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勇士国语版高清64:子午流注+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的说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2:46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子胆丑肝各定位,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献上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刻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太阴脾经 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手阳明大肠经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足阳明胃经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手少阴心经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子午流注(有删节)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何谓开穴?
  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内经说:“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於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麼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 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於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尅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尅,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气旺盛,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麼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著《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来源:中国武当网)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子午流注抗癌疗法来源于这样的规律,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的调整患者气血,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时间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针经 

 何若愚撰、阎明广注 朝代:金 年份:撰年不详


流注指微针赋

(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识)

疾居荣卫,荣者血也,卫者气也,由肠胃受谷化血气所为也。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筋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以张,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切而调之。调护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总名也。百病之始,皆因风寒暑温饥饱劳逸而得之,或起于阴,或起于阳,所伤各异,虚实不同。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于冲、任脉,或着于肠胃之膜原,邪气浸淫,不可胜论。

扶救者针。救疾之功,调虚实之要,九针最妙,各有所宜。热在头身宜 针;肉分气满宜圆针;脉气虚渺宜 针;泻熟出血、发泄固疾宜锋针;破痈肿出脓血宜铍针;调阴阳去暴痹宜圆利针;治经络中病痹宜毫针;痹深居骨节腰脊腠理之间宜长针;虚风舍于骨节皮肤之间宜大针。

观虚实与肥瘦,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若虚实不明,投针有失,圣人所谓虚虚实实。若明此,则无损不足益有余之过。观肥瘦者,用针之法,必先观其形之肥瘦,方明针刺之浅深。若以身中分寸肥与瘦同用,是谓深浅不得,返为大贼也。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浅,以与本脏所属部分齐平为期,所以无过不及之伤也。

辨四时之浅深。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夏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经云∶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各以其时为则;又肥人宜深刺之,瘦人宜浅刺之。

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阴者,阴气也;阳者,阳气也。谓阳气起于五指之表,阴气起于五指之里也。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分肉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故取穴之法,分其阴阳表里部分,溪谷远近,同身寸取之,举臂拱手,直立偃侧,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经云∶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经逆顺而取之。《灵枢》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阴从脏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至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浅深之分。诸阳之经,行于脉外,诸阳之络,行于脉内;诸阴之经,行于脉内,诸阴之络,行于脉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肾之属;血脉者,心之分。各刺其部,无过其道,是谓大妙。迎而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深为太过,能伤诸经;浅为不及,安去诸邪。是以足太阳之经,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太阳之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太阳之经,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太阳之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阳明之络,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阳明之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阳明之络,迎而六分,随而一分;手少阳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少阳经,迎而八分,随而三分;足少阳络,迎而一寸,随而五分。手太阴经,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手太阴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足太阴经,迎而一寸,随而五分;足太阴经,迎而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少阴络。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少阴经,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少阴络,迎而一分,随而五分。手厥阴经,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厥迎而九分,随而四分。斯皆经络相合,补生泻成不过一分。针入贵速,既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明须慎之,勿为殆事。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转针迎随,补泻之道,明于此矣。

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指微论》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经络之赜,原针刺之理,明荣卫之清浊,别孔穴之部分,然未广传于世。今于论内自取其义,以成此赋。

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本论云∶流者行也,注者往也。流谓气血之流行也,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如流水走蚁,涓涓不息,不可暂止。

又云∶流而为荣卫,彰而为颜色,发而为音声。速则生热,迟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故知流者不可止,若人误中,则有颠倒昏闷之疾。又云∶注者住也。谓十二经络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所谓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合,气开当补泻,气闭忌针刺。圣人深虑此者,恐人劳而无功,岂可昧气开流注之道哉。其气开注穴之法,七韵中说之矣。每披文而参其法,篇篇之理可寻;覆经而察其言,字字之明谕其隐,皆知虚实总附。夫披文覆经者,学人之不情也,既穷其理,赜其义,知其根,得其源,以见圣人之心乎?观何公作流注之赋,玄辞妙话。可谓达理,非是自炫也。

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效;得其针刺之要,移疼住痛,获效如神。

暴疾沉 至危笃,刺之勿误。沉 久病,虚弱之人,忽暴感疾于荣卫,传于脏腑,其病必危笃而重也。明者是时深虑损益,慎勿轻勿,自恃聪俊,当须察其何经所苦,补泻针刺,去之勿误也。

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贾氏云∶阳日气先脉外,血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于五脏五腑之中,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共五十穴。惟三焦受十经血气,次传包络,又各注五穴,通前十二经,共六十穴,才合得十六难内六十首也。越人言∶三部九候,各有头首也。及《素问》言六十首,今世不传。既言不传,其文不载六十首字也,故圣人留此六十首法,令后人穿凿也。余以所过为原六穴,即便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也。则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则皆会此六穴中出入也。其五脏五腑收血化精合处,便是逐经原气也。其余精者,助其三焦,受十经精气,则以养心包络,始十二经血气遍行也。

如一经精气不足,则便成病也。既然有病,即不根据此行度也。至今诸经失时,又更引毒瓦斯遍行,所流到处,即各见本经脉候,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病患或寒或热,或轻或重,因证取之耳。

口温针暖,凡下针,先须口内温针令暖,不唯滑利而少痛,亦借己之和气,与患者荣卫无寒暖之争,便得相从,若不先温针暖,与血气相逆,寒温交争,而成疮者多矣。

牢濡深求。经云∶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凡欲行其补泻,即详五脏之脉,及所刺穴中,如气来实牢者可泻之,虚濡者可补之也。

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合为十二经脉。每一经各一络脉,余有阳跷之络,阴跷之络,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脉。周者,谓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周流于身者也。

