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作用系统 排气阀:净空法师: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别人,不管别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33:13

1 我们是修净土的,净土法门讲求的是纯一不杂.纯一不杂,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这叫修行。­
2从早到晚常一其心,我的心只有一桩事情,阿弥陀佛。­
3 人家说我长、说我短,我统统都没有听到,我只是阿弥陀佛;人家讲我是、讲我非,与我不相干,我还是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4 稍稍被境界动摇,我心就乱了、就杂了、就被污染了,那就不是念佛人,就不是修净土了。­
5 修净土的人要修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6 跟别人在一起,点头应付应付,他讲什么就点头,“是是是”。“是”了半天,人家问:“他讲什么?”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了。
7 我心里只有阿弥陀佛,真的是如此,不能不敷衍!这就是古德教给我们“敬而远之”。­
8 我们的态度相貌很恭敬,“远”是他讲的东西我没听见,而不是离他远远的。­
9 常常保持自己的心地“纯一不杂,精一无二”,真正修净土的人要从这里修。­
10 会修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不会修。虽然念佛,听到一点点声音,心里疑神疑鬼!听到别人讲几句话,是不是说我的是非?这个糟糕不糟糕!
11 不是说他,他也揽过去,他也认为是说他的是非。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怖的世界当中,这个人很可怜!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己找自己麻烦。
12 佛教是团体生活,说实在话,本身就很复杂,连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都是如此,所以团体是龙蛇混杂!­
13 佛在世的时候,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专门调皮捣蛋。他们在僧团里制造是非、挑拨离间。佛有大威德,当然能够伏得住他们。­
14 佛灭度之后,僧团里面再有这些人,怎么办?阿难尊者在释迦牟尼佛涅盘的时候,问了四桩事情,其中就有这么一桩。­
15 我们如何对付恶比丘?佛教给我们“默摈”,就是不要理他。我们自己修自己的,对于他那些恶性、恶行不理会,他做他的,我做我的,我们的心才能定得下来。­
16 如果看到别人作恶,把这个“恶”常常放在自己心里,这就变成自己的障碍。­
17 他作恶是他的事情,我修净是我的事情。这个方法的确是好,互不干扰,用这个方法。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方法的确是合情合理。­
18 世尊当年在世,外有六师外道,找佛家的麻烦;内里面,佛的弟子当中六群比丘不听话,常常造作罪业、败坏僧团。­
19 佛为什么也收这些徒弟?要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佛可以不收这些徒弟,佛收这些徒弟,是给我们作榜样的。­
20 佛不在世了,后来佛的这些往后弟子,收的这些出家的徒弟,真的有善、有恶。所以,佛当年在世,这个僧团就做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
21 善心的弟子,你看佛怎么教他;恶心的弟子,你看佛怎么教他。把这个都教给我们了,我们在今天就知道怎么样处置。­
22 佛告诉我们,对于恶行的比丘,用什么手段?默摈。­
23 默摈,就是对他尊敬,决定不说他,他的所作所为,我们决定不要去听、不要去想、也不要说,更不能够学他,一切随他去。他们自己造因,将来自己受果报,让他自作自受。­
24 为什么不能教导他?他的业障习气深重,执着自己的名闻利养,他不能听话、不肯回头。
25 佛在世的时候,当然佛是我们绝对的标准,那些恶比丘怎么说,我们可以不听。只听佛讲,佛说的是真话。­
26 佛不在世了,挑拨是非、制造麻烦的人更多,怎么办?对付这些专门找麻烦惹事的,佛教给我们“默摈”这个方法很妙!­
27 他跟我说话,说的是非长短,我态度恭敬,“是是是”,“是”了半天,一句没听进去,这就是默摈的方法。
28 或者听了是非,决定不传,我绝对不告诉第二个人,他就无能为力了。所以僧团真正要维护和合,“默摈”这个方法很要紧。­
29 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以正法影响挑拨是非的人,慢慢他也会改邪归正。­
30他要不改邪归正,这大家都不理他,他变成孤家寡人一个,只好从多数、从大众。
31 再不然的话,他自然会离开。你也不要赶他,没有人理他,他自然就离开。­
32 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规矩,这个团体才不至于紊乱。佛教给我们“默摈”这个方法,决定不得罪人。­
33 戒律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佛的戒律尤其是值得我们尊敬。­
34 佛的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别人,这是它最特殊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我自己要想成就,成就的关键在“定”,我们这个法门讲“一心”。­
35 我到此地来修行,就是要得“一心”.如果我常常拿戒律衡量别人,我这个“一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
36 我的戒律学得很好,看到他今天又破戒了,他又犯戒了,我还能得一心吗?不能得一心。­
37 佛的戒律真正是伟大了不起,他的戒律只戒自己,不戒别人,不管别人。­
38 别人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与我统统不相干。我对于一切人决定不起心、不动念,我自己才能得一心。­
39 佛教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守戒律,不要管别人,这真正是了不起!
