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可以阴茎增加硬度?:【麒麟合创】状元笔走龙蛇 东湖寺隐贤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8:37

状元笔走龙蛇  东湖寺隐贤哲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东城二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四月二十三日上午,我们文化发现之旅组合带领阳光网袁MM、莞少胡兄及路上偶遇的蒋兄一起行走在东莞老城城外四十余条小巷,收获颇丰,尤其是与大家分享发现的成果让我们倍感快乐,因为大家都是认可并喜欢东莞文化和东莞美食的。

    下午,我们告别三位小巷游的朋友,我们继续走进东城,继续我们的人文东城的关注发现。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莞城敬老院。莞城敬老院,即是原来地处梨川的东湖寺,属于东城与莞城的交界处,而从其历史上来看,一直属于附城,即现在的东城。

下载 (57.01 KB)
2011-5-9 12:26

 

城区敬老院的所在地原来属于附城即现在的东城

   站在田贝涌的小巷中,仰视敬老院的大门,高大,开阔。进院,路左一排高耸的大王椰子树,直指蓝天。路右则为家和综合市场的外墙。行五十余米,便为敬老院的主体建筑——东湖寺。修长的灰塑的屋脊展翅欲飞,绿莹莹的瓦当一字排开,房檐下木刻梅花、鸟雀等依然生动若活,门口高悬着两个春节前两盏大红灯笼,灯笼下红粉石的正门两侧端坐两尊雄伟的雄狮,左侧的雌狮的一只脚下踩着一个小狮子,别一只脚明显是新补的。石狮的底座四个角都是竹节的花纹。这也是南方石刻中最常见的一种花纹。



下载 (63.25 KB)
2011-5-9 12:26

 

敬老院原来为东湖寺

  中间挂着一块“敬老院”的木匾,我们仔细打量一番,瞅着木匾四周的缠丝花纹,暗绿的色泽,我们大胆推测应该是原来的木匾,只是被人涂抹,改成现在的题字。

    进门,迎面则是中门,只是中间的木门已经拆除了。两根通红的抱柱,上部的花隔仍存。门厅里坐着一位老人,一个中年妇女,还有一中年男子,似乎是管理人员。我们便询问东湖寺的情况。管理员告诉我们:“现在这两进两廊都是原来的。连外面的木匾都是原来的,只是原来的字被抹掉了,改成了现在‘敬老院’三个字。”

下载 (43.08 KB)
2011-5-9 12:26

 

管理员正浸沉在回忆中……

    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指着院子里散放着的七八个石基础:“这是东湖寺原来的东西吗?”管理员笑着说:“也许是吧。前面的家和市场原来是一个池塘,也就是原来的东湖。在填塘之前,人们从塘里挖出了这些红粉石的石础。”停了停,管理员又指着旁边的石柱说,“原来这里的地势很低的。现在比原来高出了七八十公分吧。你看,这些柱头都几乎没水泥淹没了!”我们上前一看,果然发现,原来的红粉石柱头只露了一、二十公分出来,其他的都被埋入了地下。


下载 (33.58 KB)
2011-5-9 12:26

 

原来的柱头几乎没进了混凝土中

   既然没有太多的了解,我们就到四处拍照、寻觅一些残存的历史遗痕。果然有所发现,二进房檐下的木板雕花是可清晰看到“东湖”字样。二进宽敞大厅内格外空阔,我们发现厅中的漆黑的柱子竟然是木的。这必然也是原来的,与廊下的红粉石的柱子形成鲜明的反差……

下载 (48.84 KB)
2011-5-9 12:26

 

敬老院的牌匾就是用原来东湖寺的匾改写的。

·

下载 (33.97 KB)
2011-5-9 13:15

 

二进房檐下木雕花和“东湖”字样

  这让我们想到了民  国《东莞县志》载:民 国初年“东莞三大寺”之称的资福寺、金绳寺和东湖寺。

    资福寺原址在城内万寿路,现在的市中心小学内,1956年西城楼坍塌,拆资福寺大雄宝殿上的琉璃瓦修补西城楼,现在仅余正大铜钟、金刚经云石塔。前几日市中心小学建校105周年庆时,大铜钟就悬挂在金刚云石塔前。


下载 (68.68 KB)
2011-5-9 12:26

 

原莞城内资福寺的金刚云石塔

下载 (49.58 KB)
2011-5-9 12:26

 