阴俞六十脏主,脏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并心包之脉。合之有六,并兼四形脏也。

俞谓井荥经合非皆俞也。然井荥俞经合者,肝之井,大敦穴也;荥行间穴也;俞,太冲穴也;经,中封穴也;合,曲泉穴也。心之井,少冲穴也;荥,少府穴也;俞,神门穴也;经,灵道穴也;合,少海穴也。脾之井,隐白穴也;荥,大都穴也;俞,太白穴也;经,商丘穴也;合,阴陵穴也。肺之井,少商穴也;荥,鱼际穴也;俞,太渊穴也;经,经渠穴也;合,尺泽穴也。肾之井,涌泉穴也;荥,然谷穴也;俞,太溪穴也;经,复溜穴也;合,阴谷穴也。心包之井,中冲穴也;荥,劳宫穴也;俞,大陵穴也;经,间使穴也;合,曲泽穴也。五脏之俞,各有五,则五五二十五俞,井心包络五俞,共三十,以左右见言之,六十俞穴也。

阳穴七十二腑收。腑谓六腑,非兼九形腑也。穴,俞穴也,亦谓井荥俞原经合也。肝之腑胆,胆之井者,窍阴穴也;荥,侠溪穴也;俞,临泣穴也;原,丘墟穴也;经,阳辅穴也;合,阳陵泉穴也。心之腑小肠,小肠之井者,不泽穴也;荥,前谷穴也;俞,后溪穴也;原,腕骨穴也;合,小海穴也。脾之腑胃,胃之井者,厉兑穴也;荥,内庭穴也;俞,陷谷穴也;原,卫阳穴也;经,解溪穴也;合,三里穴也。肺之腑大肠,大肠之井者,商阳穴也;荥,二间穴也;俞,三间穴也;原,合谷穴也;经,阳溪穴也;合,曲池穴也。肾之腑膀胱,膀胱之井者,至阴穴也;荥,通谷穴也;俞,束骨穴也;原,京骨穴也;经,昆仑穴也;合,委中穴也。心包之腑三焦,三焦之井者,关冲穴也;荥,液门穴也;俞,中渚穴也;原,阳池穴也;经,支沟穴也;合,天井穴也。如是六腑之俞各有六,则六六三十六俞,以左右脉共言之,则七十有二俞穴也。取穴部分,见于井荥图备说。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卫者属阳,皮毛之分,当卧针而刺之。若深刺伤阴分,伤荣气也。

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夺血络者,取荣气也。荣气者,经隧也。《灵枢》曰∶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故言血络。凡刺之者,先以左手捻按所刺之穴,候指下气散,方可下针,取荣家之气,不能损卫气也。经云∶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呼为迎而吸作补,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有余则泻,不足则补。泻者,吸则内针,无令气散,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后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是名曰泻。补者,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抓而下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名曰补。

凡善治者,察其所痛,以知病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无逆天时,是谓至治之妙。

逆为鬼而从何忧。逆者,谓当刺之日,与病五行相行递为鬼贼,而不顺也。从者,五脏之气,与日相和,而不相侵凌也。凡刺之理,当择吉日,与本病之脏腑各无侵凌刑制,下针顺从而何忧哉!

淹疾延患,着灸之由。若病有久淹,因寒而虚,或阴证多寒,或者风寒湿痹香港脚之病,或者上实下虚厥逆之疾。男子劳伤,妇人血气之属,并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阳证之病,不可灸也。

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躁烦热盛在于内者,宜取八会之气穴也。谓腑会太仓中腕穴,脏会季胁章门穴,筋会阳陵泉穴,髓会绝骨穴,血会膈俞穴,骨会大杼穴,脉会太渊穴,气会三焦膻中穴,此是八会穴也。

痈肿奇络而畜邪,先由砭瘳。经云∶病患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积肿热,宜砭刺出血。古者以砭石为针,《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即砭石也。今人以铍针代之也。

况乎甲胆乙肝,丁心壬水。甲胆乙肝者,谓五脏五腑,拘之十干,阳干主腑,阴干主脏。故《天元册》又曰∶胆甲肝乙,小肠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肠庚肺辛,膀胱壬肾癸,五脏五腑,收血化精合处,便是三焦包络二经元气也,合为十二经遍行也。贾氏各分头首,十日一终,营运十干,皆以五子建元日时为头也。

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夫五行者,在人为五脏,注穴为井荥俞经合。相合为夫妻,我克者为七传,克我者为鬼贼,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也。

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乃刺矣。此言逐回时取井荥之法也,假令春木旺刺井,夏火旺刺荥,季夏土旺刺俞,秋金旺刺经,冬水旺刺合,四时刺法,根据此推之,以泻逐时所胜之邪毒者也。圣人所谓因其时而取之,以泻邪气出也。

犯禁忌而病复,禁忌者,非惟人神所在也,谓大饥大渴,大寒大热,大饱大醉,大虚大竭,大劳大困,皆为针家之禁忌。若虚实不分,浅深不及,犯触人神,颠倒四时,其病愈而必复,切须诫之诫之。

用日衰而难已。本论云∶病于当日之下,灸五行之刑制者,其病克而难愈也。谓心病遇庚日,肝病遇辛日,脾病遇乙日,肺病遇丁日,肾病遇己日,小肠病遇壬日,大肠病遇丙日,胃遇甲日,胆遇庚日,膀胱遇戊日,斯皆率义正气日下受制而气衰,刺病难愈故也。

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孙络,小络也,谓络之支别也。行于分肉之间,有血留止,刺而去之,无问脉之所会。

闷昏针运,经虚补络须然;本论云∶若学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差,补泻得宜,必无针晕昏倒之疾;或忽忙之际,畏刺之人,多针则伤,壮者气行自己,怯者当速救疗。

