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用什么切割:破解中国历史的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3:58:33

破解中国历史的密码

读吴钩的《隐权力》

冯远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万人争说《潜规则》,至今仍余音绕梁。许多不解现象、迷惘认识,在《潜规则》的透视下,忽然变得清晰起来。犹如窗户上一层纸,一戳破,什么都清楚了。吴思之后,青年学者吴钩沿着吴思开掘的隧道继续掘进,于是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隐权力》。如果说,吴思的两本书是开启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那么吴钩的隐权力,则是破解中国历史的密码。

我和吴钩的“相识”好像比吴思还早。在他还是一家地级市广播电视报的编辑之时,我就是他的拥趸者和作者之一,到现在他还“欠”我两篇稿费,不知他是否记得,反正我忘不了(因为这家小报倒闭,吴钩另谋出路)。当时我和吴钩都在杂文界“混”,我那时就认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因为我看到了他在海内外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他的学术功底和学术理想远超杂文界的大多数朋友。还好,吴钩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放在我面前的这本《隐权力》证明我的眼光是很“毒”的。诚如张鸣所言:“走社会科学的道路,研究历史,而且制造新名词,这是吴思的研究路径。吴思之后,又有吴钩。”“‘潜规则’无独有偶,‘隐权力’不久将风靡于世”。也如吴思所评:“作者独具慧眼,‘隐权力’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社会现象,用到妙处,甚至可以凭借小学算术把这些现象算清楚”。

众所周知,中国有世界最古老、独一无二的科举制度,即“学而有则仕”。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套科举制度虽历经千年之久,却始终没有发展出民主宪政制度,即现代文官制度,王朝循环的怪圈始终没有打破。再往上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秦始皇的时代和清末没有什么两样。近代以来许多学者都试图破解这一千古之谜,有些人还做出了不起的贡献,如王亚南、杜亚泉等。吴钩先生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吴思先生的启发,他提出“隐权力”这一概念。按吴钩的说法,“在君主专制框架下的官僚制度内,官僚通过制度性授权,获得正式权力。正式权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官阶、品秩、俸禄、职位等来综合衡量,并且从理论上来说是固定的。”而隐权力则不同,它不是来自朝廷的制度性授权,因而不是正式权力。它“来自私人关系网络的权力辐射,它的权值取决于个人在关系网络中的亲疏差序,于本人的官阶、品秩没有直接关系。”隐权力的特点是:“既不受权力结构的层级限制,又可以随意越过正式权力的横向边界。”

    “‘隐权力’自成体系,有自己的隐秘来源,有自己的权力地盘,有自己的传递管道,与正式权力系统相互嵌接,又各自为政,共同规划着权力空间。”“关系网络并不是隐权力的唯一源泉,个人的威望、社会动员力;私自窃取的‘造福——加害’能力等等,都可以成为隐权力”。除了隐权力这一别出心裁的概念外,吴钩还结合现代社会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权力经纪”“权力值”“权力赎金”“食权者”“权力分肥原理”“政治偏房”“偏房的陷阱”“隐特权”“黑权力”“私信政治”“权力母体”等形象生动让人忍俊不禁的术语,丰富了现代政治学。一个官僚的实际权力等于他的正式权力加上隐权力。当然一个官僚的实际权力可能大于他的正式权力,也可能小于他的实际权力,这取决于他的隐权力的大小。从前的官员,为什么对“年谊”、“门谊”、“乡谊”如此看重,对上司领导过节有“节敬”,夏天有“冰敬”,冬天有“炭敬”,无它,要想让自己的权力“升值”或至少不“缩水”,人情关系是少不了的。人情关系的维持,除了“年谊”、“门谊”、“乡谊”等软实力外,金钱等硬通货也必不可少。


     有了隐权力及其衍生的概念,再结合吴思先生的潜规则,我们就可以解释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现象。这些乱象的发生,从本质上说,与官员的品质、私德关系不大,乃是制度性缺陷。但古代的中国人,不从制度寻找弊端,而一厢情愿的想“以德治国”,把这一切都归结官员的品质。我们知道,自隋朝以来官员的选拔就是以科举为主,靠捐纳做官的毕竟是“非主流”,各级官吏基本上都来自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说来自那些读“圣贤书”的人,但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读“圣贤书”的人非但没有成为圣贤,伪君子、作恶多端者倒不少。中国人几千年都在盼青天,但青天偏像银杏一样,是“稀有物种”。支配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不是法律制度,而是“潜规则”和“隐权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吴钩先生并不是故意教人“学坏”,即如何获得“隐权力”来充实自己的实际权力。吴钩先生有明确的价值指向,那就是破除“隐权力”必须靠现代政治,即民主、自由、法治和宪政,否则“隐权力”还会畅通无阻。理解了这一点,方不负作者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