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齐湖风景区:成功学渊源与新成功定义:活出精采的三段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32:04


成功学渊源- -                   


    “成功”在人类语言中算是古老的词汇了,有了成功这个词,其实也就有了如何成功的学问。追踪中国成功学的源头,可以到孔子《中庸》里的一段话,“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是我从文献中所能找到的“成功”最早的一词,从“三知三行”到成功的完整论述,这是发轫。

    纵观我国古代哲学,不外乎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统治哲学,和以道教经典为引导的民间哲学。而道教思想更合乎现代的成功哲学思想,儒家的出人头地以忠君为搏取手段,道家的无为而治更是自然界的最高境界,连西方哲学家都研究它,推崇它,但以消极手段达到这一境界是它最大的局限,是不合自然界认知规律的。两千年来由于人们普遍相信只有君王一人是真龙天子,所以在我国不可能发展人人都能成功的成功哲学。“诗言志”,三千年的诗歌史也没有明确的成功思想。尽管也有人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慕宗悫之破长风” “三立”“三其”“三境界”,但总的来说,是以人生哲学以盖万有,如《朱子家训》《容斋随笔》《菜根谈》《增广贤文》《曾国藩家书》等,辅以不自觉的佛教的报应与轮回,成了我们的行为指导。人生哲学包含成功哲学,但不能说人生哲学就是成功哲学。如果硬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压倒一切的圭臬,读书就是成功,上面提到的零星的思想火花也都围绕它而来。

    冯梦龙是中国历史上研究成功学第一人,他编纂了《智囊》一书分十部(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28类,收集古人智术、计谋故事两千则,涵盖范围极广,涉及明代以往的很多史籍、文集、以及稗史、笔记、传说、演义等内容,上自经国大略,下自市井小计,旁及妇幼之智,无不在爬梳搜罗之列,而且每则故事之后冯梦龙都有按语。他把他的研究称作智术,实在是高度的自知之明。术者,技也,还不是成功的理论体系。

    李宗吾的《厚黑学》一问世,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成功学,在这部著作里,只有一套贯通首尾的理论。该书一出,轰动一时,被视为奇书。但这本书仍然没有脱出传统文化的窠臼。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功名利禄,是官本位,成功学的内容就是帝王术,以治人为目的,“中庸”和“厚黑”是两大相对立的成功之术,人们的智慧都消耗在“人斗”之中,卡耐基的人际关系成功学,与中国的帝王术相比,简直相差几个档次,是小技而已。中国没有发展出与“自然斗”的成功术也就不足为怪,在传统文化博大辉煌的殿堂里,四大发明只不过是技术上的发明,对人类的知识体系无多贡献。

    继戴尔·卡耐基的作品之后,美国成功学横扫中国。我研究他们的著作,许多仍是肤浅的。市面上成功学的书可以说超过1000种,其中900多种都是从模糊到模糊,并没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都是雷同的,掺杂一些时髦词语和漂亮口号而已。只有少数的20来种可视作金玉之作。这些著作虽各具特色,都是励志为主,可以说是成功励志学,是方法论,还不能称作完整的成功哲学,即使被称作成功学大成者的拿破仑·希尔的十七原则与哲学的本质规律性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奥里森·马登1850年出生于农民之家,自幼贫困,边学习边工作,并获得哈佛医学博士学位。但马登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结识了塞缪尔·斯迈尔斯,这位英格兰励志作家成为马登的引路人,他的《自助》被视为西方的成功学发轫之作。马登立志要成为美国的斯迈尔斯,他真的做到了,他被奉为美国的成功学运动的先驱。

