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普京陶瓷招聘:【麒麟合创】笑谈《风雅南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03:05
笑谈《风雅南城》 

《风雅南城》一书,于3月初由东城光明市场附近的榕树头旧书摊上淘来的。当然,这本书岭南美术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出版,并非是旧书,不是何故流落在此。幸而遇到我等爱书之人,慨然收入囊中。

 《风雅南城》一书,由东莞市南城区办事处编辑,主编是南城区书记钱超。该书由东莞市文联主席林岳作序。本书主要收录了“东莞作家南城采风”作品及居住或生活在南城的作家的作品,分别从历史或文化的层面对南城进行了深入的诗意阅读和艺术撰写。

 《风雅南城》由“篁溪散韵”、“水濂诗苑”、“报告文学”、“小说天地”等四辑组成。断断续续地读来,也近一月,但其实最可赏者应该是“篁溪散韵”中的散文,真实地再现南城胜迹或人文解读。

 “篁溪散韵”篇中,如周季和先生的《南城拾贝》,周先生的作品曾在东莞图书馆里读过一本《东莞文物游记》,十分钦佩周季和先生能在繁忙的军政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尤其是致力于东莞本土文化的认识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周先生的文笔细腻入微,侧重于考古性的文字,具有史料的价值。那么本篇《南城拾贝》亦是如此,给读者以翔实的资料和关于南城发展的较全面的资料,让大家能够能快速地了解南城,融入南城,继而发展南城。东莞蚝岗号称珠三角第一村,此言不虚,东莞是珠三角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珠三角的文明从这里延展……

 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詹谷丰先生的《篁溪何处度香亭》,则引导我们走进南城水围坊一段张伯桢生活过的历史圈子,也走进了清代那个继曲江之后的名镇天下的日出之地,进而了解了度香亭的主人与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事,了解康梁维新与广东的关系,了解到东莞会馆及篁溪、次溪与白石老人的故事……这儿似乎成了风雅南城的文化之根,之源,之母……

 《家住南城》的作者何超群,细述了南城的历史,追溯了篁村之名的源流,罗列了南城之周溪、白马、蛤地、三元里、石鼓等地,又圈点了南城之现代化的建筑议会大厦、玉兰大剧院、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一国际、世纪城、宏远酒店、报业大厦、石竹花园……南城,是个充满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南城,是个青春和亮丽无限的南城……真是风情万种的南城……这里代表着东莞的时尚和前进的方向。

 东莞花园粥城的董事长黎平先生的三篇文章极为可读。《水濂寻味》中领略了南城水濂粉的故事,品味到水濂粉的美妙所在,非外行人所能道也。《“蚝”门宴》中关于“蚝”的简介,大开眼界,作为生于黄土地,从未下过海的内陆人,自从来莞后方知世上有如此之味, 未曾想却有如此的讲究和功用;其实我之于海鲜,总是敬而远之的,不过,现在也大开“海腥”了。《腐竹情深》则是把简简单单的“腐竹”写活了,尤其是由此而引出的故事与“糖不甩”的故事令我开怀。经常到文明市场之花卉街靠近莞城光明路市场的明丰糕点店喝正宗的——新村豆浆,即是黎先生所说的腐竹。其实,对于黎平先生的文章早有拜读,曾在搜虎博客加过博友,也十分欣佩他的妙笔生味,令人不仅垂涎。不过,幸好黎先生有粥城连锁,可随时大快朵颐。