40 佛的这种构想,纯粹是叫我们自律而不律他,非常符合现代人讲的科学精神。­
41 每一个人都能自律,自己守规矩不管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容忍,这个团体当然“和合”。­
42 别人不守规矩的,僧团里头有不守规矩的,我们统统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默摈。­
43 不要管他,不要理他,我们的心还是清净。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才能达到一心不乱,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44 佛叫我们自己约束自己,不是叫我们拿戒律去批评别人。我们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一定要守规矩,一定要持戒。我们着重自己要守法,不要去管别人。­
45 别人如不如法不要去理他,他如法我们尊敬他,他不如法我们默摈,不说他。­
46 就像十大愿王里面教导的,他不如法,我们礼敬不赞叹;他做得很如法,我们礼敬、赞叹。­
47 释迦牟尼佛对学生最严厉的处分是“默摈”,这是最严厉的处分。­
48 佛没有把他开除掉,总是希望他回头,希望他觉悟。这是教育,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 
净空法师法语:占人便宜,将来要还债 (转载自 莲花小饼)
1 世间人贪图财富,财是你赚来的吗?不是的。你说你能赚到,为什么那个人赚不到?由此可知,财不是赚来的。哪里来的?你命中有的。
2 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为什么?命里注定的。你命里面有多少财富,你这一生享用多少财富;命里没有的,你怎么求都求不到。
3 财富从哪里来的?是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的果报,不是老天给你注定的,也不是佛菩萨给你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4 佛法告诉我们,因果告诉我们,在这个世间,绝对没有一个是占便宜的人,这个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占人便宜,将来要还债——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
5 山西大同有一个居士(有个附身的)来见我,他跪在地下告诉我,他不是狐仙,他是黄鼠狼。为什么会缠在这个人身上?这个人在过去生中杀害它们一家十几口。可能他家是打猎的,黄鼠狼被他们捕杀,肉被他们吃掉,皮被他们卖掉,它要来报仇。
6 你们想想看,连杀畜生,畜生都要来讨命,何况是人?哪有人被你杀,是甘心情愿给你杀的?没这个道理!都有怨恨,怨恨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你说多可怕!
7 他来找我,我就劝他,我说那些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追究;再追究,你们彼此双方都痛苦——你缠的这个人,他痛苦,你也痛苦,为什么不念佛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作佛去?
8 我的劝告,他听懂了,他答应了,不再找麻烦。我说你们到我们念佛堂去念佛。他们几个人真的就去了。  
净空法师: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统统放下恢复到纯净纯善,这就成佛了. (转载: 雨花)
我们看底下接着,「并云」,这个并云是五祖告诉惠能大师,「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你自己的真心,学法没有益处。这个没有益处是不能明心见性,不能证得佛菩萨的果位,没有这个益处。有什么益处?小益处,人天福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得六道轮回里人天福报,得这个小利,这是假的利,不是真的利。「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几句话就是五祖给他印证,他成佛了。他这一觉悟,他就明心见性,这叫大丈夫。大丈夫是大乘佛教对佛的尊称,对明心见性的人的尊称,天人师。你有能力、有智慧教化天人,就是天上人间,你有这个能力,你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惠能为什么有这样成就?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在听经的时候,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这个时候,一剎那之间他就能够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放下就成佛,障碍就没有了。我们一般讲业障,业障是什么?是执着、是分别、是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他就能在一时,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统统放下恢复到纯净纯善,这就成佛了。所以佛法这个东西,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是知难行易,你要知道可难了,一百年都搞不清楚;你要真的去行太容易了,一念之间。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能够一念把执着放下,世出世间法知道它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凡夫就成阿罗汉;如果再能够不分别,于世出世间法不分别,你就成菩萨,佛法第二个学位拿到;如果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最高的学位就拿到。  
净空法师: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很重要。(一西)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着看:【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看到这个地方。《十善业道经》这一段经文,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我们这个本子总共是七行,这七行一定要能背诵,要念得非常熟,常常想着,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诲。
我们果然能够做到,心地善良,念头善良,行为善良,我们将来决定能够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至善的世界,华藏世界是至善的世界,那个地方,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寿命长远,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是无量寿,人人都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寿命,我们为什麽不去?往生的条件决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我们心行不善,念佛也不能往生,「信愿」都具足,「行」不具足。这个行里头不但是要念佛,还要修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特别记住佛在这里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话比什麽都重要。我们修行不能成功,就是夹杂不善,而且夹杂得太多了,夹杂得非常严重,所以虽具足三资粮都不能够往生,这一句话比什麽都重要。这个不善的根就是「我执」,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执着一个「我」,我是第一,一切都为我。这个念头就是六道轮回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要不拔除,决定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六道是这麽来的,我们要晓得。