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狼总裁是情兽:子午流注针法f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8:11

 

  [收藏] 2011-05-02 14:42标签:

针灸的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应用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性,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公开宣布针灸对一些疾病确实有帮助。以下列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43种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1980年)

一、呼吸系统疾病

1、鼻窦炎 2、鼻炎 3、感冒 4、扁桃腺炎 5、急、慢性喉炎。 6、气管炎 7、支气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结膜炎 9、中心性视网膜炎 10、近视眼 11、白内障;

三、口腔科疾病

12、牙痛 13、拔牙后疼痛 14,牙龈炎;

四、胃肠系统疾病

15、食道、喷门失驰缓症 16、呃逆 17、胃下垂 18、急、慢性胃炎 19、胃酸增多症 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 21、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 22、急、慢性结肠炎 23、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 24、便秘 25、腹泻 26、肠麻痹;

五、神经、肌肉、骨骼疾病

27、头痛 28、偏头痛 29、三叉神经痛 30、面神经麻痹 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 32、周围性神经疾患 33、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34、美尼尔氏综合征 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36、遗尿 37、肋间神经痛 38、颈臂综合征 39、肩凝症 40、网球肘 41、坐骨神经痛 42、腰痛 43、关节炎。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43种疾病针灸临证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1995)

子午流注针法,现在被许多人应用于临床,以发挥其治疗效果.现将本人多年应用的体会与经验总结归纳如下,供同道参考.

1. 使用于有明显时间规律的疾患.就是指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有一定的,明显的时间规律.如:每天按时发作.过时则缓解;或者几天几日定时发作,过后又如不发病一样.子午流注针法对于这样一些疾病,使用效果较好.例如前面的例五:午时头痛,例六:子时腿痛.

2. 时间,穴位,病症三位一体时应用效好.就是指患者来就诊的时间,此时间所开的穴位,和此穴位(及所在经络,脏腑)与病症的病因,病位,病机有密切联系的.有此情况,笔者称其为"时,穴,证三位一体".如此情况,治疗效果最佳.如前例四:胃胀,中医诊为脾虚.来就诊时,正值开商丘穴,商丘是脾经穴位,因此效果较好.例七:失语和右半身不用,是因生气,怒伤肝.其来诊时,正值开太冲穴,而太冲正是肝经原穴,因此针人病除取得明显效果.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我把它叫做"三位一体"效果最好.为求得三位一体,一是患者来诊正值对病症之穴位,即可治疗.二是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可预约患者在对其有利的时间来取穴诊治,这叫定时预约治疗.

3. 可用于经常需要换穴治疗的患者.就是指有的病人,在治疗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初针几次效果较好,针几次效果就差;换穴后初针几次较好,针几次后又差.这样的患者.可按子午流注针法,逐日逐时换穴,有较好效果.

4. 慢性病患者,需调整全身气血者可用.如: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多年的痹证、胃病、喘症,不能只扎几个穴位,可用子午流注针法,逐日逐时换穴治疗,以逐渐调整全身气血,改进气血循环,增强抗病针力。

5.时穴配辨证取穴

  多年临床应用子午流注针法的体会,参考他人资料,及与同道交流中,均感按时取穴(时穴)配合辨证取穴(病穴),能取得满意效果,深感时穴对病穴有“增效剂”的作用。因此,将自己常用配合使用方法列后,供同道参考应用。

(1)时穴配五部:指时穴配合发病的五部位,如皮部、肉部、脉部、筋部、骨部有病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此配合主要用于四肢经络病变。在判断五部时,一是以病症发生的部位,如病症在皮、在肉、在脉、在筋、在骨:二是以典型症状为主,如在皮为麻,在肉为木,在脉为病位周围颜色或红或紫,在筋为常有拘挛,在骨则为剧痛。这时在治五部时可选如下相应穴位:

