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总裁题材的电视剧:王海光:政争与权争——高饶事件起因再解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0:19
王海光:政争与权争——高饶事件起因再解读 2009年11月26日 11:07 天益网 【 】 【打印共有评论3


 一、建国路线的政见之争

从治国理念上看,“高饶事件”这场党内斗争可以看作是中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滥觞所出。 

中共夺取政权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中共成为执政党后,对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性质、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方针是明确的;对中国要以苏联模式为榜样,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也是很明确的。所以,党内对“什么是”和“怎样搞”社会主义的认识分歧,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搞”的起始时间发端的。分歧的焦点是:是先搞一段时期的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还是现在就去实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不经不典的非常话语,是中共革命独创的理论概念。其根据是中国社会还处在前现代化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就已确定了“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的治国方针,并认为这样“就将我们同民粹主义区别开来”。[5]毛泽东在公开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6]  

但在中共执政以后,围绕是否坚持新民主主义治国路线的问题,党内政见分歧迭出,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了一些冲突。这个政见分歧虽然是以毛泽东和刘少奇为代表,同时也发生在党内高中级干部之间。其中,既有认识上的差异,也有政策上的抵牾,还涉及到历史上的党内派系矛盾。1954年发生的“高饶事件”,就是这个背景下发生的一场重大的党内斗争。 

坚持和不坚持新民主主义建国方略,既是一个执政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也是一个生产力标准的问题。在中共执政初期,党内曾就此发生过多次争论,并引发派系分歧。主要有:
  
1949年4月,关于刘少奇的“天津讲话”的意见。刘少奇为安抚资本家惶惶不安的情绪,说了“剥削有功”之类的话,引起党内一部分人的不满。高岗是其中反对最激烈的人之一。  

1949年5月,刘少奇起草签发的《中央关于民族资本家政策问题致东北局电》,对东北城市工作的“左”倾政策有所批评。高岗则不予理会,对东北局领导议论说:刘少奇对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右”的。[7] 
1950年初,关于东北富农党员问题的争论。高岗的意见是,党员不允许雇工、放贷等剥削行为。中央组织部的意见是,可以允许党员雇工单干,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刘少奇支持中组部的意见,认为出现富农党员不可怕。而高岗的意见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 

1951年,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争论。刘少奇支持华北局的意见,批评山西省委急于否定农民个体经济的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8]8月初,毛泽东明确批评了刘少奇、薄一波和华北局的意见,支持山西省委,进而着手推进农业互助合作的事情。不久,高岗向毛泽东报送了东北农村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报告,毛泽东对报告给予很高评价,并亲自加上批语转发给各地。 

1951年,关于工会工作方针问题的争论。邓子恢、李立三、刘少奇等主张工会应能“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有相对独立性。高岗则表示反对,强调工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最后,毛泽东对李立三主持的全国总工会的工作进行了严厉批评,免去了李立三在总工会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