我们如果要出离六道,必须把自己这个病根拔除,念念想众生。我们只要看到、听到,如果有能力我们立刻就要伸出援手。昨天我听说天主教他们有一个医疗队,要到缅甸那边去帮助一些穷苦的病人。我听了之後,刚才我打了一个电话问天主教,他们告诉我不是到缅甸,是到非洲。非洲那边我们所听说的,苦难的人非常非常之多,他们派一些义务的医生护士到那边去义诊。我通知他,我说我们要帮助他一点医药费。他们做跟我们做是一样的,不能说「那是天主教、基督教做的,我们不应该帮助」,错了,决定是错误的。不管是哪个宗教,不管是哪个团体,真正做好事,我们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没有能力我们也要赞叹。我们只看他做的是不是善事,我们的心、我们的行永远是个圆满的,这是经上讲的『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这一段,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都是讲善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底下一句讲的是善果,『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善法圆满」就是止於至善,这个果报殊胜。後面这一句,尤其是殊胜到极处了,『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也就是说你能这样修善,你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到这个世界你就跟诸佛菩萨在一起了。这是从果报上讲,这两句都是讲果报。从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里面讲,有因必须有缘,缘是什麽?缘是要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很重要。没有人提醒,我们会忘记。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别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环境里面,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在诱惑我们迈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我们找不到,到哪里去找?诸佛菩萨是善知识,诸佛菩萨不在我们面前,我们供养诸佛菩萨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萨形像,恭敬礼拜佛菩萨形像,每天读诵经论,这就是亲近诸佛菩萨。我在此地帮助诸位同修理解经论的奥义,虽然我们相隔得很遥远,现在我们利用科技,我们每一场的讲演同时都上网路,用网路来传播,这样就方便很多。现在新的科技不断在进展,最近我所看到的,比网路还要进步,用电话,电话传真,可以把传真的影像放大在大萤幕上,就跟看电影一样,几百个人可以同时在一起开会。譬如我们在新加坡,跟中国、跟美国那边的同修,几百个人在一起开会,利用这个工具,就像在一个教室、一间房子里一样这个科技是刚刚开发,现在价钱很贵,一台机器,机器不大,现在价钱美金大概是八万到十万。我想再过两年,再过两年它又进步,价钱又会降低,愈来愈普遍了,我们就可以从网路换成这个高科技的传播。随着科技进步,整个地球不是一个村,不是一家,是一个房间,我们同在一个讲堂里面学习,这是从前人无法想像得到的。不但我们的音声、影像藉着科技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同样道理,佛教的经典、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这些典籍都可以利用这个方式传播到全世界。当然分量太大了,我们必须要节录。像这部经,我们节录这一段就够了,这一段是这部经里头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将这些文字放在网路上,放在传播工具里面,传达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把这一段文字翻成每一个国家的文字。我们的讲解也是这一段为中心,这一段为主。

净空法师:人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善,一定要行善修福。(一西)
《十善业道经》节选(第28集续)所以我们必须要肯定,生命不是这麽短暂的一世,我们有前世,我们也有来生,这个身命是有生死,我们的慧命没有生死。肉身有生灭,法身不生不灭,法身是我们的真身,禅宗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不生不灭的。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如果我们细读深思,是可以接受的。他讲的有理,有理必定有事,理事不二。这些道理太深了,我们凡夫业障烦恼太重,见不到。这些圣贤人跟我们讲解,我们也很难体会得到。这些原因,佛家讲业障深重。什麽叫业障?自私自利的执着,这是业障,坚固的执着自私自利,坚固执着贪瞋痴慢,我们有这种情执,障碍了智慧,障碍了善根。善根跟这个是完全相反的,佛讲世间法的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具足了贪瞋痴,贪瞋痴的念头与日增长,善根就没有了。善根什麽时候能生起来?断贪瞋痴,善根就生。贪瞋痴从哪里来?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根,我们要从这个地方转,我们要真正学佛菩萨,舍己为人,看到人家有苦难,牺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希望别人离苦离难。为什麽说牺牲身命在所不惜?对「我」不执着,没有自私自利。这个身舍掉了,得更庄严的身;这个世间舍离掉了,生更庄严的世间,这是事实真相。佛告诉我们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的生处,不要以为这个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星与我们没有关系,那就错了。每一个星球,每一个地区,我们曾经在那里都住过,将来也许还会去住,那怎麽没有关系?所以佛教教学,我们用现在的话说,佛家教学的地理是虚空当中所有的星球,不是给你介绍这一个城市、这个省分、这个地区、这个国家,不是的,那个活动空间太小了。佛跟我们说,我们每个人活动空间都是周遍法界的,跟我们统统都有关系。我们对於那些环境,地理环境、历史环境、文化环境、人事环境都要了知,《华严经》上跟我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的环境,说得那麽详细,我们将来要到那里去。极乐世界的环境,佛在净土三经里面那是专门介绍。偶尔在讲经提到的,片面不是完整的,有几百部经,都提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事情哪里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至善圆满,所以我们决定要修善法,要有这个认识。下面经文告诉我们:【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到这儿是一段。『善法』是什麽?这儿说出来了,这个善法在六道里面,你得『人天身』,人天是因善法而得的。『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这是圣人所修的。声闻是阿罗汉,为什麽称「声闻」?他是因为听佛讲经而觉悟的,所以叫声闻。「菩提」就是正觉。这些人不是凡夫,前面人天是六道里面的善道。阿修罗不算善道,阿修罗虽然修善,夹杂严重的贪瞋痴慢。阿修罗所享受的福报,在世间是第一等的殊胜,但是福报享完之後,没有不堕地狱的。什麽原因?福报大,造业就重,造业也大。我们平常人没有福报,杀一个人就要去抵命,就要判死刑。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几亿人,人家还恭维他、还赞叹他,他伟大,他不会被判死刑。但是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因果会制裁他,为什麽?杀人、害人决定是恶业,他将来果报决定堕三途,这是迷而不觉。那麽从声闻觉悟了,独觉觉悟了,菩萨觉悟了,声闻、独觉、菩萨的菩提法,觉悟的方法,都是从善法成就的,没有善法他永远不会觉悟。我们今天学佛求什麽?求觉悟,求正觉,求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在此地佛告诉我们,觉悟是从善法做起的。中国古老的谚语常说:「福至心灵」,福是福报,善的果报,善的果报现前,心也就开窍了,也就灵了,聪明起来了,智慧现前。所以佛教我们「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头,没有把慧放在前面,不是说慧福双修,而说福慧双修。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人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善,一定要行善修福。 
