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娘动画第二季:汝州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5:24
问道崆峒山

 上古时代,在今临汝镇南的崆峒山上住着一位学者,名叫广成子。他不仅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而且鹤发童颜、耳聪目明,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大年纪。他住的广成苑里,四季如春,百花长开,每到九春三秋的晴朗天气,常有轻雾从山坳里升起。雾中有时隐现“粉蝶(墙)青瓮(基石),绵亘数里,楼殿囗车葛车马喧闹,花木焕烂”,但只“数息(呼吸几次)”便“漫不复见矣”。这种“海市蜃楼”,应与附近的广成泽的水面反射有关。但当时的群众不明此中道理,便称广成苑为神仙窟,和广成子一起,很快名传遐迩。
   老家在新郑的轩辕黄帝,仰慕广成子的学问和为人,便登具茨(山名,在禹州市)、过襄城,访大隗迤逦来到崆峒山南。他先在温泉里了澡,然后登上泉西的一座小山,只见广成泽方圆百里,一片汪洋。他在山上住了一夜,次日便乘筏子来到了崆峒山。这座无名小山以后就叫銮驾山。因黄帝在这里住过,故也叫做“黄”陂。隋朝在这里修了大型水库,能“溉地千顷”。
   黄帝见了广成子,看他立如松,声如钟,神志清醒,意志安闲,真有飘飘欲仙之状,很是钦佩,便问他用了什么方法把身体保养得这么好,广成子说:“……无视无听(什么也不要看,不要听),抱神(思想)以静。必静必清(什么也不想念),形将自飞(身体好像不存在了)。毋(不要)劳尔形(身体),毋摇(浪费)尔精,毋思虑菅菅(考虑很多的事)。昏昏默默,乃可长生。”黄帝听了十分高兴。为了表示感谢,便命乐队奏了一曲《钧天》之乐。广成子听罢《钧天》之乐,为黄帝的平易近人,不耻下问的作风所感动,马上从屋里取出近作《阴阳经》两卷赠给黄帝。

孙坚阳人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在汜水关斩了华雄。尽管那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但毕竟那是小说,据《三国志·吴志》载,华雄被孙坚斩于汝州的阳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北)。
    东汉末年,董卓在洛阳上欺天子,下压朝臣,黎民百姓如处水深火热之中。有一次董卓带兵到了登封,把正在赶庙会的群众杀了很多,将人头装在车子上拉回洛阳,说是剿贼有功。当时有18个诸候兵分三路来打洛阳、灭董卓,河阳(今孟县)太守王匡过黄河来攻,在孟津被打得大败;袁绍、曹操也在荥阳、巩县一带吃了败仗,曹操还差一点被俘虏;只剩下东南一路的袁术、孙坚联军了。他们从南阳、鲁山过来,驻扎在梁县东边的阳人聚,也就是如今杨楼乡的杨古城一带。
    董卓派大将胡轸来打孙坚,但是他的兵却纪律松驰,指挥不灵。胡轸在一次聚会上说:“要想纪律好,便非得杀个都督不行。”有一个武艺高强的骑兵都督叫吕布,听了胡轸的话很不满意,就想捣乱一番,使胡轸无功而还。
    一天傍晚,行军到了广成关(据说就是现在临汝镇西边的虎掌洼),那是为了防止黄巾农民起义临时所设的八个关口之一。按计划应该在广成关吃晚饭、睡觉,第二天再去阳人聚打孙坚。这时吕布找着胡轸说:“听说阳人聚的贼兵跑啦,是一座空城,我看咱们不吃晚饭,不要睡觉,连夜去把这座空城占领,去的晚恐怕就占不成了。”胡轸不知是计,还连声夸奖吕布的办法好,随即下令不休息,不吃饭连夜赶到阳人聚。往上一看,只见城头灯火辉煌,更柝响亮,就命兵士们休息。这时吕布又大声喊:“贼兵出来了,快跑啊!”士兵们听见当官的都这么喊,只好丢盔撂甲,没命地奔逃。跑了十几里,见没人追赶,才又慢慢地回来,这时天已经亮了。城内的孙坚以逸待劳,迅速开城门出击。胡轸的兵又累又饿,一夜没睡,更是一肚子气,谁也没心打仗,于是四散奔逃,当官们也是一样。有一个都督叫华雄,本来勇敢异常,但却因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孙坚一刀斩于马下。以后孙坚乘胜前进,首先攻进洛阳。

曹操梁县收徐晃

 东汉末年,董卓余党李催、郭汜作战,欲劫汉献帝赴长安,后经张扬、杨奉、董承等极力救护,打败李催、郭汜,于公元196年7月回到洛阳。快到洛阳时曹操才率兵马赶来迎接。汉献帝见曹操气宇轩昂,言谈忠义,而且拥有大量军马,想倚他作为靠山,于是便令曹操领尚书事兼司隶校尉,总揽文武大权。
    经过战乱的洛阳宫殿,只剩下颓墙断垣,院内草长没膝,白日狐兔纵横,夜晚鬼火狼嗥。献帝只好暂住中常侍赵忠宅中,杨奉领兵驻扎梁县城。当时粮食奇缺,百官多采集野生豆谷为食,有的饿死,有的被士兵所杀。曹操听从董昭的建议,请汉献帝于9月经偃师、登封、禹县移都于许县,因希望汉代昌盛,遂改许县为许昌。
住在梁县的杨奉,在护献帝东归时出了大力,今见曹操独揽大权,心中不服,听说圣驾东迁,便领兵到擐辕口(少林寺东北峨岭口,俗称十八盘)想凭借有利地形进行截击。谁知到了那里,曹操刚刚过去,只得又回了梁县。
    10月间,曹操把许昌安顿就绪后便领兵来梁县打杨奉,一要报截击之仇,二可把梁县这块战略要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两军在城东纸坊一带相遇。杨奉的一个先锋手执开山大斧跃马阵前挑战。曹操见此人威风凛凛,相貌不凡,心中十分喜爱,便叫大将许褚上阵试试他的武艺,并交代只许胜、不可伤。哪知二人战了多时不分胜负,曹操忙令鸣金收兵。回营询问时,小校满宠说:“此人姓徐名晃字公明,是我的同乡好友。”曹操令满宠带些金、帛夜访徐晃。二人先是饮酒叙旧,待夜深人静之时,满宠问徐晃:“杨、曹二人相比如何?”徐说:“杨奉性情多疑,心胸狭窄,成不了大事,曹操有匡君扶国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二人岂可相比?我早有心归顺曹操,只是机会难得。”满宠说:“实不瞒你,曹公白天见你后十分仰慕,特地叫我来请你去一齐匡扶汉室江山。”徐晃说:“好!现在就走。”满宠说“何不杀了杨奉以作进见之礼”徐晃说:“杨奉待我不薄,与人共事,私自逃离已经不义,若再反戈杀人,与禽兽何异!”二人连夜去见曹操,说起徐不肯杀杨奉的事,曹操备加赞扬。以后徐晃跟着曹操东征西战,南伐北剿,为建立曹魏帝国立正了许多的汗马功劳。
    《三国志》中关于此战的记载是“太祖(曹操)讨(杨)于梁,徐(晃)遂归太祖。”

