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女保镖:净空法师:谈戒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1:57

净空法师:戒律的现代化和本土化

 

持戒,戒,不仅仅是世尊为我们制订的这些戒条,戒条里面所规定有一部份是永久的,用我们现在话来说,超越时空,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空间限制。

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不受时间的限制。世尊在三千年前,现代外国人说是两千五百年前,我们中国典籍里面记载是三千多年前,不论是二千五百,是三千,总而言之,这个时代很久远了,那个时代跟随我们现在时代绝对不一样,佛制定的戒条,在那个时代适用,在现在这个时代还适用,这就叫超越时间。

戒条里面哪些?我们现在所讲的“根本戒”,这是决定超越时间,关于生活、仪轨、威仪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时间。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样,许许多多制度不相同,意识形态不一样,因此,那个时代成为历史,过去了。可是我们要懂得它的精神,不违背戒律的精神,想想现在应该怎么作法,这是讲时间上的问题。

空间呢,世尊当年教学游化是在印度,古时侯的印度,那时侯交通不便,世尊没到中国来,他的学生们也没到新边坡来,而且,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思想信仰也不相同,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

根本戒,无论是在哪一个地区,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无论信仰什么宗教,大家都认同,那这就超越空间。不杀生,不偷盗,无论哪个宗教都有这个戒条,这超越了。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没有人说杀生是可以的,偷盗是可以的,没有。所以,根本戒,佛法里面根本戒是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饮酒对于时空还不行,佛制订的根本戒是四条,确确实实超越时空,我们一定要遵守,不饮酒这条戒,佛说的很清楚,遮戒,其余四条戒,性戒,换句话说,无论你受不受戒,无论你懂不懂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说是我没有受过戒,我没在犯罪了,没有那个道理,你没有受过戒,犯了还是犯罪。但是不饮酒这一条,你要没有受过戒,不犯罪。

佛为什么制订这一条戒,酒能乱性,酒醉了以后,就干些杀人、偷盗,就干这些事情,所以,叫你不饮酒,是保持你的头脑清楚,不至于迷惑,不至于犯罪,是这个意思。酒属于防范你犯罪,饮酒本身没有罪过,是防止你犯罪的,所以,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这算是大戒,虽不是根本,它算是大戒,这属于戒条。

除戒条之外,持戒是广义的,不是狭意的,这是讲诸佛菩萨生活规范,生活的典范,他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典范,在他们生活当中流露出来非常自然,我们要学他,要学习,在广义,佛所有一切经教,我们都要遵守,都要学习,这是持戒,这个戒,就是佛祖的教诫,他所教导我们的这一些训诲,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

所以戒律的范围就大了,在佛门里面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一类“律仪戒”,这就是佛所制订,有明文规订,律仪,明文规定,包括我们现在世间,所有一切的法律,所有一切的规约,它都是有文字记载,这就属于律仪。

每一个国家地区,每一个时代不同,这是我们讲到佛法,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佛法才能常住世间,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不懂得现代化,它一定在印度那个地区,早已经就变成历史,怎么能传得下来?能够传下来是超越时空,超越时空一定要适合各地区的现代化跟本土化,除了根本戒之外,所有的戒律也要现代化,也要本土化。像中国唐朝时侯,百丈大师所立的清规,那个清规就是古时侯戒律的中国化,那时侯唐朝唐化了。

我们今天讲的现代化,本土化,戒律的现代化,本土化,现在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人文生活也受了影响,也跟着起变化,所以诸位知道,法律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修订就是时代不一样,隔了几年,那些法律现在不适用了,所以不断的修订不断的现代化,不断的适合于地方化,我们地方大家在生活这个地区便利,所以,法令规章时时在修改,有些法律,一年修改两三次,甚至于连宪法每隔几年要重新检讨一次,修订条文,都是这个道理。

“除律仪”这一部分之外,佛还给我们讲,“摄善法戒”,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可是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我们今天讲与社会安定繁荣,与世界和平幸福有关系的,虽然佛经里没有说,世间法律明文也没有说,也没有规定我们要做的,我们应当要做,这是摄善法戒,知道这是善事,没教我们做,我们也要做。

还有一类的,“饶益有情戒”,因为“摄善法戒”里面有自利利他,饶益有情戒,对一切众生有好处,可能对自己没有好处,要不要做?要做,舍已为人。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懂得,是以一切众生福利在我们个人幸福之上,这叫慈悲心,这是菩萨心,菩萨能够舍已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饶益有情。

由此可知,持戒的范围非常之广,我们通常用现化的话来解释持戒,我常说“守法”,这个大家好懂,持戒不好懂,还需要解释,用守法,诸位概念比较更清晰。遵守佛的教法,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的规约,我们到人家里,也有人家的礼节,也有人家的家法;到一个道场,一个道场也有它的规矩,,一定要遵守。我们能守法,才能得到大众的欢迎,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到一个地区,一定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法律,要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我们在这个地方言行举止不要触犯,不懂要常常问,所谓是入境要随俗。

这是持戒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我们这条才能做得如法,如理如法,我们一般人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样才做到圆满。