原资福寺的铜钟

   城外脉沥洲沙地塘的金绳寺则知之者甚少,该寺始建于明代,原名“金绳庵”,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金绳庵”发展缓慢,直至清末民初方发展成寺,当时寺中僧侣有二三十人,有良田数十亩。建国后,金绳寺屡遭改建,先后作为木屐厂、铁木厂,至前几年被拆除,改建成商业住宅。听沙地塘的老街坊说,在土改运动中,金绳寺中僧人多次遭细村村民批斗,终不知去向,而寺中的佛像也悉数遭到破坏,今荡然无存。

    民  国《东莞县志》卷八:“东湖,在城西北田贝涌,旧长数项。东尽平畴,见罗浮诸峰;西有石堤通新沙窄巷诸处,俗呼上下湖。国朝尹源进建东湖庵,其旁又尝邀客泛舟于此,诗歌声伎极一时之盛。屈梁陈三家,俱有诗邑人。午节亦于此竞渡,今堤筑为鱼塘。”

   卷四十亦有详细记载:“东湖庵,在城外东洲田贝涌。国朝康熙六年,尹源进舍地建,延僧宗符为主持,其徒契如有戒行,复加修筑后圆寂庵内。地临东湖,邑人五日观竞渡于此。今湖塞,庵前已成塘。有东湖寺。”
    听田贝涌的老人讲:“寺里本来有很多佛像的,文  革时期,被红卫兵‘破四旧’扔进寺前的鱼塘里。现在门口的两只石狮子,也是后来城外花闸门运来的。”

    东湖寺建于公元1667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东湖寺的修建者尹源进是万江村头坊人,清顺治十二年高中进士,授兵部督捕主事,后又做过礼部文选司主事,典试陕西,提拔了很多当代名士。

   尹源进于康熙二年他曾辞官回乡十五多年,在东湖筑东湖兰陔别墅,供父亲安度晚年。居乡期间,他常与被誉为清初“岭南三家”的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交往吟咏,工写兰花,被时人推为写兰第一高手。

    康熙十七年,他被皇帝重新提拔,官至太常寺卿,工作十分勤劳,结果死于任内。尹源进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甚丰,作品悉数收在《爱日堂集》中。

    其实,清代东湖附近的寺庙还不只东湖寺一家,在清朝初年,东湖庵前还有尹源进修建的北畹庵、张穆捐地修建的如庵。

    如庵为清初东莞著名画家张穆捐地修建的。清末岭南名士简士良曾为如庵赋《铁桥道人孟庵诗》云:“击剑谈诗老名士,晚年遁迹在僧寮,铜龙祗合留烟墨,未许黄金市价招。”


下载 (88.79 KB)
2011-5-9 12:44

 

张穆的《古木名驹图》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内

·
    张穆此人,不可不说。《东莞人物录》载:张穆,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茶山人,画家、诗人。父世域,明万历四年举人,曾任广宁教谕、博白知县。张穆少时工诗,善击剑,妈骑射,鄙视儒术。性好养马,有保疆卫国之志,但未被重用。曾与东莞英雄张家玉共事起兵,不成。归隐茶山,又迁于莞城东门东溪居住。张穆擅长画马,主张师法造化。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评论张穆画马“下笔如生”其《古木名驹图》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中。东莞博物馆也藏有他的十二开杂册,皆为传世之珍品。

    说了张穆这么多,关键还是张穆曾筑庐于东湖边。但民  国《茶山之志》卷九《古迹略》云:“东溪草堂在寨西张家围溪边,明张穆读书处也。”故杨宝霖老师在第二十八期《东莞文史》中曾在《张穆东溪草堂居址考》一文中引经据典,考证得出“顺治十年(1653年)张穆卜筑东溪草堂于东湖,为晚年栖息之所。”

    杨宝霖老师在文中还说:“遇以为茶山寨之西张家围的溪边,有张穆故居,为‘明张穆读书处’,是;而谓东溪草堂在茶山张家围溪边,则非。”我们也认为此说较为合理。


下载 (11.81 KB)
2011-5-9 12:44

 


下载 (9.37 KB)
2011-5-9 12:44

 


张穆《八骏图》藏于东莞石龙博物馆
·
    一番考证,我们边说边走出了敬老院。一抬头遇到了“懵新”。


下载 (23.98 KB)
2011-5-9 12:44

 

懵新打卜卜,即兴唱起了歌仔

 

   记得《莞城记忆城外之西隅篇》发在阳光网,文友倦驰兄的跟帖中专门讲述了“懵新”的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莞城是无人不识‘懵新’,现在四十岁以上的莞城人一定知道他。我了解不算太多,所知道的他的历史大部份在文 革初期出自他本人口而知的。也有不少是目睹的事实。‘懵新’真名叫尹新,现在年纪应在六十二、三岁左右。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离莞(有传闻说去了香港)。由祖母抚育,与老祖母相依为命(从没听说过他还有其他亲人)。后有病(有说是发高烧)至使脑受损,从此就懵懵下。

