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雪花秀官网:对联故事 明大将于谦善对四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40:06

明大将于谦善对

 

于谦少年聪明睿智,才思敏捷,长大后刚正不阿,忧国忘身。他文武兼修,能诗能对,且出语不凡。

 

(一)少年于谦对太守

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于谦随口应对,太守大为惊异。

红孩儿骑马过桥,(太守

赤帝子斩蛇当道。(于谦

于谦被选为“博士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吟一联,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吟出下联,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的妙!对的妙!”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出句)

        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对句)

 

(二)七岁对和尚兰右春

和尚兰右春见于谦头上扎两只小髻,便摸着他的头戏谑地念出一联,于谦马上反唇相讥:

                       牛头且喜生龙角(和尚

                       狗口何曾出象牙(于谦

右春和尚说他被“小狗狗”咬了一口,不气反喜,暗赞于谦“才思敏捷,必成大器”。

 

(三)相如不相如   无忌亦无忌

于谦14 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是杭州知府,名字叫虞谦,与于谦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作声,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前三个“无忌”是人名,后两个“无忌”,一是说这三个人同名,都叫“无忌”。还一个“无忌”,是说他们行事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 :“我给您对个下联吧 !”主考说 :“好呵 !”于谦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的应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也是人名:后两个“相如”,一个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叫“相如”。一个说他们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贴切,天衣无缝。

此联独具匠心,结构巧妙,内涵丰富,是一副历史名联。对联中涉及的六个人物,都很有来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望。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上卿(相当丞相),赵惠文王时,秦王想强行索取赵国的宝玉“和氏璧”,蔺相如与秦王当庭斗智斗勇,使宝玉“完璧归赵”。他随赵王到渑池与秦王相会,保住赵王不被秦王屈辱。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后,劳苦功高的大将廉颇不服,认为他只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位居其上,故意找他的麻烦。蔺相如顾全大局,处处忍让。廉颇深受感动,登门“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成为知交。

   张相如,高祖六年,为中大夫,以河间守击陈豨力战功,封东阳侯。文帝初任太子太傅,后迁至大将军,卒于武侯元年(文帝十五年)。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西汉辞赋家,成都人,卓文君的丈夫。所作《子虚赋》、《上林赋》很受汉武帝赏识。

何无忌(?—410),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东海王元显中尉,加广武将军。起兵讨桓玄,为辅国将军琅邪内史。桓玄平,进右将军豫州刺史。未之职,迁会稽内史。义熙二年迁江州刺史,封安城郡公,加散骑侍郎,进镇南将军。拒卢循别将徐道覆,战败握节死。赠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魏无忌(?——公元前243)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魏安厘王之弟,号信陵君。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援兵,魏安厘王怕惹火上身,不肯发兵。魏无忌设法窃到兵符,杀死抗令的将军晋鄙,夺得兵权,发兵救赵胜秦。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后十年,信陵君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进攻。家有食客三千。

长孙无忌(?——659)河南洛阳人,祖先是北魏皇族。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少年时候就与李世民友善,策划并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铲除建成、元吉,夺取帝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太子太师等职。曾奉命与房玄龄诠释唐律,修定《唐律疏议》三十卷。助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与褚遂良受诏辅立高宗(李治),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许敬宗诬为谋反,流放到四川彭水,不久被许派去的人严刑拷问,被逼自缢而死。

 

注: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杭州人。明大将,进士及第。任御史,巡按江西。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者,上疏奏闻”。奏请河南、山西每年三月借积谷给缺粮户,秋后收回。修筑黄河堤防。因不肯贿赂结纳诸权贵,得罪宦官王振,受害入狱。1448年任兵部左侍郎,瓦刺部入犯,王振挟英宗亲征,英宗被俘,于谦击退瓦刺军救回英宗。于谦一生为人忠诚,忧国忘身,有他的诗《石灰吟》为证:“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