 
 

 ●关于戒律的小故事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天人送供养

 

「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但是戒律不严,他以为窥基大师对于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谈话过了中午,也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时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冒一身冷汗,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小看了别人,高抬了自己。

我们读《华严经》,知道真的入华严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持戒比道宣律师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窥基大师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两者不一样!窥基大师可以和光同尘,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戒行圆满了。道宣律师虽然持戒精严,还小看别人,还要做出样子来感动人,还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不清净。所以,不是道宣律师感化窥基大师,而是窥基大师感化了道宣律师。(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15-13-50)

 

方便妄语,为救众生

 

众生想造恶,造恶要有缘,我们把恶缘断掉,恶就造不成了。经典上有一则小故事,有一个持戒精严的学人,在路上遇到一个猎人在追一只兔子,走到三叉路口,兔子跑了,猎人没看见。持戒的人刚好在这个地方,猎人问他:「兔子跑到哪里去了?」持戒的人故意指错方向,打了个方便妄语,救了兔子一命,也救了猎人免造杀生之业。这是开缘而非打妄语,因为他的存心是善,这就是「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许多的人与事,若发现有错误,应当以智慧予以提醒,使其恶事不能成就,这是一桩好事、善事。(节录自《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4-9-04)

 

海关受阻

 

「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守礼,我们一切如法,决不做犯法的事情。有些人非常热心弘法利生,却违背法律,钻法律漏洞,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佛弟子要为世间人做好榜样、好典型,我们要是做犯法的事情,如何能教人不犯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如果此地的法令规章,限制弘法利生,我们还是要遵从,然后慢慢的等待时节因缘之成熟。

马来西亚的同修们找了我很多次,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在进入马来西亚时,在海关被拦住了,他们叫我回去。听说那个时期,马来西亚跟新加坡闹得很不愉快,所以我们从新加坡进不了马来西亚。因此,一定要守法,等待时节因缘,给大众一个很好的观感,绝不破坏地方秩序,不破坏地方规矩。(节录自「马来西亚欢送晚宴开示」21-88)

  

一条命救活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值得!

 

讲到偷盗戒。永明延寿禅师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在税务司管出纳,他常常把国家税收的钱偷偷拿去放生。以后被人发现,他老实回答,没有一句妄语。这是要杀头的,他也不逃避,愿意接受刑罚。绑到法场去执行死刑时,皇帝吩咐监斩官,「如果他的态度很从容,不惊慌,就把他带回来见我。如果他很恐惧,杀掉算了。」结果永明延寿大师到法场,态度从容,很欢喜。监斩官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他说:「我一条命救活了千千万万的生命,值得!」监斩官就报告皇帝,皇帝召见他。后来皇帝问他的志愿,他愿意出家。皇帝成就他出家,并做他的护法。因此,偷盗不是为自己,是为救护一切众生,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众生的生命,发的是菩萨心,这属于开缘。如果偷盗是为了利益自己,这是大罪。所以,仔细观察佛家的戒条,确实是合情合理合法,非常完善。(节录自《十善业道经》19-14-142)

 

酒这一条戒,开缘很多

 

1 佛家在戒律里面戒酒,五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种本身就是罪,饮酒本身没有罪,为什么要把它定为重戒?酒醉之后乱性,会犯前面四种罪。所以,酒这条戒是防预(防范、预防)的性质,它本身没有罪,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2 我们平时在做菜里面用料酒,这个没关系。这个料酒,你就想到,它不会醉。佛家制定这些法,通情达理,尤其是酒这一条戒,开缘很多。“开缘”就是开戒,不是犯戒,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饮酒。

3 《戒经》里面讲,人到了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差,血液循环缓慢,每一餐饭都可以饮一杯酒。为什么?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中药里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统统都许可用。 

4 戒律有开、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现在有很多人持戒,对于这些小小戒持得很严,重要的戒就马虎了,这个错误,完全搞错了!所以,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细去辨别,人就会死在戒条之下,那就什么都行不通了!

 

饮酒三百杯

 

1 往年,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讲《礼记》。讲到《礼记》,当然会提到《礼记》注解的人。注解的人是郑玄,郑玄就是郑康成。中国人常讲饮酒三百杯,“三百杯”这个典故,就是从郑康成这儿来的。

2 郑康成是汉朝大儒,这个人聪明绝顶。他的老师马融很有学问,官也做得很大,可是他的嫉妒心很重,怕学生将来的成就超过他。郑康成在他那儿三年,他教的东西,郑康成完全学去了。老师知道这个学生将来一定超越自己,心里不服,就想办法陷害他。

3 郑康成拜别老师回家的时候,老师带着几十个学生到十里长亭去送行。送行的时候,老师叫每一个学生敬郑康成三杯酒,目的是要把他灌醉,在他回家途中,好派人把他杀掉。哪里晓得,他三百杯酒喝下之后,小小礼节都不失。

4 郑康成很聪明,他走了没多远就改道,抄小路跑掉了。“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他这儿来的。李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就不会有‘不饮酒’这条戒了。” 

 

