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融资性担保业务种类:今天,我们期望啥样子的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03:47
教育部将试点教师定期注册考核 不讲师德一票否决
2011年09月07日 07:10:19  来源: 京华时报
先两省后6省3年推广全国 5年一次审核不讲师德一票否决
教师资格考试将有国家标准,教师也将不再是铁饭碗,将定期注册考核,不达标者将退出。昨天,教育部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将选择两个省份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教育部师范司司长许涛透露,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经过前期调研和试测,教育部准备在9、10月份启动试点。根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和定期注册的办法,准备今年先选择两个省份试点,明年再推动6个省份试点,预计用3年时间成为全国性常态制度。
这一试点旨在建立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准入门槛制度,主要是针对新老师,现有的老师将不再参与。
目前,在中国,教师可以算是一个终身职业,现行发放的教师资格证书并无时限规定。所以,在试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同时,也将试点建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考核制度。
许涛解释说,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并非要重新进行一次资格考试,而是对这5年内该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评审。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及教学工作量考核等。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许涛表示,注册制度将逐渐严格,这样就可能让部分达不到教师标准的老师退出教师队伍,“同时我们感觉这项改革也非常敏感,我们会逐步往前推动,非常平稳地操作”。
■北京情况
每年两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并无国家统一准入标准,而是采取各省考核管理的办法。在北京,每年两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市、区县两级教委为北京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社会人员取得教师资格需6个必备条件。一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履行《教师法》规定的各项义务;二要具备相应的学历;三要通过市教委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统一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四要通过面试和试讲测试教育教学能力;五要普通话水平测试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达标;六要体检合格。
■专家观点
“永久证书”不能满足要求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表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现行教师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入口把关不严、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等问题。
现行发放的教师资格证书并无时限规定,不能满足教育实践发展对教师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要求。为此,要在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制度。要在健全完善教师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完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通过正常的教师引进和退出机制,清理出不适应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让愿意从教、有能力从教且热爱教育的优秀人才能进入教师队伍并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相关发布
义务教育富余老师有望转幼教
针对幼儿园教师不足问题,许涛介绍,将通过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选拔培训义务教育富余的老师和公开招聘具有条件的毕业生的办法来新增一大批幼儿园教师。
教育部将在5年内集中培训30万农村幼儿教师,做到全覆盖。
免费师范生下乡比例将增加
今年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共10597名,39%到县镇以下中小学任教。今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9226人。
许涛表示,目前对免费师范生的要求是回原籍所在地服务,今后会进一步推动免费师范生下基层到农村工作的比例。“我们要明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目标,重点是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
高校教学名师有上课课时要求
今年,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将进行改革,本科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20年以上高等教育教学经历,2008-2010年面向本校本科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不少于64学时/年。教育部门须组织高校学生代表对候选人现场教学录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作为专家会议评审重要参考。
■数说
1180万
截至2010年底,全国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180.3万人。
268万
城市教师268.3万人,县镇教师427.7万人,农村教师484.3万人。
26∶1
幼儿园教师114.4万人,比上年增加15.8万人,生师比是26比1,专科以上幼儿教师占60.3%。
78.3%
全国小学教师561.7万人,普通小学生师比是17.7比1,专科以上小学教师占78.3%。
64.1%
初中教师352.4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生师比15比1,本科以上初中教师占64.1%。
3.6%
高中教师151.8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生师比16比1,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占3.6%。
师道师德如何建立 学者:别让教师成知识贩卖者
2011年08月25日 09:47:49  来源: 北京晨报

中国文明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同样也有师道尊严的传统,然而,在经济社会下,作为文明传播者的教师也逐渐陷入道德的困境,教师丑闻时有发生。
开宝马去上课的大学副教授,宣称“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40岁没4000万不要见我,也不要说是我的学生”,天津副教授性爱日记……
儒学学者、首师大教授陈明说:“尊师重道是对学生、对社会而言的,但师本身对道的某种承诺则是这一原则成立的前提。”
师者,从之模范也,然而在今天,屡屡有师者失范的现象,陈明说:“教师的职业渐渐与价值脱钩,成为知识贩卖者,与学校的公司化趋势相对应。校园作为净土的特殊性也日益消解,而成为社会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师者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北京晨报:中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是否只对学生而言,那么对老师本身,又有什么样操守、道德上的要求?