 此编中最喜欢也是最有本土味道的文章乃是张俏明的《童年旧事》。张俏明东莞南城人。文中分“篁村”“寄人篱下的岁月”“搬凳子上学去”“拾稻谷”“赶集的“插曲”“地主家的‘宝藏’”“石榴成熟的季节”“金山葡萄”等八个章节,把我带入了七八十年代的东莞:其中“篁村”章中,写到竹械厂工人劈竹子,则极生动“只见工人们每个人的手指都缠上胶布,右手拿着小刀,把已劈成手指样宽条状的竹条,从中间轻轻一拉,随着竹子象水蛇般一甩,啪的一声,外皮就分出来了。”“寄人篱下的岁月”则介绍了老东莞的房屋院子的组成“祖屋位于圩镇麻石街后一条小横巷子内,是一种旧式的小二合院。进屋有两重门,先是一扇小小的双掩木门,推门进去,前面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明天井,天井侧有口小井,门门右边是柴房,从天井正上去是厨房。小木门转右就是正屋了……镶在漆黑双掩大门上的那对铜门扣:铜面是一对张牙舞爪的老虎铜雕,一对浑圆手指粗的铜环从老虎的口中穿过……”此外还有莞人制麻绳的详细过程;“搬凳子上学去”中则有“七月七,水鬼蒲头摸屎忽”的说法;“拾稻谷”中敲锣上班的生产队生活,令我想到小时候的家乡敲铃铛上班的往事。此章中对“客家婆凉帽”的描写极细。“赶集”又名“趁墟”,再现了**中的一段辛酸的岁月,不忍卒读;“地主家的‘宝藏’”中,对从小商店中买“猪油糕”特细腻,特有莞韵“猪油糕其实不是糕点,而是一咱麻糖,嚼起来挺费劲,有点象花生糖,两个手指宽,半截手指长。我每次都会小心翼翼的把糖纸拆出来,糖是用一层薄衣包着,拿在手里一小口一小口地咬,慢慢地品味,又香又甜,真是一件赏心乐事。……”结尾也是十分有怀旧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曾小春的《我在南城》则是作家生活中的南城,尽演东莞变化之速之巨;刘述康的《南城盛开海上花》亦介绍了一些南城的可供浅斟细酌之处,富有生活气息;胡磊的《到南城看礼堂去》则是再次从祠堂文化看东莞的从文历史,别出心裁;刘建中《水濂山记》则写出南城之胜在于水濂名山胜迹,刘老师曾是贾平凹的同学,笔力甚是雄健,曾于27日周末在图书馆拜读过《寻觅莞香》一本,只是可惜得是刘老师未曾觅得芽香街; 刘枫老师的《身边风景》及外四篇,却道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眼中南城之变,侧面反映出新莞人在莞的部分生活……袁仕咏《在周溪》十分细腻地道出原汁原味的南城之周溪的本生活,折射出漂泊在外人们的真实感觉;《水濂听涛》作者谢莲秀则写出了生活在南城人们的那份悠闲与安适……

  曾明了的《美丽的南城我的家》,则充分显现出作家热爱东莞、讴歌东莞的热情和对东莞的一往情深,但瑕不掩玉,其中有几处或许是印刷问题或许是校对者的疏忽,文中的几处地名不符的现象。如水濂湖畔的御花苑,文中为“御花园”,虽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再如“元涌”,就是“阮涌”。呵呵,作为一个外来的作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地了解东莞,并深入描摹东莞,真是难能可贵。尤其是明了同志在短短一年时间赶出了《百年莞年》,着实让人佩服不已。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食古不化的现象,过多的资料堆砌,过多的包装的文字,让故事缺乏深度和本土韵味……不过,我还是相信热爱东莞的人,一定能写出关于东莞的感人的故事……我们在等待着……

 其他三个版块,如“第二辑水濂诗苑”中方舟先生的《蚝岗遗址博物馆》,柳冬妩的《魅力南城》等皆有可赏之处;“第三辑报告文学”中,高原《挥毫泼墨染乾坤》——记篁溪书画艺术馆馆长张群炎,让我对张先生充满敬意,一个激情燃烧的人。我曾到篁溪书画艺术馆参观过馆藏,也深为张先生的执著大为感动;我没有太注意过张先生的画,但张先生的字是欣赏过的,恬甲村水围坊的“度香亭”的题匾等多为张先生所题,笔力雄键,苍老古朴,甚得碑帖之意。而“第四辑小说天地”中,本地特色锐减,几无可寻。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透过《风雅南城》对东莞南城的风物,人情,历史,未来,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身在南城的人,读一读还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