迈向和谐安定的新世纪
转载自一路莲花
【感恩师长---净空法师简介】
珍贵的视频,请大家收藏。
顶礼上净下空老法师------ 众生的恩师 祈请老法师法体安康,久住世间,救苦救难,慈光常照,广度众生!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感恩!合十!顶礼




 下面节选出<六祖坛经>一些法语,供各位有缘者感悟:白衣草屋居士2(402536151)1.慧能听到《金刚经》而有所感悟且决定离家学道的句子是:“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问慧能做那些粗活苦不苦,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觉得苦。3.六祖慧能问:师父,何谓“无生法忍之究竟”?五祖弘忍答:“无生法忍,无法忍,破除了我执法执,归向中道,不退转境界,非善、非恶,无念,无无念”。4.五祖招集众弟子说:世人从来看不破生死一事,荣生哀死,自古皆然,你们在这里跟我学法,说是要求自己的福田,可是没有人能脱离生死的苦海,自性被迷住了,还有什么福德可以救你们呢?你们大家各自反省一下,看看你们自己的智慧,用你们真正的本性观照,作一道偈语拿来给我看看,看看谁真的悟透。……切记,一切禅的真髓,不在枯木寒严,槁木死灰,一定要运用思想,才能发挥智慧。5.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评价说:偈颂的本意很好,可是还没有见到真如本性,也就是说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入门,这样的见知,恐怕很难达到修寻无上菩提的境界。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性、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也就说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完全了解自性。了解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才是智者。6.慧能要求别人帮他写偈颂时,被讥笑说:你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还想写偈颂。慧能回答:佛门弟子想学无上正等正觉,先要做到不可轻视初学,须知世上的事并非一定,往往下下等的人,却有上上等的智慧,同样,上上等的人,也有埋没他智慧的时候,如果学佛者任意轻视他人,因轻慢故,就就种下广大无边的罪过。7.慧能所作流芳千古且明心见性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8.五祖摇橹送六祖过江时,师徒精彩的对话:六祖:“师父,还是我来摇橹吧!”五祖:“不,现在是我渡你,该我摇橹。”六祖:“不!迷时师渡,悟时自渡,现在我已经开悟了,我还是自渡吧!”五祖:“对,你不但要渡你自己,而且还在广渡有情。今后弘扬佛法的担子,就由你一个人挑了。”9.五祖临别时送给六祖的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10.弟子慧明想要夺六祖的衣钵时,五祖示现而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明,佛法随缘,不可强求。11.六祖说服慧明所说的话:心中只要排除一切尘缘妄念,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恶,先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因为万法原本就是在自性里。……任何的密语密意,就是求了解自性的本心,等你了解自性本心,心中佛性彰显,你就是佛,佛就是你,这个是没有分别的。12.当翠翠姑娘告诉六祖不要受熊飞的欺负,要象个男子汉跟他公平的对抗时,六祖答曰:“对抗并不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变得更加仇恨。”翠翠又说:难道你看不出来,在我们这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六祖回曰:我知道,但是我心目中的强者跟你不一样,只有平凡才是正直的强者。……浪花虽巨,但瞬间消逝,山洪虽猛,但片刻无踪,岂能奈何大海、群山毫发呢?13.有一天雄飞强迫六祖吃肉,六祖实在迫于无奈,便拿起一块肉放在嘴边当作吃肉的样子,雄飞不满,说并未吃肉,而六祖说已经吃了,并且说:当你们期待我吃肉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看到我吃肉的样子,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心灵的景象,当你们要我吃肉的时候,我拿起肉来,你们已经在想我吃肉的样子了,这样一来,我不是已经吃给你们看了吗?14.有一天翠翠打败雄飞,并且要杀死他时,六祖出来劝阻,对翠翠说:为了不让你受到伤害,我才现身拦阻他们的,如果救了你,而你又去伤害他,岂不是辜负了我原来的本意吗?再说,打打杀杀能够了决怨恨吗?15.六祖被雄飞推到流沙里后,五祖显现救助,并对六祖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16.翠翠看到六祖没有说出是雄飞迫害了他,便说他不算男人,六祖劝说:只有从心里化解开误会,才是上策。……雄飞的心并不坏,只是被世俗的利益所蒙蔽,只要能替他拂去这层尘雾,他会是个好人。17.六祖因放走猎物而被处罚,倒掉在树上三天天夜时,五祖示显,并对六祖说: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18.两个和尚在争是风动还是幡动时,六祖告诉你们:即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两位的心在动。……心净自明,万众印染于心,所见风吹幡动,自然是心动。19.大师给六祖剃度时说:第一刀断除一切烦恼,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第三刀愿度一切众生。出家之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念佛如是,礼佛常请。而今专情,拜辞国王父母养育之恩,后不拜也。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见,法王座下又添孙。20.六祖对大众开示:智慧,本来是人人具有的,只是各人的心都被各种的欲念所迷住了,不能够自觉自悟,也就不能够自见自性。21.昔日,达摩大师见梁武帝时的对话:梁武帝问:朕建造庙宇、抄写佛经、广设斋会,更供养了许多比丘和比丘尼,究竟有多大的功德呢?达摩大师答曰:任何功德都没有!梁武帝疑惑:何致一点功德都没有?达摩大师答曰:圣上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建庙、布施、供养,名为求福,但不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梁武帝又问:什么才是真功德呢?六祖慧能的解答是:所谓功德,是要自己净其智慧,空其实体,不着功德之想,然后才可以得功德。人由于贪、嗔、痴、慢等作祟,淹没了般若大智,在付出的时候,常盘算着要有多少回报,然而施财助人、造桥、铺路,只是修福德,与功德是完全不同的,连修佛多年的梁武帝都不免被欲念所痴迷,况且我们凡俗之人呢?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心性的调理,行为的磨练而修养心性。22.二祖慧可在雪地里向达摩大师跪了三天三夜,达摩问:你究竟求什么呢?