他们的心地,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一尘不染

 

1 很多人喝酒吃肉时,会用“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为自己找借口。他们不知道,这种话是佛菩萨应化在六道里,特殊状况之下教人开悟的。

2 对于一个持斋、持戒很严的学佛人,如果他非常执着,分别心很重,菩萨就用这个示现,让他知道,纵然他持斋、持戒很严肃,如果他不肯放下贪嗔痴慢,也是没用处。

3 像大家都熟知的济公长老、金山活佛,他们就是专门对付这种人的。他们心里真有佛,什么忌讳都没有,所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4 他们确实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对立,没有执着。没有执着就是阿罗汉,没有分别就是菩萨;你还有执着,戒持得再好,斋持得再好,你都比不上他。

5 所以他们的示现,是帮你开窍,不是叫你不持斋,不是叫你破戒,不是的,他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提醒你,你要更重视实质的修行。

6 像济公长老、金山活佛这些大修行人,他不拘形迹、不拘小节,我们一般持戒的人,学戒律的人都说他是佛门败类,破坏佛教形象,哪里知道人家是圣人!

7 凡圣境界确实不相同,人家境界比我们高,持戒比我们清净,我们看不出来。形迹上他不持戒,心地上他清净,我们怎么能知道?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他?

8 人家形迹上不持戒,心地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一尘不染!我们戒律很严格,严持戒律,实际上处处都染着,这怎么能跟别人相比?如果你要轻视别人,瞧不起人,那是你自己在造罪业,这个道理谁懂?

 

这个老和尚很有智慧

 

1 我有一个老朋友,抗战期间,他和同事一共三个人在南京从事地下工作。有一天,他们被日本宪兵发现了,就追捕他们。他们逃到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附近的一间寺庙,那个寺庙正好在做法会,他们三个人就跑进去求老和尚救他们。 

2 这个老和尚很有智慧,马上叫他们剃头,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块儿念佛。日本宪兵队追来之后,到处找也找不到,看到的都是光头,都是和尚。日本人对佛教很尊重,对佛教不为难,所以他们三个人躲过了这一劫。

3 抗战胜利之后,他们念念不忘老和尚的救命之恩,就设了一个丰盛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老和尚来了之后,他们这才想起和尚是吃素的,桌上鸡鸭鱼肉搞了一大堆,这怎么得了!没想到,这个老和尚真是了不起,居然坐下来,什么也不问,就举起酒杯,跟大家欢欢喜喜地在一块儿吃。

4 老和尚是不是破戒了?不是的,这是开缘。戒有开、遮、持、犯,这叫开缘,这叫开戒,不叫破戒。老和尚让这些众生生欢喜心,让这些人赞叹佛法,那个功德多大!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所以你要懂得,学佛一定要有智慧,不能死在戒条里头。

 

五百商主

 

1 戒律都有开缘,杀生的戒也有开缘,这是佛在佛经里面说的。

2 佛在经上举出一个例子。有一个出家的修行人,他要远行,他跟着一个贸易团体,搭他们的船渡大海。

3 这个船上有五百商主,经上讲“商主”,那就是现在人讲的贸易团体的团员。这些商人带的财物很多,其中有一个人起了一个恶念,他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独吞这些财物。

4 这个修行人有“他心通”,那个坏人一起这个恶念,他就马上晓得了。修行人晓得这个人是利令智昏,不能劝他;要是劝他,他知道秘密被泄漏,他会杀人灭口。

5 怎么办?修行人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于是趁那个人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他杀了,这是开了杀戒。可是,你要晓得,这是开缘。出家人这么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所有人的利益,所以这是开缘。

6 杀死这个坏人,你要晓得,出家人统统都救了其余这些人不至于被害,财物没有损失;如果这个坏人的阴谋得逞,其他的同伴被杀,财物被侵占,他是既犯杀戒又犯盗戒,果报在阿鼻地狱。

7 这个坏人现在被杀了,他不堕阿鼻地狱;换句话说,出家人是把他从阿鼻地狱救了出来。杀一个人,其他的人因而得救,这叫开缘。你知道了事实真相,你就一定要开缘,不开缘你就犯戒。

8 除非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一定要救众生,统统都要救。佛法是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板的。所以一定要懂得,开缘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利益自己。

 

别人破不破戒,与我不相干

 

1 戒律是生活规范,佛法戒律之好,跟世间所订的规矩不相同!世间订的公约是要叫大家遵守,佛法戒律是叫我们自己遵守,不管别人,妙就妙在此地。

2 戒是叫我自己守的,不是叫别人守的,所以真正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见他人过,自己的心就清净、平等。如果见他人过,这个人不守规矩,那个人不守规矩,自己的心就不清净、不平等了。

3 换句话说,别人不守戒,别人不守规矩,你把它放在心上,是把自己的清净心破坏,把自己修行的功夫破坏,这就很难成就。

4 佛制定戒律的精神,是叫我自己守,不是叫别人守。别人破不破戒,与我不相干,一点都不影响我,我自己自性清净、平等、慈悲。所以,真正持戒的人快乐,为什么?不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