    我是在文  革初期知道有此人(当时他应该住在城内),他经常出现在大街小巷之中,或自唱革命歌曲,或跳忠字舞。也经常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家史,其中有一绝活用双掌对着嘴拍打,让气流冲入嘴(土话叫打卜卜)能很清楚打出一首歌曲的乐调。因当时文化娱乐太少,围观取乐的人很多,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小童,有时也会对他侵犯,但他从不发牌气,最多假装发发牌气,作出要打人的样子,把小童吓跑了就算了。成年人知他心善一般不难为他,也会教小孩不要搞他。

    从没有听说过“懵新”有打人、骂人、或偷或抢的不良行为。穿得虽然陈旧,但干干净净的。也常帮一些老人家做些粗重活,如挑水,买柴,劈柴。人们可怜他会留他食顿饭,送一、二件旧衣服。(当时条件也只有这样)。

    到了八十年代,我出来工作,东莞城也扩张了,一直没多少注意。零零年后因家中有老有少,去医院多了,好常见“懵新“用轮椅推着老者去看病,医院还有的老医生自认是亚新的老同学,给优先。旁人见了,也无怨言。可见受人遵重。

    后听说亚新是在烈士敬老院帮忙,食住在敬老院,负责带有病老者看病,检查。由于不在编制每月只有很少零花钱(有说十几元)。有一天我听到亚新很高兴在医院大声地向人们宣布‘亚新昨天早上去饮茶了’。

    有时几个旧友坐在一起谈旧,也会讲到东莞‘懵新’,都认为是活济公,他的事虽是市井之事,对社会进程没影响,目前更没有文字记载,但其心之善,其行之善,只有传说中的济公可拟了。兄有意当了解其人,值得一写。”

      2010711,曾在敬老院见过“懵新”一次,我们还与他说笑一番。当时他坐在二进的木连椅上,乐呵呵地伸手与我们打招呼。

    其实,刚才在敬老院中拍照时,我就在有意无意中寻找他了,正可惜间,这不,一出门就遇到“懵新”。 懵新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走在街上任人取笑的少年了。他稍微胖了一些,斑白的头发理得整整齐齐的,仍是蓝布衣裤,脚登解放牌的球鞋。一身的朴实,一身的憨厚,一脸的诚恳。他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地向我们走来。我们上前跟他打招呼:“阿新!上哪里去了?”阿新一听我们叫他,不由得兴奋起来:“今天不用去抽饭,敬老院不用阿新去抽饭!”说着还打起“卜卜”来。“打卜卜”是懵新的手本,当年大街小巷中大人小孩都喜欢看懵新“打卜卜”唱“歌仔”。懵新的歌仔很多是即兴发挥的,显浅易懂。我们不失时机地跑了过去,说:“阿新,唱一个吧!”



下载 (36.34 KB)
2011-5-9 12:44

 

传说中的懵新在表演他的绝活 ——“打卜卜”


    阿新停住了脚步,鼓起两腮,两手急促地拍打两颊,清脆的拍击乐声“叮叮咚咚”地从嘴里传出……一边“打卜卜”,阿新一边原地踏步,一边给我们唱了起来:“大记者来到了我地敬老院,要我唱个歌仔俾你听,我要唱,我要唱,我唱唱我们敬老院。今天敬老院俾阿新放大假,放大假,不用去抽饭,不用抽饭,D嘢俾埋佢地做,佢地好辛苦,好辛苦啊,好辛苦,敬老院领导真系好!真系好!”

    我们为他助兴鼓掌:“请再来一段。”“懵新”欣然答应,于是又边“打卜卜”边表演了起来……看着手舞足蹈的“懵新”,再看看四百多年的古寺,我们想也许佛开一面,让世上的人都有一个归宿,那么四百年多前的东湖寺难道不是为“懵新”而修的么?