    英国的成功学始祖塞缪尔·斯迈尔斯是一位医生,美国的成功学始祖奥里森·马登也是一位医生。继他们之后,成功学领域出现一大批星级人物,或商人出身,或牧师出身,或学者出身,阿尔伯特·哈博特、罗曼·文森特·皮尔、奥格·曼狄诺、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史蒂芬·科维、丹尼斯·魏特里、博恩·崔西、安东尼·罗宾、罗伯特·格林、罗伯特·清崎及以陈安之为代表的华人演讲家等等,而医生出身的马斯洛、布鲁姆、斯宾塞·约翰逊、马克斯维尔·莫尔兹等他们从心理学出发,而不再是主观的了解、感觉、诠释,他们想最大程度地客观地研究人与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区别,杰出人物是如何造就的,他们的贡献更大。

    毫无疑问心理学诞生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的成功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是什么?谁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外化—行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发生规律的科学,而成功正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行为。研究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心理治疗、发掘潜力、完美人性,与成功学的目的完全一致。成功的现象并不复杂,而是成功的载体—人—太复杂。思维的规律、情感的规律正是科学家们日益探讨的,他们设计了一系列量表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每个心理指标都可以科学测试,它和各种外部变量密切相关,并继续积累着相关的意义。所以测试的结果不是盖棺论定,而是一个动态里的剖面,如果你积极利用它,你会达到上述三目的,否则它是你人生的宣判。

    成功行为确实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从古至今,朗朗群星们带给人们多少力量,如果说世上真有神的话,那就是他们,他们把神的力量传递给后人,让许多人成为神。人们对神的钦敬形成了学说,如先知论、命运论、阻荫论、德行论、智力论、遗传论、环境论、机遇论、人际论、潜能论、人本论、情商论等等。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呢? 


新成功定义:活出精采的三段人生

    以《非理性的年代》(The Age of Unreason)、《大象与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等著作闻名的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韩第(Charles Handy),又有新作在台湾面市了。

    这本新作《你拿什麼定义自己》(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堪称是75岁的韩第回忆录。书中从韩第小时候成长的爱尔兰写起,在描绘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时,他同时也点出许多他对世界发展趋势、人生、职场、企业演变的看法。

    7月中,在繁体中文版出版前夕,韩第接受《远见》独家专访,以下是专访精华摘要。

    成功〉新意涵已成趋势

    《远见》问(以下简称问):你过去的作品都相当成功的点出未来趋势,例如,在《非理性的年代》一书中,明确指出工作外包(outsourcing)及企业缩编(downsizing)趋势;在《大象与跳蚤》一书中,也点出了「跳蚤经济」(flea economy)这种由大量兼职工作者组成的经济现象。你在新书中,是否也点出哪些未来大趋势?

    查尔斯?韩第答(以下简称答):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人们开始质疑「成功」(success)到底是什麼。当国家变得富裕,大家不必再為生活而苦恼,人们开始觉得,生活不该只是為了赚钱而已。人们并质疑,对人生来说,「成功」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涵?

    我不清楚台湾的社会状况。但以西方社会来说,年轻人赚钱跟过去相比是相对容易的。尤其是在伦敦金融圈工作的年轻人,往往在十年之内就可以累积一笔财富。当经济无虞之后,他们开始觉得,「我这麼努力工作,赚了这麼多钱,但却一点生活品质也没有。我应该去做点什麼,好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

    於是,有许多年轻人放下高薪工作,回到学校当老师、作育英才,有的则去环游世界等。在英国,有1∕3的老师,过去都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后来他们选择离开原本的工作,回到学校教书。

问:这种现象是否也发生在邻近的西欧国家?
    答:没错。新世代的年轻人和我这一代不一样,我们以前必须辛苦赚钱才能买房子、养大孩子,但他们不是。组织应该给这些人机会走出去尝试改变世界,而非只是為股东们汲汲营营地卖命。这是组织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有些公司会让员工在工作满七年后,拥有半年的长假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目前在西欧国家,企业组织发现年轻人愈来愈重视对社会的责任感,想要為社区、為生态环境奉献心力。父母亲也会要求小孩从小就能参与这类活动。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做,但这已是一个主要的趋势。十年前我就看到这样的趋势,也提醒大家及早準备,来因应这样的变迁,可惜当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十年后的今天,大家都看到它发生了。

