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神韦鲁斯闪现q三杀:比较东西方文化,破解人类文明的密码(师生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1:41:30
作者:杨晓刚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9-6
本站发布时间:2011-9-6 21:40:46
阅读量:431次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抽屉TwitterFacebook

生: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是个大课题,很不好说呀?文化的概念都不好定义。
师:伦理就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关于人和人关系的问题。
生:这么说只要比较孔子和耶稣的伦理主张就可以破解人类文明的密码了?
师:西方文化是二元文化,两希文明是哺育西方文化的两个母乳。
生:那么说一个孔子要单挑耶稣和希腊理性文化了,压力好大呀。看来孔子真爷们,西方文化长着双乳,怎么看也是女性文明了。
师:只当笑谈吧。
生:《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讲:“你想人家怎么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难道有问题吗?这可是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被称为人类的黄金法则。是公认的人与人相处的伦理基准。另外迈克尔奥康纳还说:别人希望你怎么对他们,你就怎么对他们。这在西方被称为伦理道德的白金律。难道这也不对吗?您不会对“你想人家怎么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进行逻辑分析,最后理解成为“爱的索取”吧。
师:先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另外,我当然应该从话语的“所指”部分入手分析,不会从“能指”的内涵去吹毛求疵了。你先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好人?
生:对人好的人就是好人呗。善良就是“利他”,难道谁还会反对帮助别人吗?
师:如果一个人即不对人好,也不对人坏呢?比如一个老和尚在深山里与世无争,一辈专心修他的法,再比如一个新生的婴儿,他当然不会与人为善了,还给他人添麻烦,那么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生:不能这么问吧?“即不对人好,也不对人坏”那就是不好不坏的人呗。我尊重老和尚的,我当然也喜爱小孩子的。他们当然都是好人了,难道这里真的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涉及到语言的表达极限了?到底什么是好人和坏人呀?有点搞糊涂了。
师:“天下道二,仁与不仁”。世上只有好人和坏人,没有不好不坏的人。重要的是界定好人和坏人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文明共守的道德底线。当我问你什么是好人时,你应该正难则反,回答说“不是坏人的人,那就是好人”才对。
生:难道这也是孔子的意思?
师:对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不想受的伤害,那么也不应施加到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不故意害人”的人就是好人。
生:这到真的难倒耶稣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做人底线是“我不害人。”这个可以与孔子的主张PK了吧。
师:大致差不多。不过伦理是内在的自我要求,“不故意害人”,更为贴切,而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说,孩子虽然给人添麻烦,可也是可爱的,也是个好人,因为他给人添的麻烦不是故意的。准确点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比“我不害人”的道德底线还要底。据此衡量,监狱里的人也有好人,因为那里不只有冤的,还有过失犯罪的,这些人依孔子的标准都被认为是好人。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罪犯。《论语》记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以其子妻之。”与西方的黄金道德、白金道德标准比,基至与自由主义者的道德底线比孔子的仁与不仁的道德标准连铁都不是,应该算泥巴,是踩在人的脚下的。当然,这么讲的话,“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也就应称之为钻石律了。
生:那么也就是说孔子一定不反对自由主义了,他比自由主义还自由主义了。
师:不要偷换概念,孔子的学说是儒学,怎么会是自由主义呢?儒学是对自由主义的包纳,但绝不是自由主义本身。当然,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学的起点。儒家思想强调率性为人,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就做什么样子的人,不要扭曲自我。人格一定要独立。荀子曾对独立的学者做过定义:纷乱的世界里,有那么多不合理的事物,我看到了,我指出来了,如果大家认可了,那么,我与大家同乐;大家不认可我的主张,我也不会改变自我的,更不会去顺应政府的说法,或者顺应老百姓的想法。这才是儒者的一贯精神,也就是不屈服、不媚俗。这些当然也为自由主义者所主张。儒家所呈现的整体特征是恕道主义,也就是讲宽容的。儒家的伦理思想,起于无恶,达于至善,顶天立地,无所不包,当然也就无所不容。孔子的学生要孔子送自己一个字,好终生奉行。孔子对自己的思想,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华文明一言以弊之,恕。
生:胡适也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看来自由主义与儒家是殊途同归的。
师:要不怎么说胡适先生是自由主义的领袖,也是思想界的大师呢。但胡先生用的这个“忍”字,对人的要求就太高了。儒家思想讲的是宽容,不讲忍的。忍无可忍还怎么忍?再忍不就成忍者神龟了嘛。孔子主张的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在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人是有自卫权的,只要不过当就好。
生:那么为什么自由主义和儒家也会发生冲突呢?