二祖说:我的心,已经茫无所寻,请师父帮我安心。达摩说:你把心带来,让我为你安心。二祖说:即使求心,我也得不到。达摩说:既然是无心可取,又怎么说心绪扰乱你了。(稍停片刻)我已将你心安好了。二祖恍然大悟说:谢谢师父开示,阿弥陀佛!23.片中美妙的歌词:缤纷世界,像那彩虹,美丽灿烂令人追寻,即贪且嗔又加痴心,竟认事事一切皆真,执此执彼愚昧大成,何时高人指引津迷?24.武则天皇帝派大臣薛简去请六祖入宫,而六祖没有去之意,大臣问六祖:你要我如何回宫复命呢?六祖答:你要我如何回答?修佛见性的道理,并非一问一答之间能够悟理。大臣问:那要如何修佛见性?六祖答:我只能告诉你,心法的要旨:对一切善恶都不要去思量,自然会悟入清净心体,澄明常寂,妙用无量。大臣明白心意:多谢大师指点!大臣又说:如果身为国师,不是更能弘扬佛法吗?六祖答:弘法利生,是要因缘和合才行,有所为而为,就成为落俗的妄想了。大臣又问:为什么不能指点圣上呢?六祖答曰:指点,只是给你一个方向而已,路仍然是你自己要走的。……如果我不在猎人中磨练,又怎能得知不在困中,岂能脱困;未曾有迷,岂能有悟。只有自己体会,才能自悟明道。25.武皇帝没有请到六祖慧能,但最终还是明白六祖的用意而欢喜,说:不来即来,无法即法,受教了!26.一天,六祖向众弟子永别,众弟子难过,六祖说:你们难过什么,难道还不懂毁誉不动、哀乐不生的道理吗?27.有弟子问六祖:您的心法呢?六祖曰:只要依经文行事,处处都是心法。你们只要记住;如果能了悟自己的心性,众生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就是众生。28.片尾精美歌颂:风雨吹散情欲美梦,理想未达终辞凡尘,佛法犹如菩提明镜,一旦领悟愿自在身,精勤修持成道根本,隐约之间光明来临。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本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摘自《六祖坛经》--六祖大师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17kk6.html想开悟者请看:六祖坛经        白衣草屋居士按语:南无阿弥陀佛!各位有缘者们好!白衣觉得<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对每一位真正想解脱生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部经.要想开悟!这三部经,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只要我们老实按这三部经里说的去:依教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必定见佛!宣化上人佛经讲解恭敬读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华严经净行品浅释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 妙法莲华经浅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佛遗教经浅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佛说阿弥陀经浅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大乘百法明门论浅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劝发菩提心文浅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c23010100s8r9.html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佛遗教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心经。六祖坛经。观音普门品。金刚经.等等经典的原文和白话讲解!愿一切有缘者.别错过了这个网站上的几部经典!一定要认真看!若你们有说闲话,爱看报纸,看小说,玩游戏,好争好斗好贪,自私自利的习惯,那么白衣恭请你们暂时先放下这些坏习惯,好好静下心来看经念经,并且运用经中的道理在社会生活中好好的圆满人生!快乐人生!智慧人生!阿弥陀佛.愿大家发心:印刷,转送,流通以上这些佛教经典!感恩大家!愿:法界清净,世界和平,国家昌盛,家家和谐平安,人人健康快乐智慧!人人断恶行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皆共早成佛果!南无观世音菩萨!前一篇:放生的功德介绍 和 放生的简单仪规   后一篇:所有想<保身命者>必看:九毒日              我想平常念佛以外,还需要做什么事吗?---慧净法师 (芬陀利华)黄同学:我想请问法师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不过这是我目前遇到的问题。我想平常念佛以外,还需要做什么事吗?然后,就修行方面来讲,以前可能是自己去空想一个问题,而现在是历缘对境遇到问题了,内心真的有这样的疑问。可是也不是一下子去解决它,会沉淀很久,有一天它又浮起来,可能就突然想通了。但是,我觉得这样又有一点慢。所以想请问法师,平常有没有可以精进用功的地方? 慧净法师:平常就是念佛,没事就是没事,有事的时候要怎样去对应,是吗?当然,念佛有佛的加持,念佛可以得到「现当二益」。「现」是指现生的利益,「当」是指当来的利益。所谓当来的利益,就是将来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至于现在,就是可以消灾延寿,增福增慧,这是比较传统的讲法。如果以现代的说法,就是能让我们出入平安,少苦少恼,甚至各方面都比较顺遂如意,遇到事情也能够逢凶化吉……,这是念佛能够得到「现当二益」的地方。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冥冥之中,都会有佛的加持。当然有事情的时候,要看事办事,当尽心尽力之后,就是随缘,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人要有责任心、荣誉感,同时要有所谓的「报冤行」和「随缘行」。 「报冤行」──就是当遇到逆境,譬如东西被偷、事业失败或人家欠债不还,要想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亏欠人家,现在因缘到了,所以自然别人会来讨债。钱财是这样,感情也是这样。譬如说恋爱失败、感情受伤,当然也是过去世我们伤害过人家的感情。推而广之,婚姻如此,事业也是如此。所以说,逆境恶缘来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报冤行」。 「随缘行」──既然是偿还过去我们所亏欠别人的,那就要有一种偿报冤债的观念,随今生今世的缘去偿还人家。不应该有不平、不满,甚至积忿在心中,想要报复的心,这不是学佛人应有的心态。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这是就逆境来说的。顺境的时候,要想这都是因缘和合所成就的,不是我有能力,才有如今的顺境、成功。所以感恩一切,包括宿世所累积福报,也更加培养福德、创造福德,然后加倍爱惜福德。 所以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种三世因果的观念。顺境要珍惜,进一步再去培养,而不起骄慢;逆境的时候,就要有一种偿还冤债,随顺因缘的观念。总之,凡事都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责任心,有荣誉感;不要气馁、不要悲伤、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后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任凭弥陀的安排。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也就是说,人是非常卑微、渺小,非常无能、无力的,人生在世可以说非常的悲苦,所以他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南无」,就是归命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的意思。