教育〉逐渐变成终身化

问:除了重新定义成功外,是否还有其他重要趋势呢?
    答:另外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教育的终身化。愈来愈多人在经歷了第一段人生(life)之后,想要回到大学裡去上课。在过去,人们进入大公司上班,為公司奉献一生,然后退休,靠著老人年金度日。而现在,人们可以有二到三段的人生,他们也许先有个在大公司上班的人生,接下来是到其他行业工作的人生,后来则是為社区服务的人生,诸如此类。现代人通常可以拥有三段各别為期约15年的人生,甚至更长。
    并且,人们希望能获取更多的教育训练,来為下一段新人生做準备。现在很多大学也都做了相关的规划,你可以在课堂上看到很多40多岁以上的学生。
    我认為,企业组织也必须认清这一点,员工已经不可能在你的公司效力一辈子。他们也许工作15到20年后,便希望转到其他公司工作,或者去做一些很不一样的事情。这样的人生趋势,我认為更有趣、也更有挑战性。并且,对企业来说,他们也可以因此不断地起用年轻的新人,促进企业的新陈代谢。
    就我自己个人来说,我就有三段的人生。我的第一段人生是在壳牌(Shell)石油度过,接下来到大学教书。而过去的25年,我则是个全职作家。

问:你今年70多岁、也已经写作25年了,有打算继续迈向第四段人生吗?
    答:也许会吧(笑),我想我可以试著创作一些不一样的作品,比方说写诗,或是写一些关於纯哲学或精神信仰的东西,这些题材也都相当有趣。
    之前访问泰国时,我曾在一间寺院裡待上一天一夜,在那裡有僧人教我们打坐、冥想,在那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寧静祥和,对我现阶段的人生是颇有助益的。

生涯〉走向多阶段人生

问:你过去曾谈过「组合式人生」(portfolio life),现在又提到「多阶段人生」。為什麼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对现在的年轻人生涯规划又有什麼样的衝击?
    答:我最近回到爱尔兰家乡,曾经和一群年轻人聊天,问问他们现在是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涯。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已不再做职场规划,而是思考「我要有哪几段的人生」。
    儘管他们无法预期自己的人生会如何,但我认為这样的思惟是正确的。年轻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三段、甚至四段的人生要走。
    现在人的一生应该可以活到85岁。也许他的前两段人生都是在企业组织裡上班,但到了50?60岁退休时,他们几乎还有整整25年的岁月可以用来发展自己的第三段人生。所以他们必须在前两段人生中,做好準备、培养自己,来面对将来的第三段人生。
    像现在英国有几位部长年纪只有35、36岁,不到40岁,他们在那个职位上最多也只做六、七年,然后就应该去做别的事。刚卸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现在只有53 岁,他眼前还有另一个35年,应该做什麼呢?这也说明了為什麼现在教育走向终身化,因為人们需要在教育中学习、培养下一段人生所需的技能或能量。
    最近我在英国出版一本新书《新慈善家》(The New Philanthropists),裡面谈到23个人的故事。他们大多数是商界的成功人士,累积了不少财富,到40来岁时,想做些事让人生更完满,因此决定把钱捐给慈善工作,或是亲身参与慈善工作。他们亲自跟我说,赚钱、经营事业确实很刺激,但当他们把钱奉献在其他人身上、帮助其他人,他们觉得那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