    来到家和综合市场,我们站在市场中,看到火烧旺地的夜宵摊档招牌。这,就是原来的东湖。东湖的面积很大,我们闭着眼睛想东湖。东湖曾经是活水,原来是活水,可通东江。后来堵塞,变成了水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片水塘仍清晰可见,塘上有人建一船型酒楼,美其名曰:东湖酒坊。当时生意格外红火,莞城内外无人不知。后来,酒楼不小心走火,大火烧了整个酒楼。不久,有人又在原址重新修建了酒店,生意依然红火一时。因为老莞人有“火烧旺地”的风俗。

    “金钗掉落牛眠岭,状元笔在马蹄岗。可惜莲花峰不正,当年误了状元郎。”循着这首诗,我们走进梨川老村——祁顺故里。

下载 (37.28 KB)
2011-5-9 12:44

 

看到松山湖状元笔公园内的“状元笔”,我们想到了一句老东莞话——“东莞无状地,状地被神骑。”,也想到了那个本应是状元郎的祁顺

·

   我们首先来到梨川居委会,门口的两个石狮与敬老院的风格迥异。我们向居委会的门卫了解梨川的历史遗存,回答说已经没有了。悲哉!根将不复存也。我们再次询问:“知道祁顺吗?”“不怎么清楚。能讲一讲吗?”“好!那我们来讲一下吧。这可是你们祁姓人的骄傲啊!”几个人站在高大的木棉树下静静地听着。

    “祁顺,棠梨涌人,即今梨川人。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犹以博闻强记著称。幼随其舅樟村卢祥学习《春秋》。明朝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赴京会试、殿试,名列前茅,列为一甲第一名,理应为状元。可在考官传胪唱名时,因祁顺与英宗名(祁镇)音接近,为避讳,把“顺”字拆读为“川页”两字读,祁顺听也了不敢答应。被放在二甲第二名进士。”我们虽带惋惜的口气,却还是让他们感觉到格外自豪。

下载 (20.42 KB)
2011-5-9 12:44

 

大明通奉大夫江西左布政使祁顺之墓志碑文

  “都说东莞无状地啊!还真有此事。原来在村里有个祠堂,可惜修路时拆了。”居委会内的两个工作人员无限惋惜的地说道。

    “祁顺最有名的成就还是出使朝鲜。朝鲜国王出郊相迎,但不礼拜。祁顺重申大明礼仪,国王悚然下拜。后给祁顺送各式各样的礼物,一概不收。祁顺回国时,国王再送厚礼,他坚辞不受。后送鲜花十盆,在搬运时发现十分沉重,打开一看,内藏金银财宝。祁顺原封不动,退还。朝鲜国王和大臣对祁顺的浩然正气和一尘不染的风格感动不已,事后就在却金之地建一座“却金亭”来纪念他。这就是东莞有个却金亭,海外有个却金亭,都是和东莞有关的亭子。天下罕见。”

    我们话音一落,他们几个都异常高兴起来:“这儿有个石碑,是圣旨。”


下载 (28.71 KB)
2011-5-9 12:44

 

藏于梨川村居委会的石碑为“皇上敕命石碑”

  我们移步厅内。一石碑立于玻璃罩内。细视果然是“皇帝敕命石碑”,褒奖封祁顺母卢氏为“太安人”,其妻为“安人”。一抬头,原来别有洞天——梨川村史展馆。

    进馆,一幅《梨川旧村地图》跃入眼中,今昔对比,可谓巨变。馆内正面,有“梨川大宗祠”图,联曰:“梨植棠溪多硕果,川奔大海壮波涛。”图左右有圣旨碑文的拓片。清晰如印。


下载 (25.99 KB)
2011-5-9 13:15

 

圣旨碑拓片高悬于梨村居委会的展厅内

·  两侧墙壁上高悬“梨川村志”,太高,无法详阅。尚有村中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的介绍,可观一二。忽见《东城》杂志,想起了东城文化中心供职的“太虚山人”,随手翻来,果见位列编辑之中。杂志中亦有“山人”的妙文。亦有作协张鑫华先生的文章,粗粗看来,多是编辑的《东城故事》一书中的文章。

  其中,梨川村的文人才俊如过江之鲫,在明代莞城名声鹊起。曾流传这样一句话“祁门三进士,九子十登科”。话说祁顺之后,又有祁颐、祁敏、祁孜、祁政、祁敕、祁备、祁一芳、祁衍曾以及廖老太夫人的女婿。自此,读书之风在莞邑一时蔚然。

下载 (41.81 KB)
2011-5-9 13:15

 