把我们卑微、渺小、无能无力的生命,污秽、罪恶的生命,无常、轮回的生命,归投依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清净无染、涅槃寂静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永恒长住、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可以说阿弥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乐祸福的背后,有阿弥陀佛在承担、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论顺逆,他都会想到背后所主宰、依靠的阿弥陀佛,因此就不会那么的忧悲苦恼,患得患失。再者,一个念佛人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类似阿弥陀佛的爱心和包容。因为阿弥陀佛爱我们,会触动我们去爱别人;阿弥陀佛包容我们,触动我们的心,也会去包容别人。念佛人熏染阿弥陀佛的佛心,也会流露这样的气息,他的贪瞋痴慢疑较淡薄,也比较不会有一般凡夫不平、不满、气忿、计较的心态。 当然,我们都还是贪瞋痴的凡夫,都还有很强烈的烦恼习气,可是对一个念佛人来讲,他反观自省的敏锐度会比较高、比较快,当习气展现、脾气发起来的时候,很快就会察觉。所以归命阿弥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弥陀佛的佛心当中,是熏习着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所以,就是念佛。 佛是什么?佛就是慈悲。《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念佛人,念念都熏染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自然会受阿弥陀佛的熏陶,有这种心性的转变。大家可以从这方面去思惟。 念佛法门,现在遇到了,现在福报到了(净宗法师) 那有人讲了:“倒霉了!我二十几岁就遇到念佛法门,还要念五十年,多辛苦啊!他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就念一句,多自在呀!”前面说过了,这种认识不正确。比如说有两个人,都要活七十岁,七十岁往生。一个人到七十岁的时候才遇到念佛法门,念了一句、十句就往生了(当然我们为他庆幸),但是,在七十岁以前,他都在造罪造业,又没有吃素,又不信因果,然后跟家庭、跟别人闹了很多的矛盾,没有佛光的照耀和摄取,内心是不平安的。另外一个人,从小就信佛了,就知道因果道理了,那么,在这七十年的过程当中,他都有佛光的保护,他都能通过念佛消灾免难,虽然同样活七十年,但是他过得很自然,他过去世的业力逐渐地消失,人际关系也很和乐。 本来这两个人的命运是一模一样的,第一个人到六十岁得了癌症,病歪歪的,痛苦!最后念了一声佛;第二个人本来也要得癌症的(他们命运一样),但是他因为从小就念佛,所以,到了六十岁的时候,癌症虽然得了,马上又消失掉了──这样不好吗?你病痛又解除,你身体又健康,你心情又平和,你道理又明白,你活这七十年明明白白,对不对?这样好不好?(“好。”)比那个造罪的,那就好多了。所以,我们虽然说念佛“不问时节久近”,我们现在遇到了,就是我们的福报到了,就是我们缘份到了。念佛也不辛苦,也不累,随忙随闲,尽我们的根机来念佛就可以。(净宗法师2006年10月1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如何随时随地念佛——慧净上人【(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最没有忌讳,最方便,你在大雄宝殿、念佛堂、客厅可以念佛,在卧室、在洗澡间、在卫生间也可以念佛,所以最方便、最没有忌讳。】最好是早上起来就念佛,因为早上起来,还没有开始工作,那个时候念佛最好,为什么?我们早上起来,已经睡够了,不会再昏沉,同时,早上起来那一段时间的环境和心境怎么样呢?心是非常宁静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动脑筋想其他事情,那个时候的心很寂静,很接近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是没有念头的,佛性是安详寂静的、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空气很清净,早上工厂还没有开工,所以,空气还是很清净的;环境很安静,那个时候大家还都没有出门工作,所以没有什么噪音。所以,早上起来心最宁静、空气最清净、环境最安静,那个时候,我们就起来打坐念佛,先刷牙、洗脸,有佛堂就在佛堂上一炷香,这个香尽量不要用有化学成分的,有化学成分的话,对自己的喉咙、肺部都不好,我们在家,一支就够了,不一定要三支,好香,短短的,就可以了。顶礼三拜之后,自己就来盘腿打坐念佛。你在哪里打坐念佛都可以,只要你觉得舒适。如果不能盘腿,没关系,你就散盘;不能散盘,你就坐在椅子上,把脚放下来,让身体安安稳稳、舒舒服服的。眼睛闭起来,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是打坐念佛,所以不必拿念珠。腰带不要束太紧,让身体放松,让心放静,专一在这一句佛号上。你有半个钟头,念半个钟头,有一个钟头,念一个钟头,有两个钟头,念两个钟头。在这个时候,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等大家要吃早餐了,才起来做早餐。 晚上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说早上有一两个钟头的时间,但是坐在那里坐不住,可以起来拜佛、 念佛,可以经行念佛,互相运用。如果觉得昏沉,可以张开嘴巴金刚念。金刚念大家晓得吗?我们念佛有四种声音,一种是大声念,一种是小声念,一种是金刚念,一种是默念。大声念、小声念的声音大家都听得到,金刚念的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再就是默念,默念就是也不动嘴巴、也没有声音,在心中念佛,别人不晓得我们是在念佛。我们静坐,就是以心中默念为主,如果觉得昏沉,可以金刚念,同时把眼睛睁开;不昏沉,就把眼睛闭上,然后心中默念。在这四种念佛当中,平时是以哪一种念佛为主呢?以金刚念为主。因为大声念、小声念不能长久,会累,默念又往往容易昏沉或者打妄想,所以就金刚念,金刚念最能够不累,同时也能够引起我们的心,因为动嘴巴能够引起心,同时也能够绵绵密密、细水长流、相续不断、念念不舍,所以,平常就金刚念,不管工作也好、走路也好,有事无事都好,只要不动脑筋,就动动嘴巴金刚念,这样了解吗? 平常都是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晚上要睡觉了,或者是中午要休息了,躺在床上,那个时候就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好, 不要提神,很轻松地念,自然地入睡。其他时间都是念六个字。这一句佛号最没有忌讳,最方便,你在大雄宝殿、念佛堂、客厅可以念佛,在卧室、在洗澡间、在卫生间也可以念佛,所以最方便、最没有忌讳。如果是诵经,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必须要是清净的地方,卧室、卫生间就不能诵。只有这句佛号,本身没有障碍,阿弥陀佛是无碍光如来,不会受任何的障碍,不会忌讳“这里干净不干净”,他是不垢不净的,同时,阿弥陀佛又叫清净光如来,能够化污秽为清净,所以,不管在哪个地方念佛,都会给当地带来清净、吉祥,能够消灾免难。所以,大家平常就是动嘴巴,动嘴巴最不累。当然,法无定法,如果动嘴巴还觉得昏沉,那就出声念;如果动嘴巴还觉得累,那就心中默念。很方便。慧净上人:(2004年9月讲于石家庄)                   白玛切灯上师带我们学习的内容是:1、合掌的十六种含义。2、佛法初识 (阳音)合掌的十六种含义: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万法。我们不能浅看合掌之礼。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合于心口,表示诚心诚意,所谓“十指连心”。再者,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代表一心。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一心不乱”、“一心皈依”。 二、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  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种,若紧闭掌心而不留空隙,则沦为外道。  