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界天使 无码百度云:闲话新农村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39:17
新农村建设启动两周年了,中央电视台出镜的新农村典型,多是类似华西、大寨那样的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思想不解放”的、自力更生谋发展的“左家村”。县市级电视台出镜的新农村典型,多是县级以上领导“集中资源整村推进”的试点村。两年来,新农村建设给人挺热闹的感觉。学“左家村”,人们普遍认为“学不来”;惟有翘首期盼“试点村”了,但多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而望幸焉”之感叹!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共同特点:经济发展指望引进外资,基础建设指望中央财政。这和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完全不同。80年代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在既不靠外资也不靠中央财政的情况下,获得了举世公认的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为何“今不如昔?”这是个“敏感”话题,不好正经说,只能闲话之。


  闲话一:新农村建设——“生不逢时”

  我个人觉得,2005年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点“生不逢时”。理由有两点:

  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只是中国现代化的“小插曲”。“主旋律”的核心策略有两个:一个策略是城市化——“只要农民的土地,不要失地农民”。最近30年,城市化无偿拿走了农民土地非农用增值30万亿。农民不仅无权分享土地非农用增值收益,而且连土地农用权被征用也仅仅只有30年的补偿,连《承包法》规定的“50年承包权”也克扣了20年;另一个策略是工业化——“只要农民工的剩余价值,不要农民工”。农民工每年为工业化提供剩余价值2万亿以上,而农民工连基本的保障都没有,更不用说在城市安居乐业、结婚生子、赡养老人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两个核心策略的实施,保障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城市化“要农民的土地不要失地农民”,工业化“要农民工的剩余价值不要农民工”,这就决定了新农村不仅要不断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输血,还要承担污染、农民工养老等代价。

  二是“公司+农户”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农民增收”只是农业现代化的“小插曲”。90年代以来,农业现代化走的是龙头企业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靠“公司带农户”。这个发展战略,逼迫农民逐步退出了农产品加工、流通、品牌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农村金融服务等有利可图的领域,7亿多从事农业的农民,被迫只能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领域分享6%左右的GDP。90年代以来,农民家庭除去打工收入,可支配现金收入是下降的。如果没有打工收入,多数农户是难以维持“家庭承包经营”的简单再生产的;如果老是依赖打工收入维持“家庭承包经营”的简单再生产,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就是遥远的梦了。这样的结果是工业化、城市化减少农民无望,增加农民收入也无望。

  新农村建设确实好,这是这样的局势下的新农村建设确实很难有作为!


  闲话二:新农村建设——“吊着腊肉吃淡饭”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还创造了乡镇企业奇迹,解决了商品短缺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题。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一不靠外资,二不靠财政。靠的是什么?从本质上说,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解放了两个生产力:一是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农民积累了闲钱;另一是解放了土地生产力——农民将闲钱投资办厂,分享现金投资收益和土地资本化收益。80年代的新农村建设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服务的。劳动力、土地、金融三驾马车推动了80年代新农村建设。

  看看如今新农村建设的三驾马车情况如何:

  劳动力:主要劳动力都出了农村,获得的工资收入只能维持“家庭承包经营”的简单再生产,劳动者没有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人口红利留在了城市,50岁后的劳动力成为包袱回到了农村;

  土地:80年代,农民可以用土地办企业,农民可以分享土地非农用收益。现在的土地非农用收益农民分文都得不到,土地“农转非”,农民只能得到30年的土地农用地租补偿,就永久失去了土地;

  金融:80年代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是必须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现在都吸纳农村存款,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央最近几个一号文件,强调要准许农民自己发展互助合作金融,却被金融部门制定的高门槛给卡住了。三年下来,全国发展起来的“合法”金融合作互助组织不超过20个。

  劳动力不得不进城,土地只能搞种植业,金融服务死水一潭。如果想创新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就必须违法,逼得几亿农民“吊着腊肉吃淡饭”。


  闲话三: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秀

  集中财政资源和“外资”在领导点上做新农村建设秀——试点,是时下新农村建设的普遍做法。由于新农村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三驾马车,新农村建设只能依靠财政资金或引进外资了。现在,财政资金跟着权力走,外资也是跟着权力走的。所以,新农村建设只能在领导点上做“样板工程秀”了。这样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所取得的经验,既不可复制、又缺乏可推广价值,也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样板秀,对非样板村是不公平的,对农村整体发展是有害的。

  在新农村建设缺乏内力的情况下,对基层干部而言,在领导干部的点上搞新农村建设样板秀却是最划算的选择了。集中资源在领导人的点上搞样板工程“秀”,可以一举三得:一是拍了领导干部的马屁,二是可以应付上级或上上级的检查,三是通过电视等媒体将新农村的“点”放大成“面”,可以糊弄公众。只要坚持做几年样板秀,新农村建设任务就可以如期全面完成了。应该说,对基层干部来说,新农村建设的“面子工程秀”,是“花小钱办大事”或是“事半功倍”的最优选择。

  近来经常听到乡镇书记镇长抱怨:自从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书记镇长见县委书记县长难了,一个月能见一次都难。乡镇书记镇长会议的主题已经从讨论农村如何发展转变到了控制生育和不许上访上了。至于新农村建设,一个乡镇办1-2个样板点,指望上面来点钱,在点上搞点面子上的事情就可以了。在宏观层面,新农村建设虽然是越来越主流的趋势,可是在微观层面,新农村建设正在越来越边缘化。


  闲话四:新农村建设——没有主体的社会实践

  我最近两年跑了不下百余农村,村干部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普遍没有主见和规划,都在等上面来领导、来钱,有人戏称基层干部和群众“望幸焉”。80年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村庄主体意识已经基本消失了,是什么导致村干部和农民丧失了自主性呢?

  现在,农民除了有种地的自主权,还有什么自主权和发展权?土地不能动、金融门槛高、加工流通被龙头企业占领了、生产资料专营、生猪定点屠宰……农民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公社时期,广大农民没有自主性和发展权,温饱都解决不了,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大家都在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农民被迫成了无发展权和主体性群体,新村建设事实上已经没有了主体。


  闲话五:新农村建设——首长要亲自办点

  新农村建设不是没有办法。农民有无限力气和巨大的需求,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和市场。新农村建设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唯一缺的就是好政策。在中国,如果首长不亲自试点,不可能出来好政策。如果新农村建设是层层拿财政的钱在领导点上搞“样本工程”秀,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失败。如果各级的首长们不依赖财政资金或领导特权搞新农村建设试点,新农村建设的办法就会层出不穷。如果有领导人愿意在村子里住20天,他一定会找到新农村建设的办法。

  现在科级以上的干部能够在农村住20天的都是“珍稀动物了”,没有首长言传身教,一般性号召各级干部下乡驻村是完全不行了;另外,现在农村发展,拿左脚左倾,拿右脚右倾,想发展就得违法违规,官职小了法力不够,即使发现了制约发展的上层建筑弊端,一是不敢碰,二是碰不动。现在,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需要请“真神”,请“大菩萨”下乡才行。

  我建议,日理万机的政治局以上的首长,要在自己的新农村点上住10天/年;日理千机的省部级领导,要在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住20天/年;日理百机的司局级干部,要在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住30天/年;日理十机的县处级同志,要在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住40天/年;日理一机两机的乡镇伙计们,要在自己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住50天/年。

  我也知道,我说的都是废话。说这些话,其实是闲得无聊,所以叫“闲话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