梨川大宗祠图

   《东城故事》一书载《诗砖故事》倍感有趣:相传明代棠梨涌(即今天梨川)有个叫祁之芹的儒商,饱读诗书,未取功名,后从商,渐成事业。家中子女皆出名师,三个儿子二人中举,一人进士。唯一的小女儿祁琼娘更是聪慧过人,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祁之芹后于莞城南门建一新房,现在的科学馆、新华书店的后面,带儿女来此经商。祁琼娘出落得花容月貌,追求者如云,竟无一人让其动心,只能诗书为伴,终其一生……一百年之后,莞城一书生在盂山一古坟旁寻青砖一块,砖上有七言绝句两首。其一:“几株山树露盈盈,总是愁人泪滴成。试把愁心问明月,今宵明月为谁明?”其二:“对妆蛮镜舞山花,暮倚长松树作家。风伯不知愁思苦,山头夜夜起悲笳。”此诗一出,莞城诗坛轰动,文人墨客争相传抄,连岭南画派创始人居巢也赋诗唱和……于是“棠梨涌出了个才女祁琼娘”不胫而走……后这个故事演义成了一句歇后语:“棠梨涌(“‘虫康’‘虫伊’涌”)嫁女——出奇(祁)”……

    梨川的文人故事不可胜数,梨川也成了东莞文化一个集中地。不过,我们还是感觉“棠梨涌”中的“棠梨”是否是中原地区村头街尾常见的一种树呢?梨川祁姓是否也来自中原移民呢?

    记得北宋初年山东省巨野县老乡文学家王禹贬官商州,信马由缰,思绪绵绵,眺望着远方故乡的棠梨树,吟哦着:“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下载 (31.46 KB)
2011-5-9 13:15

 

我们与太虚山人就“虫康”“虫伊”二字反复推敲

   此外,“棠梨涌”也被称之为“‘虫康’‘虫伊’涌”。(“虫康”“虫伊”读音“囊呢”,民 国《东莞县志》有记载。)这里的“虫康”“虫伊”,是莞人口中的“蜻蜓”,也许当年这条河涌里因为“蜻蜓”特别多,而得名也说不定呢?2011430日晚上,我们与莞泉阁阿辉、太虚山人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太虚山人侧重于“‘虫康’‘虫伊’”之说。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的一个推测,因为历代《东莞县志》中未有明确记载,而《梨川村志》也语焉不详。希望有兴趣者参与研究这个问题。

下载 (28.67 KB)
2011-5-9 13:15

 

我们向杨宝霖老师请教棠梨川村名的来历。此为杨老亲手书之。

    201157晚,我们就此问题向杨宝霖先生请教。杨宝霖先生说:“棠梨川,解放前称棠梨涌。祁姓居之。棠梨野果名,在《诗经》中用‘常’字,在《棠棣》篇之‘常’。莞人歇后语:‘虫康’‘虫伊’涌嫁女——出奇(祁)。‘虫康’‘虫伊’出自东汉杨雄《方言》,即今之蜻蜓也。‘棠梨’莞音‘虫康’‘虫伊’谐音。梨川祁氏,由寮步迁来。与‘棠梨’无关。棠梨涌,在崇桢志名‘唐泥涌’”据杨老师回忆,原来在棠梨涌的路边的确有许多棠梨树,繁花似雪,果大如枣。但梨川之名与此无关。至此,悬而未决的问题,豁然开朗。

    出了梨川过了运河,自堑头来至学左街。路上听了一个笑话: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外来打工者向莞人问路:“请问,斩头在什么地方?”莞人被问得一愣一愣的,老半天才想起原来问的是“堑头”。

  学左街属于罗沙居委会。415,我们到余屋走访时,曾在罗沙短暂的停留,拍摄了罗沙村里的翟氏宗祠和李氏宗祠。其中,2005年修缮过的翟氏宗祠,现为罗沙村史馆。李氏宗祠也应该是新修过的,现在成了村里老年人之家。

    我们的目标是明清民  国时期的学宫,左拐右转,一直未出学左街。学左街的得名,因位于学宫之左。


下载 (84.57 KB)
2011-5-9 13:15

 


子木翻墙进了位于学左街的黄氏宗祠

   在学左街四巷,发现一宗祠,高墙大院,绿树环合。大门紧闭,无奈,只好发挥长项爬到墙上去拍。结果一位胖胖的中年人过来询问,我们便提出了请求。中年人爽快地答应我们找人开门,未果。我们便与他讲好,请他在屋顶上站着看着这个祠堂,我们派一个人翻墙过去拍一些照片就出来。那人很愉快地答应了。

下载 (49.12 KB)
2011-5-9 13:15

 

从门缝里拍摄到的黄氏宗祠内景

·

下载 (44.26 KB)
2011-5-9 13:15

 