郦道元探寻汝水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人。郦道元好学而博览群书,《北史》、《魏书》均有其传。他为政严酷,曾一度被罢官。因此其传被列至酷吏传中。其撰蓍的《水经注》四十卷,文辞优美,是古代地理名著。
    宣武帝永平年间(508~511),郦道元出任鲁阳郡太守。鲁阳郡所辖,相当于今天以鲁山县为中心,包括四周宝丰、汝州、嵩县、南召各一部分。
    任鲁阳郡太守时的郦道元,年届不惑,正为撰写一部地理学巨著搜集资料。他发现,从东汉班固所蓍《汉书·地理志》到西晋张华《博物志》对汝水源头的记载,纷繁不一,出入甚大。郦道元打算利用在此地为官之便,进行一番实地考察。这时,正遇上北魏朝廷明令各地太守详绘所辖区域山川地图上报中央,郦道元名正言顺地带领随员、仆人,踏上了探寻汝水本源的路程,并沿汝河进行了考察。当时的豫西山区森林密布,人烟稀少,野兽出没,荒无路径。郦道元不畏艰险,逆汝水而上,在深山老林中穿行,在峡谷绝壁上攀登,风餐露宿,沿途详细探查了汝水流向、支流水口、地形地貌、植被林木及历史遗迹等,终于探清汝水正源始发河南梁县勉乡大盂山黄柏谷。
    郦道元花费巨大心血写成的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蓍《水经注》中,最完整、最准确地记载了汝水的发源地和流向,汝水流经地区的山岳、丘陵、陂泽,重要的关亭、古城、水利设施、河道变迁等,对古书的记载也有引用。他在《水经注·汝水》中记述了他考察汝水源头所得:“今汝水西出鲁阳郡之大盂山黄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西即卢氏界也。”“历蒙柏谷,左右岫壑争深,山阜竞高,夹水层松茂柏,倾山荫渚,故世人以名也。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从西到东记载的古城有麻解城、周平城、阳人聚、霍阳聚、注城、治城、单心聚、梁城、成安城、承休城,对成安、承体两个侯国的来历进行了表述。记广成水是引用东汉马融《广成颂》里的章节。对古代水利工程黄陂的位置各确定位在成安国一线,与唐代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述的黄陂在州东二十五里是一致的,不是在温泉西的广成泽。
    郦道元对汝水的考察和记述,为后世保存了准确的地理资料,是研究汝州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武则天游幸温泉

 公元700年2月22日,建都在洛阳的周朝女皇武则天带着她的大批随从人员渡洛河、跨龙门,迤逦南来,当晚驻跸在白沙坡上。一天的车马劳顿使她睡得十分香甜,醒来时信口说了一句:“好安静啊!于是这个村子从此便改名叫了大安”。又经过了一天的跋涉,日薄西山的时候便住进汝州温泉镇内专门为她修筑的行宫里。
    温泉镇地处襄洛古道的咽喉,镇西一里的广成泽方圆百里,水草丛生,树林茂密,鸟兽成群,是东汉皇帝的三大游猎地之一,隋设马牧,唐初设温泉顿(顿,休息地)。这里襟崆峒而带汝水,枕伏牛以望嵩岳,不仅风光绮丽,而且一山一水都有一段美丽的历史故事可追寻。但是武则天的“临幸”,主要还是为了这里有着奇妙的“灵泉”、“神水”。
    温泉的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触指滑腻,如抚锦缎。最热处可煮熟鸡蛋,洗涤后,有病治病(对风湿性病有奇效),无病可延年益寿。廿四年前,武则天随丈夫唐高宗李治来这里洗浴,深知此中奇趣,这次独自前来,是拿定主意要洗出个名堂来的。
    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的集会中,令友人们散坐于弯曲的小渠两旁,然后使酌满酒的羽觞顺流而下,到谁跟前停住不走,谁就得站起来将觞中的酒一饮而尽。这样的喝酒法新鲜有趣,被称之为“曲水流觞。”
    武则天受“曲水流觞”的启发,命人在镇的最高处掘一大池,热水氤氲的温泉水冒着泡从池中心向四面八方流去,群臣围池而坐,然后把盛有酒的酒杯放在池中央,杯藉水的浮力流在谁的跟前,谁就得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且还要作诗一首以庆升平。这样一杯酒一首诗,半天就是几十首,几天就能上百首,便成了一本诗集,这诗集名叫《流杯亭侍宴诗》。这些诗只是一味的奉承巴结。
    请看与当时李峤、杜审言、崔融号称“文章四友”的苏味道的一首《初春行宫侍宴应制》诗:
                      温液吐涓涓,跳波急应弦。
                      簪裾承睿赏,花柳发韶年。
                      圣酒千钟洽,宸章七目翟悬。
                      微臣从此醉,还似梦钧天。
    然而就是这些极为平庸的诗却使武则天欣喜不己,她命凤阁舍人李峤为诗集作序,又命书法家殷仲容书丹,立碑刻珉以作永久纪念。
    武则天在温泉整整玩了10天,于3月4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她走后还命人在流杯池上盖了个亭子供人观瞻。这件风流韵事影响很大,直到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还专门为《流杯亭侍诗》作过跋呢。

李白两次来汝州

 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在26岁至35岁的10年间曾两次莅临汝州。
    李白年轻时爱好剑术,轻财任侠。20岁开始游历蜀中名胜,眼界逐渐开阔。26岁“仗剑去国,辞亲山川”,顺江东下,“南泛洞庭,北临汝海”。汝海者,流经汝州一段汝水之谓也,以水名地,代指汝州。唐代汝州辖七县:梁、郏城、鲁山、叶县、襄城、龙兴、临汝、州治在梁县(今汝州市)。梁县有一座龙兴阁,此阁高峻巍峨,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远近知名。登上此阁可以远眺伏牛群山,近观汝水碧波。李白偕从弟兴致盎然地游览龙兴阁,写下《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序云:“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台榭,居高明。吾之友于,顺此意也,遂卜精胜,得乎龙兴。留宝马于门下,步金梯于阁上。渐出轩户,霞瞻去天。晴山翠远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屈指乡路,还疑梦中,开襟危栏,宛若空外。呜呼!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与白云老足,俱莫负古人也。”
    游汝州之后,李白南返江夏,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与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寻求入仕之途。他给前荆州长史韩朝宗和安州裴长史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开元二十三年(735)秋,李白从安陆出发,经襄阳、方城,第二次来到了汝州。在汝州少事逗留,旋即奔赴洛阳。他在《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诗中写道:“朝发汝海东,暮临龙门中。”“汝海东”指的就是处于汝水东北岸的汝州州治梁县。

陆长源倾囊孟郊

 孟郊,字东野,是唐中期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的著名诗人。他性格耿介孤直,择人而友,不苟同流俗。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43岁的孟郊在游历了长江南北名山胜水之后,从洞庭出发北上到汝州投奔好友陆长源。陆水源时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此人出身于清白官员之家,博学爱才,廉洁刚正,被许多不得意的知识分子视为知己。孟郊经南阳走三鸦,在途中写诗《鸦路溪行呈陆中丞》:“鸦路不可越,三十六渡溪……出阻望汝郡,大贤多招携。”急于会晤好友的心情跃然纸上。至汝州后,陆长源真挚地款待孟郊,孟郊无比愉快,以欢畅的笔调描绘汝州的秀丽山川,表达友人间的深情厚谊。《汝州南潭路陆中丞公宴》称:“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汝州陆中丞喜张从事至》有“汝水无浊波,汝山饶奇石。大贤在此郡,佳士来如鲫”之句。《夜集汝州郡斋》则云:“千里愁并尽,一樽欢暂同。”贤友所在的汝州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孟郊在汝州期间,陆长源利用公余闲暇,陪他游览了汝州的名胜石龙涡。石龙涡在州城北山中,这里四壁千仞,散泉如雨,煞是好看,孟郊写下《游石龙涡》诗一首:“石龙不见形,石雨如散星。山下青皎皎,山中阴冷冷。水飞林木杪,珠缀莓苔屏。蓄异物皆别,当晨景欲螟。泉芳春气碧,松月寒色青。险力此独壮,猛兽亦不停。日暮且过去,浮心恨未宁。”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却能达到深刻、生动的境地,最能体现孟郊朴质而深挚的诗风,千余年来一直被作为山水诗的佳作而传颂。
    孟郊寓居汝州三载,在陆长源的资助下三次来到了长安应试,终于考中进士。一时高兴,写了《登科后》一诗。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结束了前半生飘泊无定的穷困生活。