陈明: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从意思看,四个字应该写作“师严道尊”才正确。尊师重道,跟师道尊严一样,是把师与道联系在一起,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师之道可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师所传承、传授的道,一是作为师的为师之道。当然二者是有相关性的,因为所传之道是神圣的,那么作为对为师者之要求的相关标准规范自然也是高而严的。尊师重道当然是对学生对社会而言的,但师本身对道的某种承诺则是这一原则成立的前提。
北京晨报:今天时常有“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没有4000万不要见我”之类的言论,也不乏教授个人操守低下的新闻,您怎么看?
陈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按照今天的知识分类传道大致可以对应于信仰伦理、价值塑造,授业是技能培养,解惑则可以是知识讲析。至于对老师个人的操守、道德要求,我觉得要求应该更高一些吧?
【别让教师成知识贩卖者】
北京晨报:近年来一直有对师道师德的批评,有不少调查显示当下师道、师德正在降低,在你看来是什么原因?
陈明:道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这在文化中是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同样作为传道者的师在文化中的地位也是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的。“天地君亲师”是古代中国世界的基本结构,师承担着教化,即使人由自然个体成为具有文化人格的社会个体的责任。师道的失落,从道的角度讲,是因为近代以来时代变迁,主流社会把科学与民主当成最高价值,仁义礼智这些孔孟之道被妖魔化。从为师之道的角度讲,教师的职业渐渐与价值脱钩,成为知识贩卖者,与学校的公司化趋势相对应,同时校园作为净土的特殊性也日益消解。
北京晨报:上世纪,曾有过教师地位极其低下的时期,尊师重道的传统被中断,而现今教师的地位已大大提高,但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算是师道的沦落吗?
陈明:我是在“文革”期间读的小学和初中,见过教师挨斗,经历过停课写大字报。现今教师地位提高,如果是指收入,我想这是以学校的公司化为背景的。当然,国家财政投入加大也是一种因素,但是,仅仅增加拨款,而没有理念上的调整、更新和制度上的配合、改进,那么,钱是可以坏事甚至腐蚀精神心灵的。
【教育不该是赚钱的工具】
北京晨报:当今社会,教育依附于官僚,教师的权力也扩大很多,比如掌握学生的考核、毕业,掌握着课题、经费等,这是教师失去了道德的原因之一吗?
陈明:这正是我前面说的制度问题的要害。至于那些职权,本是为保证教师职能而建立行使的。这是一直都有的,与地位什么的没有关系。我个人认为,教师的权力主要是靠教师的道德制约,而教师的师德下降,与当下教育界的大环境相关。
北京晨报:权力被滥用,是不是对权力的过分重视所致?学生把上学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一些老师则把学问作为赚钱、升迁的工具,这是不是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陈明:知识就是力量。上学求知以实现自我改变命运,无可厚非。这导致教育的手段化、工具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德智体三位一体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政治的正义、生活的伦理,都有一个道德基础。但是,在今天,道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耗费在德智体课程上的时间跟外语一样多,具有的效果作用还不如外语,这与现代性息息相关。韦伯说现代性的本质就是理性化,理性化就是对神圣性事物的拒斥。尽管如此,在西方文化中,恺撒的世界和上帝的世界基本还是划区而治。在我们,以科学和民主否定传统后,意识形态就成为我们的道,但它的说服力已经很弱,而新的论述又还没有产生。
【培养神圣感最关键】
北京晨报:真正的师道、师德是怎样的?如何建立?
陈明:我想,能够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师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行为世范应该就是理想的师道师德吧。神圣感的培养和建立是重建师道、师德关键和根本。
北京晨报:神圣感丧失,师道不再尊严,重整师道、师德,难在哪里?