黄氏宗祠檐下的彩绘依稀可见

·   院子很大,堆放着些许杂物,还有几小块菜地,满眼绿莹莹的。祠堂已经很破旧了,廊下的木刻已经模糊不清了,彩绘也被人用白灰抹平了。祠堂上了锁,不能深入了解,好在祠堂的门已经破烂,把手伸进去,也拍了几张内部图。里面也是野草萋萋,但二进中间摆放着神主位。这个祠堂应该还是在使用当中……


下载 (54.07 KB)
2011-5-9 13:15

 

邻居吴先生是个热心人,和醉红颜站在屋顶见证了子木进入黄氏宗祠

   好不容易出了高墙。与刚才的胖胖的中年人聊了起来。原来这个祠堂是黄氏的宗祠。只在过年过节时打开,平时只有一个老人在此种菜养鸡,少有人至的。

    出了学左街,前面则是东城路。隔路即为中医院。学左街口右侧是兴贤街,右行则为家乐福。我们先走了一下兴贤街,这儿还有几座老房子,还有几家家店,应该是东城路边的花档的仓库。这条小街的地势低洼,记得这里原来有一条小河涌。也许从兴贤街26号的门前的红粉石台阶才能找到当年的一星半点痕迹?……出了兴贤街则是和阳路,对面是东门广场。

下载 (40.41 KB)
2011-5-9 13:15

 

也许我们从兴贤街26号门前的红粉石台阶上才能找到当年的一星半点痕迹?

·

下载 (73.41 KB)
2011-5-9 13:15

 

从这里找到当年河涌的影子……

  莞城,与东城的罗沙唇齿相依。“罗村对面白沙塘,罗村又有一条狗肉巷。涡岭行埋乌石岗,番仔芋仔马蹄岗。娘仔最靓新屋昌,睇真唔赛两头塘。”这首东莞民谣中所说的“狗肉巷”据“太虚山人”讲应为“找玉巷”,莞人读谐音称之“狗肉巷”。到涌在此经过后由仁和二甲巷尾入城,入癸水汇合,名为到涌水,至人民公园内德生桥,方为市桥……莞人曾云“癸水绕东城,永不动刀兵”。

    再经东城路返回,过学左街,前有花城广场建筑工地,绕其后,施工正忙。这儿就是家乐福之后,原来学宫、明伦堂所在地。而今痕迹全无,片瓦不存。

    遗址虽不存,但学宫、明伦堂却不可不知。因为东莞自明、清、民  国时期才人倍出,将星如云,东莞教育功不可灭。

下载 (653.26 KB)
2011-5-9 13:15

 

民 国时期东莞学宫石刻图(包含明伦堂在内)

下载 (22.49 KB)
2011-5-9 13:15

 

原来学宫位于现在莞城中医院的对面

  “学宫即孔庙,亦称文庙。故学宫是一县礼祭孔子的场所,也是全县推进近代教育之前的最高学府。学宫旧址在县东南约二里许,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县令王中行迁学宫于东城外。……历代均有扩建修缮。学宫的门、坊、桥、堂、阁、祠、斋、廨俱备。这里集中了无数和文物典籍,为东莞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改明伦堂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教室。二十世纪20年代前后,桂军刘震寰部驻扎在这里,文化珍品毁坏殆尽,房屋也多被拆卖。建国后,政府把一些残存的牌坊、石狮移至人民公园建成门楼,以供游人观赏。后来学宫遗址成了广东南方饮料厂厂址。”(摘自《东莞市志》)现在学宫已被东城家乐福和正在建设中的花城广场所替代了。

     “清代广东各县学宫都建有明伦堂,归学官(教谕)掌管,是个聚集生员,讲经、讲‘圣谕’,宣扬封建伦常的地方。民  国以后,明伦堂也仍然存在,为地方士绅和政府所维护。明伦堂一般没有什么实权,但在精神统治方面有它的作用和影响。各县明伦堂拥有堂产(尝产)的不多,象东莞明伦堂那样占有六七万亩肥沃田地,由地方士绅割据分肥达百多年之久,俨然成为封建小王国的情形,在各县明伦堂中是很少有的。广东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个‘东莞明伦堂’,而东莞明伦堂所以有名气,因为它与各县学宫的明伦堂不同,它是一个地方官绅侵田夺产、割据一方的一个封建组织。”(辑自叶少华《东莞明伦堂》一文)

