋廬。既驅逐其牛羊,復竊取其子女。

【譯】:居於江邊或海濱,本來從事於乘舟行船之事。然而航行經商失敗,撒網捕魚也苦無收穫,以致空有一身本領卻全然無用,而貪得無厭的慾望卻日益熾盛。

    於是互相呼應結為同伴,共同策劃奸邪的計謀;乃至遠渡重洋大海,去做搶劫殺盜之事。

    乘駕著十多艘巨型大船,聚集了成千的凶暴之徒;雖然主要是為了搶奪錢財寶物,但實在也同時犯下了殘民害物的惡行。

    所發射的箭矢、壘石,密如傾盆大雨而下;奮力震擊金鼓,殺伐之聲如巨雷轟鳴。手持刀劍揮舞砍殺,猶如市場中宰殺牲畜的屠夫;以顏料墨汁塗繪面孔而形象駭人,猶如竄出山林的猛獸。

    交相攻擊往來航旅的船舶,燒殺擄掠,無一能倖免於難;若突然遭遇官方軍隊捉拿,則拒捕奮戰,絲毫沒有一點畏懼忌憚。

    乃至肆意橫行於水上洲島之間,焚燒蕩平居民的屋舍;既驅趕掠奪他們所飼養的牛羊,又更竊取搶走了他們的子女。

【註:舟楫】,船槳。舟楫,即指航行船隻。

【註:重溟】重洋大海。

【金鼓】所謂擊金鼓以壯聲勢也。《兼明書》:「金鼓所以佐士眾之氣。」

【註:孑遺】,孤單、遺留也。 孑遺謂唯一殘留、獨存的。 《孟子》:「雲漢之詩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此輩固安於積惡。彼天必為之禍淫。或碎身於正鬥之時,或束手於見擒之日。

夜囚官獄,一勘而款已成。曉付市曹,半餉而身遽殞。雖乍分於首從。終同至於滅亡。

生為暴逆不法之人。死作強梁無知之鬼。如斯族類,深可悲傷。

【譯】:此類惡徒固已習慣於積惡多端而無愧,但天理昭彰,必定會降禍給造惡之人作為報應。因此,或正於激烈戰鬥之時,粉身碎骨而被殺;或於被捕之際,束手就縛而坐以待斃。

    當夜即被囚禁於官府監獄中,才一勘審,所犯的罪刑即已判決定讞;而清晨天亮,就被押赴市區行刑示眾,瞬間身亡而遽然殞命。雖然初時尚分主犯與從犯之別,但終究是同樣命歸於喪亡。

    生前為凶殘暴逆的不法之徒,死後則做剛強橫暴的無知之鬼。像這一族類的眾生,實在深可悲傷!

【禍淫】,奸邪也。禍淫謂奸邪作惡,則天降之以禍。 《書?湯誥》:「天道福善禍淫。」 蔡沉《集傳》:「天之道,善者福之,淫者禍之。」

【註:款】同「款」,此處謂法令、條款。

【市曹】城市內商業集中之處;古代常於此處決犯人。《金剛經感應傳》:「處決之際,差官吏押往市曹處斬。」

【半餉】片刻。 通「晌」,謂短暫的時間。

【註:強梁】強橫而凶暴;或指殘暴凶狠的人。

 

今則粵有信心。敬修齋事。盡行攝召。無使遐遺。宜舉眾以偕來。冀聞法而得度。

【譯】:於今,謹有虔誠敬信的齋主,恭敬營修「水陸大齋法會」普度群靈,對於所有於江海中,專行搶劫殺盜而亡命的橫死孤魂及諸眷屬,均盡行攝受召請,沒有任何的遺漏。故請群靈都應一起相偕而來,冀能同聞正法、永脫苦難而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