陈明:标本要兼治,治本是最大的难关。如何重治,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道德是非感的模糊和道德羞耻感的下降,而这又与整个社会风气和环境有关。(记者 周怀宗)
经典诵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
●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史记》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韩婴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
●讲学砥节,相语以道德,相勖以恭行。戴震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将把师德作为评聘首要条件
2011年07月15日 13:16:2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教育部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实施一年来贯彻落实有关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吴剑英介绍,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将完善评价标准,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吴剑英介绍,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一起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两部正在总结试点的经验,下一步将研究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方案。
吴剑英称,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统一中小学教师系列,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系列,这次要统一在一起成为一个系列,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二是完善评价标准,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和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创新评价机制,靠同行专家,主要是一线教师来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实现以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合理使用和跨校流动。
吴剑英还表示,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将抓紧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加强聘后管理,实现制度的全面入轨。同时进一步落实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办法,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探索教育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的具体办法,加强分类指导。
周建华:精湛令人叹服 高度让人敬仰
——专访数学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周建华

作为国培计划项目负责人在给学员作报告

人大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教授、在读博士
2010年,经教育部评标专家委员会评审,共有25所院校中标“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简称国培计划),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人大附中)成为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学,承办高中数学班。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务院参事、数学特级教师、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任项目首席专家,数学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副校长周建华和数学特级教师、人大附中数学教研组组长梁丽平任项目负责人,来自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等7个省(市)的共50名首批学员接受了培训。该项目实施后,学员对该项目的整体“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度为91.3%;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该项目得分名列前茅。
国培学员、福建省福州三中高级教师林风在研修博客中写道:10月14日上午刘彭芝校长给我们带来一场朴实、实在、真诚的报告,观点新颖,话语朴实,案例鲜活,那平凡中的不凡、那平常中的光彩,娓娓道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合作团结,校长是关键,办世界一流中学需大视野、大事业、大作为、大胸怀,此乃刘彭芝也,严肃中不乏幽默、淡定中蕴含神韵,2个多小时不知不觉中滑过,由衷的敬意和佩服也油然而生,这便是今天报告的感觉,这感觉真好,太感人了!
国培学员、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过家福老师在研修博客中这样写道:作为国培项目负责人的周建华副校长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平和、热心、率直、博学。这么多天来,他像一个“全陪”全程参与我们的每一次活动,对于他的事无巨细、不辞辛劳,我心怀感激!而今天上午他的一场精彩纷呈、实惠之至的讲座更是让我从另一角度对他增添了一份敬仰和叹服。敬仰其“精湛”,叹服其“高度”!
近日,我们专程采访了数学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副校长周建华,希望通过对其“精湛”和“高度”的进一步解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人大附中校长们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苦练“内功” 渐入佳境
1985年7月,周建华从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被计划分配到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完全中学,做了一名数学教师。这所农村中学远离县城,生活条件艰苦,办学设施简陋,生源也不够理想。
艰苦的条件与想干一番事业的火热激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让周建华对今后的人生之路感到迷茫。校长担心这唯一的大学生调走,鼓励周建华在这所学校“立志、立业、立功”;同事们真诚地关心他,鼓励他;学生纯朴与善良,亲切地称呼周建华为“大学生老师”,还有周建华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工作的热情,促使他“一定要当一名好教师,不能误人子弟”。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质朴的理想,鼓舞着周建华一路走了下来。
当时的周建华对“好教师”的理解是肤浅的。刚从教时,周建华经常回忆当年读书时自己的老师是如何教学的,好像有一点印象,但是又清醒又模糊。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呢?
周建华是从苦练教学基本功开始的。如果说教室、课堂是周建华老师自我提高最重要的练功房,那么三尺讲台则是他最好的练功台,学生是促进他提高的好助手。周建华坚持在讲台上天天“练心”——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练情”——培养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感情,“练口”——锤炼准确而生动的教学语言,“练手”——练得一手好字、一笔好文章,“练艺”——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完成了一个优秀教师的嬗变。
数学出身的周建华,为使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取得“极大值”,他常常节玩嬉,少嗜好,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春夏秋冬常如一;他坚持“学足三余”:寒暑假是学期之余,节假日是周月之余,深夜是一日之余。
这样一组数据可能说明当时的一些问题:
5秒钟——周建华在五秒钟内就可以在黑板上用三角板画出一个规范的正方体图形,而且一画就成形,不再用黑板擦修补。
16种数学期刊——尽管在农村中学工作时,手头很拮据,但周建华每年都订阅16种中学数学期刊,花去近一个月的工资,每年可以从中读到三千多篇专业论文,还养成了阅读浏览各科期刊的习惯,及时了解各科的教改动态和教改成果。
18本备课笔记——从教以来,周建华基本不重复使用教案,针对不同的班级,设计不同的教案,每新教一次,必认真地重新设计教案,并在课后认真地反思,只要有一得之见,就在备课本的反面写下教学后记,仅1997—1998学年度,周建华就写了满满18本备课笔记,学生们争相借阅他的备课笔记。
50余本教育名著——从孔子到朱熹,从陶行知到叶圣陶,从卢梭的《爱弥儿》到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到布卢姆的“发现法”,从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从魏书生的语文教改到顾泠沅的数学教改,周建华兼收并蓄,广泛涉猎,一本一本名著反复研读,先后阅读了100余本教育名著,极大地丰富了周建华的理论素养。
10000道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不至于也不能陷入题海,周建华自己则在题海中尽情遨游,勤中悟巧,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年中保留着每天一套综合卷的“胃口”,认真演练,每年做题超过10000道。
连续4次第一——1992年,江苏省开始了层层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学校的评选中周建华得了第一;作为学校的代表,参加片级评选,周建华又得了第一;代表教学片参加县级评选,周建华还是第一;代表县参加大市级评选,面对的全部是省重点高中的选手,周建华仍然是第一;代表市参加省级评选,这次面对的是老牌省重点高中的选手,在十二名选手中周建华依然名列前茅。
采访中,周建华老师回忆起了当年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高中数学教师优质课评选的一个场景:
当时参加比赛时,周建华的中学班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吕立美老师陪同。比赛一下课,吕老师就找到周建华,“我刚才打听过,这是一个体育特长班,学生底子不好,而且数学课上特别不爱发言,可把我急坏了!”