        2011429晚我们与莞泉阁阿辉、太虚山人等东莞本土文化达人相聚一堂,相谈甚悦。其中对东莞话中的某些字、字音进行了探讨,对东莞县志中对某些地名确切字进行了讨论,还对东莞老城及乡镇的文化发现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我们还专门提及东莞教育,记得当时我们寻问一个现象:“民  国时期,东莞人到北京大学读的学生很多。不知何因?”太虚山人对此颇有研究:“东莞的教育的兴旺是由其历史渊源。一是东莞最早移民至明代时在莞城定居已达四五百年,家族内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于是东莞崇尚儒学,考取功名成为首要;二是莞邑历代以来,广办社学。明清两代全国书院共3164所,广东占325所,列第二,东莞有35所,居全国县级之首。其中著名的有莞城的宝安书院和石龙的龙溪书院。其中,明伦堂在办学方面还是不惜余力的;三是,东莞独有的考学奖励机制。考上外地学校的学生均有奖励。”

    翻开《东莞市志》,查阅明伦堂的资料,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明伦堂是一个肥缺机构,靠收取田租运转。明伦堂拥有沙田六七万亩,每年收得田租六十多万元。

    收得的田租除缴纳沙捐地税和支应经理局、自卫局武装费用外,还办了东莞、石龙、虎门、道滘等五间中学和几间小学(其中东莞、石龙二间是全部负担经费),全县受明伦堂补助的小学有二百多间。

    前清时东莞人来省或赴京考功名的,明伦堂照例赠送程仪,考中了的要送给礼金,放出任官的也送旅费。

    民  国以后改为到西洋留学的每年送160两银子,到北京读书和到日本留学的每年送80两,在广州读书的每年送8两。以后读书的人多了,就废了定例,只拨出一笔专款,人多时就少分,人少了就多分。

    民  国36年(1947年)暑假以“东莞教授联谊会“名义创办私立广州莞旅中学。公推明伦堂董事长蒋光鼐为校校董董事长。该校经费主要由东莞明伦堂提供,同时,每个学生每学期补贴一担稻谷。该校1951年并入广州荔湾中学。”


下载 (49.1 KB)
2011-5-9 13:15

 

石排塘尾村的李先生在敬如公祠向我们讲述了李凤池捐资助学的善举

   其实,东莞捐资助学早已蔚然成风。201128,我们到石排的塘尾古村走访的时候,村委会的李先生曾经跟我们聊起清光绪年间塘尾的大富商李凤池。他说:“李凤池为人疏财仗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当年凡是举子赴京赶考报知李凤池,皆送给盘缠三百两。当时广东不少大官员包括两广总督岑春煊、虎门总兵何祥清等都曾经得到过他的资助。

    当然,现在的东莞对教育重视更甚之。

       1995年东莞凤岗雁田村作过一个决定:凡本村在每年高考中被国家正式录取的大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凭毕业证书可得到一套住房。当年,村里建成两幢大楼,被称为“状元楼”。后来,村里制订了一项奖励机制:今后凡出国读书者,每人每年可得到5——8万元补贴。到2005年,人口仅3000人的雁田村已有海外学子20余人。

  雁田村老书记邓耀辉说:现在的雁田人不再只看雁田,而是看世界。

        20108月,石排镇更推出了教育免费实施办法,全镇4.2万户籍人口,将迈入从幼儿园到博士长达25年的全免费教育时代。

    了解了学宫和明伦堂。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第三站——樟村。站在樟村居委会前,居委会正在布置居委会的选举事宜。居委会的对面则是东城中心幼儿园,这是一所在东莞人心中值得信任的幼儿园。     东城幼儿园是从1989年由附城工交财务托儿所升格为附城中心幼儿园的。当时从附城职业中学幼师班中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刻苦耐劳、勇于创新,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素质使这支教师队伍成为一支“乐教、善教、安教”的稳定、高素质教师队伍。“我记得附城中心幼儿园在1999年才改名叫东城区中心幼儿园的。”家住禾仓岭的韦阿姨于2008122日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掰着手指对我们说道:“我大女儿在那里读过,幼儿园就在前面那条巷子里可以进去,后来因为空间太小了,才在2001年搬到了东城樟村小学,新的幼儿园配置可好了!虽然远一点,但是那里的老师教得好,所以我还是把小儿子送到那边读了。”

    如今,东城幼儿园正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课程,为孩子打开智慧大门。

    我们用了大约二个多小时时间行走了樟村老街小巷。

    看点一:樟村中坊村有一座二层民 国风格的小楼。  
下载 (73.62 KB)
2011-5-9 13:15

 

卢大叔放下手中的活儿跟我们聊起村里的往事……

   我们在一棵龙眼树下,遇到一位正在锯木搓的大叔。(木搓:烟花加工时“搓簸”工序中所采用的一种木造的工具。)我们指着身后的小楼和老人攀谈起来:“阿叔,这座小楼好漂亮哦,修建这座楼的人一定很有来头吧?”大叔有点惊讶:“你们怎么知道的?他可是大名鼎鼎的土匪头目卢连的家!”大叔一边锯手上的那张被白蚁啃噬木搓,一边说道:“我是本村人,姓卢。修这座房子的时候,我年龄虽然小,但是我亲眼看着他们修房子的!”