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穴之络;假令针肝络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针入复苏,效如起死,他皆仿此。

疼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病之虚实者,痒则为虚,痛者为实。刺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脏实,泻肝之荣行间穴,属火是子;肝脏虚,补肝之合曲泉穴,属水是母。凡刺只取木经井荥俞经合五行,子母补泻,此乃大要也。

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经;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法。古之治疾,特论针石,《素问》先论刺,后论脉;《难经》先论脉,后论刺。刺之与脉,不可偏废。昔之越人起死,华佗愈,非有神哉,皆此法也。离圣久远,后学难精,所以针之玄妙,罕闻于世。今时有疾,多求医命药,用针者寡矣。

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其速;昔宋太子性善医书,出苑见一有孕妇人,太子自为诊之,是一女。令徐文伯亦诊之,乃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剖腹视之。文伯因自请针之令落,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也。

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传曰∶嘉 中有太傅程公,守任于江夏,因母之暴患咽中有痈,卒然而长,寒气不通,命医者止可用药治之,勿施针以损之。医曰∶咽中气尚不通,岂能用药,药即下之,岂能卒效,故众医不敢措治。寻有医博范九思云∶有药须用未使新笔点之,痈疽即便差。公遂取新笔与之,九思乃以点药上痈,药到则有紫血顿出,渐气通而瘥。公曰∶此达神圣之妙矣。公命九思饮,而求其方,九思大笑曰∶其患是热毒结于喉中,塞之气不宣通,病以危甚。公坚执只可用药,不可用针,若从公意,则必误命,若不从公意,固不能施治,九思当日,曾以小针藏于笔头中,妄以点药,乃针开其痈而效也,若非如此,何如紫血顿下也。公方省而欢曰∶针有劫病之功,验于今日。古人云∶为将不察士卒之能否,则不能决胜,为医不察药性之主治,则不能便瘥,文将无深谋远虑,则无必胜,医无先机远见,治无必效也。

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昔圣人留轨范,使后人仿学,不可独强也。况于针术,隐奥难究,妙门出乎其类者,今之世谁能之,故圣人云∶不可不遵先圣遗文也。

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被出;传曰∶王纂少习医方,尤精针石,远近知名,嘉中县人张方女,因暮宿于广陵庙中,下有一物,假作其 ,因被魅感而病,纂为治之,一针有一祟从女被中走出,而病愈矣。

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昔宋徐熙字秋夫,善医方,为丹阳令,常闻鬼神吟呻甚凄苦。秋夫曰∶汝是鬼何须知此!答曰∶我患腰病,死虽为鬼,痛苦尚不可忍,闻君善医,愿相救济。秋夫曰∶吾闻鬼无形,何由措置?鬼云∶缚草作人,子根据之,但取孔穴针之。秋夫如其言,为针腰俞二穴,肩井二穴,设祭而埋之。明日见一人来谢曰∶蒙君医疗,复为设祭,病今已愈,感惠实深,忽然不见。公曰∶夫鬼为阴物,病由告医,医既愈矣,尚能感激,况于人乎?鬼姓斛名斯。

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

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故生大病。

痛察于久新,腑脏寒热。痛者病也,夫人病有久新,脏病腑病,寒热虚实,宜细详审调。针形短长锋类不等,穷其补泻,各随病所宜用之。

接气通经,短长根据法;本论曰∶夫欲取偏枯久者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由气不接而经不通流,虽有临时之块,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当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经脉长短,各有定数之法。手三阳接而九呼,过经四寸,乎三阴接而七呼,过经五寸;足之三阳接而一十四呼,过经四寸,足之三阴接而一十二呼,过经五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数,此接气通经,呼吸长短之法也。

里外之绝,羸盈必别。夫五脏里外者,谓心肺在鬲上,通于天气也。心主于脉,肺主于气,外华荣于皮肤,故言外也。肾肝在下,通于地气,以藏精血,实于骨髓。心肺外绝,则皮聚毛落;肾肝内绝,则骨痿筋缓。其时学人,不能别里外虚实,致使针药误投,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禁刺论》曰∶无刺大劳人,劳则喘息汗出,里外昏越,故气耗乱,神隳散也。

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呼吸者,使阴阳气行流上下,经历五脏六腑,若针刺妄行呼吸,阴阳交错,则针昏闭血,气不行也。

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藏机;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先贤之书,文理幽深,隐义难穷;或字中隐义,或假令一隅,妙要难穷,遇高达之士,方得其趣,不可穿凿。

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本论云∶夫男女老幼,气候不同,春夏秋冬,寒暑各异。春气生而脉气缓,夏暑热而脉行速,秋气燥而脉行急,冬气寒而脉凝涩。小儿之脉应春,壮年之脉应夏,四十以上如秋,六十以后如冬。其病有寒热,脉有迟速,一一参详,不可一概与天同度矣。《难经》云∶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者,平人脉法也。微抱病之人皆失天之度,地之纪,脉之用,不可与平人脉相合也。其诊取法∶当以一息五至为与天同度;不及应春,不及应冬;太过应秋,太过应夏。应春冬者,宜留针待气至;应秋夏者,呼吸数毕便宜去针,此之谓也。

养子时克,注穴必须根据。养子时克注穴者,谓逐时干旺气注脏腑井荥之法也。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气血行过六十俞穴也。每一穴血气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杪,此是一穴之数也。六十穴共成百刻,要求日下井荥,用五子建元日时取之。设令甲日甲戌时,胆统气初出窍阴穴为井木,流至小肠为荥火,气过前谷穴注至胃为俞土,气过陷谷穴又并过本原丘墟穴。但是六腑各有一原穴,则不系属井荥相生之法,即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也。行之大肠为经金,气过阳溪穴,所入膀胱为合水,气入委中穴而终。此是甲戌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辰流注五穴毕也。他皆仿此。

