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小故事2完整动态图:半山观桃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5:01:19
作者:朱宝华

  观桃,历来是杭州市民春季踏青必不可少的一项休闲游览活动。半山观桃,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产生深远影响,曾一度成为杭人习俗。

半山,本名皋亭山,因南宋时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庙(今遗址尚存)和流传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间故事而出名,故俗称为半山,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定名为半山。半山位于杭州城区东北部,地处拱墅区半山镇,与江干区丁桥镇的黄鹤山等诸山一脉相连,自西向东北绵亘十余公里。

半山是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的一座群山。以《杭州地名志》为据,记载杭州城内的山有百座之多,又以史料为证,在百座群山中,纂有山志的有五座,其中半山为最多,有《郭北三山志》、《皋亭山志》、《皋亭锁事》、《皋亭小志》、《半山集》等。千百年来,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最早成为古代杭州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留下了秦始皇、钱鏐、宋高宗等帝王将相的遗踪,记叙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抗元的故事,记载了白居易、苏东坡、萨都刺、刘伯温、厉鹗、郁达夫等历代文人雅士的题咏、赋文和以此为背景的神话等近200首(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第九十四回,把皋亭山写入小说。

半山栽桃的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半山水田畈遗址发掘的灰坑、水井、居址、墓葬等遗迹和出土的犁、錛、刀、木桨等遗物表明:远在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晚期),杭州的先民们就以半穴居状态分散而居,从事着发达的农业和渔业生产。除发现大量的稻谷种子外,还有桃核等多种作物种子,不仅证明半山是古代杭州先民的生息繁衍之地,且足以说明在杭州城区地域内栽种桃树的历史最为久远。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京城人有孤山探梅、马塍看花、荷荡泛舟、湖山寻桂、重九赏菊等四时赏花的习俗。观桃在禁宫的桃源或在嘉会门外包家山的王保生私家花园内,桃花盛开,浑如锦障。半山西侧有桃花坞,两岸均栽桃树,每年逢春,桃花盛开,灿如云锦。据史料记载,有宋高宗(赵构)临幸看桃诗:

皋亭山下旧桃源,刘阮忘归我也然。
循辇有香春草细,翩翩清兴若登仙。

高宗皇帝坐着御驾行进在皋亭山下的桃源(今地名尚存,属半山镇,称桃源社区),前往山北一座显宁寺(上世纪30年代初重建的殿堂建筑物尚存)的辇道上,触目繁花春草和扑鼻的桃花暗香,如同进入仙境,欣然自得而忘却了归途,半山的桃花给宋高宗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代时,杭人已有“西湖探梅、半山观桃、藕榭看荷、湖山赏桂、茶坊菊景”等四时赏花的习俗。初春踏青去半山观桃,成为杭人赏花的习惯和风俗,从而使半山的桃花声名鹊起。

清《康熙仁和志》载:“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自此以往,省城士女争先出郊,谓之探春,水面画舫轻舟,比栉如鱼鳞,日啣半规始渐散去,绛纱笼烛,车马争门而入,日以为常。比来皋亭山刘坟村(今半山镇刘文村),每当春月桃花盛放,上下数十余里,一望如云锦,游人多问津焉。”

春暖花开,桃花把半山装扮得色彩斑斓。溪边的桃花,坡上的李花,地里的梨花,田间的油菜花,让人目不暇接,使人如痴如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清代“三朝”元老、二任浙江巡抚、著名学者阮元从海塘坐船行上塘河回杭州过半山看桃花,在《癸亥闰二月海塘回舟过半山看桃花作歌》诗中吟道:

皋亭万树桃花红,李花三千争暖风。
梨花淡白不相竞,菜花满地黄蓬蓬。
如此花光真烂漫,百二春天方过半。
……。
半山桃花使阮元流连忘返,每逢春季在杭时,数次与同人游皋亭山看桃探梅唱和,胞弟阮亨收录家兄与同人的唱和之作,纂《皋亭唱和集》。

细细品读马曰璐《半山观桃》这首清代桃花诗的代表作,仿佛一幅水墨戏春图就在眼前,使人感到天趣无限,神韵卓施,更让人领悟到绿水红花只有在万物浸满了春的气息的季节时才会出现,相依而存,又各自相得,春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世界:

山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
红影到泪流不去,始知去水恋桃花。

半山山上盛开如云似霞的桃花,红得像火焰一样耀眼,从山下看去,就像是彩霞降到山腰,又像是桃花开到天上,桃花和明霞连成一片。燕子在村前排列的酒帘前低飞斜掠,擦过酒帘,又钻入绿树丛中,翻飞中充满着对春天的喜悦。倘佯在桃林之间清澈如境的溪水边,低头看见潺潺流水中微动的花影,溪水流走了所有的漂流物,带走了时间和春光,但花影却依然如故,寄托了人们对春天的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怀。

清《乾隆杭州府志》载:“皋亭山前后桃花最盛,延播十余里,春二三月,游人络绎不绝。”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载:“半山在艮山门外,水旱路皆十五里,至其地转湾,则两岸树里均栽桃花……。”“城中士女观桃者由城中坐船,出水门,自断河头水门,约数里之遥,下段河面开阔,有桥名万安、菜市、宝善、坝子等名……。”清人胡涛题《皋亭观桃花歌》:

皋亭去郭十五里,山色依微白云里。
山下千树桃李花,年年春光丽如倚。
城中士女爱出游,纷纷逐队如去流。
……。
城里的士女们在断河头(新宫桥东面的埠头),坐船从东河出水城门(今杭州电视台东侧)行上塘河,争先恐后地如潮水般地前往皋亭山出游观赏桃花。清光绪年间,“皋亭之桃”成为杭城湖墅三胜地之一。据《湖壖杂记》载:“湖墅有三胜地,西溪之梅,皋亭之桃,河渚之芦花。河渚芦花名曰秋雪,西溪之梅名曰香雪,则皋亭之桃亦可名曰红雪、曰绛雪矣。或曰满家弄桂花,可名金雪。”