师:自由主义不只和儒家思想发生冲突,在西方和耶稣也冲突。这与这种思想的文化特征有关。孔子的思想是有道德底线,没有道德上限的思想;耶稣的思想实际上与其它宗教思想一样,都是有道德上线的思想,也就是用固定的道德原则来引领人向善的,要求人必须做到什么样也可以的;自由主义是有道德底线,也有道德上限的思想,而且,上限就是底线,底线就是上限。这种思想没有容度。拒绝高尚,这是这种思想的最大问题。你自己拒绝高尚也就罢了,可你不应反对别人的追求呀。其实,到处发动攻击,且乱挥道德大棒的人恰恰是自由主义者。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厚责己,薄责人”,每个人都可以依造自身条件,订立自己的道德底线和道德目标。但只能用孔子的规定的道德底线来标准衡量世道,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的。比如,慈善捐款。那是要自愿的,不能强迫的。说到底,善,应该是自发的。这也就是“人行仁义,而非仁义行人”的思想,不能用道德框架去要求人,为仁由己,人家的世界观是人家自己的事。人家没害人,人家自己又心安,实在是没有必要去教训人,好为人师是恶习。
应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观世法,不应成为儒者之道。我个人认为,“行己有耻”才应算儒者的底线。真诚的作自己,你做成什么样子是你自己的事,但不管怎么说,也不应不要脸吧,人有羞耻之心才能上进吧。人是难免犯错误的,人非完人嘛。看人看大节,小德出入可也。知耻而后勇,有错就应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能做到“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也就是“不二过”。那是好了不起的事情了。圣人之所以为之圣,是因为他关照了所有人,而不是难为所有人。孔子当然不会,也不可能会反对人有高尚的追求,谁要是把“博施广济”当作人生信条他也不反对,只是他不大相信人的自我表白,更愿意相信人做出的事,谁要是做到了,听闻于耳,那他就会跑去学,但也是学于自身,而不会用以度世,连他的学生,他也不会用太高的标准来要求的,他所主张的是因材施教。好像他唯一看不上的事情是一个人没有上进心。他称这种人是“小人”。这好像也不应算歧视吧。
自由主义者的道德来源并不系统,漫无边际的,是基于学习读书中遇到自己所认可的知识,积习成性,所以也不好就某个人说什么,但他们整体呈现的文化倾向也有稳定的一面,那就是比较极端。比如有一位自由主义学者批鲁迅,主要是反对鲁迅“一个也不原谅”的性格和主张。可是用的却是饱和攻击,从思想到人品,到私生活,无一遗漏。这就有些过了嘛。鲁迅这种性情和为人之道,连同他的投枪、匕首式的文风,当然是与中华文化相悖的,也当然不能成为所谓的文化“圣人”。批一批他的思想是应该的,把他的文章从教科书里去掉也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他的才华和人品应是不容质疑的,必定他只是个文人,手上没血的。思想问题,只能算思想问题,当不当“圣人”也不是他说得算的。人品才华做到他那个份上,也算人上人了,批评者深文周纳不也在犯和他一样的错误嘛。那么这种批评还有意义吗?也许有的人会说,我说的都是事实呀,不信你看索引。什么最伤人?漫骂是没有意义的,往往就是事实才最伤人嘛。就事论事,也只就大事而论事,小事上得过且过吧,人的隐私问题,你再讲他也死了,伤不及他,可话出你口,很容易让人看出你的兴趣点的,因头伤的是自己。
生:人的世界观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呢?
师:任何事物都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比如哲学,就有唯物和唯心之别,再比如人也有男女之别。那么为什么不直接从上一级概念入手,依其统一的一面,完成其统一观念呢?比如唯物与唯心,你找到共同之处,也就是客观性,那么不就可以建立起即客观对事物,又客观对自己,同时也能客观的待人的思想吗?这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客观性称之为“诚”,这种看待世界的总方式称之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