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墨和安久小说阅读:法律博客法官的民事审判思维----对侵权赔偿案件的审判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56:47
法官的民事审判思维----对侵权赔偿案件的审判思维(二)

(承接前文)

二、怎么审?

在讨论“怎么审”之前,先回顾、理解以下几个概念。

侵权责任以过错归责为主,包含“无过错归责”。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致害行为是侵权行为。属于侵权行为的,其过错取值为1。按“过错归责”原则担责的侵权行为,其过错取值1,一般是(由原告)对“行为存在过错”进行举证证明;按“无过错归责”担责的侵权行为,其过错取值1,一般是“依法推定”,并允许(被告)对其行为不存在过错进行证明。

依法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行为,如严格的执法行为,其预期产生“致害结果”,是对违法、犯罪的惩治,不属侵权行为,其过错取值当然为0。反过来讲,过错取值为0的行为,不

构成侵权,不属侵权行为,不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份额,就是过错的大、小。可见,在关于侵权责任的书籍中通常所说的“过错大小”,其内容包含了两个要素,一是过错取值为1的侵权行为;二是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份额。

通过对上述基本概念的回顾、理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讨论并回答“怎么审”的问题:1,明确待查事实范围;2,正确适用举证责任规则;3,依法分配举证责任;4,依法查明并确认事实。

.

(一)明确待查事实范围。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针对赔偿诉求,其待查事实范围,其实就是必要的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对律师而言,是待证事实;对法官而言,是待查事实。其必要的诉讼证明对象,也就是四项:1,行为;2,结果;3,关联;4,过错。

1,行为:通过对致害行为的举证证明,确定权利、义务主体、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结果:通过对损害结果的举证证明,固定具体的诉讼请求,充实权利、义务内容。

3,关联:通过对关联程度的举证证明,或者依法推定+反推定证明,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关联程度份额的大小。

4,过错:通过对过错取值的举证证明,或者依法推定+反推定证明,决定过错责任的有、无,决定行为构成或者不构成侵权的性质,决定承担或者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后果。

.

(二)正确适用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关于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在《民诉法》第64条中,已有基本的规定;最高法在关于适用民诉法的《若干意见》第71条~76条中,对其进行了细化的规定,又在《证据规定》第第1条~条7条中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综合上述规定,可分为三类:

一是一般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规则;

二是特殊规则,即“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三是补充规则,即“举证责任司法裁量”规则。

上述三种规则,在同侵权赔偿诉讼案件中,可独立适用,也有可并用的情形,还有结合《证据规定》第17条、第75条等条款共同发挥效用的情形。

依照《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举证不能或者不举证时,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因此,对举证规则的正确适用,将直接影响当事人在诉讼中组织证据的难度和对败诉风险的承担。也就是说,当事人对诉讼胜诉与败诉后果的承担,实质上就是对其举证责任的承担。故正确的适用举证规则,是解决“怎么审”的重要环节,更是公平、公正审判案件的保证。

正确地适用规则,还应当把握三种规则之间,是互为补充、协调、完善的关系,把握这种具特色但不是排斥的关系。例如:

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第一号案由“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就是一般侵权案由,但是,与该案由对应适用的法律,范围广,条款多,如何正确地适用法律较难把握。在审此类案件时,适用一般规则是前提,但不排除有可适用特殊规则、甚至适用补充规则的情形。其中《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至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该规定就包含有先行推定被告(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存在未尽至安全保障义务之过错的立法原意;但按一般诉讼思维,该被告有权提供证据(包括限制安全保障义务具体内容的依据和已经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行为不存在过错以推翻推定,免除侵权责任;或者提供证据证明有第三者的侵权责任,以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这一证明过程,其实质就是特殊规则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建议:最高法应当针对《侵权责任法》尽快地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进行补充、细化,应当尽可能地细化适用不同法条的新的四级案由,直至完全取代这么个难以捉摸、难以把握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

.