  皮部:根据“肺主皮毛”,皮部疾患常选用尺泽、孔最、列缺、行肺气,通经络,以配合时穴。

  肉部:根据“脾主肌肉“,脾病常为湿阻经络,选用公孙、三阴交、足三里、中腕、健脾、祛湿、通络,以配合时穴。

  脉部:根据“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的原则,选用大陵、内关、神门、太渊,行气活血通脉,以配合时穴。

  筋部:根据“肝主筋”,选用太冲、筋会阳陵泉、筋缩、昆仑、养血荣筋以解痉,来配合时穴治筋病。

  骨部:根据“肾主骨”,选用肾俞、太溪、命门,再选骨会穴大杼,温肾散寒止痛,配时穴以治骨病。

(2)时穴配四素:指时穴配合在发病过程中影响病情变化的四个因素,如因气、因血、因痰、因火。不论外感、内伤,在一定阶段常用此四素来判断治疗。如病在气分,行气调气即可:病在血分,行血活血即可:病因于痰。可祛痰开窍通络:病因于火,可清热泄火。

  气滞:常见麻、胀、痛等,可选用大椎、太渊、足三里、公孙、太冲、以行气滞配合时穴。

  血瘀:常见刺痛、皮肤肌肉颜色时红时紫,或因瘀阻血脉,影响心神而致神志病者,可用心俞、肝俞,膈俞、血海、间使、委中、曲泽、活血行瘀以配合时穴。

  痰阻:常见胀痛、胸闷、吐痰、肠鸣、神志病等,选用中腕、内关、间使、丰隆、公孙、阴陵泉、三阴交、祛湿化痰、开窍通络以配时穴。

  火盛:火热过盛,体温升高,血压上升,神志失常者,有因肝胆火,有因肠胃热。证见热盛神志不清,俱可用十宣放血,内关、足三里泻法。若肠胃热,可加中腕、天枢、丰隆等:若肝胆火加支沟、阳陵泉、风池、太冲。以此泻热清火,来配时穴。

  (3)时穴配六淫:指时穴配合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的疾病而常用的穴。

  因风:选用风池、风市、阴市、祛风以配时穴。

  因寒:选用大椎、后溪、昆仑,散寒以配时穴。

  因暑:选用曲泽、内关、足三里,祛暑以配时穴。

  因湿:选用中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祛湿以配时穴。

  因燥:选用曲池、足三里、内关、阴陵泉,清燥以配时穴。

  因火:选用支沟、阳陵泉、十宣、泄火以配时穴。

  (4)时穴配七情:指时穴配合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的疾病而常用的穴。

  因喜:喜伤心,因欢喜过度致心病,精神失常时,用间使,清心安神以配合时穴。

  因怒:怒伤肝,因暴怒而致肝病,头晕胁痛时,用太冲,清泄肝火以配合时穴。

  因忧思:忧思伤脾,因思则气结,腹胀纳差,倦怠无力时,取三阴交、气海,行气健脾以配合时穴。

  因悲:过悲伤肺,肺伤则气消,神气不足,叹息连声,可用太渊,益气行气以配时穴。

  因惊恐:恐则气下,可致二便失禁:惊则气乱,而致心肾不交,精神错乱。如此可选肾俞、京门、气海、百会、神门、间使补气升气,养心安神,以配合时穴。

  (5)时穴配六经:即时穴配合《伤寒论》六经病证常用的穴位。

太阳病:主要指太阳经证,头痛,恶寒,发热,脉浮。兼见自汗、恶风、脉缓的为表虚证,用大椎、风池、足三里,调和营卫以配时穴:或见无汗、体痛、脉紧的为表实证,用大椎、风池、合谷、后溪、昆仑,解表散寒以配时穴。

阳明病:主要指日晡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脉滑数、苔黄厚的腑证。用天枢、合谷、上巨虚、丰隆,通泻阳明实热以配合时穴。

少阳病:病在少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怒,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用支沟、阳陵泉、丘墟、中腕、内关、足三里、太冲、和解少阳,调和胃气,以配合时穴。

