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爱情伤感电影:网络社会阅读路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02:53

   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发展的进程,也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路径和思想路径。

  自古言,书生不出屋,能知天下事。数千年来的天下,一直在缓慢地发展和延续着。历史传承的典籍著作足以让书生们通晓天下。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发展和社会进化的进程。世界正以质变的方式向前演进。书生们不出屋,同样能知天下事,但知事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西方谚语说,忘记过去,你会失去一只眼,但是,经典只能提供历史的维度;西方谚语又说,牢记过去,你会失去另一只眼,昨是今非的世界和海量涌现的信息,更需要擦亮我们的阅读路径。

  滥读是滥交的代名词

  如今,新书像保健品一样,一个新词就能新瓶装旧酒,策划加营销,渐成泛滥的畅销之势。如今一本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陈词包装成新知,重新赚取读者囊中银两的同时,重新包装的废弃物,正污染着我们的阅读环境,也使人们原本不算清晰的阅读路径更变得无所适从。信息越是海量倍增的时代,越需要阅读的路径感。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我们往深处觉察的参照系,王育琨先生说:“一个人所能够真正反复精读的书非常有限。一如在生命的途程中对我们示好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数不胜数,而真正能够成为知己的也就那么三五人。读书不可太滥。‘滥读’,常常是‘滥交’和思维懒惰的代名词。”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网上书店的出现,正在使社会阅读路径进一步细分化。阅读路径的细分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每一个人都在寻找有共同阅读路径和思想路径的人群,让世界变平的工具正迅速地使有着共同路径的人群集聚到一起,也清晰着每一个人的阅读路径。每周一的早晨,询问在线的朋友上周所读书目,成了我一周工作的开始。我会依次问十个人,每人三本,得到三十书,我会挑重复提到的书,从当当网购买阅读。这是我自己的阅读排行榜。给自己定制一个阅读排行榜,会使自己在海量的读物和信息面前有一个清晰的阅读路径。

  作者与读者的无边界

  当一个人的思想印成书的时候,已经损耗了思考过程中很多鲜活的东西。更有效率觉察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从阅读著者的出版物开始的。而是从他思想生长处开始的。即时通讯工具、博客让我们有机会与著者一起在一书出版前开始介入式阅读。认识王育琨先生之初,有一天看到他那篇后来发于《经理人》2006年第四期的《中国企业家:寻找自己的救赎》一文,当时在线上问王老师:“这篇好像是一本书的开篇?”,他的会心一笑,让我从此跟踪著者思维路径和这本书的成长。《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一书的阅读,不光得到了作者思考的成果,更得到了作者思考的路径。其实在一本书出版之前的这种参与性的阅读是一种阅读性思考,或者说,是一种思考性阅读。正在写《中国营销史》的财经畅销书《逃离外企》作者俞雷先生经常与我在MSN上分享写作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文字和不断得来的资料。更使我对《中国营销史》的阅读成了一种参与式的阅读。

  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尖锐但不带偏见的客观阅读。互联网时代已经给出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的思想路径是从客观的多维阅读路径开始的。作出独立判断需要左中右多个维度的参考系。当一种思想成为出版物时,无论著者如何强调客观性,一旦出版便成为一种固化的主观。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平面媒体信息容量的限制。博客的出现打破了作者与读者的边界,每一个溶入网络社会的人同时拥有了作者与读者的身份。草根博客的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本不新鲜,现实语境中的著书立说者往羞于与读者互动,只将纸质媒体上发表文章贴于博上增加阅读面而已,只看到读者对作者的反馈,看不到作者对读者的反馈。新近在搜狐开博的汪丁丁教授正在打破这一点。作者在提供阅读的同时,提供阅读反馈的反馈。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思想路径与阅读路径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正在让读者与作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作者是读者,读者是作者。

  阅读进入关键词时代

  GOOGLE和BAIDU等网络搜索引擎的出现,使很多读者进入了关键词阅读时代。传统的阅读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旧式私塾教育,先生会开出一份阅读书单,往往会成为一生的至宝。新式学历教育,学校会设置全套课程。而网络社会的阅读却是一种一种主动的过程。可以不知道一个思想,但不可不知道阅读的关键词。海量倍增的信息,逼着人们不断提高阅读速度,快速阅读的结果是:阅读的成果正以关键词的方式存储。当人们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思考时,关键词将正成为打开思想路径之门的钥匙。检索关键词,一个事件的左中右声音迅速以链接的方式呈现于我们面前。书山有路不是勤为径,而是以关键词为径。迅速获取所需信息的

  网络社会的阅读正沿着路径分享的方式演进。分享自己和他人的阅读路径过程中,其实是一种声音在穿透另一种声音,一种思想在净化另一种思想。思想穿透话语权的盔甲,正在成为主流。闪光的思想就是主流。

  原始出处:中国证券报 文/王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