(三)依法分配举证责任。

按举证规则,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且不可转移。而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则可根据当事人之间举证进展,在双方之间相互转移。

作为法官,分配举证责任必须严格地依照法律的具体规定进行。

在一般侵权赔偿案件中,应当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规则分配责任。该规则是普遍适用的通用规则、基础规则,也是最基本的规则。也就是说,在一般侵权赔偿诉讼中,应当明确由原告承担对“行为、结果、关联、过错”的举证责任。

在特殊侵权赔偿案件中,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规定了具体的举证责任,应当对应地适用该法条规定的特殊规则,即“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分配举证责任。

特别提醒的是:对特殊规则的适用,必须要与具体的实体法法条相对应适用,离开了具体的实体法法条的规定,就只能适用一般规则。

当然,因三种规则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故在特殊侵权赔偿案件中,对法应当适用特殊规则部分之外的证明责任,仍然应当适用一般规则;反之,一般侵权赔偿纠纷中,在适用一般规则的同时,有符合法定的特殊情形的,也应当适用特殊规则。

关于补充规则,则是指按《证据规定》第7条关于“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规定,由法官对举证责任作出的司法裁量。本规则不常用,戒滥用,宜慎用。

.

(四)依法查明并认定事实。

本节紧扣前三节,正确适用举证规则和依法分配举证责任,将“必要的待查事实范围”中的四项事实,即侵权行为、结果、关联、过错,利用庭审程序中的“法庭调查程序”,组织举证、质证,逐一地转化为已查明的事实;结合对庭审调查中的质、辩判断,运用《证据规定》第五节关于对证据的审核认定的原则和规则,对已查明的四项事实,逐一作出肯、否式的认定。

.

三、判什么?

…………(待续)

    

作者:[邵光东] 分类:[法理] 时间:[16:31:38] | 评论(0)   法官的民事审判思维 2011-01-17   法官的民事审判思维----对侵权赔偿案件的审判思维

作为审判思维,应当思考的问题有四个,即:审什么?怎么审?判什么?怎么判?

一、审什么?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构成侵权赔偿关系的四要素,就是必须审查的对象,即: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过错,同时,还应当掌握此四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达公式,从形式到内容上解决“审什么”的问题。

(一)行为----是成就“侵权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的侵权行为,特指造成损害结果的致害行为。证明有致害行为的存在,是确定侵权责任主体和受害权利主体之间的侵权赔偿关系、成就“侵权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

致害行为,有一般致害行为与特殊致害行为之分;致害行为可能是违法行为,也可能是合法行为。

一般致害行为,是指按一般归责原则确定侵权赔偿责任的行为。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等;

特殊致害行为,是指依照具体法律条款的规定,适用特殊归责原则或者特殊主体,确定侵权赔偿责任的行为。如:产品质量损害赔偿纠纷、环境污染侵权纠纷、雇员受害赔偿纠纷、紧急避险损害赔偿纠纷等等。

在通常情形下,致害行为是违法或者违规的行为、是过错行为,但在特定情形中,致害行为可能不违法、也无过错。

.

(二)结果----是支持并固定诉讼请求额多、少的基础和根据。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的损害结果,特指能作为诉讼请求标的的结果,是支持并固定诉讼请求额多、少的事实基础和根据。

直接的损害结果,包括人身损害结果与财产损害结果。在通常情形下,不能直接作为诉讼标的,如:肢体伤残,是不能直接请求赔偿肢体的,只能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标准,量化成具体的金钱数额,该金钱数额,才能作为赔偿诉讼的请求标的。也就是说,作为侵权赔偿诉讼请求标的的损害结果,只能是对应直接损害结果,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的标准,通过计算、转换而来的具体的金钱价值。当然,对财产损害,也不排除可修复、可原物返还的情形。

.

(三)因果关系----是确定关联份额大、小的根据。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致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程度,具有相对性,通常用一因一果的“完全责任”,或者多因一果的“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来表达,也可用百分比来表示,分别对应100%、90~60%、50%、40~20%、10%等等;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百分比,是确定关联份额大、小的根据。

在一般侵权赔偿诉讼中,对因果关系的证明,应当按《民诉法》第64条、《证据规定》第1条、第2条的规定,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如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纠纷中,原告提供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车辆检测鉴定书》、《尸体检验鉴定书》等证据,就包含有对因果关系关联程度加以证明的证明目的。