李益两登望嵩楼

 唐代汝州子城州衙大花园中有一座望嵩楼。此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巍峨壮观。登上此楼可以远眺中岳嵩山,故名望嵩楼。中晚唐著名诗人李益曾经两次登上望嵩楼赋诗抒怀。
    李益字君虞,生于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15岁时因避乱随父母迁居洛阳。21岁登进士第,出任地方官佐。后随军北征备边,长期辗转于朔方、灵州、幽州诸节度使慕府。53岁时脱离军府,漫游江淮。数年后返回长安,宪宗召其为都官郎中,迁中书舍人。元和五年前后,一度出为河南少尹。宪宗时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公元783年,淮西工使李希烈据蔡州(今河南汝南)叛乱,从东南方向对洛阳南部重镇汝州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这一年李益在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幕下,以书判登拔萃科,援侍御史,回洛阳探亲,游至汝州,曾登上望嵩楼,目睹社会动乱给汝州人民带来的灾难,心情十分沉重。30年后,李益出任河南少尹,又一次来到了汝州,旧地重游,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留下名篇《上汝州城楼》:“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李益诗名早著。35岁时,友人韦应物就称颂他“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典坟。辟书五府至,名为四海闻”。其后,年辈稍晚的诗人王建也曾寄诗申述仰慕之情,说自己“少小慕高名”,“每诗常焚看”;还高度评价他对诗坛的影响说:“大雅废已久,人俗失其常,天若不生君,谁复为文钢?”刘禹锡、孟郊、贾岛都曾向他投诗。他的名声传入宫禁。唐德宗李适于贞元十四年(789年)曾向太府卿韦渠牟询问:“卢纯、李益何在?”元和十二年(817年),中书舍人令孤楚奉宪宗旨意编选《御览诗》,选入李益诗36首,为入选的各家之冠。他的诗作传入乐府,图绘民间,影响很大。《上汝州城楼》是其代表作之一,寄社会动乱之感于个人的悲欢之中,颇具时代特色。

姚崇曾居广成泽

 姚崇是大唐宰相中十分蓍名的一个。司马光称:“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和(如晦),后称姚宋(景),他人莫得比焉。”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出生于陕县一个武将之家。父亲姚懿在太宗贞观年间做过州都督。姚崇20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泽外婆家。
    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去射猎比武。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泽,落脚于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见识,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做到宰相一级大官,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考中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政坛,先后做了3次宰相。
    姚崇入朝做事,负责理案刑狱,正值武则天时严刑峻法横生。他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了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尚书,兼相王李旦府长史。5年后,因得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邦昌兄弟,借突厥犯境之际被调任安抚大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回京,同张柬之密谋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中宗继位,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接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毫州剌史。之后出现了《大明宫词》中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斗争。姚崇幸免于难。
    李旦继位后,于景云元年(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而使事情败露,姚被贬职。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
    姚宗第三次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主要是罢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绝贿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年落实。姚崇任宰相3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姚崇被誉为“救世宰相”,与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

颜真卿名扬汝州

 颜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祖籍山东,生于西安,是唐经学家颜师古的五世孙。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政治家。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河北20余郡尽陷贼手。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早有察觉,四面出击,在短期内赢得了17郡黎民的响应,聚众20余万,给安禄山乱军以沉重的打击。在唐玄宗出逃四川、太子李亨即位留守平叛的困难局面下,颜真卿自觉归李亨节制,临危受命担任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平叛胜利后,颜真卿被尊为中兴功臣。
    颜真卿的耿直无私遭到了宰相卢杞的忌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攻襄城,陷汝州,汝州刺史李元平投降。叛军直逼东都洛阳,朝廷一片恐慌。卢杞欲借刀杀人,上奏德宗李适:“颜真卿劳苦功高,四方所信。若派他赴汝州,说服李希烈罢兵,此乱可不劳师而定。”李适糊里糊涂地同意了。满朝公卿深知李希烈叛乱决心已定。卢杞用心十分险恶,颜真卿此行凶多吉少,纷纷劝颜真卿另图良策。年过古稀的颜真卿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接旨后迅速出京,东赴汝州。路过东都洛阳时,河南尹郑叔则告诉他:“李希烈反状已明。此行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还是不去为上策。”颜真卿表示,甘愿赴汤蹈火,只要有一线希望能使生灵免遭涂炭,自己虽死无憾。
    颜真卿到汝州,义正辞严地向李希烈宣读了朝廷要其罢兵的诏书。面对叛将们的挥枪弄棒、威胁谩骂,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看硬的不行,就变换手法,让真卿住进宾馆,侍为上宾,派已投降叛军的李元平诱劝颜真卿从乱。颜真卿厉声喝斥李元平:“你受国家委任,做汝州刺史,不思报国,反而投降叛军,还有什么脸面与我说话?”一日,李希烈和颜真卿共宴,河北几个称王的藩镇首领王武俊等人对李希烈说:“听说太师很有才华,公欲建大号(称帝),而太师到来,宰相一职太师是最适合的人选。”颜真卿听后说:“你们听说过颜常这个人吗?是我的兄长,安禄山造反,他带领军民与安作战。后来虽然被叛军捉住,却大骂叛贼不绝口。我今年已快80岁了,是大唐的太师,我要守我的名节,惟求以死报国。”众人大惊。
    兴元元年(784年)后,大唐的军队重振,李希烈害怕情况有变,派人来到颜真卿囚地,在院内架起木柴燃起大火说:“再不投降,将你投进火中烧死。”颜真卿从身向火中跳去,被使者拦住。李希烈没有办法让颜真卿自杀,终年76岁。颜真卿死信传出后,皇帝停朝5日,赠司徒,谥文忠。汝州人民为纪念颜真卿,在汝州城内建有真卿洞。

刘禹锡月夜认错

 公元835年一个暮夏的夜晚,汝州衙内西北角的望嵩楼上正举行着盛大的宴会。客人是当朝一品宰相、《玄怪录》的作者牛僧儒,主人是汝州刺史、四海闻名的诗人刘禹锡。席间美酒珍肴,轻歌漫舞,应酬答对,极为欢洽。但是,细心的人不难看出,来宾表面含笑,内蕴不平,且有弯弓待发之势;主人强颜欢愉,时露尴尬畏惧之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禹锡年长僧儒七岁,诗文成名、踏入仕途比牛为早。牛在中举之前曾将自己的文章向刘请教,无非是想让刘夸奖一番,以便在应度试中获得好处。哪知刘禹锡少年得志,怎把这衣衫敝旧,貌不惊人的牛僧儒放在眼里?为了炫耀自己,竟对着众人信口评点,任意涂抹,羞辱得牛僧儒无地自容,但却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怀恨而去。岂料后来牛僧儒官运亨通,进士及第后不久,便被擢为御史中丞,唐文宗时竟一跃而成为同平章事,也就是当朝一品的宰相。而刘禹锡几升几降,只不过是个五品的刺史而已,刘每想起早年对牛的无礼,便如芒刺在背,骨鲠在喉,只怕牛寻衅报复。此番牛僧儒出任武昌节度使,特别绕道来汝州见他,用意可想而知。牛是结党营私的能手,排除异己的专家,而今大权在手,生死荣辱全在他的一句话,六十三岁的刘禹锡,宦海沉浮几十年,能不心惊胆战吗?
    牛僧儒到汝州的当天,和牛只叙寒温,不提旧事。晚间的夜宴,一为牛的到来洗尘,二为牛的明天动身饯行。考虑到面对应邀作陪的汝州名流,牛一定会合他更加难堪甚至将他罢官、充军……躲是躲不过的,只好坐以待辱吧!
    酒过三巡,曲度二套,脸红耳热的牛僧儒大呼:“拿纸笔来!”他往事萦回,心情激荡,奋笔疾书,一挥而就。刘禹锡一看,原来是一首七律,题为《席上赠刘梦得》(见《全唐诗》5292页)。题中对刘直呼其名,显示出上级对下级的随便。刘是诗歌专家,深知诗的最后两句才是中心所有,于是匆匆掠过前面的“休论世上升沉事”,“珠玉会应成咳唾”等句,只见后面写道:“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意思是说不要嫌我酒后胡言,我曾经请你给我改过文章呀!诗中虽提及旧事,但无明显的谴责之意,刘大喜过望,连忙和了一首《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见全唐诗)4078页:少年曾忝汉庭臣,晓岁空余老病身。初见相如成赋日,寻为丞相扫门人。追思往事咨嗟久,喜奉清者笑语频。犹有当时旧冠剑,待公三日指埃尘。
    诗中充满奉承、谢罪之意,特别是后两句,意思是我已做好了罢官的准备,等你休息“三日”后将我像尘埃一样轻轻拂去。因为唐朝旧例,宰相任职后要歇假三日,然后升堂理事,晋黜百官。牛僧儒看罢刘禹锡的诗,知道这个性情倔强的人已经认错服输了,便也适可而止。遂即宽洪大量地说:“三日之事我不能做,也不敢做呀!”二人相对哈哈一笑,前嫌尽释,宾主尽欢而散。