今详定疗病之宜,神针法式,广搜难素之秘文密辞,深考诸家之肘函妙臆,故称泸江流注之指微,以为后学之规则。


流注经络井荥说

夫流注者,为刺法之深源,作针术之大要,是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盖流者要知经脉之行流也;注者谓十二经脉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括之穴也。夫得时谓之开,失时谓之合。夫开者针之必除其病,合者刺之难愈其疾,可不明此二者乎?况经气内干五脏,外应支节,针刺之道,经络为始。若识经脉,则诸行气部分,脉之短长,血气多少,行之逆顺,祛逐有过,补虚泻实,则万举万痊。若夫经脉之源而不知,邪气所在而不辨,往往病在阳明,反攻少阴,疾在厥阴,却和太阳,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以此推之,经脉之理不可不通也。昔圣人深虑此者,恐后人劳而少功也,广因闲暇之际,爰取前经,以披旧典,缘柯摘叶,采摭精华,以明流注之幽微,庶免讨寻之倦怠。不揆荒拙,列图于后,凡我同声之者,见其违阙,改而正之,庶行之久远而无弊焉,不亦宜乎?


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

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图缺)

经脉一周于身,内长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计二百七十定息,气可环周。然昼五十荣卫以一万三千五百息,则气脉都行八百一十丈。如是则应天常度,脉气无不及太过,气象平调,故曰平人也。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夫经气者,内干五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不循经者,为卫气;精专行于经隧者,为荣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常以平旦为纪,其脉始从中焦手太阴出,注于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趾间,与足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手心主脉,出腋下臂,入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趾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中,复出于手太阴。此荣气之行也,逆顺之常。荣气之行,常循其经。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计五十度,周于身。卫气则不循其经焉。昼则行阳,夜行于阴,行阳者行诸经,行阴者行诸脏。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此之谓也。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图(图缺)

肺脉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注大肠经

手太阴肺之脉,起于中焦(在胃中脘),下络大肠,环循胃口(胃口谓贲门),上膈属肝,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臂肘也),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尺泽穴也),循臂内上骨下廉(直大指日上骨,内谓内侧),入寸口(经渠穴也),上鱼(循鱼际穴也,自大指本节后内侧),出大指之端(谓出少商穴也)。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少血多气,《难经》云∶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在气,气为是发;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臂厥。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是叹息,溺色变,卒遗矢无度。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图(图缺)

大肠脉起于大指之端入挟于鼻孔注胃经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内侧(商阳穴也),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循阳溪穴也),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循外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 骨谓肩 之骨乃肩端也),上出柱骨之会上(柱骨肩井二穴),下入缺盆(缺盆二穴,在肩横骨陷中),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直而上颈(颈,头茎也),贯颊,入下齿中,环出挟口,交人中(水沟穴也)。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多血多气,是动则病,齿痛 肿,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也。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之脉,起于鼻,交 中(两目之间鼻吻深处谓之中)。旁约太阳之脉(足太阳起于承浆穴名也,在颐前唇下,宛宛中)。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大迎之穴,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循颊车(颊车谓颊之牙车也,言足阳明脉,循出颊车而行,故颊车穴在耳下曲颊之端陷中),上耳前,过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起骨开口有空处,)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人迎,在结候两旁大脉动应手是也),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低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厉兑穴也。

足阳明多气多血。是动则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本经原缺,据《普济方》节补。)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图(图缺)

脾脉起于大指之端注于心中注心经

足太阴脾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隐白穴也),白肉际,过核骨后(太白穴之后也),上内踝前廉(商丘穴也),上 内(鱼腹也),循 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阴陵泉也),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舌根系也),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少血多气,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也。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图(图缺)

心脉起于心中入掌内循小指注小肠经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本作循胃出胁)。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少海穴也)。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手少阴少血多气,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欲,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也。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图(图缺)

小肠脉起于小指之端斜络于目 注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少泽穴也)。循手外侧上腕(腕骨穴也)。出踝中直上,骨下廉(阳谷穴也)。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天容穴也),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之经,多血少气,是动则病。嗌痛颌肿,不可回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也。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图(图缺)

膀胱脉起于目内 至小指外侧注肾经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以巅(百会也),至耳上角。其直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会于后阴,下贯臀,入 中(委中穴也)。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也)。循京骨至小指外侧(至阴穴也)。

足太阳膀胱之经,多血少气,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脚皆痛,小指不同也。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图(图缺)

肾脉起于小指之下注胃中注心包

足手阴肾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穴内踝前),在踝之后(太溪穴也),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阴谷穴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之经,少血多气,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喉鸣而喘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图(图缺)

心包脉起于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太阴在上,少阴在下,心主在中),入肘中(曲泽穴也),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太陵穴也),入掌中(劳宫穴也),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交手少阳也)。

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多血少气,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火动,面色赤,喜笑不休,目黄。是主心包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图(图缺)

三焦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至目兑 注胆经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也),上出两指之间(液门穴也),循手表腕池穴也),出臂外两骨之间(支沟穴也),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膻中在玉堂穴下一寸六分,两乳之间陷中是也)。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一作颅)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上起骨,开口有空者),前交颊,至目锐 。

手少阳三焦之脉,多气少血,是动则病,耳聋耳鸣,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图(图缺)

胆脉起于目兑 入大指循歧骨内出于端注肝经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阳陵泉也),下外辅骨之前(辅骨在陷下)。直下抵绝骨之端(绝骨外端阳辅穴)。

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少阳之经,多气少血,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图(图缺)

肝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注肺中

足厥阴肝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也),去内踝一寸(中卦穴也)。上踝八寸(曲泉穴也),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复交于手太阴)。