在特殊侵权赔偿诉讼中,适用的是按具体法条规定的归责原则和举证责任分配规则,而不是简单地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如《侵权责任法》第69条规定:“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法条直接免除了承受损害结果的受害人对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并直接推定了100%的因果关联、无须再举证证明。又如该法第72条规定:“占有或者使用易燃……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占有人或者使用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愧为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重大过失的,可以减轻占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责任。”该法条在直接推定因果关联程度为100%的同时,也允许侵权责任方以免除责任或者减少责任份额为证明目的进行举证,也就是在对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上,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关于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理解,可用望文生义的方式,分三个层次直接理解:

一是“过错责任推定”,包括对关联程度份额的推定和过错取值的推定。也就是依据具体法条的规定,先行推定被告(致害行为责任主体)的关联程度份额为100%、过错取值为1,免除原告相应的举证责任;

二是“举证规则倒置”,也就是对“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进行倒置,实行“原告主张、被告举证”的特殊规则;

三是“证明方向倒置”,也就是在举证规则倒置后,按被告应诉的心理动态,对“以肯定责任为目的进行的顺向证明方向”进行倒置,即在“过错责任推定”的同时,允许被告“以否定责任为目的进行反向证明”。即:被告应诉的举证目的和心理动态,不是为了证明存在过错,而是为了证明不存在过错;不是为了肯定自己的责任份额,而是为了否定自己的责任份额。基于此心态,法律在推定被告责任的同时,也允许其从反方向举证加以证明的方式推翻推定。这种举证证明的心态和方向,相对于原告举证的一般情形是倒置的。

.

(四)过错----是决定赔偿责任有、无的决定性因素。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的过错,是指致害行为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价值取向,具有绝对性、决定性。过错取值范围是1、0,不同的取值,决定赔偿责任的有、无。

致害行为,可能是有过错的行为,一般也是违法行为,如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致害行为;也可能是无过错的行为、不违法的行为,如高度危险作业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致害行为等。

过错取值,是法律规范侵权责任的价值取向。当按法律规定构成侵权时,过错取值为1,表示行为主体对该致害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过错赔偿责任和无过错赔偿责任。

当按法律规定不构成侵权时,过错取值为0,表示该致害行为主体对该行为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可见:过错取值“1、0”,不属于数理取值范畴,仅表示法律规定的价值取向,决定赔偿责任的“有、无”。其取值的根据和方式问题,分两种情形:

一是在一般侵权赔偿诉讼中,由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告(受害人权利主体)提供证据,证明致害行为违法、违规,具有过错性,依法应当取值为1。如: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原告提供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就有证明致害行为有过错,即过错取值应当为1的证明效力。

二是在特殊侵权赔偿诉讼中,依照具体法条的规定,先行推定致害行为有过错,即推定其过错值为1,免除原告(受害人权利主体)对致害行为过错性的证明责任,但允许被告举证推翻该推定。如按《侵权责任法》第72条关于“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愧为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关于“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就是可举证证明行为不存在过错、其过错取值应当为0。具体推定过程是:

首先依法“假定”致害行为存在过错,即过错取值为1;再依照具体法条的规定,允许被告(致害行为责任主体)按“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提供证据推翻该“假定”。当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推翻“假定”时,该“假定”就等效于“推定”;当被告提供的证据,符合法定条件足以推翻推定时,该推定就是不能成立的“假定”。如:

在“高度危险作业损害赔偿纠纷”中,被告能证明原告的损害是由其“自己故意造成的”;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被告证明了“不属于医疗事故”,被告就依法完成了对行为不存在过错的证明,其过错值应当为0,推定就成为不能成立的“假定”。

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对侵权赔偿责任中的“过错”的定义,在通常的侵权赔偿理论书籍中,过错是对“因果关联程度+过错取值”的统称;过错推定,也包含对因果关系的推定和对过错取值的推定,因而通常所说的“过错大、小”,指的是侵权赔偿责任的大小,也就是在有过错前提下的关联程度的大、小;或者说是在过错取值为1时的关联程度份额百分比的大、小。因为,过错本身只有“存在”与“不存在”之区别,其取值要么为1,要么为0;更明确地说,过错本身只区分有、无,不区分大、小。只有将因果关系与过错并称时,表达“过错大小”才有意义。

打一个夸张了的比方:

当法警执法枪毙罪犯时,其开枪行为,与罪犯死亡结果之间,直接的因果关联程度份额为100%;但因其开枪行为不构成侵权,其过错取值为0,依法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是擦枪走火致人受伤,则构成侵权,过错取值为1,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可见:因果关系,只确定关联份额的大、小,具有相对性;过错取值,才是决定赔偿责任的有、无的因素,具有绝对性和决定性。

.