李希烈破汝州城

 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十二月,南平郡王兼汉北都知诸兵马招抚处置使李希烈谋为不轨,在许昌僭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与河北的节度使朱氵副、田悦等人联系共取唐朝天下,并派大将李克诚于正月中旬来取汝州。
    汝州别驾兼刺史李元平小眼无须,好说大话,喜欢谈兵。中书侍郎关播被他迷惑,以为他有将相之才,遂将他从湖南判官的任上调到汝州来抵挡李克诚的进攻。李元平到汝州后,一面招募工徒加固城墙,增修敌楼,一面派人向朝廷请求援军。
    朝廷派神策将刘德信与唐汉臣、高秉哲领兵一万来救汝州。因城小人多住不下,遂进军至汝州东薛店,三人住在一起,不按常规设犄角互相照应。次日清晨,李克诚乘雾偷袭,唐军措手不及,大败而逃。李克诚跟踪追击直至汝州城下。正欲攻城,忽然城门大开,不少人出来迎接。李克诚一看,原来就是以前派来当作民工修城的士兵,这时杀死守门兵丁趁机献城。李克诚兵不血刃,于19日轻易地取了汝州,活捉刺史李元平。
    李元平当作战俘被送往许昌,李希烈见了破口大骂:“唐朝的瞎眼宰相派你来抵挡我,太小看我了!”李元平吓得屁滚尿流,磕头如捣蒜,恳求不要杀他,请求投降。李希烈知道他有些才干,便留他在身边作官,命令原汝州判官周晃为刺史。
    汝州陷落,东都洛阳危急。唐德宗听信宰相卢杞的借刀杀人计,派德高望重、年过七旬的颜真卿到许昌劝说李希烈不反。李劝颜留下当他的宰相,颜不肯。这时已当上宰相的李元平也来劝颜投降,被颜真卿骂得抬不起头来。李怀恨在心,遂密告李希烈将颜留住不放,以后又将颜杀害。
    次年1月27日,德宗派左龙武大将哥舒曜为东都畿汝州节度使,率凤翔(今陕西凤翔县)泾原(今甘肃泾川县北)行营兵万余人来取汝州,于二月二十六日攻占了汝州,擒杀汝州刺史周晃。

富弼拘禁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自幼聪慧好学,7岁即能赋诗。治平四年(1067年)春,23岁的黄庭坚赴汴京参加礼部考试,登第三甲进士第,由吏部分配到汝州所辖叶县任县尉。
    按规定,黄庭坚在接到吏部命后应于次年7月到汝州报到,然后速赴叶县任所。但黄庭坚少年气盛,不以官纪为然,贪恋汴京繁华,多住了些时日,出京后在途经中岳嵩山时又游览了一番,待赶到汝州,已是秋去冬来时。这时富弼第一次降职汝州任通判,正励精图治,哪容许新任属官如此散漫,但见黄庭坚俊秀清郎,才气横溢,便有意宽恕,可转念一想,给这位少年进士一点教训,或许对以后仕途有益无害,遂当堂宣布:“黄庭坚迟到三月,按律拘禁一旬。”
    宋代县尉是统辖地方武装,维持一县治安,辅佐知县处理军政事务的官职,黄庭坚初入仕途,经此教训,到职后严守规矩,不敢疏忽。他在叶县4年,不仅政绩卓著,诗作也获得了大丰收,写有诗作150题200多首。其中第四年就做诗94题100多首,是他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熙宁四年(1021年)冬,黄庭坚叶县慰任满,赴京参加学官考试。他从叶县动身,第二天晚宿汝州,想起3年前自己被拘禁的情景,深感富弼为官严谨,使自己受益匪浅。经过3年磨炼,黄庭坚老成许多,雄鸣一唱,便起身登程,写下了《晓起临汝》诗:“缺月欲峥嵘,鸣欢有期信。征人催夙驾,客梦未渠尽。”
    黄庭坚离开汝州,仕途较为顺畅,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黄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晃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他的诗还学杜甫。强调“无字无来处”,标榜“点石成金”、“脱胎换骨”,为“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著有《山谷集》诗集。

苏东坡汝州记事

 宋元丰十年(1084年)三月,神宗手札授苏轼(号东坡)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此为虚衔)汝州团练副使。团练使一般由知州兼任,副使的职责是监察州内属员有无违法行为。苏轼接到任命后,并不急于北上,相反却顺江东下,登庐山、逛金陵、游山玩水、吟诗题字。9月,他在江苏常州宜兴县自己的宅院里给神宗皇帝上了一个《乞常州居住表》,言明因“资用罄竭,去汝(州)尚远,20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就定居在常州。
    苏轼这次虽未到汝州上任,但他一生中曾5次到过汝州,在他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汝州的记载。
    第一次是在嘉  右二年(1057年)三月。他和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那年苏轼仅21岁。
嘉  右四年(1059年)五月,六年(1061年)十一月,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曾三次经过汝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时,苏轼由定州知州(今河北定州市)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由定州至岭南数千里,举家远徒,费用浩大,苏轼宦囊羞涩,只好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汝州知州)筹措路费。这次住有十来天,在苏辙带他游了温泉、龙兴寺,最后又领他到郏县的小峨嵋山游览。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的峨嵋山。这时的苏轼已届58岁,宦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病危,因生前未能如愿来小峨嵋享受林泉之乐,苏氏子孙这时又多散居在郏城、汝南、颖昌、斜川(今许昌苏桥镇)一带,为了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苏轼死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汝州所辖郏县小峨嵋山南麓埋葬。11年后,苏辙也埋葬在此地。后人又从四川找来了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州的“三苏坟”。
    苏轼在他的《温泉七记》中,记录了汝州温泉的盛况:“……沐浴可疗疮疾。前人引水行数步为浴池,珉(白石)秋瓦(池壁)甚洁,规模颇宏……”在游龙兴寺后,写有《子画壁》一诗,中有“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等句。更有趣的是他在《东坡记》中记下一件令汝州人引以为荣的无人售笔之事。这件事在宋人著的《文房四宝·笔》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五代后晋(937~946)年间,汝州城内有一个做笔的读书人,他每晚上只做10支,天一亮就把笔装进一个特制的竹筒里,然后将竹筒插在门旁的墙洞中,随即关门读书或者全家出游。有人买笔,只需向竹筒内投入30文钱,便有一支笔自动跃出,质量绝对上乘,勿须挑拣。投的钱少,则无笔跃出,卖完为止。第二天又是10支,不多不少。由于他的笔物美价廉,而且卖法奇特,人们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笔仙。”
    在一千多年前的后晋就有了卖东西不用人的机器,兴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无人售货机。

苏辙任汝州知州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苏辙以古丞出任汝州知州,六月调到袁州。苏辙在汝州任职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时间,但却做了几件有功于地方的善事。
    苏辙到汝州上任的这一年,从开春到初夏,数月干旱无雨,麦子长势很不好,减产几成,秋季作物因无墒种不上,苏辙忧心如焚。他率领文武属员祭祀后土神君,祈降甘霖。这种办法在今天看起来是无济于事的迷信活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身为地方行政长官苏辙亲自祈雨,起码是关心人民蒺苦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在祈雨的同时,他还脚踏实地的动员百姓在汝河上筑堰截水抗旱,不误农时地种上秋庄稼,缓和了灾情。
    苏辙早年在父兄的教诲下,苦读诗书,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对书画艺术颇有研究。到汝州任之后,听说龙兴寺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留下的壁画,兴致极浓,便利用公余闲暇,前往观览,发现寺殿破败,危及艺术珍品吴画,就欣然解囊,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寺僧重修吴画殿,并告诫僧人妥善保护吴画。其兄苏轼得悉后作诗《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似闻遗墨留汝海,石壁蜗涎可垂涕。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雾。使君坐啸清梦余,几囗衣纹数衿袂。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给予赞扬。
    在苏辙调任汝州之前80年,诗人杨亿曾官汝州。杨亿在汝州期间作诗百余首,讴歌汝海之秀丽山川和淳朴民风。杨亿去职后,汝州人建思贤亭将其诗刻石纪念。苏辙到汝州时,思贤亭已破毁,诗石散落,损失过半。苏辙命人重为补刻,并扩建修葺了思贤亭,把诗石镶于左右壁。并作《汝州杨亿公诗石记》称:“呜呼!公以文学鉴裁,独步咸平、祥符间,事业比唐、燕、许元愧,所与交皆贤公相,一时名士多出其门。然方其时,则已有流落之叹。既没十有五年,声名犹籍于士大夫,而思贤废于隶舍马厩之后,诗石散于高台华屋下矣。凡假外物以为荣观,盖不足恃,而公之清风雅量,固自不随世磨灭耶?然予独拳拳未忍其委于荒榛野草,而复完之,抑非陋欤 ?”对杨亿生前的刚介耿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苏辙在汝州关心百姓疾苦,爱护文物古迹的政绩是应该称道的。