足厥阴之经,少气多血,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井荥俞经合部分图

凡人两手足,各有此三阳三阴之脉,合为十二经脉。每一经中,各有井、荥、俞、经、合、皆出于井,入于合。经云∶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荥,所注者为俞,所行者为经,所入则为合。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脏,故言所入为合也。故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圣人所谓因其时而取之,以泻邪毒出也。

井荥所属∶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士,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昔圣人先立井、荥、俞、经、合,配象五行,则以十二经中各有子母。故刺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假令肝自病,实则泻肝之荥,属火,是子;若虚,则补肝之合,属水,是母。余皆仿此。若他邪相乘,阴阳偏胜,则先补其不足,后泻其有余,此为针医之大要。若深达洞明,则为上工者也。

十经血气,皆出于井,入于合。各注井、荥、俞、经、合无根据矣。或曰∶脉有十二经,又因何只言十经,其余二经不言者何?答曰∶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血气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辰毕,则归其本。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方知十二经遍行也。

手少阳三焦经(图缺)

三焦经∶关冲(阳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每日遇阳干合处,注此六穴。如甲日甲戌时,至甲申时,为阳干合也。

手少阴真心经(图缺)

心包经∶中冲(阴井),劳宫(荥),大陵(俞),间使(经),曲泽(合)。每日遇阴干合处,注此五穴。假令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己巳时脾出血为井,阴阳并行。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己巳时至己卯时为阴干合也。余干日辰皆根据此。

手阳明大肠经(图缺)

连前共六十穴,合成六十首,每一穴分得一刻六十分六厘六毫六丝六忽六秒,此是一穴之数。六十穴合成百刻,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昼夜十二时辰,气血行过六十俞穴也。欲知人气所在,用五子元建日时,现前图可见六十首,是活法。根据此井荥刺病甚妙。

手太阳小肠经(图缺)


五子元建日时歌

甲己之日丙作首,乙庚之辰戊为头,丙辛便从庚上起,丁壬壬寅顺行求,戊癸甲寅定时候,六十首法助医流。


足少阳胆之经

阳干注腑 阴干注脏

甲日 甲与己合 胆引气行

图(图缺)

木原在寅

甲日甲戌时胆为井(金)。丙子时小肠为荥(水)。戊寅时胃为俞(木)。迸过本原丘墟穴。

木原

在寅。庚辰时大肠为经(火)。壬午时膀胱为合(土)。甲申时气纳三焦。谓诸甲合还原化本。

【胆】

窍阴为井胆中行,胁痛烦热又头痛,

喉痹舌干并臂痛,一针难步却须行。

【小肠】

前谷为荥属小肠,喉痹颔肿嗌咽干,

颈项臂痛汗不出,目生翳膜并除痊。

【胃】

陷谷胃俞节后边,腹痛肠鸣 疟缠,

面目浮肿汗不出,三分针入得复痊。

【胆(原)】

丘墟为胆是为原,胸胁满痛疟安缠,

腋肿髀枢腿酸痛,目生翳膜并除痊。

【大肠】

阳溪为经表腕边,颠狂喜笑鬼神言,

心烦目赤头风痛,热病心惊针下痊。

【膀胱】

委中合穴 纹中,腰脊沉沉溺失频,

髀枢痛及膝难屈,取其经血使能平。


足厥阴肝之经

乙日 乙与庚合 肝引血行

图(图缺)

乙日乙酉时肝为井(木)。 丁亥时心为荥(火)。己丑时脾为俞(土)。辛卯时肺为经(金)

。癸巳时肾为合(水)。乙未血纳包络。

【肝】

大敦为井注肝家,心疼腹胀阴汗多,

中热尸厥如死状,血崩脐痛用针加。

【心】

少府心荥木节中,少气悲忧虚在心,

心痛狂颠实谵语,寒热胸中便下针。

【脾】

太白脾俞骨下分,身热腹胀血便脓,

吐逆霍乱胸中痛,下针一刺得安宁。

【肺】

经渠肺经热在胸,掌后寸口脉陷中,

热病喘疼心吐逆,禁灸神针有大功。

【肾】

阴谷肾合膝后分,脚痛难移好用针,

小腹急痛并漏下,小便黄赤建时寻。


手太阳小肠之经

丙日 丙与辛合 小肠引气行

火原在子 火入水乡

丙日丙申时小肠为井(金)。 戊戌时胃为荥(水)。庚子时大肠为俞(木)。 并过本原腕骨穴。故火原在子。壬寅时膀胱为经(火)。甲辰时胆为合土。 丙午时气纳三焦。

图(图缺)

【小肠】

少泽元本手太阳,井注喉痹舌生疮,

臂痛咳嗽连项急,目生翳膜一针康。

【胃】

内庭胃荥本陷中,四肢厥逆满腹疼,

口渴牙痛根据穴用,使下神针便去根。

【大肠】

三间为俞本节后,喉痹咽哽齿龋痛,

胸满肠鸣洞泄频,唇焦气喘针时定。

【小肠(原)】

腕骨为原手踝中,热病相连汁出频,

目中泪出兼生翳,偏枯臂举只神针。

【膀胱】

昆仑为经外后跟,腰疼脚重更难行,

头疼吐逆并腹胀,小儿痫搐一齐针。

【胆】

阳陵泉穴胆合间,腰伸不举臂风痫,

半身不遂根据针刺,膝劳冷痹下针安


手少阴心之经

丁日 丁与壬合 心引血行

图(图缺)