下载 (46.47 KB)
2011-5-9 13:15

 

卢连的房子,典型的民 国建筑风格

  大叔停下手中的活儿,继续说道:“这房子是原来樟村土匪卢连修建的。修建的时候因为钢筋不好找,所以他们用桡竹代替了钢筋,!后来作了合作社。这座小楼现在虽然荒废了,但是依然很牢固……”哦,原来如此,这里靠近东江,河叉密布,出入更为便利。这是我们走访中发现的第二个民  国时期土匪的家。第一个是麻涌漳澎村刘定加的老巢,虽然只剩下一堵青砖墙。但是具体位置我们还可以想象到当年那间“飞机型”的大宅院。

    据《东莞市志》P1049载:“19491015日当晚,卢连四出抢劫,并袭击莞城自卫队,缴去自卫队全部武器,副中队长被杀。”

    看点二:樟村下坊村中丞巷11号,古色古香的青砖红粉石的门楼,刻有“宝贵吉祥” 精致的房檐的木雕,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门楣上的一个“军属光荣”的木牌。这种木牌印象中在城外西隅社区阮涌路的李鹤年的家门口和南城区篁村松柏塘村步头156号家门前发现过这种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军属光荣”牌。我们猜想,这个宅子里一定走出过一个保家卫国的烈士。我们轻轻地推开荒废已久的院门。一阵凉风拂过,院子里的落叶飞了起来,院门上的蜘蛛网在风中颤抖,我们站在门前默默哀悼……虽然我们不知道烈士的名字,更不知道烈士的生平,但是我们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下载 (57.64 KB)
2011-5-9 13:15

 

曾经的革命烈士的住宅中丞巷11号,待查。

    走在这条名为“中丞巷”的幽深古巷中,我们想起了樟村的一个人——卢祥。

 据《东莞人物录》载:“卢祥(1402——1468),字仲和,号行素。东莞樟村人。自幼聪敏,博学多能。明宣德十年(1435年),在广西乡试中式,次年中举人。正统七年(1442年)中会试十六或,登进士,任南京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年),复任礼科给事中,授六品俸。天顺二年,卢祥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天顺八年,任顺天府丞。成化元年(1465年)秋,北寇毛里孩侵犯边境,卢祥带兵御敌,大获得全胜;成化二年秋,毛里孩再犯边境,卢祥等统兵十万直捣河套地区,破其巢穴。成化三年冬,卢祥得皇帝恩准,辞职归乡。次年五月卒。皇帝赐建“清白留芳”牌坊以为纪念,乡人敬仰其品德,修祠塑像祀于乡。”牌坊、祠堂均不存。惜哉!惜哉!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名作者子木/醉红颜,并出处,感谢关注!)

  看点三:樟村村外东江大道上有棵古老的木棉树。鲜红的花朵正在猎猎江风中迎风而舞……曾专门写过此树,对东莞人保护古树尤其赞赏。“东莞古树名木:国家一级古树,编号:11040001。木棉(Bombax ceiba)木棉科,木棉属,树龄802年。东莞市人民政府,二00四年六月制。”


下载 (47.59 KB)
2011-5-9 13:15

 

八百余年的木棉树,在江风中猎猎起舞

·

下载 (79.47 KB)
2011-5-9 13:15

 

嫣红的木棉花,时刻准备着轰然坠地

  顺路归来,樟村村外码头旁有三五个垂钓者,静静地坐着,江边亦有稀稀疏疏的二三个人在水中拉网,钓虾,亦有一孩童在水草丰丛中兴奋地跑来跳去的抓鱼捕虾……

下载 (72.81 KB)
2011-5-9 13:15

 

暮色中,钓友们依然陶醉其中……

·

下载 (48.13 KB)
2011-5-9 13:15

 

不问渔获,亲水,总能偷来短暂的心灵平静

  浴着江风,迎着夕阳,我们行走在暮色苍茫的东江之滨,东莞人民朴素而淳厚的品格让我们肃然起敬,东莞人在教育上的辉煌硕果让我们仰慕……回望车窗外华灯初上的的繁荣东城,我们思考着,咀嚼着这些历史的必然……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名作者与出处,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