三、合掌于心口处,两掌竖直,表示竖穷三际,指时间;而掌背略鼓,向横向发展,表示横遍十方,指空间。这样,宇宙融为一体,万法归于一心。佛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又能于念顷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说明佛菩萨于时空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时时向外攀缘,不能反归自性 。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缘”。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是“贪”。又,手要伤人坏物,这是“嗔”。还有,手会胡乱地伤人坏物,这是“痴”。现在,双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东西用掌心),代表止住双手的妄动,收敛放逸的身心,就是息灭“贪、嗔、痴”也。又掌背为外,代表外境六尘;掌心为内,代表觉心菩提,合掌则代表背尘合觉,为修行解脱之路。而成就佛果,则改合为开,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时,表示放光接引,普渡众生。 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分别,以左右手代表。执著即是坚持分别,有我执与法执,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虚妄。合而为一,无有左右,却亦左亦右,于相离相,平等一如。妄想执著既除,如来德相便显现。 六、合掌又称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表示十法界归于一心,下至地狱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从心而显。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于心口,既表众生平等,又表摄取十方众生归于佛道,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国,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见面,合掌称一声“阿弥陀佛”,即是归于弥陀一乘愿海(合二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国,同赞阿弥陀佛,同宣净土法门(合十方为一)。  九、合十于心口,表示我们的心要修十波罗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十种。又华严十玄门、普贤十愿王,都表圆满之义。所以,双手合十,即表示能圆成佛果。又,文殊、普贤是释迎如来之二胁士,文殊是诸佛之师表“信、解”,居左;普贤是一切如来长子,以十大愿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双修。同样,阿弥陀佛左胁持为观音,三十二应,普门示现,表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属“解”;右为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属“行”。左右相合,还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静,主“解”,右手多动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练,增长邪见。解而不行,增长无明,如纸上画饼。十丶《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静,代表“自觉”。右手多动,代表“觉他”。自觉而不觉他,只证小乘极果。要觉他而不自觉,恐无能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为一,方是菩萨行者,才能趣于觉行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别代表愿和行。有大愿而无大行,便成空愿、虚愿。无大愿而行,则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愿启行,以行证愿,才能圆成大愿。 十三、合二为一,代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净不二,净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质相同,目的相同。贵在一门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为一体,代表不二之理。烦恼与菩提不二,自行与化他不二,自佛与他佛不二,性与相不二。十五,左右相合位于中位(胸口),代表从容中道,不落两边,不住断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养佛像,主要都是用来启示我们如何修持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了七种真正的法供养。在圣像前诚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见而行,才是上等供养。所谓“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身体就像一个盘子,而双手合掌就是盘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开结果,即是菩提。 佛法初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南无:读作“拿摩(nā mó)”,是皈依的意思。 偈:读作“记”,也叫颂,或偈颂,是一种类似于诗的体裁,一般四句为一偈,每句字数固定,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等。开经偈:是诵经讲法之前,讲听之人共同要诵的一个偈子,传说是武则天所作,即: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无上: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没有任何的法是可以超越其上,故叫无上法。甚深:佛法浩瀚无量,博大精深,如无边、无底,深广皆不可测量之大海。微妙:成佛之法极其微细、精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体验,是实证之法,从佛祖心中自然流出。阿弥陀佛: 阿:无。弥陀:量。佛:觉。阿弥陀:无量。阿弥陀佛:无量觉。阿弥陀佛有另外两个名号: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光:表空间,也表智慧。无量光:表述宇宙,空间无量;也表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无量的智慧,而十方诸佛,已经圆满证得一切智慧。无量寿:寿:表时间,也表寿命。无量寿:表述宇宙,时间无量;也表一切众生皆本来具有无量的寿命,而十方诸佛,已经彻底断除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成就了最究竟圆满的无量寿。众生由于无明,由于妄想执着,由于业力,未能脱离分段生死,只知道极其有限的时空,被有限的时空所局限,本来的无量变成了有量;本具的无量智慧,也没有能充分地开发利用。八地以上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分段生死,但仍然有不可思议的变异生死。唯佛二死永亡。 二死:即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分段生死:即凡夫、外道、声闻、缘觉以及七地以前菩萨的生死,因为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还没有断尽;初地以上的菩萨虽然能“伏烦恼如阿罗汉”,但为了保留身体,常随佛学,毕竟故意留了一份烦恼以润来生。