丁日丁未时心为井(木)。己酉时脾为荥(火)。辛亥时肺为俞(土)。癸丑时肾为经(金)。乙卯时肝为合(水),丁巳时血纳包络。

【心】

少冲为井是心家,热病烦满上气多,

虚则悲惊实喜笑,手挛臂痛用针加。

【脾】

大都脾荥本书中,热病相连是逆行,

腹满烦闷并吐逆,神针一刺实时宁。

【肺】

太渊肺俞掌后寻,呕吐咳嗽腹膨膨,

眼目赤筋白翳膜,心疼气上一般针。

【肾】

复溜肾经鱼肚中,面目KT KT 喜怒停,

腹内雷鸣并胀满,四肢肿痛刺时灵。

【肝】

曲泉肝合跗骨中,女人血瘕腹肿疼,

身热喘中气劳病,足疼泄利又便脓。


足阳明胃之经

戊日 戊与癸合 胃引气行

图(图缺)

土原在戊

戊日戊午时胃为井(金)。 庚申时大肠为荥(水)。壬戌时膀胱为俞(木)。 井过本原冲阳穴,故土原在戊。甲子时胆为经(火)。 丙寅时小肠为合(土)。 戊辰时气纳三焦。

【胃】

厉兑为开主胃家,尸厥口噤腹肠滑,

汗病不出如疟状,齿痛喉痹针刺佳。

【大肠】

二间庚荥本节中,喉痹鼻衄在心惊,

肩背疼时根据此用,下针牙痛更无根。

【膀胱】

束骨壬俞本节中,耳聋项急本穴寻,

恶风目眩并背痛,针之必定有神功。

【胃(原)】

冲阳为原动脉中,偏风口眼注牙痛,

寒热往来如疟状,建时取效有同神。

【胆】

阳辅胆经四寸间,筋挛骨痛足肿寒,

风痹不仁根据此用,神针一刺不须难。

【小肠】

少海为合肘上中,寒热风肿顶头疼,

四肢无力难举步,建时针刺有神灵。


足太阴脾之经

己日 甲与己合 脾引血行

己日己巳时脾为井(木)。 辛未时肺为荥(火)。癸酉时肾为俞(土)。 乙亥时肝为经(金)。 丁丑时心为合(水)。 巳卯时血纳包络。

图(图缺)

【脾】

隐白为井足太阴,腹胀喘满吐交横,

鼻衄滑肠食不化,月经不止血山崩。

【肺】

鱼际为荥热汗风,咳嗽头痛痹主胸,

目眩少气咽干燥,呕吐同针有大功。

【肾】

太溪肾俞内踝下,足厥心疼呕吐涎,

咳嗽上气并脉短,神针到后病伏潜。

【肝】

中封为经内踝前,振寒 疟色苍苍,

脐腹痛时兼足冷,寒疝相缠针下康。

【心】

少海心合曲节间,齿疼呕逆满胸心,

头项痛时涕与笑,用针一刺管惊人。


手阳明大肠之经

庚日 庚与乙合 大肠引气行

图(图缺)

金原在申

庚日庚辰时大肠为井(金)。 壬午时膀胱为荥(水)。甲申时胆为俞(木)。 井过本原合谷穴,金原在申也。丙戌时小肠为经(火)。 戊子时胃为合(土)。 庚寅时气纳三焦。

【大肠】

商阳为井大肠中,次指指上气注胸,

喘逆热病并牙痛,耳聋寒热目赤红。

【膀胱】

通谷为荥本节游,头重鼻衄项筋收,

目视KT KT 胸胀满,食饮不化实时休。

【胆】

临泣胆前节后边,中满缺盆肿项咽,

月事不调根据此用,气噎如疟当时安。

【大肠(原)】

合谷为原歧骨中,痹痿漏下热生风,

目视不明并齿痛,牙关口噤一针功。

【小肠】

阳谷为经侧腕中,癫疾狂走妄言惊,

热病过时汗不出,耳聋齿痛目眩针。

【胃】

三里胃合膝下分,诸般疾病一般针,

须去日上加时下,方知世上有名人。


手太阴肺之经

辛日 丙与辛合 肺引血行

图(图缺)

辛日辛卯时肺为井(木)。 癸巳时肾为荥(火)。乙未时肝为俞(土)。丁酉时心为经(金)。 己亥时脾为合(水)。辛丑时血纳包络。

【肺】

少商肺井注心中,寒热咳逆喘胀冲,

饮食不下咽喉痛,三棱针刺血为功。

【肾】

然谷肾荥内踝寻,喘呼少气足难行,

小儿脐风并口噤,神针并灸得安宁。

【肝】

太冲肝俞本节后,腰引少腹小便脓,

淋沥足寒并呕血,漏下女子本中疼。

【心】

灵道为经掌后真,心痛肘挛悲恐惊,

暴喑即使难言语,建时到后即宜针。

【脾】

阴陵泉穴脾之合,腹坚喘逆身难卧,

霍乱疝瘕及腰疼,小便不利针时过。


足太阳膀胱之经

壬日 丁与壬合 膀胱引气行

图(图缺)

水原在午 水入火乡

壬日壬寅时膀胱为井(金)。 甲辰时胆为荥(水)。丙午时小肠为俞(木)。 并过本原京骨穴,水原在午,水入火乡,故壬,子午相交也。

戊申时胃为经(火),庚戌时大肠合(土)。 壬子时气纳三焦,还原化本。

【膀胱】

至阴为井是膀胱,目生翳膜头风狂,

胸胁痛时根据法用,小便不利热中伤。

【胆】

侠溪胆荥小节中,胸胁胀满足难行,

寒热目赤颈项痛,耳聋一刺便闻声。

【小肠】

后溪为俞节陷中,寒热气疟目生筋,

耳聋鼻衄并喉痹,肘臂筋挛同用针。

【膀胱(原)】

京骨为原肉际间, 酸膝痛屈伸难,

目 内赤头颈强,寒疟腰疼针下安。

【胃】

解溪穴是胃之经,腹胀 肿脚转筋,

头痛霍乱面浮肿,大便下重也同针。

【大肠】

曲池为合肘外陷,半身不遂语难言,

肘中痛急伸无力,喉痹针下也痊然。


手少阳三焦之经

三焦与包络合为表里

图(图缺)

