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妃和靖王的续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7:20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的特色教育观

濮阳市实验小学  李慧军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顾名思义,是想说明只有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观点”。

近年来,教育界刮起了一股“特色”风,什么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学校等。这股风直刮得广大校长不敢有丝毫怠慢,人人在标新立异,想努力使自己的学校整出个所谓“特色”来。于是乎各种各样的特色学校,风起云涌,相继推出,什么课堂教学环节上有个什么模式的,某个学科上有个别样做法的,在学校环境建设上有个妙招的,在学校管理上和别人不一样的,都被暂且当成特色学校而宣传开去。把校长们引向了大办特办学校特色之路,仿佛办不出什么特色就是校长没能力没水平似的。

说真的,自从特色办学的理念兴起以来,确实出现了教育历史上罕见的辉煌与繁荣,尤其是推行新课改以来,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普遍盛行,开花结果,全国各地出现了不计其数的“特色”学校,这些学校也确实有他们各自办学的独到之处,不少学校是很值得研究的和推广的。

笔者赞同特色学校,却反对把办出特色当成校长的最终目标,因为这样就容易偏离教育的核心目标,带有功利思想的嫌疑。如若刻意追求特色,就势必造成主观腻断、顾此失彼,一刀切地大量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天性。笔者认为,校长应把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办学的终极目标,只有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色,才值得称道,才具有价值和意义。一句话,办学特色应是办学者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生成。

   在我从事二十二年的教育生涯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在我的班里,在我的年级里,在我的学校里健康成长,努力让我的课堂、我的班、我的学校变成每一个孩子向往的乐园。坚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即只有适合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也只有在营造适合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氛围的教育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校“特色”,才最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我赞同国家开设统一的基础课程,因为基础课程是学生发展的底线,是学生成长的必备条件。但是我不赞同学校开设统一的校本课程,因为我担心让所有孩子去做同一件被称为是什么“特色”的事情,会不会适应那些千差万别的孩子,会不会扼杀那些不适应这种特色的孩子的天性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个三千人的学校,就有三千个千差万别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无穷宝藏。所以,那些企图用一种所谓“特色”的教学方式去完成一所学校教书育人的伟大功业,都显得不及而单调。也正因为此,适度教育便成为我一个苦苦实践了二十多年的教育人终生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适度教育”顾名思义,就是 “及而不过”的教育,是恰到好处的教育,既对每个孩子恰到好处,又对每个老师恰到好处,尤其提倡老师们所采用的每一种教育教学方法都恰到好处。可见,他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评判标准,那就是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发展需要。用冯建平校长的话说,就是要寻找每一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从而实现学生最大化发展的教育。

当然,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标准最高的教育,因此也是最难做的教育。说他标准最高最难,是因为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当成人去对待,并且要用心去研究他们,找出适合该对象的教育方法,让每一块宝藏都得到充分的开采、挖掘和雕刻,进而使每一块金子都发光。这显然与我们一向“目中无人”的传统教育相抵触,传统的做法只需要一种目标(掌握知识),一种模式、一种方法、一张试卷即可,最要紧的是这种只需要“一种”的传统教育,最能迎合当前的评价方式,那就是只要有“一俊”就可遮“百丑”,省时又省力,只需要一张试卷就可摆平一切,这里的“一切”涵义很广,不仅包括评价部门,还包括一些观念有待更新的学生家长。也正因为此,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探寻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适度教育的人为数不多。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怎样创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呢?

对老师而言,就是为每一位学生定做一把适宜的尺子,并且让这把尺子量出学生“长”的一面,或者用这把尺子把学生尚隐藏着的优点诱导出来,进而促使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比如,学校举办科技艺术节,不是自上而下从教师的角度去安排极个别学生去参加所谓的艺术节演出,而是自下而上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入手,先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准备、积极报名,自主编排,进而再引导学生编、排、导、演等等,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角,充分发挥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是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

 对学校而言,就是广泛搭建发展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特长的空间或平台,让不同潜能的孩子之特长都有机会冒出来。

比如,我们开设了36门自助餐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自主选择;编写的《经典诗文诵读自助餐》,设计的《诚信评价手册》等都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出发的,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所以,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只有让孩子选择,他才能为之负责,也才能做到最好。

也许会有人对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形体课,在三年级以上开设乒乓球课提出质疑——这样的统 一校本课程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是不是与上述观点自相矛盾? 笔者认为不矛盾,因为这两样课程,都是体育类课程,哪个孩子不需要长身体?谁不需要掌握一两项健身技能?况且,“身心健康”是我校培养目标中排在第一位的关键词,身心健康是孩子发展成长、成才成功的底线。这两门课程是我们对国家所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基本需要,何矛何盾之有? 况且,这两门课都是某种程度的“玩”,“玩”是学生共有的天性。即使对这种“玩”,我们依然一人一把尺子去丈量,不要求达到同样的标准。

