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第二中学: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7:40
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BWCHINESE中文网 2011-09-05 星期一 大 中 小 默认
文章免费订阅 收藏 打印 投稿 评论 ( 共0条 )

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需较长时间。


推荐阅读

  • 欧元债券是化解欧债危机的良药吗?
  • 欧债危机都是德国的错?
  • 欧债危机再度风声鹤唳
  • “人间天堂”的欧洲怎么了?
  • 欧债危机将怎样冲击中国经济?
  • 标准普尔上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 欧洲深陷“传染病”困境
  • 全球股市反弹 唯恐“昙花一现”

BWCHINESE中文网讯,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市场对欧洲银行融资能力的担忧,而市场对欧央行暂停加息步伐、美国继续推出宽松政策预期强烈,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是否减弱,欧债危机何去何从,中国又将受到外围经济及政策变动怎样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世界经济连续多年呈现“高增长、低通胀”态势。美国负债消费形成的需求拉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美国的负债消费主要依靠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财富效应支撑,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又主要依赖对美国的出口拉动,世界经济高增长伴随着全球经济失衡。

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最终引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表明原有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不可持续。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新兴经济体出口和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上升,不得不调整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时期。

从需求方面看,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其负债消费模式面临调整,储蓄率上升将导致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依靠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增大。但是,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和需求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需较长时间。

从供给方面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投入,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绿色新政,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新兴经济体也奋起直追,纷纷加大相关领域的投入,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绿色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将引领未来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而且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质量改善提供不竭动力。

从要素方面看,科技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将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世界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将不断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全球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发达国家虽然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吸引移民的方式增加国内的劳动力供给。同时,随着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跨国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动的规模仍在继续扩大,全球资本配置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将为各国新兴产业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从资源方面看,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能源资源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能够满足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但核心是价格问题。虽然近年来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走高,但并未严重影响到世界经济增长,最终消费品价格也基本保持稳定,说明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加剧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完全有能力消化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

未来,虽然能源资源价格仍有可能继续上涨,但这也将给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带来新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走上节约发展的道路。

从体制方面看,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出现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不得不更多依赖新兴经济体应对全球性挑战,以二十国集团为主要平台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投票权明显提升,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步伐加快,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从体制方面保障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发展。

总之,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干扰,短期增速有所放缓,但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充沛,增长质量也将不断改善。

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势必引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受其影响,今后中国物价水平还会再创新高,其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所谓“拐点”出现。

由于世界经济二次衰退风险增强以及中国紧缩需求政策效应显现,中国一些需求明显减弱,过剩加剧,抑制了价格涨幅,整体价格指数环比有可能回落。但是,对于这种回落,期望值不能太高。

实际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可能只是暂时的,整体呈现先抑后扬、近弱远强格局。而且,受工资上升、环保费用增加,原材料、燃料成本提高等更多新涨价因素推动,尤其是输入型成本推力的再次增强,中国物价指数具有长期扬升、高位运行特点。CPI、PPI都有可能再创新高,个别月份同比涨幅甚至可能达到两位数的水平,难以回复到温和通胀区间。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值得注意的是,今后美元等西方国家货币贬值,并不仅仅表现其名义汇率下降,更多地会在实际商品购买力下降中得到体现。主要国家的过量货币集中涌入市场,就使得实际商品购买能力不断下降。只要各国货币,尤其是美元还在贬值,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就会继续上涨。

虽然其间会出现多次回落,甚至是深幅下跌,但从中长期来看,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会再攀新高。其中,石油价格会重返100美元/桶,铁矿石价格会达到200美元/吨,精铜价格会达到1万美元/吨。

因此,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次强劲飙升,势必会为中国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提供新的强大成本推力。

今后中国物价上涨是大势所趋,有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欧美国家无节制举债、滥印钞票的结果,而这些又非我们自己所能掌控。

所以,中国调控物价的顶层思路就不能是硬性不让涨价,从而扭曲价格水平,而是要顺势而为,从增加收入与降低成本两个方面,降低相对物价水平与绝对物价水平,增强中国居民的物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