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校草宠溺爱第二部:王海光:政争与权争——高饶事件起因再解读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9:40
王海光:政争与权争——高饶事件起因再解读 2009年11月26日 11:07 天益网 【 】 【打印共有评论3

毛泽东关于一线的制度安排无疑是实现分权制衡的“集体领导”,但具体的人事安排是不清楚的。不过从事后人们揭发批判高岗的材料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1953年10月,高岗到南方休假期间,曾在高级干部中散布说:毛泽东打算让刘少奇搞‘议会’(人大常委会),周恩来当部长会议主席,由他(高岗)搞政治局。他还提出要让林彪当部长会议主席。[58]高岗的话或有添枝加叶的私货,后来对高岗的批判也肯定有落井下石的成分,但基本内容肯定是编造不出来的。 
 
高岗私下散布的这个中央高层人事安排的方案,是对中央已经形成的刘党务、周外交、高经济的工作格局的又一重大调整。高岗如接替刘少奇管党务,掌握的实际权力又将扩大;刘少奇如改为负责国家政务,其权力将更加虚化;政府体制由政务院改为部长会议制,周恩来的权力也将被进一步分解。如果再由林彪或其他人接替部长会议主席,周恩来专管外交事务。这样,中央一线可能就是一个由毛泽东驾驭的三驾马车或是四驾马车的分权把口的格局。  

以毛泽东“比较能够经得住风险”的制度要求来看,在国家政府工作的中共领导人是为中央一线,由刘、周、高等分工负责,实现相互制衡的权力构架。所谓“集体领导”,实际上是要变更历史上形成的刘少奇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格局。这个体制性的分权,要比人事上的换马更具制度上的稳定性。历史上,储君久居生事,造成骨肉相残的悲剧比比皆是。毛泽东当然深知个中利害。另外,且不说刘少奇在党内的根基并不是轻易可以动摇的,变更太大势必引起党内冲突。就高岗在党内的资历而言,比刘、周都浅得多。当时党内老人都建在,高岗要取代刘少奇,能不能压住阵也是个问题。高岗私下散布的这个方案,是出于他的个人野心膨胀的谋权动机,还是他猜度到毛泽东心理的护主动机,都可暂且不论,但源头无疑是来自毛泽东与他“个别酝酿”的私下谈话 。

从这个“胎死腹中”的方案来看,在毛泽东布置的这个新棋局中,高岗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但从“法、术、势”的政治逻辑观之,毛泽东也肯定不会在制度上再给自己设置一个对立面。以高岗的党内根基和能力水平,是可以制衡刘、周,但要取代刘、周则是另一回事儿了。毛泽东在政治上贬抑刘、周,在人事上重用高岗,是要实现组织上的大权独揽。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的是制衡刘、周,并非要打倒刘、周。高岗私下散布的这个方案,应该说是体现了毛泽东这时的真实意图。尽管这时的毛刘关系,已是嫌隙毕显,矛盾横生,但不能因此而将“文革”打倒刘少奇的史事倒推因果。如果说这个时候毛泽东就要从政治上打倒刘少奇,现有的证据还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但是,由于政治道行尚浅的高岗把毛泽东考虑的接班人问题仅仅看成是人事更替的问题,“倒刘”心切,四处串联,一意孤行,犯了党内生活的大忌,被揪住了“非组织活动”的尾巴,黯然落马,身败名裂。非但毛泽东关于中央一线二线的设想没有实现,已形成的刘、周、高三权鼎立的格局也不复存在了。高饶事件造成了巨大的党内裂痕,影响至深至远。从以后的历史看,这个事件划出了一道难以弥补的政治鸿沟,在整个毛泽东时代,每次党内斗争,都会有来自这一事件的沉重的历史回音。在这条党内裂痕的尽头,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彻底打倒了刘少奇和他领导下的“白区党人”。当然,这是另一个题目的内容了。
    