“我昨天就知道了这个情况,已经在昨天规定的与学生见面的15分钟里解决了这个问题。”周建华显得胸有成竹。
那么,周建华是如何解决的呢?
原来,他在与学生们见面的15分钟时间里走进该班的教室时,学生们正在出墙报,他用漂亮的魏碑体给他们写了标题,赢得学生的掌声,该班的宣传委员连忙拿出照相机,要和周老师合影。接着,周建华利用体育班的特点,首先和学生们讲起了篮球,给学生们读了自己写的一篇散文,题目是《借“球”发挥》。
接着,利用学生爱美的特点,他给学生讲了几分钟摄影,说明摄影构图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最后,又回到美术字,讲写美术字与摄影构图的相同之处。临走时周老师告诉学生,明天我会给讲你们一节数学课。
篮球——摄影——美术字,周建华帮助学生们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使他的教学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该班的数学教师说,这些学生简直就是换了一批人!
这些爱好,最早开始于周建华读大学的时候,这些看似与教学毫无关系的知识周建华都有涉及。他在农村中学工作时,这样的兴趣和爱好又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当时,学校布置教室时所有的大标语和班训,绝大部分出自周建华之手;学校的宣传栏,也是周老师领着学生们精心设计制作的;他还取得了学校的支持,成立了摄影兴趣小组,开始用照片记录学校的历史,捕捉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
周建华热爱写作,曾发表过一些散文,但没有成为作家;他写得一手好字,爱好篆刻,还发表过篆刻作品,但没有成为书法家;他还喜欢摄影,有很好的暗房技术,更没有成为一名摄影家。但通过学习、探索和实践,触类旁通,周建华成为了一个多面手,直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一轮的三年下来,1988年的高考,周建华任教的文科班中有3人的数学成绩是满分,也是当时全县的3个满分,均分列全县第一,理科成绩为全县同类学校第一。这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引起了很大的震撼,当年全县的高三教学研讨会破例来到了这所农村中学召开。
就这样,周建华一干就是8年,成长为县里最年轻的完中副校长之一,并获得“市级优秀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用周建华老师的话说,那是一段“平静而纯粹”的生活。
1993年8月,组织上调周建华到地处农村集镇的一所省重点高中任教,工作了两年,被江苏省教委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全省最年轻的中学高级教师,并获得“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5年8月,周建华应聘到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工作。在这所学校,周建华工作了六年,先后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任该校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第一期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学员,第二期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讲座教授。
2001年,周建华调至人大附中,任校长助理,兼三个班的数学课及一个班的班主任。2004年,他成为学校的副校长,无论是涉足自己从不熟悉的后勤管理、安全保卫、基建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分党委工作,还是分管自己熟悉的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周建华做得都很出色。
明末清初顾炎武先生的读书信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清代学者梁绍壬在《眼镜铭》曾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之说。周建华在最初当老师的2年多的时间里外出听课就行了8000多里路,在后来20多年的时间里读万卷书,做几万道题,在探索、反思和实践中一路走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深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特级教师,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以知启智 以智怡情
在苦练内功的基础上,周建华善于向名师学习,向同事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采访中,周建华如数家珍地道出对他成长影响巨大的一批名师。
江苏省建湖县中学的吕立美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意境高远,跟着吕老师学数学和学教数学,周建华获益匪浅;苏州市教委教研室的芮滋老师,学养深厚,为人谦逊,给周建华压了许多担子,也给他创造了许多机遇;苏州大学数学系老师创造了数十次机会,让周建华与杨浩清、仇炳生、金立建、沈家书等江苏省名师研讨交流;人大附中王建民老师的数学课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善于将教法和学法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海淀进修学校的张振威副校长,善于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角度观察课堂、评价教学;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部的刘美伦老师,治学严谨,待人宽厚,每逢北京市数学教研活动,必点将让周建华发言;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更使周建华看到了当代教育家的胸怀和气魄。跟随这些名师一路走来,周建华感受了他们的风采和魅力,也锁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周建华对我们说,“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是他们给我鼓励,是他们给我机会,是他们给我帮助。学习,成就了我的过去;学习,塑造我的现在;学习,影响着我的将来。”
与此同时,周建华还走着一条教育科研之路,以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尽管当时“科研兴教”的概念很模糊。从1990年开始,周建华尝试反思研究,写了一些教科研方面的文章。周建华的教学研究基于教学实践,既善于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又善于系统思考、追踪研究,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破解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提高教学质量。
