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佐能乎.神威雷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研究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25:54
      
  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胡锦涛同志的深刻论述,既是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历史的精辟概括,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指南。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不断推向新境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则。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经验证明,离开实践谈理论创新,就会犯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一定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全党同志庄严的历史使命。以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方式特点
  方法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思想理论的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而且特别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应情况,实用情况。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而黑格尔也认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是人们实现认识的途径与桥梁。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方式方法,汲取历史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未来进一步发展显得弥足珍贵。
  ——吸收集体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是思想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因此,进行理论创新必须认真倾听人民的呼声和总结实践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与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一个根本不同点,就是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而是马克思主义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创造力和首创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因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这要求我们善于抓住问题,摸索情况,掌握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做好调查研究,然后经过科学的提炼、概括和总结,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工作,这就为我们指出了进行调查研究的有效方法。
  ——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注重调查研究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来源。任何科学理论创新都有其必然性,都是对特定历史阶段伟大实践的创造性概括,都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准确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紧密联系这种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关键因素。列宁曾经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这就告诉人们,不能够正确把握时代旋律,就无法判断世界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就会沦为形式与空谈。所以科学地判断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推进理论创新对变化形式的回应,这对于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历史方位,进一步认识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思想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的。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要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来进行,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每一历史阶段的世情国情党情有什么新变化,同时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从而正确判断出国际形势的基本走向,判断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性质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勇于克服“左”右倾错误,敢于面对前进中的问题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基本方式。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在关于党的基本路线的论述中引人注目地指出,要“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段话重申了自十四大以来党章中的有关论述,既指出了有右反右、有“左”反“左”,同时又强调主要是防止“左”。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左”倾和右倾错误始终是困扰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幽灵,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敌人。党的历史上几次严重的“左”右倾错误的史实向世人昭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凝固化,违背客观规律,凭主观意志办事,最终会导致党内的“左”右倾错误,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出现家长制作风,个人专断,更加剧了党内的“左”右倾错误,会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偏离马克思主义轨道,使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因此,当前面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伟业,我们必须牢记党史上曾发生过的“左”右倾错误的深刻教训,增强党的凝聚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现实意义。
  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牢牢把握这些经验给我们留下的诸多深刻启示。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发现和纠正“左”倾和右倾错误,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制定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减少曲折和失误。
  
  三、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创新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有了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就有了最科学的最精细的最深刻的思想武器,就犹如拨云见日。新时期、新阶段把握党的思想理论的新走向,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动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产物和理论结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解放思想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建设性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它要求人们以批判的眼光敏锐地发现、改变或抛弃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等等;作为建设性思维,它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就是始终要与时俱进,永不僵化。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在我们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不同的。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仍然有许多未被认识或基本上未被认识的领域和规律,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我们仍然有待于继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跃进。这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解放思想,始终要使主观思想跟上客观现实的发展,使认识合乎实际。因此,解放思想应该成为我们思想的一种常态,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我们已有的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不是某一时期的特有任务。
  此外,应当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中使解放思想进入一个更新的境界,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根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主要应从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当前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高度警惕和防止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干扰,自觉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对真理不断加深认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思想解放、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坚持推动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还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项重要政治责任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二)扩充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永葆党的思想理论的旺盛活力、无穷魅力和巨大威力
  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首次确定了有关执政的七个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此中,执政资源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和执政环境六方面具有同等主要的地位。而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是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的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关于执政的思想、制度和心理的凝聚。它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心理等丰富内涵,核心是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文化资源是执政党执政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对实现执政使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要素。
  换句话说,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它的执政理念是否先进,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研究和利用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的程度。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包含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人才的、组织制度的资源等极为丰富的内容。当今时代,思想文化愈来愈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思想文化的巨大力量已经深刻地熔铸于执政党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之中。因此任何一个政党要想牢牢掌握政权,永葆党的思想建设的旺盛活力、无穷魅力和巨大威力,保持党的先进性,除了要拥有相当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作为几千年延续、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以及世界各国文明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任何人、任何党派、任何政治集团以及他们的思想、决策不可能不打上深刻的烙印。
  总之,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成果都是党执政思想文化资源的源泉。只有重视维护和发展好自己的执政思想文化资源,善于用党的先进文化教育和激励人民,通过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把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文化因素,高度凝聚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才能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产生高度的政治认同感,自觉地接受和拥护党的领导,才能扩充党执政的文化资源,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思想文化是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的一套赋予意义和秩序的意识、观念、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执政思想文化具有权威性、导向性和可变性,它对于构建和维系执政体系、引导和规范执政行为、塑造和发展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永葆党的思想建设的旺盛活力、无穷魅力和巨大威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适应政治生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新要求,改革完善党的思想理论的体制机制
  政治生态化的深层意蕴,在于以生态发展的理念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以促使政治体系内各要素间及政治体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和谐、协调、稳定地发展。政治生态化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巨型生态系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过程及其结果,往往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自然环境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一个政治群体,在它从事任何政治行为之前,都须首先考虑其行为对其他政治群体、社会群体、经济群体、文化群体的正负影响。这是该政治群体做出正确政治行为选择之关键,也是决定其政治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马克思不仅关注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相对关系的和谐,同时还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关系的和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直接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并且,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方案。所以,政治生态化也是马克思主要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在解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较为严重的政治生态危机过程中开启其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不断实现良性政治生态的历史过程。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它既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又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制度更具有规范性,稳定性,持久性等特征。制度安排得当与否,制度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文明的程度和政治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为我国未来政治发展设计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最终是为了实现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同市场经济与工业文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与体系,即它要求的是“建立符合民族现代化和国家工业化的更大的制度权威”。我国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比较低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我们一直在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但政治改革的进程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纵使有繁荣的经济,离开了政治现代化,经济改革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得稳定的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过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以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及所有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的协调性来衡量。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要保持政治现代化持续有序地进行,就必须有一种机制,把各种社会力量有机地组织起来。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政治程序的创造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它不仅是政治生活的中心,还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所以我们党就一定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研究探索开展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建立健全履行职能的各种制度和程序。邓小平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在制度的设计中坚持以下原则:制度的明确性和规范性,制度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制度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制度的责任性和监督性。目前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法制建设必须配套进行,具体来说就是搞好党民制度建设和党法关系建设,按照这种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法治则是表达了与人治根本对立的立场。强调依法治国以及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对立,是法治概念具有的鲜明的本质特征。法治强调人民主权和法律的统治,反对个人的专横独裁或者少数人的恣意妄为;它倚重法律治国的必要性和稳定性,着眼国家的长治久安,以法律防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悲剧的发生;它坚持法律的至高权威,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法治是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民主政治体制之中的治国方略。这里包含着两重意义:已有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也就是说,所谓法治,即良法与守法的结合。现代大部分国家都认同法治的重要,虽然他们产生法律、立法代表的方法不太相同。法治的好处在于能防止有特定的个人凌驾法律而伤害其他大多数人的利益。由此可见,法治,是以民主政治为前提和目标,以严格依法办事为理性原则,表现为良好的法律秩序,并包含着内在价值规定的法律精神的一种治国方略。
  当前,要适应政治生态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新要求,就要突出制度建设,努力建立思想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时,改革完善党的思想建设的体制机制,以政治生态协调发展为突破点,夯实思想建设基础;以制度化、法治化为依托点,激发思想建设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