问:这是否意味著人们得在第一个人生,比如40岁以前,就必须累积一定财富,才能创造第二或第三个人生?万一第一阶段没有致富怎麼办?
    答:是这样没错。但我们观察到,现在愈来愈多的企业组织,确实可以提供年轻员工在短期致富的机会。同时,走入第二、第三个人生并不代表人就得退休,可能是从事另一份完全不同的工作,例如有的人去教书,有的人到乡下当农夫,有的人去创作音乐等。
    我所要强调的是,许多人在第一段人生当中,卖力工作而忙得不可开交,赚进不少财富。但这样的日子过了10多年后,他们回过头来反思:除了钱之外,什麼都没有。人生的意义不应该仅止於此。於是,他们开始希望找另一个工作,或许薪酬低些,但却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餘裕时间,来為社会贡献点什麼。
    如果你的第一段人生没有那麼成功,也没有积蓄多少钱,一样可以有第二段人生。其实,有些人可以说是被「困住」(trapped)了,他们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想做什麼,只好继续在组织裡待上几十年。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有工作,做的事情却很少,对组织没有多大贡献。因為对他们而言,同样的工作干了几十年,早就失去新鲜感。这也造成很多人没事就想请假,能不上班就不上班,因為他们觉得工作没什麼趣味,只不过是用以餬口。我们更应该鼓励这样的人去思考创造第二段人生的可能,甚至协助他们做好相关的準备。

工作〉先进大公司再小公司

问:公司面对这种多数员工不会长久待下去的问题该如何因应?
    答:公司会走向这样一个趋势:员工人数愈来愈少,但却要求他们保持高度的生產力。因此,公司徵才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员工的教育背景和技术能力,同时希望他们做好认真工作的準备,一进公司就能效力至少20年。
    但这也相对带来一些问题。以前年轻人要是书念得不好,他可以去矿场当矿工、或去港口修船,还是有事可做。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工作可做了。现在的工作多半是知识產业或服务產业,需要相当程度的知识才能胜任。於是那些受教育不多的年轻人,可能会因為找不到工作,最后去偷窃、犯罪,甚至可能将来监狱裡关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这是很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要让人在这快速变迁的世界裡,还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问:你是否建议年轻人像你一样,一开始先进大公司多学点技能、累积人脉?
    答:没错,年轻人应该先进大公司,去学各种知识和技能,然后再进去小一点的公司,测试自己的能力。
    企业组织也应该了解到这点,甚至协助年轻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例如让他们在下班时间可以回校进修、攻读MBA学位。这样一来,员工不仅会有更高的知识与生產力,同时也会有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相辅相成。
    就我所知,有家顾问公司的用人哲学是「in-up-and-out」,他们欢迎年轻人进来,给他们快速升迁的机会,然后也希望他们赶紧离开。因為还有很多新人等著进来,他们也不希望公司裡有太资深的员工,更不想付高薪。

爱尔兰〉台湾出路的新参考

问:你在书中多次提到你出生成长的爱尔兰。爱尔兰过去是西欧最穷的国家,社会也不稳定,但是今天的爱尔兰已经成為小国发展的新典范。台湾和爱尔兰很像,身边也有个老大哥(按: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係,类似爱尔兰和英国),爱尔兰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这个过程很具戏剧性。爱尔兰大约从30年前就开始著手改革,首先注重的是教育。政府花很多钱建立技术大学,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像是土木工程、电子电机、软体设计等。
    我年轻时,上大学的人只有10%,现在已经超过40%。
    接著,爱尔兰需要找大公司来雇用这些人,否则这些优秀人才只会流失到英国等地,於是政府开始向美国、英国、德国的外国公司招商,甚至提供这些外国公司长达十年的免税优惠期(tax-free)。
    爱尔兰的年轻人不仅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工资也相对廉价。许多年轻人也因此得以进入世界级的大公司工作,如HP、微软等。因為教育的準备够了,外国公司才愿意到爱尔兰设立工厂。接著再把爱尔兰製造的產品卖给那些老大哥,包括英国和其他欧盟国家。所以,只有先把教育改善,提高人力的素质,才能吸引外商公司带著资金进来投资。

问:加入欧盟,是爱尔兰一个重要的转捩点?
    答:是的。欧盟对爱尔兰来说,是一片广大的市场。欧盟现在有超过4.5亿的人口,是个跟美国不相上下的经济体,所以爱尔兰非常积极地想要争取打入这片市场。

问:你书中描绘爱尔兰过去宗教分歧,社会很不安定,但是现在不会了,爱尔兰的社会和解是怎样的过程?
    答:过去的爱尔兰很贫穷,经济所得上的悬殊落差也导致了许多的社会隔阂。但如今,由於经济繁荣,这些阻隔已经消除殆尽。现在的爱尔兰就像美国一样,大家都根据成就来衡量一个人,不会因為他的出身、宗教等因素而有差别待遇。当社会富裕了,过去许多的问题就变得不重要了,台湾难道不是这样吗?