曾经有一道关于降雨量的试题引起了周建华的警觉:正确答案为37.9mm,正答率仅为14%,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为3786.3mm,是正常人身高的两倍左右!周建华没有简单地斥责学生“太粗心大意了!”而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然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是否离开“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其次,教学中对学生检验答案的意识、方法及能力的训练,几乎是个“盲点”,而通过数学教学,引导学生既掌握常见的检验方法,又注意从对解题结果的检验转为注重对解题思维过程的监控,注重扎实数学基本功的训练,最终内化为时时有反思自身工作的习惯与意识,恰恰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随后,周建华进行了跟进的教学反馈,优秀的教学案例《“降雨量”引发的实践与思考》(《数学教学》1998年第5期)的诞生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加工作伊始,周建华就发现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就此进行了20多年的持续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农村高中学生、省重点高中学生和首都示范高中学生,研究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到注重学习心理如元认知在学生学法改进中的作用,再到从学习志向、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综合研究与改进,总结了“四环(预习、上课、整理、作业)一步(复习迎考)学习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研究方式从自发的草根研究到成为市级立项的课题研究,再到以此为基础成功申报的国家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当代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探微》发表在《中学数学》1995年第5期,《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获全国首届“教研杯”论文大赛一等奖(中央教科所主办,1996年),《高中数学学法指导的困惑与元认知开发》在《中学数学》1998年第4期发表。2003年9月,他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成长在线》,两期《走进高一数学》电视访谈(上、下)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2006年10月21日,周建华在第二届海淀教育节名师大讲堂作报告《如何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因学生和家长评价很高,2007年10月10日,周建华在第三届海淀教育节名师大讲堂再作报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2007年1月24日和1月31日《北京日报》分别以《想学会学,学习密钥》、《找出学习不好的原因》为题发表周建华的学法研究成果。
1991年,周建华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到目前为止,周建华累计发表了110多篇文章,而且这些稿件投稿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过退稿的,其中有13篇以上获得全国和省级一等奖。
追溯自己的学习、研究和成长历程,周建华给我们讲到了教学过程的“四个原理”、教好数学的“三个理解”和教师成长的“三个站位”,他对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够在自己的成长和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在周建华看来,“四个原理”即情意原理(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序进原理(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和结构)、活动原理(精心组织各类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和反馈原理(及时获得教学效果的信息并随时调节教学),它们深刻揭示了教学的规律。“三个理解”指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涵盖了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内涵上说,要理解并掌握丰富的数学学科知识、中学数学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重点的知识、学生数学学习难点的知识、关于重点知识的教学解释的知识、关于评估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的知识等等,尤其要深刻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这决定了一个老师教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效果。
“三个站位”,则是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所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站位,即站在大师的肩上——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汲取大师的思想营养;站在自己的肩上——教育实践和反思写作的互动;站在同伴的肩上——基于团队精神的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作为朱永新教授的开门弟子,周建华追求教育教学上的“境界为上,技能为次”。
2003年4月20日,“非典”前夕,作为海淀区的兼职教研员,针对北京市高中数学教材中首次出现向量知识这一情况,周建华为100多位同行做了一节公开课《向量的加法与减法》,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赢得一致赞誉。该课的教学设计2003年5月获得《数学通讯》编辑部主办的全国教学设计比赛特等奖,发表在《中学数学月刊》2004年第3期。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在课堂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周建华的数学课灵动而厚重、轻松而高效、大气而严谨,学生评价他是“最有数学味和最有文采的数学教师”,还称他是“平生遇到的第一个连标点符号都要管的数学老师”,甚至有学生说,“周老师,您干吗不给我们把语文也给教了?”