壬子时三焦关冲为井(金)。 甲寅时为荥(水)。丙辰时为俞(木)。 并过本原阳池。戊午时为经(火)。庚申时为合(土)。 壬戌时气入行。

【金】

三焦之井号关冲,目生翳膜注头痛,

臂肘痛攻不能举,喉痹针刺取其灵。

【水】

液门为荥次陷中,惊悸痫热共头痛,

目赤齿血出不定,三棱针刺实时灵。

【木】

中渚为俞节后寻,热病头疼耳不闻,

目生翳膜咽喉痛,针入三分时下明。

【三焦(原)】

阳池为原腕表中,寒热如疟积心胸,

臂痛身沉难举步,一针当面有神功。

【火】

支沟为经腕后真,热病臂肘肿兼疼,

霍乱吐时并口噤,下针得气使醒醒。

【土】

天井为合肘外寻,风痹筋挛及骨疼,

咳嗽不食并惊悸,心胸气上实时针。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经

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图(图缺)

癸丑时包络为井(木)。乙卯时为荥(火)。丁巳时为俞(土)。己未时为经(金)。辛酉时

【木】

中冲为井厥阴心,掌中烦热及头疼,

热病烦闷汗不出,舌强针时得自平。

【火】

劳宫心荥手掌中,中气挛痹口中腥,

狂笑颠疾同日用,气粗喘逆也须宁。

【土】

大陵心俞腕后寻,喜笑悲哀气上冲,

目赤小便如赤色,狂言头痛建时中。

【金】

间使心经掌后间,心痛呕逆恶风寒,

热时咽痛并惊悸,神针和忤也须安。

【水】

曲泽为合肘里存,心疼烦闷口干频,

肘臂筋挛多呕血,呼吸阴阳去病根。


足少阴肾之经

癸日 戊与癸合 肾引血行

图(图缺)

癸日癸亥时肾为井(木。) 乙丑时肝为荥(火)。丁卯时心为俞(土)。己巳时脾为经(金)。 辛未时肺为合(水)。癸酉时血纳包络。

 

子午流注的说明: 

在子午流注中,甲属木为胆,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穴,到乙亥时因为乙终於亥,甲乙阴阳不同,所以不能开乙木肝经的穴,也不能开甲木胆经的穴.乙亥下面是丙子时,丙是阳干,甲也是阳干,甲木生丙火是相生,阳日逢阳时又是相生,所以可以开穴.丙是小肠,井穴已开通,下面是荥穴,所以开小肠经荥穴前谷穴.丙子时下面是丁丑时,又是阴阳不同,所以胆经,小肠经,心经的穴都不开,(因为阳日主气,阴日主血,阴阳不同,气血不同,所以阳日不开阴经穴,阴日不开阳经穴.)即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以下同理类推.到壬午时开壬水膀胱经的合穴委中后,又逢甲,为甲申时,这时井,荥,俞,经,合,各穴都开过了气就归纳於三焦,三焦是阳经,荥穴属水,水生木,壬水(指寄配的三焦经)生甲木,所以就开三焦经的荥水液门穴,正好一气相生.但为何开荥水穴,而不开三焦经的俞木穴和胆经甲木同样是木不是更好吗 须知相生可以转输,相同只是相并,不能转输就不灵活了.又三焦经寄於壬水,故可开三焦经的穴. 

   甲日戊寅时气过胆经原穴邱墟,为何在寅时过呢 须知六阳经的原穴都在俞穴之后,而且甲木本在於寅(地支寅属木),谓之专禄,所以要在寅时过原穴.

   丙日庚子时过小肠经原穴腕骨,丙属火,子为水;水火是同根(其理甚深,时间及篇幅关系,在此不赘,可阅拙著针灸秘要即知.)所以庚子时过小肠经原穴,同理壬日丙午时过膀胱经的原穴京骨穴,而且同时过三焦经的原穴阳池,因为壬日最后壬子时气纳三焦开其井穴关冲,壬丙为水火,子午亦为水火,水火相交,子午流注.

   六阴日乙日己丑时过肝经原穴太冲穴,丑为土,太冲本是俞土穴,所以过肝原太冲.丁日辛亥时过心经原穴神门穴,丁是火,亥是水,水火既济,所以过心经原穴神门.己日癸酉时过脾原太白穴,脾经己土生於酉,所以过脾原太白.

   辛日乙未时过肺原太渊,未为土,土生金,所以过肺原太渊.癸日丁卯时过肾原太溪穴,癸水生於卯,所以过肾原太溪,而且同时过心包络原穴大陵穴,因为癸日最后癸酉时血归心包络开井穴中冲,癸丁水火卯酉相交.

   前说的壬丙水火子午相交,子午为阳,气之流注,卯酉为阴,血之流注,子午卯酉气血流注,顺行不逆,这是天人合一的大道理.

   所谓原穴,乃三焦原气腠理会通之处,而返本是返该日属经之本,还元是还各该经原穴三焦之原气.六阳经都有原穴,六阴经无原穴,而以俞穴兼代原穴.

   子午流注中甲日再逢甲时有两次,

   一是甲子时,一是甲戌时,为何不在甲子时开胆经井穴,子水生甲木不是很对麼 因为甲己合而化土,戌为土,所以在甲戌时开,就因为甲己合而化土,所以甲日甲戌时可刺脾井隐白穴,若在甲子时开,甲己之土尅子水,并且脾经井穴就不能刺,五门十变就不成了.