宋金汝州起战事

 滔滔汝水,滚滚东去。在这小小的民族摇篮中,两岸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如兄似弟,亲密无间。但是,你可知道汝水曾作为界河把两岸人民分为敌国异邦吗?这不是故意危言耸听,而具有大量的资料清清楚楚记载在中国正史《金史》、《宋史》中的。
    公元1127年,金太宗完颜晟在占领了北宋的国都开封之后,于12月派大将赛里攻陷了京西南路的重镇汝州,由开封的傀儡政权齐王刘豫派宫镇守汝州。当年,宋高宗赵构在商丘即位,被称为南宋。由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两淮儿女在河南和金兵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的汝州便成了金、宋拉锯战的中心,请看以下资料:
    “1128年2月,杨进叛宋,攻陷了汝州。”这说明金兵第一次打开汝州但并没有占领多长时间。
    “1130年,金兵于侵犯江西之后,从湖北退回河南,留守司和统制牛皋(鲁山人)埋伏于汝州、宝丰之间,把金兵打得大败。”可见当时的汝州是处在金、宋的犬牙交错中间,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敌后游击区”。
    “1133年2月,郑州兵马领辖牛皋、彭王己与宋将李横会合,横命令彭王己当汝州知州。”这时的汝州在宋朝的控制之下是肯定无疑的了。不久,“又败齐兵于汝州,杀齐将梁进等。”这些齐兵也可肯定是去夺取汝州的。
    “1137年11月,齐汝州知州崔虎向岳飞请降。”
    “1140年闰6月,岳飞派统制李兴收复汝州。”
    从公元1127年到1140年这十四年间,由于汝州地处囊洛、洛许古道的咽喉,所以为金、宋两国所必争。但此后二十年内,却以汝河为界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公元1161年4月,金废帝完颜亮第二次来汝州温泉洗澡,尽管他心狠手辣,嗜杀成性,但却数次告诫他的随从人员“不要过汝河”。因为河那边就是宋兵的势力范围。他是皇帝,可能已得到宋兵即将过河的消息。到了12月,南宋东西北路招讨使吴拱遣统领牛宏攻入汝州。但不久金兵又破汝州,牛宏败走。次年2月宋兵又占汝州,守城的大将叫王宣,数次打退金兵的袭扰,有长期占领的模样。因为汝州离金国的首都开封只有四百多里,威胁性很大,于是河南统军使宗尹便派遣足智多谋的大将定方领兵四千,一定要拿下万余宋兵驻守的汝州。定方一看自己的兵太少,就决定智取。
    定方到了囊城,派细作探到宋兵“孤军深入,人心不安”的基本情况,便下领汝州所属各县,说他带领许昌精兵12万,一定要打下汝州,令各县速备粮草20万,违令者斩。于是各县纷纷传言大兵将至,造成人心惶惶。接着定方又扬言他不直接打汝州,要先取宝丰、鲁山,截断宋兵的归路,务求全部歼灭,接着领兵直往鲁山的鸦路关进发。汝州城内的王宣听到这个信息后,只怕被生擒活捉,又慑于“12万大兵”的威势,便只好弃城南逃。定方到了鲁山,知道宋兵已逃,就派轻骑直追到布裤叉,把宋兵打得大败,然后不费一枪一刀,舒舒服服地占了汝州城。自此以后,宋兵轻易不敢来打汝州了。
    到了公元十三世纪初,由于蒙古的崛起,金朝腹背受敌,势力减弱,宋兵才又占领了汝州,直到1219年2月,金朝的安贞带兵打败了梁县诸军,擒住了驻守汝州的统制李申之以后,宋兵再也没有占领过汝州。

八百年前物交会

 公元1161年农历三月,国都在开封的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在观赏了洛阳牡丹的国色天香之后,又来到了汝州西南五十里的广成泽打猎。
    古代的广成泽就是现在温泉乡的涧山口水库一带。东汉的大教育家马融曾献给汉安第一篇《广成颂》。根据这篇文章的描写,当时的广成泽方圆百里,浅山四周,水草丛生;奇树有栝、柏、柜、枫;名鱼有鲂、鲤、鳟、鳊;漫天飞的有鸿鹄、鸳鸯、殴鸟鸥、鹭鸶;遍地跑的有老虎、黑熊、豹子、狐狸,驯顺的梅花鹿更是满山遍野,成群结队,真是一个绝好的猎场。东汉的皇帝曾把广成泽作为御用的三大游猎地之一。汉安帝、顺帝、桓帝、灵帝都接二连三地到这里打猎,大臣的劝阻根本听不进去。隋朝曾在这里设有“马牧”的官员,专门为朝廷牧马和配交所谓的千里驹。
    古代的打猎和军事演习是一回事,同样的需要调兵遣将,围追堵截。完颜亮白天在猎场里追逐驰骋,晚上便住在近在咫尺的温泉镇,尽情享受那温汤神泉浸润之乐。众多的猎获物和奇妙的泉水使他乐而忘返。他一时高兴,竟异想天开地下令;凡是离汝州一百五十里以内州、县,一定要派遣行商坐贾到温泉来“置市”。市是市场,置市就是现在说的搞一个物资交流大会。范围内、甚至是范围以外的州县也都派了大批的商业人员,带着各地的土、特、名产来温泉赶会。一二十个县凑在一起,再加上本地买卖东西的、外地慕名而来观光凑热闹的,真是人山人海,一片繁荣太平的景象。完颜亮乐不可支,他不带扈从,在会上转来转去,十分惬意。他还下令,要长期搞下去。就这样整整会了20多天。后来,他在打猎中被鹿群撞于马下,“呕血数升”才不 得不回到开封养病,这个会自然也就结束了。
    方圆三百里内的物资交流会,会期20多天,又是在800多年前,这是我市,也是我省历史上最早、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会吧! 