在教学过程中,周建华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周建华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解题教学,后来他慢慢发现数学的价值越来越大,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形成人的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和一种德性。
逐渐地,周建华对教育、教师、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有着深刻理解,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和教学风格。
教育观:教育是伟大的科学,研究的是人的身心,只有在创新思辨中才能超越向前;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传递的是人的真情,只有在无私奉献中才有魅力无限;教学是复杂的艺术,生发的是人的智慧,只有在实践反思中才能高歌凯旋。
教学观和教学风格:以知启智,以智怡情。他希望“站在讲台上,我就是数学!我的身上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希望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形成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客观地研究,超越现象以认识隐藏于背后的本质; 一种新的美感:数学美(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新的精神: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养成的理性精神 ;一种新的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一种心灵的解放:把握规律之上的一种智慧的解放;一种深层次的快乐:让学生获得由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成功以后的快乐情感;
……
从农村到城市,再到首都,周建华在4类不同的学校工作过,身受多位名家的影响和熏陶,他享受过乡村小河的宁静,感受到滚滚长江的澎湃,感叹于巍巍长城的伟岸,丰富的经历成为周建华教育人生中一种宝贵的财富。
在周建华看来,一个数学教师有三个层次:仅仅停留于数学知识层面的教师是教书匠;能够体现数学的思维的老师当称为智者;如果实现了无形的文化熏陶、精神陶冶,则可称为人师。
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情操、先进的教育理念、宽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能力功底、高效的教学方法、前瞻的发展思考、良好的创新习惯和独特的个性魅力。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创新为魂 大成在德
在周建华的人生词典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词:热爱、学习、创新,也正是对这几个人生关键词的感悟和实践,决定了他学术上的“精湛”,造就了人生的“高度”,开启了周建华教育生涯的精彩篇章。
在周建华看来,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教育规律及教育的某些基本属性(如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时效性等),决定了教育创新、教学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而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为研究性教师或专家教师。
那么,一名教师如何才能立足自身岗位不断创新,逐步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呢?
周建华的理解是,核心是反思和创新,新一轮课改为创新提供了契机,在创新中方能促进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对教材的反思,到对学生的反思,进而到对教法的反思,最后到对效果的反思,使得周建华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突破。
在对数学教材本身的剖析中,周建华认为将“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二解析几何中教学有三点不足,他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论证,提出了将“充要条件”提前至高一一开始教学的三点可行性,并从自身的教学效果分析,论述了将“充要条件”提前至高一一开始教学的四点好处。这一做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验证,目前充要条件已经提前到高一一开始教学了。
加里宁有一句名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周建华老师通过对一道例题三轮教学的反思,触发他对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数学教学中有三种思维活动,即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实践中,他摸索出了思路教学的三条途径:深钻教材,追踪数学家的思路;模拟发现,稚化数学教师的思路;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路。在理念上提升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也是数学教学作用于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并取得的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数学教学中的“思路教学”》、《把数学教学作为思维活动的教学》、《丰富课堂环境,发掘智力潜能》、《“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
2004年,周建华被提拔为人大附中的副校长后,刘彭芝校长喜欢把她创意的工作交给周建华具体架构和实施。刘彭芝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着周建华,刘彭芝校长对教育深刻而独特的理念给周建华以新的启迪,使得他得以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体悟教育之道,体验管理之精髓,体察创新之秘籍。
2004年,周建华协助刘校长创办中英合作项目。从项目申报手续、建立基本的课程架构和管理体制、构建一支中外教师队伍等工作中,周建华感受的是刘校长的“世界是我们的教科书”的理念、国际视野和看待事物的前瞻性,以及认准的事敢于担当,百折不饶。
2005年,周建华负责人大附中教职工在世纪城时雨园置换、购房的具体工作。这一机会是刘校长几经努力,得到中国人民大学领导的支持才争取到的,为了将好事办好,周建华自己放弃了将老旧小区房置换新房的机会,这一艰巨的工作“风平浪静”地完成了。从中,周建华感受的是刘校长对每个教职工的关爱和平等的尊重,“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人格魅力以及“细节决定成败”的作风。