对家长而言,就是要真正关注孩子的兴趣生长点,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所在,来进行适时适度的启发和诱导,而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孩子当成一团泥巴去任意雕琢和塑造。凡是把学生大脑当口袋的教育,都是一厢情愿的教育,都是无用、低效甚至是负效的教育。

      我从网上搜索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省城读初三的一女生盈盈精神失常了。15年前,为了胎教,盈盈妈妈刚怀孕便辞掉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女儿未满周岁便为其买了一架价格不菲的钢琴,一年后为其聘请了辅导教师,女儿刚上幼儿园,便开始接受小学知识教育;为了给女儿营造学习环境,夫妻俩从不在家里接待客人;平时夫妻俩省吃俭用,但却不惜花重金将女儿送到省城的重点中学读初中,近三年的时间,妻子一直在省城陪读。遗憾的是,女儿在上小学时便出现了性格孤僻的症状。上初中后时常头疼,后来脑神经衰弱,一个月前,精神失常了! 假如,让他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主攻方向,她至少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这就是不考虑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把孩子脑袋当口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雕琢孩子的一个血淋淋的例证。生活中像这样的家长又何止盈盈一家呢!

在此,我还想以智障儿童为例,来说明我校是如何创办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

因条件所限,市里没有专门开设智障儿童学校,故极个别的智障儿童不得不和正常孩子一起就读,因对正常孩子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是用传统的同一方式去衡量,这就出现了教师因碰上自己班里有智障生而深感不快的现象。原因很简单——这些孩子影响了他的教学质量,于是出现了急躁、体罚、时不时朝学生发火撒气等现象,总之,每天心里不痛快,又何谈工作的幸福感?学生天天在老师营造的烦躁不安的氛围中,怎会有快乐可言?碰到这种情况,有的学校的处理办法是——干脆把智障儿童从全班分母中刨掉,然后再去计算班平均分,用来作为老师的教绩,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因为,对学校而言把智障生从分母中跑去很简单,刨去的仅仅是三千分之一, 对班里来讲跑去的也仅仅是六十分之一,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家庭而言,刨去的却是百分之百,刨去的是家庭的全部希望,哪里还有教育公平可言呢?

为了实施适宜智障学生的教育,我们特设置智障儿童学习质量评价办法——即个性评价法。具体指不让他们和普通孩子用同样的试卷进行考试,而是单独设置个性考试法,只检测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的认知能力,比如,一角钱、两角钱、馒头、玉米、大豆、西红柿、爸爸、妈妈、男女厕所,等等,在这样的起点上,不断地从生活领域拓展学习空间,以不断提高孩子基于生活基本需要的认知水平,丰富其知识储备。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方法才是最适合那些智障儿童的方法,也是最适合家长需要的方法;对家长来讲,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高的奢望,压根儿就没有想着让他的孩子将来能够进清华、北大,就连普通的职业高中都没打算让他们上,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等自己老了,她的孩子能够独立生活在这个世上。因此,给智障儿童设置特定的个性考试法,是最适合这类孩子的教育。

我们由此拓展开去,还为学习好、中、差不等的孩子,采用不同难度的试卷分别进行分层训练、分层考试、分层竞赛、分层表彰,目的不是把孩子从知识的层面分成三六九等,而是暂时采用这样的方法,给那些从没有体验过学习的快乐的后进生们一次体验学习快乐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进而更加充分地调动孩子自主要求进步的内驱力,促使其主动成长健康成长。这同样是为不同层面的孩子创造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可见,所谓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内驱力的教育,是基于每个孩子最近发展区的教育。

就我们举办体育文化节而言,我们也是在尽力搭建适合每一个孩子兴趣的活动平台,为那些适合发展竞技体育的孩子安排竞技体育项目;为那些不适合竞技体育但从促使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安排一些趣味体育和基本体育项目,以调动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那些不爱运动但是很热爱体育文化的孩子安排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即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达到开阔视野,拓展知识,把握历史,传承文化的目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会与那些爱好体育的孩子共享,相当于为他们提供了丰盛的体育文化大餐。又因该类研究基于孩子自主选择,所以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手段。

我们举办科技艺术节,也为那些具有艺术天赋和科学思维的孩子搭建了平台,有艺术天赋的如:绘画、书法、歌唱、演奏、舞蹈、朗诵、曲艺等,有科学思维的如:孩子们奇思妙想的金点子,小发明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幻画科幻故事等,都可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就能使各种类别的孩子各有其乐,各有收获。

 上述教育方式就是我校在开展适度教育研究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有效的尝试,是我们瞄准让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办学目标的自然生成,如果这种自然生成的“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最终会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话,那就随他去吧,因为办出特色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办学目标,我们刻意追求的就是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健康,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个孩子都成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发展的最大化。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2 推荐浏览(221)┆ 评论(2)┆  推荐▼ ┆  收藏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