汝州七十二营盘

 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功治国家,自京师到郡县均设卫、所,连郡者设卫,一郡者设所,以维护中央集权。洪武(太祖年号)中始增设汝州卫,统辖汝州、南阳二郡。卫下设营,营多驻兵。汝州的七十二营盘,主要分布在汝州的东南、宝丰的西南、鲁山的东北、叶县的北部、郏县的南部和汝阳的东北地区,涉及村镇280多个。其中称营的村庄就有七八十个,故有七十二营盘之说。
    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专横,将其诸子分封各地为王。但“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食禄而不论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二十五子木彝为伊厉王,岁禄两千石,高皇御左顺门诠指挥葛川先于河南五百里内屯种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葛川遂奉命于汝州、襄城、鲁山、郏县、叶县等处屯种,设百户20典,置仪卫司6所。嘉靖已未(1559)在长营所立碑记撰称:“其旧培楼乃伊厉王听政楼也。”听政楼亦名治政楼,即行营屯管厅之所,汝州设卫即始于此。
    汝州卫包括汝、鲁、郏、叶、宝边境地区,最远至叶县褚庄、瓦店营一带,距州城180华里。卫官设置有指挥使,从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五品;经历,从七品。卫以下为左千户、副千户,右千户,左百户,右百户。卫领兵5600人,千户领兵1120人,百户领兵112人。分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出哨、戍守、军器诸杂务。自卫指挥使以下各官多为世袭,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为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明代的屯田之政,寓兵于农,利在田业。军屯则领之卫所。汝州卫地多与邻县政区交插,故军屯与民屯相杂。凡卫所兵,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军田一份50亩,纳正粮12石,每亩合二斗四升,为受田之负担,余则屯贮由本军自支。
    清朝初期,又置卫官守备、左户、右户、中户、前户、后户、百总。顺治十六年(1659),奉文裁卫并地入州,改设千总一员、把总三员,进行边卫防汛。雍正十一年(1733),河南巡抚以“各营地犬牙交错,稽查难周”,大营卫等24处距汝州近,洪家营等57等处距鲁山近,洪寺营等2处距郏县近,胡家营等109处距宝丰近,献营等10处距叶县近为由,“实行查议并入附近各县”。当时卫民“奕崇德等以并卫入州已阅70余年,祖父子孙世被汝化,一旦分拨入县,无论情有不忍,即钱粮难以确数尽一,绅士籍贯难骤更,考试等事势必经县过府,以此斗其道,则县虽近而实远,论其往返,则州虽远而实近”种种为由,情愿仍归汝州管辖。州守赵霖呈文报院批准,仍属汝州不移。
    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其地计有村庄283个,共编为4里,其中沈屯里包括现属叶县西南的禇庄、田庄、鲁山的张官营、辛集,平顶山市区的东大营、小营、祁营,共属村庄107个。余屯里包括现平顶山市区的薛庄、毛营、焦店,宝丰境内的余官营一带地区,共属村庄80个。丁屯里包括宝丰境内的两大营,现平顶山市石龙区的韩庄一带地区,共属村庄74个。孙屯里包括现汝州市小屯镇东南的长营、杨营、季寨、魔冡营、李珍庄一带地区,共属村庄22个。
    洪武初,还在汝州西部置河南卫,包括响岗营、罗家营、白土泉3个村庄,顺治间随汝州卫并地入州,并入汝州后仍依河南卫原名。
    民国初年,时局多变,该地处于边境,屡遭兵匪之患,且又与邻里政区交叉,行事尤为不便。因此,省当局多次指令尽快划定插花地的归属问题,而该地民众则以习惯为由,拒归他县。1928年,开封人梁承祺就任临汝县长时,为解决插花地一事,学生上街游行,高喊“打倒梁承祺”。1933年11月,省派顾、洪二委员来临汝处理插花地,群众又游行反对,二人被赶走。其地民众向当局禀呈,表示志已坚决,誓死不归他县。省电令县府,切实劝导民众。1934年经县长崔友韩把插花地划定,分别划归邻近各县管理。
    据《河南政治月刊》(1935年)所载,自整理插花地以来,以临汝插花地人民反对为最烈,甚至聚众数千,示威请愿,幸政府始终不为所动,并一面委派教导员,赴县督饬办理,卒能将此项问题彻底解决,从前汝、鲁、宝、郏、伊等处,匪患最炽,而临汝插花地内实为“土匪”巢窟,凡作奸犯科事等多出自插花地内,现自临汝插花地交割后,匪氛顿息,邻近各县地方,均归安靖,可见整理插花地于国家治安行政上意义最为重大。
    民国期间,经过每次调整,但仍有少数遗留问题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全部得以解决,如魔冢营村,新中国建立初期一半归临汝(今汝州),一半归宝丰,后经过协调全部划回宝丰,至此,各县社会稳定,政通人和。

李自成大战汝州

 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自开封西向洛阳,一路势如破竹,于二十八日直逼汝州城下,汝州的城墙高二丈六尺,外砖内土;城壕宽一丈二尺,深一丈八尺。知州钱祚征能攻善守,调度有方,滚木擂石、灰瓶铁汁等守城工具应有尽有,加之防守严密,昼夜不懈,真可谓“固若金汤”。义军云屯蚁集,奋力攻城,用飞矢射中钱祚征的左臂和咽喉,但他包扎后,是仍然屹立不动,设方御敌。义军激战五日,毫无进展。二月四日上午,忽然西风骤起,飞沙满天,义军乘势以火箭顺风攻城,生擒钱祚征。他立而不跪,而且还大骂不止,拒不交印。义军遂于次日将他杀掉。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已拥有湖北、河南的绝大部分,遂以襄阳为根本,谋取北京。崇祯皇帝急命山西巡抚孙传庭兼督河南、湖广等省的军务,火速起兵消灭李自成。孙传庭自郏县柿园之战败于李自成后,新造了火车三万辆,上置火炮甲仗,战则开炮杀敌,停则以拒马军,孙接了圣旨后,很快调集各路人马约40万,浩浩荡荡出潼关、经陕州,于九月八日到达了汝州,住进察院内。他听了闯王降将李养纯的话,派军先占宝丰,继取唐河,将驻在唐河的闯营妻儿老小全部杀光,然后由汝州至郏县大破闯兵,斩其银鬃大纛旗,李自成也险些被擒。李逃至襄城,又组织十万人马到郏县薛店一带扎营。
    驻在长阜街的孙传庭本想乘胜速决胜负,谁知连日大雨不止,粮草不继。自成又派轻骑绕道登封把官军屯在大安的粮草一火烧光。官军闻讯极为混乱,准备后撤。李自成用一万匹白马在前,一万匹红马继之,一万匹黑马在后猛冲敌阵,前面的如果回首畏怯,后面即可诛杀,这就是他有名的“三堵墙”战术。马队将敌营冲散后,再由一万步兵手持大棍,将敌人打得缺胳膊少腿,最后再用一万步兵手持枪刀,将受伤的人细细收拾。自成屡败于孙传庭吃尽苦头,军中妻孥又被杀戮,深仇大恨促使闯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官军虽多但人心慌乱,兵败如山倒,管火车的把车上的马解下骑上就跑,遇到火车,闯军骑兵都凌空而过,官军视为飞人,一气逃跑四百里,死亡四万人。孙传庭从孟津过河转入山西。
    汝州之战后,明军元气大伤,从此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和防御,而李自成则过黄河、破汾州、取太原、克大同,长驱直入,由宣化经居庸关进入北京。1644年3月19日崇祯吊死煤山,明朝基本上已灭亡了。而这距汝州之战仅仅只有半年,可见这次战斗是闯王李自成与明朝生死存亡的一仗。