2007年,北京市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人大附中创意成立教育联合体(由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分校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组成),申报自主安排新课程实验,这个项目由周建华具体负责。从中,周建华感受的是刘校长兼济天下的胸怀,“激活每一个细胞”和“谋事在众,决断在己,成事在众”的管理策略。
2009年,刘彭芝校长被上海市教委、北京市教委的聘为主持人,在人大附中分别成立“上海市普教系统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和“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周建华负责该基地的具体工作。2010年,刘彭芝校长让周建华牵头投标承办教育部“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高中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这每一件工作,周建华都做得很出色。
2010年,周建华与其他5名附中教师一起被中国人民大学晋升为教授。
采访中,周建华还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1992年教师节前夕,一名学生给周老师寄来贺卡。她写道,老师,告诉您一个秘密,您知道我们为什么叫您“老板”吗?您的课上得真好,我们喜欢你。可是,您和我们在一起时从来不笑,平时老是板着脸,上课老是板着脸(简称“老板”),我们又怕您。
这促使周建华不得不审视自我感觉不错的工作:教学工作中是否有情感因素?情感在教学工作中的功能如何,如何应用?中学生的情感有何特征?师生情感的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又有哪些特点呢?
这几个问题时时萦绕在周建华的心头,带着这样的问题,他发现教育理论界在此时恰好有了“情知对程”的提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研究,就此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人际关系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情趣?理趣?谐趣》、《激励理论及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激励理论及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获江苏省第三届“五四杯”论文大赛一等奖。
从此,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了发自内心的、真诚而又得体的笑容。至今,他还将学生的那张贺卡珍藏在心底。
周建华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农村中学工作时的情景。他最怕的是开学时教室里多出几个空位。那个时候,周建华和其他老师一起,起早带晚地走访,宣传学习文化的重要性,说服家长让子女坚持上学。为巩固一个学生,常常要走访七八次。有的经动员来校复学没几天,碰到收割季节又失学了,或是干脆回家劳动挣钱,不来上学了,周建华常常感到心疼。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周建华老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那些学困生和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因此有了“长大后,她就成了我”、“《一帘幽梦》”、“让我再看这个世界最后一眼吧”、“校服风波”等等一系列经典的案例。
“真情兮,煦煦春风胜母爱;师魂兮,浩荡日月齐放彩。”周建华在活生生的例子中领悟,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在他的世界中,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学生,才会让你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专注于传道授业,以情换情,以真激情,以理导情,尊重学生,用爱心精心呵护着孩子们的心灵。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者无声而哀;真怒者未发而威;真亲者未笑而和。”周建华的理解是,这里的“真”,指的是真心实意的情感和真才实学;这里的“真”,指的是现实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和真抓实干;这里的“真”,更是人民教师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在对“真”的解读基础上,周建华对“经师”和“人师”、“教书匠”和“教育家”之别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爱”和“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大德”, 是否拥有一腔爱心,是“经师”与“人师”的重要区别;是否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重要分别。
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会有大人生。创新为魂,大成靠德,使得周建华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阔,最终也决定了其“精湛”和“高度”。 (陈达 孙妍凯颂)
有偿家教,让师德渐行渐远
2011年08月25日 09:39:55  来源: 半月谈网

东南网-海峡导报8月6日报道了题为《暑期补习费每小时200元以上,教育局:已处分多名教师》新闻中讲到了多名公职教师在暑假期间从事有偿家教,被教育主管部门处分。
赚外快,在当今社会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凭借担任公职的职务影响去去赚外快,称之为以权谋私想必还是有些道理的。公办老师在暑假期间,以担任的公立学校的教职的影响从事有偿家教赚外快,不仅涉嫌以权谋私,更让师德渐行渐远。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天地君亲师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从中的渊源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有着高尚的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曾经接触过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他每每提及自己的恩师们总是眼圈红润:文革时,我是学校的红卫兵头,打骂老师的事干过不少。恢复高考后,同学都纷纷找从前的老师补课考大学。我也想去,但是怕老师记仇就没去,就抄同学的笔记,把作业混在同学那里,这种简单把戏直到临考试钱3个礼拜才被识破。同学捎话:老师们早就知道你了,他们让你一起听课,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我拿了自己一个月工资37块买了点心买了十包点心,去老师家挨个赔罪,但是点心都被退回来了,得到是差不多的话:好好学习,把耽误的青春抢回来,将来建设四化……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已经是恍如神话。对照铺天盖地的“重点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常年高三班主任”的广告,和确实一些公办教师偷偷摸摸从事有偿家教赚外快的事实。真有冰火两重天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中,让人感触到一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师德同一些教师渐行渐远。