杭州的文人雅士借半山观桃赏花之机,召集诗友聚集在溪涧修禊,使半山观桃的民俗活动内容得到充实,品位得到提升。据《晋书·礼志下》载:“修禊,汉仪,季春上已,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春秋两季时,古人修禊常在水滨举行临水洗濯以消除不祥的祭祀仪式,阴历三月三日上已修禊,尤为流行。相传,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山阴(绍兴)兰亭集会“修禊”,作有诗序《兰亭序》。清人丁澎《皋亭显宁寺志序》载:“太平全盛时,沿山十余里,多种桃树,每年春和花开,烂漫如锦,游人争放小艇泊花下,饮酒赋诗。”清人陈文述有《庚申上已云台师偕同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图记事》诗:漫如锦,游人争放小艇泊花下,饮酒赋诗。”清人陈文述有《庚申上已云台师偕同诸人于皋亭山修禊作图记事》诗:

迎眸山色一痕青,修禊人来画舫停。
一种桃花与修竹,皋亭原不让兰亭。
……。
孙韶唱和道:
纷纷宾从皆名士,流觞齐向桃花水。
桃花颜色冶春词,一样风前舒艳绮。
我愧羊刘诗后成,如陪羲献会兰亭。
兰亭禊后皋亭禊,修竹桃花万古情。

  农历三月初三,半山山碧林青,修竹茂盛,桃花盛开,水边红霞万点,溪中清流激湍,诗人依次列坐,让酒杯在水中缓缓流淌,当酒杯停在谁的边上,谁就得罚酒作诗,曲水流觞,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清明桃花盛开时节,半山还举行以祈蚕为内容的古代杭州影响最大的民间传统活动半山娘娘庙会(俗称“轧蚕花”),使半山观桃的人气更旺。清《康熙仁和志》载:“皋亭山,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游人载酒往来,妇女入半山祈蚕,清明时络绎不绝。” 杭、嘉、湖蚕乡女子,座船行上塘河,到半山桥(本名依锦桥)上岸,依次上山入半山娘娘庙,在娘娘殿内烧香,占卜当年蚕桑的丰收,默默祈祷时口中念念有词:“求得菩萨保佑,愿蚕花廿四分。”祈求娘娘保佑蚕业丰收。一般香客是虔诚祈蚕,而无意观桃赏花。范祖述《杭俗遗风》载:“观桃不必专在半山,要以半山桃花最多,三月间,山中娘娘诞辰,游人藉此观桃……。”

半山不但桃花声名远播,所产桃子、杨梅的品种繁多,独具特色,影响颇大。据《名胜志》载:“皋亭山,山高四百丈,多桃竹果树。”皋亭山“环山居人多艺桃”。清代,桃子的品种有“早桃,俗名五月桃,最大。余若白桃、油桃、匾桃,并甘美,又有十月熟者寒桃,仁和皋亭山特盛。”寒桃(也称香桃)味甜特脆,堪称珍品。清人翟樊咏有《香桃》诗赞:艺桃”。清代,桃子的品种有“早桃,俗名五月桃,最大。余若白桃、油桃、匾桃,并甘美,又有十月熟者寒桃,仁和皋亭山特盛。”寒桃(也称香桃)味甜特脆,堪称珍品。清人翟樊咏有《香桃》诗赞:

皋亭比俀山,果食颇足豪。
露桃十余种,一种价特高。
馨香过橘油,齿颊风骚骚。
降此更数珍,十月荐寒桃。

现在,丁桥镇皋城村村民在屋前宅后仍栽植桃树,初夏时节,桃树硕果累累,让人馋涎欲滴。

除桃子外,皋亭山杨梅久享盛名。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旧栽杨梅石坞,今在烟霞岭瑞峰寺之侧金姆冢者佳,东墓岭、十八涧亦盛,皋亭山产者颗大肉松,核小味甜,尤甘美。”明天启四年(1624),诗人李流芳携家人隐居皋亭山桃花坞山水最佳处,杨梅成熟之时,在雨中与山里寺院的僧人采摘杨梅,题《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诗,从此皋亭山的杨梅声名日隆。到清代,杨梅的品种“有早色,晚色,熏色。早色最红味酸,熏色紫黑味甘,色白也有,紫红者味松甜”。清人郑文灏有《杨梅》诗:

曏说杨家果,盛称皋亭山。
檀园著咏后,闻绝百岁间。
……。
至今,在皋城村和沿山村的山坳里,有着数百株半个多世纪树龄的杨梅树,盘根错节。初夏,郁郁葱葱的杨梅林,粒粒红梅点缀其间,宛如灼灼星火,诱人眼色,撩人品尝。

郁达夫在《超山的梅花》一文中写到:“在古代不同,至少在清朝的乾、嘉、道光,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梅花。”

半山观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湮没于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半山一带成为杭州发展重工业的主要生产区,尤其是杭州钢铁厂的兴建,大片山地成为钢铁生产基地,自然和植物资源如溪涧、河网、桃树等遭到人为地改造,除半山娘娘庙的香火还在延续着,半山观桃、修禊、庙会等在杭城影响深远的民俗活动基本消失。

如今,每当清明前后来到半山桃花坞,登上长满藓苔的石阶古道,虽不见“千树万树桃花开”的景象,但山上繁衍不息的纯种野桃树盛开的桃花,花期长达二十多天,实属罕见,乃是当年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