(五)侵权赔偿责任的数理表达公式

基于前述观点,侵权赔偿责任四要素之间的关联,可用如下数理逻辑关系公式表达:

因致害行为产生的侵权赔偿责任=损害结果数额多、少×关联程度百分比大、小×过错取值1、0。 

其中:

1,致害行为,是成就侵权主体之间,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侵权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

2,损害结果,是对应直接损害结果,依照法定的范围、标准,通过计算、转换所确定的作为侵权赔偿诉讼请求标的额的损失数额,它是影响赔偿责任大、小的数额基础,但不等同于赔偿责任。可用“多、少”来表达。

3,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通常用“完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加以区分和表达,并分别对应百分比“100%、90~60%、50%、40~20%、10%”,表示“一因一果”,或者“多因一果”,是确定关联份额大、小的根据,具有相对性。

4,行为过错,过错取值范围是1、0,具有绝对性和决定性,决定赔偿责任的有、无。从数理表达公式可知,只有在过错取值为1时,追究侵权赔偿责任才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当过错取值为0时,赔偿值=0,也就是表示行为不构成侵权,不承担赔偿责任。

过错为什么用“取值”一词来表述呢?因过错值为1,包含须用证据证明的应当担责的“有过错”情形,也包含有依法推定担责的“无过错”情形。故而过错取值只表达法律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决定赔偿责任的有、无,而不同于纯数值的意义。 

将民事侵权赔偿责任中的过错,明确地细分为“因果关联程度份额百分比的大、小+过错赔偿责任取值的有、无”两个部分,是笔者的创意,在现有的理论书籍中尚无此先例。如有不当,欢迎批评、指正。

.

在侵权赔偿诉讼中,针对赔偿诉求,作为法官明白了该“审什么?”也就明确了驾驭庭审的目的、方向,提高庭审效率。如果是律师,了解了法官要审什么,也就是掌握了自己该证明什么。有的放矢,将有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二、怎么审?……

…………(待续)

    

作者:[邵光东] 分类:[法理] 时间:[16:32:16] | 评论(0)   侵权赔偿责任的数学表达式 2010-11-09   侵权赔偿责任的数学表达式

侵权赔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均由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1,行为,确定侵权关系,成就“侵权赔偿责任”的前提。

2,结果,确定损失数额,支持并固定诉讼请求额的多、少。

3,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程度百分比,决定责任的大、小。

4,行为的过错取值(1、0),决定责任的有、无。

.

.

上述四项之间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公式为:

侵权赔偿责任(前提)=损害结果数额(多、少)×关联程度百分比(大、小)×过错取值(1、0)。

.

.

在一般侵权诉讼中,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规则,由原告对四项的举证证明承担举证责任。

在特殊侵权诉讼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即:

原告只对前二项承担举证责任,在原告完成了对前两项的证明责任后,

首先依法推定关联程度为100%、推定行为过错值为1,免除原告的证明责任;

尔后,准许被告以否定该推定为目的进行举证;

如果被告对否定推定的证明举证不能,或者证据失权,则应当承担法律推定的不利后果

    

法律博客法官的民事审判思维----对侵权赔偿案件的审判思维 法律博客官的民事审判思维(点滴) 合同案件裁判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审判长吴庆宝法官培训讲稿) - 法律快车合同法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对当前民事审判难点的意见整理 法律思维及其对法治的意义|法律思维方式 民事审判的哲学之维 对离婚案件缺席审判的思考- 中国法院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民事审判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法律适用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当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对当前民事审判难点的意见整理- 黄晓峰律师 - 110法律咨询网 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中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案件的若干意见 | 我要找律师 对上帝审判的理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 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解答(2010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国法律博客博客圈 《婚姻案件审判的社会责任和审判技巧》研讨会发言纪要 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 公民旁听公开审判案件的规定 - 昌平法院网 姚艳霞:对红色高棉最后的审判 姚艳霞:对红色高棉最后的审判 当法官审判法官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马原副院长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