“老师,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俗人,凭什么不能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改善自己的生活。你这公务员别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这篇评论写到一半,同是教师的发小来到笔者身边按住笔者的键盘。”“你得写文章骂骂教育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处分赚辛苦钱的老师,没人性!”这位发小的话或许有道理。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安于物质生活的清淡,追求精神世界的精彩,历来都是不少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的境界。老师可以凭着一技之长改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是把门路找在学生家长的腰包里,岂不是成了教育产业化的参与者?教育产业化或许能给老师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让教育事业确实伤不起!老师积极参与教育产业化,最终会成为教育产业化的直接受害者!教师的福利待遇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已经和公务员持平,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公务员。这是身边活生生的事实。公务员利用职务影响从事盈利活动,要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惩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公办老师在暑假期间,以担任的公立学校的教职的影响从事有偿家教赚外快,教育部门处分之,也是合情合理的!
有偿家教,让师德渐行渐远。这句话应该是有道理的。(文:戴渝龙)
今天,我们怎么做老师?
2011年07月11日 07:40:22  来源: 光明日报

石兰松撑小木船送孩子们上学。新华社发
“今天,我们怎么做老师?石兰松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日前,在由广西教育厅和本报驻广西记者站联合举行的广西教师座谈会上,来自中小学、职业学校及高校教师代表,与石兰松面对面地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石兰松事迹里蕴含的几个关键词——“爱心、责任、信念、奉献”,是对上述主题的最好诠释。
今年6月,本报推出“摆渡教师石兰松”系列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自治区副主席李康等领导做出批示,肯定本报对石兰松的报道事迹感人、影响大、效果好,表示要进一步宣传好石兰松的先进事迹,还要切实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广西教育厅、广西上林县委县政府日前已分别发出向石兰松学习的通知。
从平凡到不平凡,再回到平凡中来,石兰松总是那么纯朴厚道,面对城里的教师同行,他的话语真挚感人:“我自己是山里走出来的,深知知识对山里孩子的重要。”“教育是需要爱和奉献的。既然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就要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来看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孩子们开心、健康地成长。”
“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石兰松属于后者。他26年坚守在石山库区教学点,为孩子们荡起希望的双桨,撑起了一片健康快乐成长的天空,靠的是强烈的责任感、满腔的爱心。这样的人值得尊敬,值得宣扬,更值得学习。”南宁市第八中学陆峰林老师说道。
南宁市第一职校毛永幸老师说,石兰松做的事看起来很平凡,坚持下来就很难得,如果心里没有对学生的爱,不把爱当作一种信仰,就不可能坚持下来。自己作为一名职校老师,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把学生当朋友当亲人,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东葛路小学梁晓红老师表示,石兰松身上展现的这种爱心、责任、信念、奉献的品质,在当前这个社会弥足珍贵,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具备的。
“光明日报对石兰松的报道揭示了平凡中的伟大,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一次升华。”南宁市二中何家成老师说。他告诉石兰松:“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你每天摆渡孩子的小木船已经换成了铁皮船,但还是存在安全隐患,心里很牵挂你和孩子的安全。”何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1000元钱塞到石兰松手里,叮嘱他买一批救生衣,好让孩子们的安全更多一份保障。
南宁市第四中学邹蓓老师认为,石兰松事迹里的精神价值,对于今天的青年教师意义重大,希望通过进课堂、开交流会等形式,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近距离地接触石兰松。
广西师范学院宾恩海副教授诚挚邀请石兰松走进大学的课堂,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告诉今天的大学生:立足平凡岗位,做平凡的人,体会到不平凡的幸福,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没有滚烫的话语,没有盈眶的热泪,却给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味。“爱““责任”“坚守”“信念”,这些“美好”的字眼频频被教师代表提及。“正是这几个关键词构成了高尚师德的核心,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这一重大主题。”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