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自行车怎么样:全方位教育:打造“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6:57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11-25来源:《21世纪校长》2009年第10期
供稿文/关翠贞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金二小学校长 
        全人教育理论原来是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创立的。自上世纪80年代之后,该理论逐渐得到香港、台湾及内地部分学校的认同。全人教育的倡导者认为: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还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经验、选择与合作。
        我以为,全人教育理论不仅包含着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从先秦以来多数哲学派别所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学生并非仅有一颗认知性的头脑,他们更有活跃思想、有敏感心灵、有丰富情感、有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性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体。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课堂适应性动物,更是一个有着全面社会生活动力的、可以跟现实进行多种交互作用的、趋向未来的主体。因此,作为一个小学校长,我的任务首先是要通过多重人文关怀,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校园环境,尽最大可能将学生曝露在全面发展的环境之中,从“环境本身”、“活动过程”和“课堂内外”三个相互联系的作用空间,打开学生通向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的大门。
        众所周知,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中最基础的元素,是营造氛围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身心的最直观的要素。多年以来,许多学校都在校园建筑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金二小学的校园不大,建筑也不特别雄伟,我们一直在如何激活这一教育元素方面冥思苦想。要知道孩子的学习生涯,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时间会在这同一个建筑中度过,而从7岁到12岁这段童年时代,却是对外部环境最有想象力和探索性的年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教师集体经过多次研究后决定,要把这个死的建筑激活,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我们所谓的激活建筑,主要有如下几个含义。首先,要让单一型的建筑反映出多种风貌。这样,虽然生活在一个空间,却能接触到不同的宇宙。其次,要让死板的建筑能活动起来,虽然砖瓦不能移动,但墙壁和装饰却可以改变。第三,要让死板的建筑富有情感,让它不但是一种避雨和上课的场所,更是孩子们感受世界多元化和变化性的场地。
        正是在这样思想引导下,我们对建筑的装修设计做了相当复杂的规划。首先,以各楼层为单位,设计了“五园”,让小小的建筑,能通向更多的心灵空间。在一楼,设计成孩子的家园。因为一层是最低年级的学生,对他们来讲,刚刚离开家庭,还不太习惯社会生活,所以,一楼安置成家是最恰当的一种设计。但是,我们的家不是真正的家,孩子毕竟已经开始了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最为重要,因此,家园主要着眼于小学生应具备十个好习惯,以图画和歌谣的形式呈现。图画生动易懂,歌谣朗朗上口,一年级的孩子耳熏目染,好习惯也就逐渐内化。在二层,我们设计成一个乐园。在保证了基本的生活习惯之后,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对孩子快乐心态的培养。随着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多数到达成年之后,就开始整日为生计奔波。许多情绪不太健康的人,在这种奔波中逐渐会被生活的挫折和失败所压倒。因此,自童年起,就培养孩子们幸福和快乐的情感,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于是,我们在二层装饰中丰富出许多孩子过往生活中快乐幸福的图片,让他们沐浴在快乐之中,让快乐成为孩子们生活的驿站,也成为他们脱离家庭过渡到学生这段时间中失落的补偿。在三层,享受了快乐的孩子们会回归劳动和创造。因此,三楼被打造成了艺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体验、良好艺术修养的人,同时,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于是,古往今来琴棋书画的演变历史、国际国内,伟大的艺术人文大师的事迹,成了第三层的主要空间标志。
