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 茂兰:彝族的风俗习惯 - 杨麒润的小屋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xi...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32:34
 彝族的风俗习惯

作者: 杨麒润   发表于: 2010年11月01日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泛称为“夷”。他们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名字,意思都是“黑族”,因为彝族都崇尚黑色,他们的衣服大多都用黑布制成,彩布点缀。
    截止1990年,彝族的人口约为657.217万人,是一个人数较为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大多数居住在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但是在四川凉州彝族自治州所居住的彝族人民最为多,是我国最大的彝族人民居住区。
    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人民就已经在滇池、工都(今四川省西昌东南方)两个地方繁衍生息了,后来,羌人南下,和当地的许多土著部落不断的联合、融合。羌人主要从甘肃、宁夏、青海一带南下,也是一路与这些地方的部落融合,其中还有商人。东汉时候、魏国、晋朝、南北朝时的“夷”、“缥”,唐、宋时期的“乌蛮”,元、明时期的“罗罗”、“保罗”等,都是当时对西南方位的彝族先民的称呼。
    八堡乡的中箐,处于大方县与毕节县的两县交界地,居住的彝族人比较多,他们都过传统彝族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八堡乡的节日盛典,定在农历十月初一。在这一天,彝族的同胞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望,穿上具有彝族服饰特色的节日盛装,聚集在专门欢度新年的宽阔场地上,举行起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
    毗邻四乡八寨的彝族同胞和其他兄弟民族也纷纷赶来分享节日的欢乐。
    县、乡党政也派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代表也前来庆贺;一些做买卖的人也来摆摊设点,销售物品,观看热闹。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彝族男女青年们,是在这盛大节日欢庆活动和社交场合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一般都会整齐划一地跳起“牵手龙门”这段舞蹈。这段舞蹈彝语叫作“拉瓦噜谷堵”,具有彝族崇拜龙虎图腾的文化内涵,别具特色,在寓悦隅择配,谈情说爱于跳舞、对歌、赛马、摔跤等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
中老年人则在沸腾的人群中聚首谈古论今,聊说家常,自得其乐。整个场面壮观动人,既有古朴遗风的氛围,又有现代文明的气息。晚上,重情好客的彝家主人,"盛陈酒撰",邀请客人,"以趁盛节"聚餐欢乐。席间,主人夹着肥笃笃的“砣砣肉”,端着大碗的水花酒,殷情劝请客人享用。宾主谦让,以歌对答,灌酒敬肉,互相祝福。夜深酒愈酣,漏尽情更浓。节日喜相逢的青年男女,在年饭用过之后,更趁良宵,各人与自己的对象畅叙衷曲。彝家男女老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直到第二天破晓才尽兴而归。
    火把节,是彝族“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一般农历六月最热的时候是火把节,也是与彝族年一样的,彝族最为重要的日子。
    明代诗人杨慎曾经写过“年年六月星回节”这样的诗句。据历史记载,火把节有“以火色占农”、“持火照田以祈年”、“携照田塍,云可避虫”等含意。
    在彝族民间还流传有一个神话故事——
    彝家从游牧转为农耕后,在定居的土地上垦荒并种上庄稼,获得很好的收成。天王恩体古兹知道后,就派天神斯热阿比下来收赋税。彝家认为庄稼是自己辛勤耕种出来的,并非天王恩赐的,天王没有理由收赋税,因此,拒不缴纳。彝家大力士阿提巴拉武艺高强,又将天神打败,天王恩体古兹收不到赋税,就放出大批人马(蝗虫螟蛾等),来吃庄稼。勇敢聪明的阿提巴拉又带领彝家砍来许多松枝柴草,点起火把,将这些人马烧死,保护了庄稼,从此,便有了火把节。每逢火把节到来,彝家都要高举火把游山,纪念远古时代的英雄。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大方彝族同胞的火把节。居住在响水乡青山一带的彝族同胞的火把节,是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节这一天,彝家男女穿着节日盛装,先在家中点燃事先准备好的麻秆、竹篙、桦树皮,或以旧布襄扎浇油而成的各种火把。同时拿出杜鹃老树皮,或柏树叶,抑或荞子等磨成的干粉装、挂在身上。而后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握粉末,只等带头人一声呼唤,各自便将粉末频频而有节奏地掷向火焰,使之爆发出阵阵粉火;同时结队出,健步如飞,绕屋三周,称为“驱瘟神”、“送魔鬼”,扫除黑暗,迎接光明,而后通过自家的田间地块去“驱魔鬼”,逐渐从田间走向小路,渐渐会合成人流,向青山头走去。一路乌嘘呐喊,山鸣谷应,十分热闹。黝黑的天空,繁星闪烁,人们集中走在几条主道之上,形成条条火龙,浮游于村野长空,山间密林,时隐时现,随着婉蜒崎岖的山路而迂回曲折,十分壮观。这样一阵绕山环行,声势浩大,真个是鸟兽闻声而逃遁,蝗虫瘟疫而匿迹。人们企盼这火把对山间林地之洗礼,赢得来年五谷丰收,百病消除,祥瑞永驻。
    这便是处在四川、贵州等地区的彝族的一些最为重要的节日,也是最为经典的风俗习惯,现在,我真的十分佩服彝族人,竟然能从那么久远的以前一直繁衍至今,他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进步的见证呀!
彝族的风俗习惯 - 杨麒润的小屋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xi... 复韵母儿歌 - - 一年(1)班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xi... 如何写课题结题报告 - - 希望小屋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 日志边框素材 - - 相亲相爱一家人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 把文章写具体的绝招 - - 笋芽儿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x... 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 - 一(4)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 一年级阅读短文练习 - - 小豆豆班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 如何指导孩子写作文 - - 童心轻扬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 挖井——哲理故事 - - 五年级一班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w.17... 感悟班主任--小学教师教育随笔 - - 温馨 - 三人行 中国最大的网络家校沟通平台 ww... 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学生写字不用教的流传缘由探索 - 风俗习惯 - 中国彝族网 - Powered by ... 走路如彩蝶飞舞 感受花腰彝族姑娘的温柔 - 风俗习惯 - 中国彝族网 - Powered ... 花腰彝族刺绣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风俗习惯 - 中国彝族网 - Powered by ... 花腰彝族刺绣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风俗习惯 - 中国彝族网 - Powered by ... 中国最大的网络教学平台 火把节不只是少数民族的节日 - 风俗习惯 - 中国彝族网 - Powered by Dis... 中国部分风俗习惯的由来 中国一些风俗习惯的由来 风俗习惯彝族 开放的网络平台 锵锵三人行的影评 中国一些风俗习惯的由来 [846则] 中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