变异生死:八地以上大菩萨的生死,因为还没有成佛,还没有断尽微细烦恼的种子随眠和无始无明的随眠,第八识中的种子还有生灭;但由于已经断尽了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的现行种子,进入无功用行的修道阶段,不必起心动念,自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大神通,随众生心而变现身土,自在应现于十方世界,所以也叫不可思议变异生死。释迦牟尼:释迦:寂寞,指佛已经彻底解脱一切粗细烦恼,也指真心之本体本来就无任何烦恼,本来不与任何烦恼相应,本自解脱。牟尼:能仁,指佛已获得一切种智,能够慈悲救度一切众生。佛用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救度众生脱离六道轮回;用佛菩提,不但度众生解脱,还可进一步引导众生成佛。佛教只宣说两条道:解脱道,成佛之道。 经:即经典,本义是贯穿,经中所说之义理,一以贯之,无可改易。关于空: 佛法所说的空,有两种。一种叫空相,指世间的万事万物,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刹那变化,无有停止,最终必灭。一种叫空性,也叫真空,指能够产生万事万物的那个总根源。真空能够产生万事万物,所以真空本身其实并不空。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和凡夫所说的、所想象的空是不一样的。凡夫所说的空,一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空,其实只是众生的妄想,根本就不存在,那叫断灭空;主张断灭空的观点叫断灭论,正是佛法所批判的。二是感觉不到,感觉不到就认为空。如看到杯子里没有东西,就说是空杯子,看到房子里没有人,就说是空房子。其实杯子里虽然没东西,房子里虽然没有人,但还有空气存在。当然,在世间法的范围内,按照习惯,大家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把这种对空的理解用在佛法上,就会大错而特错。对佛法所说的空会误解,对佛法所说的有,也会误解。 佛法所说的有: 一叫假有,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万事万物,因为不能长存,只存在一定的时间,而且还不断变化,只是一个过程,必然消失,只是暂时存在的一个假相,所以叫假有。正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境,不能说假相不存在,但决定没有任何真实性。 二叫妙有,妙有的第一个意思,指能生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空性,它才是一种真实的有,因为它能产生万事万物,能住持万事万物;其本身,其产生、住持万法的功能作用等等,极其微妙,所以叫妙有; 妙有的第二个意思,它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虽然有生有灭,但生生不已,无有穷尽,不会因为生而增加,也不会因为灭而减少。如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从无始劫来,虽有无量众生已经成佛,众生界并不因此而减少,佛界也并不因此而增加。正如能量守恒,物质不灭一样,十分微妙。从万事万物本是空性的显现,本是空性的部分功能的角度来看,空性所生的万事万物,也是妙有。妙有的第三个意思,指无漏有为法。空性所生、所显的一切法,可分为三种,即有漏有为法、无漏有为法和无漏无为法。前二种是所生法,后一种是所显法。无漏有为法又有两种。一是第八识空性如来藏本具的有为功能,虽然众生“日用而不知”,但却时时、处处、事事都在分明显露,它才是众生身、口、意一切善、恶、无记业行的基础和支持者,若没有它的微妙作用,众生便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二是诸佛菩萨及修行者的清净业行。从最常见的念佛,到诸佛菩萨的神通智慧,都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作用。如一生作恶多端之人,临终前得遇善知识讲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忏悔业障,相信这个法门,并发心愿意到那里去生活修行,于阿弥陀佛名号,口中或心中能够十念乃至只有一念,便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花开见佛悟无生,三不退毕竟成佛。此类妙行,非世间之有为法,乃出世间之有为法,亦属妙有。不论有漏有为法还是无漏有为法,皆是有为法;既是有为法,便一定生灭不停,亦是如梦如幻。一切世间、出世间有为之法的相是存在的,但只是有生有灭、变化不停的假相,“有”的存在是物质或精神暂时的聚合,当这种暂时的聚合分散时,“有”的假相就不见了,就成了所谓的“无”,然而在这个时候,“无”其实并不等于原来的“有”的完全消灭,只是又成了另外一种假相。如水被分解,原来的水不见了,变成了氢气和氧气;原来的众生相不见了,通过修行,已经变成了佛相。佛法不是医学,但不离医学,而超越医学;佛法不是科学,但不离科学,而超越科学。佛法与各门学科的关系都如此,所以佛法不是世间法,但不离世间法,而超越世间法。世间的一切法,只是现象,而佛法,正是要为众生揭示一切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是对现象和本质及其微妙关系的体证,是对一切现象中最根本的生命现象的最深广、最真实的表述,是使一切生命能够彻底解放,并发挥其最大潜能的方法,即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方法。 佛:佛是觉义,有觉悟、觉者、觉行圆满三义。觉悟:觉悟就是觉醒,真正从人生的大梦中彻底醒过来。正如梦中人认为梦境一切真实,醒来才知道梦境都是虚假一样,真醒悟的人,就知道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其实都只是假相,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实在性,都不能永久存在,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种过程,只是一个名字;而名字,也还是一个假相,只是暂时使用的一个符号。但是,所有未醒的人都妄想抓住那些根本抓不住的假相,都在做白日梦,都在梦里生活。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觉者:就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觉者有种种不同的层次,最初的层次是证得真见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萨,彻底圆满觉悟了的众生,就改名叫佛。觉行圆满:觉也是智慧之义,圆满的智慧,即佛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其包括阿罗汉、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萨的道种智。行指修行,主要指福德和智慧两方面,菩萨修行的法门主要是六波罗蜜,简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其前五度,是修福德,修最后一度,是修智慧。但六度的前五度,也是有般若贯穿的。般若,特指成佛的智慧。佛的另外一个名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其中阿:无。耨多罗:上。三:正。藐:等。菩提:觉。三菩提:正觉,即正确的觉悟、正确的智慧,指小乘的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即解脱的智慧。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 ,即菩萨的觉悟与智慧,其觉悟当与佛的觉悟相等,只是还未圆满。菩萨的觉悟与智慧,即道种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即佛的觉悟,最高、最广、最深,无复其上者,故名无上,乃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即一切种智。  文章目录:     佛言慧语  佛与人生  初入佛门  关于佛咒  关于佛经  因缘果报  念佛感应          孝亲尊师  素食文化  爱护生命  戒淫养性  积德行善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