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套编织法:似是而非的“脑科学”不过是“幻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4:10

脑的作用和功能,至今对于人类仍是未知领域。但谁都想知道自己的头脑里是怎么回事。“满足”人们这个愿望的,便是打着“脑科学家”旗号招摇哗众的这帮家伙。他们提倡的所谓“脑科学”,是伙同媒体和企业虚构的,可以说是虚无缥缈。

显然,人的“心理活动”是脑产生出来的现象,心灵遭受强烈感情冲击时,或沉湎悲伤时,又或怒火中烧时,脑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没有任何人知道。

把脑科学吹得天花乱坠的媒体

科学界中“正儿八经”研究脑的研究者们,他们既不会上电视大秀自己的渊博学识,也不会编写给普通人看的“脑科学书”。科学家不懂说给普通民众听的话语,

他们只拥有在自己极其狭窄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他们无法把“脑与心理”、“脑与人生”之类话题说得天花乱坠,引人入胜。

普通研究者日复一日致力钻研的是,用动物做实验的基础研究,以及如何多写英语论文。写出畅销书,在学术界不被认可,不算学术成果。

话说回来,社会上知名的那些“脑科学家”,究竟是帮什么人?他们所谓的脑与心理的理论,不过是无根无据的“幻想”;有时候,他们在电视节目上的发言。让人听了,就像在听人唱沾染宗教色彩的灵歌;却还是大受观众的好评。

话说,如果要向公众传递关于脑的正确知识,那类知识可以说是枯燥无味的。尽管如此,记着并不研究“脑科学”的内容,长年以来,一直在吹捧那帮伪科学家的“学说”。实际上,这几年来,“脑科学”的扬名方式也显得旁门左道。“脑科学家”不光在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亮相,有人还顶着这个名号担任了新闻解说员。书店柜台上也摆放着许许多多种“脑科学书”,都卖得很好。

川岛隆太开发的“脑力锻炼”法,着实给这股“脑科学”热潮再添了一把火。所谓“脑力锻炼法”是通过游戏形式,来解开简单的算术问题。川岛在东北大学加龄医学研究所工作,他主张一般老年人、老年认知症患者(译注:即痴呆症,日本人改名为认知症,彰显人文关怀)的认知功能障碍,通过练习“脑力锻炼法”可以获得改善。把“脑力锻炼法”开发成电视游戏,加以商品化的日本公文教育研究会和任天堂公司,获得了厚利。许多人期待“脑力锻炼”游戏这款商品对治疗认知症有效,纷纷掏钱购买。

不断练习迅速回答算数问题,就能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吗?很遗憾,世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科学事实。面对虚假的脑科学,罕见正经科学家对此的批评,不过新近由新潮社发行,岩波明著作的《令人发疯的精神科医生》一书中,身为精神科医生的著者,一针见血地批评了“脑力锻炼法”。

著者称,“脑力锻炼法只是练习和游戏,仅此而已。期待练习和游戏能有治疗效果,这事本身就毫无意义。”

这种脑力练习法曾有前科,过去,媒体也喜欢炒作各种稀奇古怪的脑科学,其中一例是所谓“游戏脑”理论。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体育学科的森昭雄教授提倡过“玩电视游戏和手机发短信会对脑产生不良影响”的怪论。这种理论咋一听,直观上似乎很容易接受,但各大媒体也没找到科学根据来证实它,只能归为怪论一流。“游戏脑”这套理论借故事来说明道理,故事里轻率地把恶性少年犯罪行为同电视游戏挂钩。

森氏的理论以脑波为指标,但基本部分存在很多谬误,都称不上是理论。例如,森氏把α波称作慢波,划分在异常脑波之列,但α波其实是最普遍的“正常脑波”,这是医学常识。

行政当局同媒体一样,科学水平很差。尽管论及“游戏脑”理论的医学论文连一篇都没有,文部科学省的“脑科学和教育”研究班还是选它为研究主题之一;此事令人惊愕,文科省连看破伪科学的能力都没有。

助长无疗效的保健品和食品的横行之风

虽然可疑度不一,但川岛隆太的“脑力锻炼法”也好,茂木健一的“Qualia”和“啊哈体验”也好,实则同“游戏脑”理论无甚差别。茂木氏的那套说辞没有得 到科学的检验,不过是空想。

茂木氏把电光石火瞬间感受到体验内容称为“啊哈体验”,他主张这种体验可激活脑功能。能感受“啊哈体验”的游戏软件也已上市。但是“啊哈体验”究竟为何物,因其无法重复体验,就下不了定义;并且也无相关数据显示该体验能激活脑功能。也就是说,茂木氏的说法

不过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很明显,媒体之所以宣扬这样的脑科学,是为了制造话题和提高收视率。但做法比媒体行业更恶劣的是,利用伪科学来推销既没必要吃又没效果的食品和保健品的健康食品业。

藉脑科学热潮风行的饮食疗法,就被众多媒体吹捧。但这类疗法几乎都是没有根据的妄说。批评起药物来毫不客气的媒体,对保健品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宽容。

从忧郁症的康复来看,众多健康食品业人士劝说患者摄取含“5HTP羟色胺”之类神经传递物质羟色胺的保健品。这方面也没有科学根据。

认为忧郁症缘自大脑缺乏羟色胺的“学说”确实存在,但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让患者吃羟色胺药物的疗效也没得到证明。尽管如此,看到对羟色胺作用和疗效宣传后,就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的患者和其家人,求救于价格昂贵的相关保健品,在这上面花费了巨资。健康食品业的做法难道不是在犯罪吗?

也有业界人士和医生劝患者大量摄取维生素来改善忧郁症和统合失调症。而针对老年认知症,也有诸多品种的保健品行销。但不管哪种相关产品,其效果都难说得到了医学验证。也就是说,宣传销售相关保健品是明显的商业欺诈手段。

难以容许的是,含大出版社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刊行相关书籍,助长了这种涉嫌犯罪的商业手段。挟健康为“人质”来鼓捣生意的企业自然要受谴责,在背后推波助澜的媒体也应受到责难。但当务之急是,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避免他们再犯盲信伪脑科学家的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