哲学〉经理人的必修课

问:你在书中提到,股东是投资者、也是赌徒。不过现在的投资也开始有社会责任或永续经营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投资」?
    答:我确实很掛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公司股东的问题。现在的股东拥有过多的权力,股东资本主义的发展,让绝大多数的股东并不在意公司长期的发展或对社会的责任,却只关心每天股价的涨跌,以及能从股市赚到多少钱。
    唉,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权力和责任交付给公司内部的负责人,让他们对公司进行长期的规划与经营。我也希望可以影响股票或基金经纪人,告诉他们,如果你代表股东,请你要代表股东最好的部分,负起对社会的责任,长期為公司做决定。若不这样做,资本主义只会持续饱受抨击。

问:《远见》近几年来一直针对台湾上市企业举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排行。
    答:那太好了。我相信那绝对是非常好的作法。

问:你曾提到,你希望经理人也应该是哲学家,為什麼?
    答:没错,我鼓励每个经理人同时都能是个懂得思考的哲学家。哲学愈来愈重要,拥有哲学的训练,人们会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生的价值何在?成功对我来说到底是什麼?诸如此类的问题。
    当一个人要转换跑道、展开第二段人生之前,心中就会浮现这个大哉问。我有很多读者经常来函问我类似的问题:「你觉得人生究竟要做什麼呢?」这些人工作了一段岁月,也拥有财富,但还是觉得不满足。我总是建议他们,要自己重新界定「成功」的定义,界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常常问自己「你是谁?」「你的人生价值何在?」

管理〉用对的人做对的事

问:你在书中提到许多人的退休生活过得很多采多姿,彷彿是人生另一段有趣的冒险歷程。当我们还年轻时,应该做些什麼,将来才能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
    答:「退休」是个很可怕的字眼,我们应该用第几段人生来形容,或是以「重新创造」(reinvention)这个词来取代退休。我已经75岁了,可是我日子过得很充实。我并没有真的退休,生活仍然相当忙碌。比方说我下个月要去中国一趟,接著要去美国。
    如果要让你最后的人生阶段过得好,你必须做几个準备。首先,一定要确定有足够的存款。没钱的生活,肯定是一团乱。其次,不要以為你老了就只能每天去打高尔夫球、看电视,无所事事,而是要让你的心灵和身体都保持活动。

问:现在全球兴起企业併购潮,许多劳工丢了饭碗。你对併购潮有何看法?
    答:这真是一场可笑的疯狂现象。我们知道,有3∕4的併购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绩效目标。併购的得利者,终究还是那些靠著短期获利的股东们,但是却造成许多公司消失衰亡。这股併购潮影响了很多人的生计,却没為社会带来什麼具体的利益。我觉得这是一种懒人式的经营,想藉由买断别人的公司来让自己壮大。

问:你有这麼多年都在教授管理、撰写管理的文章,就你来看,到底什麼是管理呢?
    答:管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对的时间,用对的人,去做对的事情。管理的智慧应该是来自你对自己现有经验的反省,或许有人可以从旁协助你,但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怎麼做。我建议你或你的组织应该每三个月或六个月,一群人一起坐下来讨论,过去有什麼事情做对了或做错了,从检讨和反省中找到对的作法。你必须自己找出答案来。

    管理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只是怎麼做比较难。(黄浩荣整理)

    书名/你拿什麼定义自己?——组织大师韩第的生命故事
    英文书名/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译者/唐勤
    出版/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7.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