捻军汝州燃烽火

 清咸丰元年(1851年),南阳、唐河县等地的捻党(由贫苦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反清组织)推张乐行为首聚众起义。咸丰四年,和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联合后改称捻军。他们转战皖、鲁、苏、豫等十个省区,坚持斗争了18年,给清朝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汝州是其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三日汝州古刹大会上,五台大戏对着唱,附近各县万商云集,河南巡抚英桂传檄在会上活剥捻首王四老虎之皮,当时大戏空无人看,捻军首领李中显、李汰春率众冲入刑场劫走了王四老虎,至纸坊东武巡店王伤重身死。汝州知州程廷镜率兵追剿,李汰春败走叶县另一部分由王九率领进入大峪店,后又经武巡入叶县与李汰春会合。
咸丰八年闰五月十六日,捻军肖况由嵩县经蔡店在汝州临汝镇集结,沿途招集六七千人以蜘蛛山(陵头段村附近)为根据地。清总管德楞额率精兵直冲山寨,被山上乱石枪炮打退数次。德为诱捻军下山,令步兵故意遗弃遍地枪械。捻军中计下山 后,遭副将伊里绷四路伏兵袭击,伤亡数百人,败退观上、寄料街。德愣额复命步兵紧追,马队绕山南截杀,捻军被迫由沙锅窑进驻玉寨山。这时延绥总兵龙泽厚、副将阎丕敏和天津勇队、汝州团练四路清兵联合攻山。当时天已昏黑,夜雾迷漫,捻军飞石如雨,清兵伤亡甚多。清兵施放喷筒火弹,荒草树木尽成火海。清兵乘势砍杀,捻首王三辫子率众数百向东夺路而去,骁将贾万祥力战阎丕敏等五人,先击毙把总庞文秀,又打死武举姚文太。清兵余部因腹饥伤重只得跳崖而逃。这次战役。清兵虽攻克玉寨山,但伤亡惨重,其守备戴大春为捻军捕获后大骂不止,捻军首领宋魁挖其双目,以火药置眼眶中轰死。
    咸丰八年十月十八日汝州捻军兵分两路,一路南走下水磨,一路由肖况、石洪保、王双印、朱成、李龙等带领驻扎在风穴寺附近,当时有马队三百余人,步兵七百余人。肖况、石洪保均为太平军将领,文武兼备,纪律严明,练兵之余,行文赋诗,颇有儒将风度。德楞额以风穴寺临近州城,恐州城受扰,遂令龙泽厚率精兵两千消灭捻军。龙与捻军激战了三天三夜,正当支持不住之时,德楞额大兵驰援。二十一日黄昏,双方精疲力尽,又兼暴雨如注,捻军东撤芝麻沟、蓝泉沟,在风谷顶驻扎,这时仅剩马步军四百余人。
    德楞额追至山前,令马军在前冲击,步兵随后掩杀,生俘了捻军百余人,又追至密县苟堂集擒杀百余人,还剩下一百多人由肖况、李龙带领跳涧西逃。二十二日至大峪大红寨山,歇足未定,清兵夜驰百里,黎明在佛山追上捻军,又击伤数十人。捻军小头目徐炳被俘后,奋起神威挣脱绳索,格杀清兵数人后逃跑。这时的捻军只剩下数十人赤脚奔逃。二十三日,清兵在柳架山生俘石洪保、李二、王双印等22人,只有肖况一人南逃加入宋魁部。以宋魁、张文化、王三辫子为首的捻军,从下水磨至鲁山沿途招纳千余人,在嵩县十八盘与清兵激战后又退回杨楼、岘山一带,在背孜街又与清军大战,宋、张、王均被俘获杀掉,只有肖况、陈大安等少数人逃跑。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元宵节,捻军头目肖况深夜到杨楼谷店与举人李瞻会谈。十九日,二人赴安徽临朱会见捻军大首领苗沛霖、张洛行共商起义大事。二月间,李返回汝州即组织“连庄社”,除恶反暴,抗捐抗粮,汝州四乡均推李作为团首,聚众数千人,声势浩大。彭庄富户彭凤端不服摊派,李焚其房百间,将其家产数万全部充公了。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九日,捻军首领宋景诗、张洛行联合诸路大军直扑汝州。清军副将杨飞熊闻报急驻襄城,副都统胜保调防守河务的五百马军前来助战。这时捻军已由郏县赵寨动身攻打汝州城。知州舒亨熙命李瞻协助守城,瞻按兵不动,捻军架起云梯,用枪炮掩护攻城,但城上防守严密,攻城不克,又遭清军夜袭。遂于十一日撤退至临汝镇,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登封,经诸葛至龙门,一路由宜阳白杨树向西。清军杨飞熊率兵跟踪而至,四月初六日与捻军主力红、白两旗(捻军兵分八旗)六千余人相遇,激战两天,互有杀伤。捻军不敢恋战,张洛行、张宗禹四月初八日复回汝州。河南巡抚郑元善传檄各路,飞调三万人马齐集汝州准备聚歼捻军。同时以任恺代替舒亨熙任汝州知州。任知李瞻暗通捻军,实为心腹大患,于五月初二邀李瞻至樊古城假作调解,李不知是计,被擒而杀之。
    初八日,张洛行率众兵抵纸坊店与刘圪瘩 村之刘教师联合演兵五日,观者无数,声势大震。刘元善调集副将杨飞熊 ,汝州督团委刘定敷,前任知州舒亨熙,现任知州任恺率兵万人与捻军血战三天三夜,死人无数。是夜狂风骤起,清军乘势偷袭捻军,捻军四散,奔走他乡。
    八月初五日,捻军张洛行、张宗禹率黄旗、蓝旗、红边白旗、黄边白旗、黄边蓝旗、蓝边黑旗各路人马攻打许昌,与杨飞熊一战不胜,遂由禹州进攻汝州。伊阳知县谢金浩,汝州知州任恺与捻军战于汝河南岸,汝河滩上彻夜灯光如白昼,杀声不息,最后捻军败走。
    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捻军张宗禹、赖文光(曾为太平天国遵王)、陈大喜部从鲁山至汝州,清军每战必败,只好退守州城,任捻军在乡下自由活动。次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满清亲王僧格林沁进驻临汝镇,用“榆木喷”(用榆木作炮筒的简易土炮)和捻军大战于庙下、十里铺等地,互有胜负,僧王又悼念民间铜器铸成大炮数门架于城上;又用铁铸成“鸡娃炮”。此炮虽然威力不小,但因笨重难移,不久即弃置不用。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张、赖捻军在鲁山大败僧王后转往山东。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以后,汝州捻军与清兵大小战斗不下数十次。八月初五日,张宗禹、朱老红部千余人驻扎半扎、蒋姑山、三山等地,清提督马德昭从下面进攻三山,而令汝州守备贾书秀从前后夹击,擒斩捻军将领穆天顺、陈福元等,捻军败走焦村,复战于张村,又败。
    十月二日,捻军首领在许昌举行最高军事会议,决定把陈留、杞县、汝州之捻军兵分为两路,东路由赖文光率领,在豫东平原地区与敌周旋;西路由张宗禹、邱远才率领转向陕西、甘肃联络回民举行新的起义。此后,汝州地区只有小股捻军或明或暗零星活动,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十六日,西路捻军被围于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梁王张宗禹战死后,汝州历时18年的捻军抗清斗争才逐渐消匿迹。

