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城瓷砖好不好:拿什么来拯救你?中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0:08
拿什么来拯救你?中国教育——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 来源:新民晚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句让家长们最为焦虑和忧愁的名言。为了在起跑线上不输并且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深感忧虑,老师们鞭策不已……纪实频道播出的六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触及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病所在,让许多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更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心态由此被扭曲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纪录片从这个起点开拍,展现了激烈竞争从幼儿园伊始,所有教育历程都被异化成了高考的“预备班”,社会心态由此被扭曲。家长们用高价为孩子买来学区房,出更多钱聘请名师进行恶补,强迫孩子考各种证书,孩子书包越背越沉,作业越来越多,学校以越来越难的题目进行选拔,不惜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激烈的课堂竞争扭曲了孩子心灵,他们无法友善地对待同学,更难以容忍其他孩子和自己一样考第一。为了择校,重点学校有个班上竟有十几名新同学家的门牌号码完全一样,都是学校附近一个公共厕所的号码。校园荒诞离奇的现象,折射出的是被扭曲的社会心态。

  更令人尴尬的是,中国很多高分考生甚至是高考状元,竟然被国外的优秀大学所拒绝。理由是,没有体现出作为未来社会精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公益心。纪录片提出的这一诘问令人深思。

  民族未来令人忧

  有专家在接受摄制组采访时指出,整个中国教育犹如一条令人沮丧的生物链,最高端就是大学,但真正能如愿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最终是凤毛麟角。许多孩子长大后痛苦地发现,不少辛辛苦苦学来的课堂知识,工作时大多是无用的。这种强行灌输式的教育无意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天性,虽然孩子、家长、老师最终都付出了巨大代价,虽然中国学生被公认为学习最勤奋,但至今仍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而美国课堂上看似松松垮垮,孩子们自由自在,天真烂漫,却培养出了成群的诺贝尔奖得主。

  教育怪圈如何破

  摄制组跟拍了一些热点案例:甘肃会宁制造着“高考神话”的“状元县”、安徽休宁的提供木工教育的“匠士”学校、山东济南毕业后当掏粪工的23岁女大学生张婷、美籍华裔女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择校热”引发的“购房热”……都从不同侧面解读了畸形的中国教育。一个幼童把《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这究竟是神童还是扼杀创造力的“被神童”?孩子们通过10多年的勤奋学习,难道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高考中拿个好分数?为何出现学非所用却不得不学的怪圈?

  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还以美国、日本、芬兰、德国等教育实践经验作为启示,将中国教育问题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探讨,追问中国教育症结所在,并深入探讨如何解决教育之道。

  不敢忽略责任在

  当然,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还不可能开出一剂治愈教育弊病的药方,但它体现了纪录片人的社会责任和理性思考,它通过大量采访和中西对比,以生动鲜活的事例,让观众对恶性循环的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警醒和深深反思。纪录片中出现的一连串拷问,令人感慨,发人深省。人们在问,畸形的中国教育,我们能拿什么来拯救你?

  《教育能改变吗》在荧屏上涉及的命题其实是一份触目惊心的社会调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下一代的命运,也同样使每个中国人都不敢漠视。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