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号航空母舰:约瑟夫·奈: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1:59
约瑟夫·奈: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崛起2011-08-27 21:05

在21世纪初,如果以PPP(购买力平价)来衡量,美国经济总量是中国的两倍;如果以官方汇率来计算,则是三倍多。但所有此类的比较和推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不全面的。

即使中国的GDP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这两个经济实体也只是在规模上相当,在构成上并不平等。中国仍然拥有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并将开始面临计划生育延迟效应带来的新的人口问题。再者,一个国家在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可能会出现增长率放缓。

如果我们假设在2030年之后,中国的增长率为6%而美国是2%,那么中国的人均收入要想赶上美国,则要等到21世纪下半叶。

人均收入是一个经济体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换言之,中国傲人的增长率与其人口数量相结合,将肯定会在某个时刻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这是中国令人折服的实力,但与平起平坐并不相同,况且美国也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止步不前。这也并不能证明中美两国里杞人忧天者关于战争呼之欲出的预言。

再者,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线性预测也会产生误导。一个国家在经济起步的早期阶段,从技术进口中受益之时,前景总是显得一片大好;而当经济发展达到较高层次时,增长率则会放缓。

除此之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转型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包括国企效率低下、社会不平等扩大、人口大规模迁徙、社会保障系统缺失、腐败以及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

中国不大可能以外汇储备为博弈砝码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在全球最大出口国的排行榜上从第九位跃居到第一位,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观察家得出结论说,因为中国在外汇储备中持有巨额美元资产,它可以以抛售手中美元外汇相威胁,逼迫美国就范。但如果中国这么做,将降低中国所持外汇份额的价值,并导致中国商品难以进入美国市场,进而给中国经济造成莫大损害。经济体之间的互相依存是对称的,而非任何一方实力的体现。如果中国试图使用其金融实力为博弈砝码,也许可以使美国屈膝就范,但同时也会让自己跌倒在地。

此外,虽然中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它在用自己的货币向海外放贷、增加自己的金融影响力方面仍然困难重重。在中国形成一个深入且开放的债券市场(市场中利率由市场而非政府决定)之前,大概只有很少人会购买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

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经济腾飞,而非军事崛起

这一代的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快速的经济增长对于国内政局稳定来讲至关重要。他们专注于经济增长以及他们称之为“和谐”、不会扰乱其增长的国际环境。但人们经常将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描述为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要求对中国实力予以更多的承认。

有美国人担心说,中国意欲“在短期内取代美国成为东亚霸主,在长期内将挑战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超级大国的地位”。即便这是对中国意图的一个准确看法,我们也应该怀疑,中国是否具有军事实力来使这个想法变成可能。

再者,中国领导人将不得不疲于应付周边国家的各种反应。

中国的军事态度如果太强硬,这一区域的周边国家可能会结成一个对抗性联盟。这个联盟将会同时削弱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佩尤(Pew,美国一家调查公司——译注)最近对全球范围内16个国家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发现人们更愿意看到中国的经济腾飞,而非军事崛起。

“如果中国的主要角色是经济大国,则受访者很可能既赞成中国的崛起,又喜欢美国。而如果受访者主要将中国看成是一个不断崛起的军事大国,则他/她的亲美情绪将常常意味着不赞成中国的崛起”。

中国不太可能成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个对等的竞争者,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在亚洲范围内挑战美国。

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冲突的威胁。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接受了中国实力的崛起,并且邀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参与到国际体系中来。

亨利·基辛格已经观察到,中国正在国际体系中要求更多的承认,而不是颠覆整个体系。

考虑到美中两国在未来都将面临的全球问题,我们能从合作中获益良多。在各自的国家里,都应该避免“冲突不可避免”的这种看法。我个人的观点是,一个相对良性的美中关系未来,是双方都愿意看到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约瑟夫·奈: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国际关系Sultan of Oman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美国助理国防部长,“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代表作包括:《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理解国际冲突》和《力量游戏:一本华盛顿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