蒋冯浴血战温泉

 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叛变,国共分裂,蒋纂揽大权,成为南京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者, 但他实际控制的地区只有长江下游几个省。1929年,他以裁军为名,企图剪灭异己,加强自己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反对独裁,与之进行了你死我活的特死决战。
    1930年,冯部的宁哲元在潼关通电反蒋,魏凤楼的第三军出龙门,经白沙,10 月25日占领临汝镇。26日攻至汝州城下,在郭阎庄与刘桂堂打一仗。刘返回城内,向蒋介石求援,蒋乘机派杨杰的第十军(辖王金钰的四十七师,徐源泉的四十八师)由郾城经襄县至汝州境内,12月29日与冯军在城东石庄交火,30日晨,转守为攻,在温泉展开了一场恶战。
    温泉,在汝州城西南25公里处的重坡叠岭怀抱之中。坡岭后,石多水少的北汝河明闪闪,亮光光,仰躺于浩天长风之下;北面是一带平原,平原西侧靳金山、銮驾山蜿蜒西去;正北4公里处,有官道横贯东西,再北5公里,便是雄浑高峻的玉皇山。
好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
    1930年,农历腊月初一,冯玉祥的部队为了避免践踏老百姓的庄稼,骑兵当先,炮兵居中,步兵压后,匆匆地顺汝河西上,直趋温泉。
    老百姓不知底细,早把寨门关闭了,下午2点左右,冯军翻越寨墙,打开寨门,进入寨内。
    冯军士兵着浅色军装,戴五角形帽,扛汉阳造步枪,老百姓称之谓“一军”。他们进入寨内就高喊起“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
    因为冯军的军饷国家不开支,再加上形势紧张,所以他们一进寨,便把富家粮食征用,连平民家的红薯片,他们也收一部分,以做军需。
腊月初三,冯军便在寨内外装粮草、擦枪支,积极备战。当晚又悄悄地撤出温泉,进驻到离温泉西北1公里外的骆庄、赵庄、裴庄一逞,并占据了銮驾山,在那里争分夺秒地挖起隐蔽坑和作战壕。
    一心要剪除异己、独揽国权的蒋介石急命其四十七、四十八师紧紧咬住,于初三上午9时逼进温泉。
    蒋军着深灰色军装,戴大盖帽,背卡宾枪,老百姓称之谓“国军”。因为是国军,所以供养优良,成群的车辆载着大米、洋面和肉食尾随其后。他们一进入温泉街,就迫不及待地把所有住户家的门全都摘下来,与此同时,他们还立即边勘查,边挖战壕,盖上门板,覆上厚土,修筑工事。
    老百姓看到有那么多士兵在修筑工事,都说:“不得了,非打大仗不可。”于是在初七、初八两天,纷纷外逃,这一带已是十室九空。
    经过几天的若干,冯军阵地的隐蔽坑、作战壕都挖成了;蒋军上的通道或兼暗堡式的战沟也竣工了。这时,从东飞来两架军用飞机,在靳金山和銮驾山上盘旋了几圈——既视察了自己阵地,又侦探了冯军阵地。
    与此同时,其他各地东至庙下,西至西营;南至汝河,北至玉皇山,在这纵横几十里的战场上,各村各寨都住满了军队。据西唐沟一位老人说,光他们村西门外就排列了几十门大炮,其他各村都是戒备森严。
    冯军的作战指挥部设在临汝镇,指挥官是刘汝明和刘汝芬;蒋军的作战指挥部设在离温泉东南方2公里的张寨村,指挥官为四十七师师长王全钰和四十八师师长徐源泉。
战前的空气异常紧张。
    腊月初九,蒋军首先向冯军开枪,冯军当即还击。最初还能分辨出哪是步枪声,哪是机枪声,哪是大炮声,后来各种声音混成一片,呼呼作响,声浪冲击着窗户,窗纸发出哗哗的响声;声浪冲击了水缸,缸里的水在跳荡。密集的子弹把山上还没有拔掉的棉花棵截成了柴火棍,不少机枪手脱掉上衣,赤着脊梁拼命射击,有一挺重机枪的面前,退出的子弹壳都有一堆。白天硝烟如浓云,似重雾,遮天蔽日;夜晚,占地上空一片火红,如烤如烧,几十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一位当年看到这场战争的老人描述说,建交战斗激烈的情况,即使是现在的电影、电视里也不多见。
    一些没有逃出去的村民,有的在屋角处用玉米杆垛成垛,在垛里放上被子,人再钻到里面。整个激战中,他们既吃不上饭,也喝不上水,整天整夜胆战心惊地畏缩成一团。
在炮战中,冯军严格控制射击目标,没有一颗炮弹落入村庄;蒋军则不然,他们胡乱发射,有的炮弹落在民房上,民房被炸塌了;有的落到街上,街被炸出了大坑;浇到有人处,人被炸死了。
    在紧张的激战中,靳金山上的蒋军士兵靠飞机空投饼干和罐头供应给养;銮驾山上的冯军则靠啃干红薯片来维持生命。
    初十破晓,双方都响起了急促的冲锋号,于是双方士兵都插上刺刀,从战壕内一跃而出,向山下冲去。因为两架山只隔一条沟,所以从山上冲下的人,都聚集在骆庄西门外的狭窄地带。开始,双方还能进行白刃搏击,后来,因为人太拥挤,枪举不起,横肉不开,他们就相对搂抱,摔起轱辘来。他们一边摔跤,一边用脚踢,用拳击,用牙咬,用石头砸——整个山沟全是流动的身躯,全是惨烈的嚎叫声,死伤者堆集无数。
上午11时,冯军的大刀队出动了,只见那一道道白光像波浪一样从銮驾山上涌下来,冯军像砍西瓜一样把蒋军士兵的头颅削下。
    蒋军士兵胆怯了,很快从沟下向靳金山溃退。冯军紧追不舍,像一把尖刀一样直插蒋军的心腹之地——靳金山指挥所。这时隐藏在暗壕内的蒋军充分利用地形,从枪眼里拼命阻击冯军。冯军伤亡甚重。但终因冯军追杀过猛,不给蒋军以喘息的机会,所以山坡上的蒋军不得不退守到靳金山的南山坡,而靳金山地洞内的蒋军,因吓破了胆,也不敢出来剿冯军的后路。
    蒋军丧魂落魄地被追到温泉西边,吓傻了的寨内蒋军竟不知给逼得走投无路的寨外蒋军开寨门,于是寨外的蒋军只好扼守桥下头。
    温泉寨内的蒋军得知这一危急情况,惊慌万状,把刚刚蒸熟的米饭,炒好的肉菜全都倒在地上,唯恐冯军冲进来吃。收拾起枪支、被子和炊具就向东寨门逃遁。不料,正巧与金旅长来增援的骑兵相撞。金旅长大声吼道:“统统给我回去,给我顶住!谁再跑就毙了谁!”骑兵们立刻用枪逼回了退兵。
    金旅长马上命令30名机枪手,登上西寨墙,射击靠近寨墙的冯军。飞蝗般的子弹打得冯军大刀队怎么也不能靠近寨门。这时龟缩在靳金山地壕内的蒋军才敢钻出地道来夹击冯军,冯军不得已,只好绕道撤回銮驾山。
    十三、十四、十五日,双方阵地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冷枪冷炮声,战斗趋于缓和。
    一连几天的失利,使蒋军四十八师师长徐源泉焦急不安。不知怎么,他打听到汝河南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传奇人物,就让部下从杨古城把这个人请来,以振军威。十六日晚,徐源泉调两倍于冯军銮驾山阵地上的兵力,在温泉汤王庙广场上召开大会。他声调高昂地说:“兄弟们,我已从杨古城请来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敢和猛虎打三架’的英雄好汉,外号叫‘四百斤’,有了他,我们就不愁打不了胜仗!现在我宣布:我们要发动总反击了,反击由程老弟打前锋,他把旗举到哪里,你们也必须跟到哪里,哪个敢后退,格杀勿论!”说完他转脸向程锁,“你能保证把战旗插上銮驾山顶吗?”程锁满不在乎地回答:“那算球!”
十七日凌晨,蒋军选用排炮向銮驾山上的冯军阵地猛轰了1个小时,在硝烟火光笼罩中,程锁手握大旗,背扛砍刀,大吼一声,一跺三尺高,旋风般地翻着筋斗向山上飞旋。
    程锁左蹦右跳,上窜下跃,像精灵一样在飞飘。程锁穿的棉衣被子弹打穿了七八个窟窿。跟随程锁往上冲的士兵多被击毙,但程锁却安然无恙。老百姓们说,这程锁“犯星星”呢!子弹见他都得绕弯,说得神乎其神。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不规则地左蹦右跳,上窜下跃避过射来的子弹罢了。
    程锁终于冲上山,把大旗插在了山顶。山腰山下的蒋军见山头被占领了,也都呼啸着,像决堤的洪水冲了上去,冯军丧失了阵地。
十八日,正当蒋军清理銮驾山上冯军阵地时,万万没有想到在靳金山西南坡上突然出现两辆坦克。坦克的履带发出巨大的轧轧声,履带过处,蒋国的木板战壕被压坍塌,壕内的士兵被辗轧在土中,掩埋在蒋军的阵地上。
    站在銮驾山上的三营长,远远看到了这种情况,急忙找到程锁。两人下了銮驾山,上了靳金山,钻入地壕内。在地壕内三营长向程锁反复而详细地交待了对付坦克的办法,他俩从距离坦克最近的地道口突然钻了出来,一下子便躲在坦克射击的死角。凭着坦克作掩体,三营长立即用轻机枪扫射坦克后的冯军。程锁趁机跳上坦克用砍刀撬开顶盖,一颗手榴弹塞了进去。只听一声巨雷般的轰响,坦克跳动一下,便一动不动了。硝烟直冲九宵,程锁也从坦克上被轰抛到两丈开外的地上。战壕内的蒋军士兵,一齐从地道的各个道口涌了出来,双方开展了肉搏战斗。最后,因众寡悬殊,冯军的迂回反击再次失败了。
    到十九日,为时19天的蒋冯温泉之战告终。在骆庄、赵庄、裴庄一带的郊野,死尸狼籍,惨不忍睹。
   (本文据十一位老人口述综合写出,他们是:李学、薛二京、夏江山、侯文斌、罗章娃、赵方、顾楼、顾书清、顾安林、程锁之妻)

汝州的仁义胡同

 从十字街沿中大街正东,步行约百十米,便来到了名闻全市的仁义胡同。
    有资料表明,我国共有6个仁义胡同,我市的仁义胡同就是其中之一。
    我市的仁义胡同北起中大街,南止文峰街,长87.9米,宽只有1米多,仅是连接中大街与文峰街的行人之道。
    1981年8月,原临汝县地名委员会的普查资料显示:民国区长刘自强的祖先和清朝武举尚斌两家在此盖房时,各让出2尺,故称之为仁义胡同。
    据现居住户、已80多岁高龄的李喜发老人说,相传清朝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胡同,两家因为盖房子垒伙墙,争执不下。其中一家修书一封寄给在朝做官的家人。做官的就回书一封,上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孩子们很孝顺,也听话,垒墙时就让出2尺。另一家一看,人家让了咱,咱也得让。于是,另一家也让出了2尺。这就形成了一条1米多宽的小胡同。
    胡同因故事而得名,正是“争之不足,让之有余”。仁义胡同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对谦让美德的崇尚和向往。
    而今的仁义胡同,原先的户主早已改变。路东北段成了钟楼街道办事处东街居委会的驻地,南段变成了东街小学的校园。路西北段早些年是原临汝县的中心粮店,现退还给李喜发老人居住。南段在上世纪90年代由房产处卖给陈姓、张姓和相姓三家居住。而刘、尚两家的后代则分别居住在仁义胡同的西侧第二家和东侧第二家。据东街居委会主人李瑞玖介绍,两家没有紧临仁义胡同,大概是原有的宅院被分割开的缘故。李瑞玖说,打他记事起,这个胡同的住户之间,从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的事件,甚至连一点小矛盾都没有过。尽管再没发生过像先人那样的谦让好事,但也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关系融洽,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