太阴病:主要指脾虚湿胜证,脾虚腹满时痛,胃虚浊升而呕吐。穴用足三里、公孙、阴陵泉、三阴交、中腕、气海、内关,温阳益胃,降逆祛湿,以配时穴。

少阴病:为心肾两虚证,若见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口中和、下利清谷、小便清白,此为虚寒:若见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脉细数、舌尖红为虚热证。穴用心俞、肾俞、太溪、神门、太渊、中腕、气海、针灸并用以治虚寒,主要灸心俞、肾俞、中腕、气海。治虚热时,少灸或不灸,单用针刺,并可配合相应药物,这样来配时穴。

厥阴病:是寒热错杂证,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四肢厥冷或发热交错出现。穴用大椎、内关、足三里、中腕,调和阴阳,和胃降逆,以配时穴。

(6)时穴配三焦:指子午流注穴位配合治三焦部位脏腑的穴位。此三焦不指温热证三焦辨证,亦不指三焦经,而指病在心肺脏腑经络为上焦,病在脾胃及大小肠脏腑经络为中焦,病在肝肾膀胱子宫等为下焦。治疗时先用时穴,病在上焦配大陵、太渊:病在中焦配公孙、足三里:病在下焦配太冲、太溪。上焦包括上肢,下焦包括下肢。

(7)时穴配门、海、俞、募:此是治脏腑病之配穴。《标幽赋》云:“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故治疗脏腑病时,时穴配合相应脏腑的门海俞募穴以治疗。如:泄泻可用时穴配大肠经的大肠俞、天枢。呕吐可用时穴配胃经的胃俞、中腕等。门海俞募之意义,见《针灸心悟·标幽赋清释》

(8)时穴配原、别、交、会:此指经络病之配穴。《标幽赋》云:“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治疗经络病时,时穴配合相应的经络原、别、交会穴治疗。如:腹部串痛可时穴配三阴交(肝、脾、肾三阴经之会穴)。因、别、交、会之意义,见《针灸心悟·标幽赋清释》(第361页)

(9)时穴配八法:指时穴配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的穴位。患者须用发汗治疗时,时穴配大椎、后溪、风池:须用吐法治疗时,用时穴配内关、中腕、足三里:须用下法治疗时,用时穴配合天枢、丰隆、下巨虚:须用和解时,用时穴配支沟、阳陵泉、足三里:须用温中散寒时,可用时穴配合灸中腕、气海:须清除热邪时,可用时穴配十宣、内关、足三里:须消导食积时,用时穴配足三里、璇玑:须补益时,用时穴配合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以上为笔者常用。供参考。

(10)时穴配经验穴:指时穴配合笔者治疗某些病症的有效经验穴位。时穴对经验穴可以起到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以下举例供参考。

牙痛:时穴配承浆、风府。

落枕:时穴配承浆、风府、悬钟。

咽痛:时穴配少商、商阳、合谷。

肩痛:时穴配外关(健侧)。

呕吐:时穴配内关(齐刺)。

头昏:时穴配上星。

目赤:时穴配耳后静脉放血(病侧)。

面瘫:时穴配二白(阳白、四白)、二竹(攒竹、丝竹空)、二风(翳风、风池),地颊(地仓、颊车)、合谷、足三里。

失眠:时穴配天柱、神门、足三里。

胃痛:时穴配三腕(上腕、中腕、下腕)、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腰痛:时穴配攒竹。

下肢串痛:时穴配二市(风市、阴市)、足三里。

膝周疼痛:时穴配二陵(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

督脉病:时穴配大椎、后溪、肾俞、太溪、督脉十二针(由大椎向下每隔两脊椎针一下)。

肩胛间痛:时穴配大椎(针感达痛处)。

咳嗽:时穴配肺俞、大肠俞、尺泽。

扭伤腰痛:时穴配委中。

降应:时穴配十宣放血。

手背肿:时穴配外关、八邪。

足背肿:时穴配三阴交、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