--------------------------------------------------------------------------------

[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1955年3月31日通过)。
[2]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年3月——1981年6月),《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46页。 
[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4] 林蕴晖:《国史札记·事件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出版。
[5] 毛泽东:《对〈论联合政府〉的说明》,《在七大上的口头政治报告》。
[6]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
[7] 张明远:《我的回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第334页。
[8] 刘少奇:《关于华北互助组问题的批语》,1951年7月3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9] 赵家梁、张晓霁:《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岗在北京》,大风出版社,2008年,第112页。
[10] 于光远、韩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35~136页。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12] 于光远、韩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13]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 
[14] 《毛泽东传》(1949—1976),第64页。
[15]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
[16] 参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980页。
[17] 彭真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等要职。安子文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政务院人事部部长等要职。薄一波时任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部长、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等要职。 
[18]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1948年4月1日)。
[19]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政策汇编》(1948年以来),中共中央华北局1949年6月翻印,第39~45页。
[20]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三册,第528页。
[2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1955年3月31日通过)。
[22] 《高岗在北京》,第23页。
[23] 毛泽东的《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6日),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结论的一部分。文中关于枪杆子的话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八路军在华北就造了一个大党。还可以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造民众运动。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 
[2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第312页。以该文的口气来看,这里的“某个领导同志”指的就是毛泽东。
[25] 《高岗在北京》,43页。
[26] 林蕴晖:《高岗被定为“反党”的原因》,《国史札记》,第118页。
[27] 《彭德怀传》,第494页。《彭德怀年谱》,第529、592页。
[28] 张明远:《我的回忆》,第381页。林蕴晖:《高岗被定为“反党”的原因》,《国史札记》,121页,注①。 
[29] 张明远回忆,未刊稿。转自林蕴晖:《高岗被定为“反党”的原因》,《国史札记》,122页。
[30] 张明远回忆,未刊稿。转自林蕴晖:《高岗被定为“反党”的原因》,《国史札记》,122页;《高岗在北京》,第141页。
[31] 林蕴晖:《高岗被定为“反党”的原因》,《国史札记》,第123、124页。
[32] 《高岗在北京》,第47页。
[33] 《高岗在北京》,第114页。
[34] 《刘少奇传》,第745页。
[35] 毛泽东:《对刘少奇关于加强党中央办事机构报告的批语》(一九五二年八月四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 (
[36]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版,第163页。
[37] 《高岗在北京》,第112页。
[38] 《高岗在北京》,第50、117、119页;薄一波的回忆,只谈到试行中央各部部长集体办公制度。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312、313页。 
[39] 《高岗在北京》,第50、120页。
[40] 《高岗在北京》,第117页。
[41] 张秀山回忆是1953年初。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321页。《高岗在北京》一书说是在春夏之交。 
[42] 林蕴晖:《高岗被定为“反党”的原因》,《国史札记》,第118页。
[43] 《高岗在北京》,第47页。
[4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1953年3月10日)。 
[45] 《刘少奇传》,第739、740页。
[46] 《高岗在北京》,第51页。
[4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29、230页。
[48]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14页。
[49]毛泽东在中共党代表会议的结论中说:“对这个阴谋、阴谋家、阴谋集团,我们是到1953年秋冬才发现的。对于高岗、饶漱石,长期没有看出他们是坏人。”《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401页。
[50] 《高岗在北京》,第43页。
[51] 周恩来:《在关于高岗问题的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1954年2月25日),转引自《周恩来传》146、147页。 
[52]邓小平在1980年2月26日曾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各组召集人汇报会上说:“毛主席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就在考虑一线二线问题。高岗就是在这件事上出了问题,他要抢这个一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04页。 
[53] 《高岗在北京》,第114页。
[5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604页。
[55] 毛泽东在8月12日的讲话中说:“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说有那么一点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96页。
[56] 《毛泽东传》,第278页。
[57] 《高岗在北京》第114~116页。
[58]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