   癸日癸时也有两次,一是癸丑,一是癸亥,

   为何肾井不开於癸丑时而开於癸亥时呢 因为亥是水癸也是水,井是木,水可生木,若是癸丑时,肾属水,丑属土,土可尅水,井属木,木又尅土,所以肾经井穴不能在癸丑时开.

   子午流注中,六阳日最后气纳三焦,所开三焦经的穴,其所属五行必能生该日的天干.

 


如甲申时开三焦荥水穴液门,甲为木,三焦荥水生甲木,子母相生.六阴日最后血归包络,所开包络经穴所属的五行,必为该日天干所属五行所生.

如乙日最后乙末时开心包络经荥火穴,乙为木,乙木生荥火,也是子母相生.阳为子,三焦生日干;阴为母,日干生心包络,正好完成一个气血交流的循环.

子午流注中,阳逢阳,阴逢阴,同气或相生或相合,所以开穴.阳逢阴,阴逢阳,异气或相尅或不合,所以阖穴.

如果阳日或阴日所开之穴时间已过,那就可以用该日所主各经脉的五行合化的经脉上的穴,

如甲日甲戌时已过就可用甲己合土的己土脾经的井木穴,(己日也如此)其他各时如丙子时已过,丙辛合水,可刺辛金肺经的荥火穴.(其他各日各时依此类推.)

又因为五行有相生,所以甲戌时可刺膀胱经井穴,壬水生甲木;又可刺肾(属癸水)井(属木),肾水生甲木;又可刺小肠井甲木生丙火;也可刺心经井穴,甲木生丁火.其中该时(第一次)所开为井穴,那麼无论天干的合化或相生,都要用井穴,其他荥俞经合也是如此.

子午流注中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都是隔一个时辰(两小时)开一个穴(返本还元之穴及三焦包络所寄之穴例外),阳日流注到阴日的阳时,仍开该日阳经的穴,(阴日流注到阳日的阴时也如此).

   一日有十二时,十日一百二十时,一日开六穴计六时,间隔五时,共十一时,十日(天干十个)只有一百一十时;始於癸日亥时(天一生水,癸为天一之阴水,亥为天一之阳水.)终於癸日子时(子中有癸水,亥中有壬水.)终始循环,周流不息.

   其中就缺癸日十时辰(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等十时辰.)这是子午流注中天然的缺陷.癸为阴日应开阴穴,其中癸丑,乙卯,丁巳三时已在戊日开过,若在癸日再开,那就是一个流注中重复开两次了,其他各经只开一次,而肾经,肝经,心包络经却开两次,就没有道理了,而且己未,辛酉两时从不开穴,就出现了这种缺陷,也许上天造人不要造一个完全的人,好让他努力自己去做完全人吧!

开穴:首次井学,二次经生经穴生穴(五行规律),三次返归还原,四次经生经穴生穴,五次经生经穴生穴,六次气纳三焦。

    六阳经有原穴,只开一次,六阴经无原穴,以俞穴兼代原穴,所以开两次,一次是开俞穴,一次是过原穴.三焦,心包络本身寄於壬癸,所以在过膀胱经原穴,肾经原穴的时候也过三焦,心包络经的原穴,於是一日同一时就出现开三穴的情形,这也许是弥补前面所说的二时从不开穴的缺点吧!

 

何谓井,荥,俞,经,合 
人身的气血譬如水流,内经说:「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穴是营气所生之穴,所以「所出为井」.荥穴是经气流通之穴,所以「所流为荥」.注是驻的意思,驻就是停留,所以「所注为俞」.经是经过的意思,所以「所行为经」.合穴是经气入内合於脏腑之穴,所以「所入为合」. 
井荥俞经合各有所主: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为木,属肝,肝气上冲,所以病心下满,井穴治此.荥为火,属心,心火上炎,所以病身热,荥穴治此.

俞是古时输字,是输送疏松的意思,俞为土,属脾,脾主肌肉四肢,所以病体重节痛,俞穴治此.经为金,属肺,肺司呼吸主皮毛,所以病喘咳寒热,经穴治此.合为水,属肾,肾气奔豚而为逆,寒水下溜而为泄,所以病逆气而泄,合穴治此.

   阴井为木,阳井为金;阴荥为火,阳荥为水,阴俞为土,阳俞为木;阴经为金,阳经为火;阴合为水,阳合为土.看来似乎都是阳尅阴的,其实不然,

凡是井穴都是东方木,岁时为春;

荥穴都是南方火,岁时为夏;

俞穴都是中央土,岁时为四个季月

(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

经是西方金,岁时为秋;

合是北方水,岁时为冬.井荥俞经合的五行,

自井开始顺次相生;阴经;

井木生荥火,荥火生俞土,俞土生经金,

经金生合水,合水生井木.

阳经:井金生荥水,荥水生俞木,

俞木生经火,经火生合土,合土生井金.

万物都是生於春,长於夏,

成於秋,藏於冬,土分配在四时之末,

因为生长收藏都需要土. 
凡是井穴都是木.阴井为乙木,阳井是庚金,

乙是木之柔性,庚是金之刚性;乙庚相合,

阴井合阳井,就是刚柔相济,阴阳相合.

其他荥俞经合各穴都是如此,

所以不是阳尅阴,而是阴阳相合,刚柔相济.

 

结 论

「子午流注」是古法中高深的针法,其道理深奥玄妙,完全是运用五行生尅的原理所创的一套针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对五行生尅的道理了解得十分透彻,才能运用自如.至於「子午流注」的应用方面,可以参考「针灸大成」上的东垣针法,及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随迎补泻等,当然不止这一点点而已,熟用五行生尅的原理,那就什麼病都可以用针灸去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