        如果说前三层集中在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培养,那么第四层则回归到智力的提升。第四层被塑造成一个学园。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在这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创造。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许多孩子把自己当成了知识储存的硬盘。为了改变这个局面,“五园”的第五楼,被打造成才园。知识被用来创造,创造改变收件箱。这层楼上,孩子们能体验到他们的学长曾经获得过的诸多发明创造成果,这里有多项国家级的小发明,还有多项于家长会,这种家校合作的简单方式,并没有让家长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活动,图书漂流就是其中之一。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家中都有不少好书,但这些好书要么停留在家长的书柜之中,要么被孩子在没有引导的基础上随意阅读。在不同年龄上,如果阅读不恰当,造成的教育难题相当难于克服。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提议,让家长帮助孩子从自己家里挑选喜爱的好书,然后带到学校来,由学校负责印制图书漂流卡,贴在书的首页。为了体现书的来源,让孩子有自豪感,我们把书的主人称为岛主。岛主要在指定的位置写出“岛主留言”。留言中即要对自己这本图书进行介绍,也要给后面的读书人提出建议。在漂流卡上还设计了漂流岛岛主的留言,即看过此书的同学的读后感受。这个漂流活动,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极大兴趣,我们将漂流的图书全部摆放在走廊里,学生可以自由借阅。这次活动结束后,学校还评比了最受欢迎的图书和读书最多的同学。
        在图书漂流的基础上,我们还安排了一个设计新颖的跳蚤书市。在这个书市上,孩子们把从家里拿来的、自己看过的、有交流价值的图书,呈现在在大操场上,进行全校图书交换。孩子们第一次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仅凭书刊的指引,就开始了知识的畅游和人际交往。人与书,书与人如此神奇地有机结合,孩子们也得到了一次拓展交往的有效机会。
        两个有趣的读书活动,使我们发现,打通课堂内外、打通学校家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许多学生把交流活动的心得带回家与父母分享。他们不但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读后感,还跟父母讨论学校中的所见所闻。这一行动,也融洽了孩子和家国家专利!孩子们将从这里体验到,学习、创造和生活,其实是为了改变今天,为了走向一个更加富饶的明天。
        我们的“五园”,是力图将学校改变成一个通向多元宇宙、多种情感、多种世界的建筑构想。但是,这种构想的实现,还必须配合有变化才行。如果从一年级开始直到毕业,“五园”没有任何变化,永远是这样一系列展示,也无法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目的,更无法达到展示今日多变的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规定,每隔一年,“五园”环境必须有所改变,在不变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具体的装饰和体现着故事的墙壁必须变化。这才是真正符合当代教学法则的环境管理。
        2.0版活动管理让升旗加载习惯的升级除了课堂教学、环境抚育,如何强化学校中各种活动的价值,让活动承载起教育教学深厚理念,是我们的教学团队多年来所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将过去简单的活动从1.0版升级到2.0版,是改变当前活动走过场,不触及学生心灵,或作用局限在某个特定方面的一种好办法。因此,我们倡导一种多元的活动,多负载的活动。这就是2.0版的含义。
        以升旗仪式为例。这是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学校日常活动之一。许多学校都把这些日常活动作为一种形式,并没有深入挖掘活动中的教育元素。为了让这一活动承载更多的意义,我们进行了一番讨论,并于最后制定出一套升级措施。升旗当然是一种阐发和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如果形成惯例,就显得有些呆板,生硬。为此,我们决定让升旗不简单是个升旗,要让它跟对孩子的“习惯教育”相互联系。所谓“习惯教育”,是指我们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十个好习惯:上好课、写好字、唱好歌、健好体、扫好地、说好话、行好路等。针对这十个习惯,我们每周升旗之后,接下来都会做深度的讨论。我们要求孩子们对升旗活动,也做准备。比如在讨论“行好路”之前,孩子们就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从古罗马人在马路中间摆放石头到我们今天的斑马线,引经据典,做了生动的讲解,使学生明白了走人行道的好处。这样,爱国主义的升旗,跟个人如何做好公民、展示好公民行为联系在一起,丰富了孩子们的思想。同时,为了准备讨论,学生还培养出了搜集检索信息的能力。为了做好表达,他们还学习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
        我们在成功地进行了“习惯教育”与升旗接轨的基础上,又将升旗仪式与“我们身边的光荣”再度嫁接。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特色队:鼓号队、民乐队、田径队、舞蹈队、健美操队等。每周的升旗仪式,我们请来了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的特色队的同学和他们的教练,让他们担任升旗手,让他们来介绍自己在训练中的艰辛,由校领导为他们颁发奖状证书。这样的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跟自己为学校争光、为国家争光联系起来。在这个平台上,既让特色队的孩子们证实了自己,又让其他的孩子明白了任何荣誉都是需要付出才能得来的,都需要持之以恒精神的支持。
        课堂内外家庭参与的图书漂流和跳蚤书市全人教育,除了环境、活动,更多的当然是课堂教学。但是,课堂本身不是一个僵死的空间,新型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懂得将课堂内外相互统一,将课堂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