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蒸碗肉:山东五莲:构建“一增四改”模式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8:58:12
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山东五莲:构建“一增四改”模式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中共五莲县委组织部 2011年08月18日10:2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山东五莲:构建“一增四改”模式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五莲县辖12处乡镇、632个行政村,51万人口,共有36处县委直属党委,1336个党支部,41241名党员。2007年以来,五莲县按照注重质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着力构建“一增四改”党员发展模式,突出抓好薄弱区域党员发展,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为基层支部班子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2007年以来,全县农村共推荐入党积极分子3837名,比2006年翻了两番,从中纳新党员1694名。2010年全县发展党员875名,其中薄弱后进村、非公企业发展数量同比增长55%、15%,先进村、机关事业单位同比减少86%、75%。

  一、背景与起因

  五莲县历届县委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2004年、2008年连续两次被山东省委表彰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但通过调研发现,发展党员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边缘化”。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重管理、轻发展”问题,特别是有的基层党组织视入党积极分子为“细枝末节”,导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少、层次低,发展党员挑选余地小。以农村为例,2006年底,五莲县仅有入党积极分子1024名,平均每村不足2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只占41%。

  二是少数人说了算,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权力过大。确定党员发展对象由支委会讨论决定,往往支部书记的意见举足轻重。个别党支部书记视发展党员为“核心权力”,不召开支委会或党员大会集体研究,直接一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发展人情党员、关系党员,只发展自己“信得过”、“靠得住”的入党;即使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也大多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三是群众认可度不高,特别是对纳新党员不信服。有些党支部发展党员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知情,没有话语权,存在“暗箱操作”问题,纳新党员群众基础薄弱,以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相当一部分支部委员落选。2007年,五莲县共有165个村的211名支部委员未被选进村委,占全县村党支部成员总数的11.8%。

  四是党员发展不均衡,越是党组织薄弱的地方发展越少。突出表现在:机关发展的多,农村、企业发展的少;好村发展的多,孬村发展的少;管理层发展的多,一线发展的少。2006年五莲县农村党员21693名,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2%,而机关党员则达到机关人员总数的76%;企业发展一线党员206名,仅占一线工人总数的0.5%。

  五是渠道不畅通,越是优秀的农村青年入党越难。有的党组织发展党员不宣传,优秀青年想入党却不知怎样入党。个别农村党支部书记“压苗保位”,往往越是优秀的越不发展。2006年,五莲县农村仅有1284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着眼解决以上问题,五莲县自2007年开始,从民主集中推荐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入手,不断规范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推荐程序,形成了“一增四改”党员发展模式。

  二、经验与做法

  一是增加推选优秀群众环节,坚持从优秀群众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为从基础和源头上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按照“关口前移”的思路,在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时,增加推选优秀群众环节,确保把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具体操作上,借鉴干部考察工作做法,无论是推选优秀群众,还是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全部实行差额推荐,切实做到好中选优。先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员中,按照入党积极分子应推数额的1.5倍,差额推选优秀群众,再从优秀群众中,按照不少于1:1.5的比例,差额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推选优秀群众是指,农村推选优秀村民、非公企业推选优秀工人、学校推选优秀教师、医院推选优秀医护人员。优秀群众通过会议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其中,优秀村民召开村民代表(扩大)会议推选,将参与推荐人员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等人员,户数较少无村民代表的村,直接召开户代表会议进行民主推荐;优秀工人、优秀教师和优秀医护人员召开职工会议推选,学校、医院在编在岗人员和非公企业固定职工100人以下的,直接召开职工大会进行推荐,100人以上的,以级部、科室或车间为单位进行推荐。到会人数达到应到会人数的2/3方可开会。专门规定,优秀工人重点从生产经营一线职工中推选,推选比例不得少于80%;优秀教师、优秀医护人员重点从教学一线任课教师和从事临床工作医护人员中推选,推选比例不得少于70%;优秀村民重点从村委委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中推选,同时,注重尊重群众意愿,对2007年村委会换届海选出的前4名候选人,不是入党积极分子且符合推荐条件的,直接确定为优秀村民,有效破解了个别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张皮”问题。

  二是改变过去各行业齐头并进、同步发展,实行按优先顺序依次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复杂区域、越是薄弱环节,越是需要充实党的新生力量。着眼解决党员行业分布比例失衡的问题,确立了“农村→非公企业→学校医院→机关”的发展党员刚性次序,规定必须严格按既定排序发展,重点向农村、非公企业倾斜。如果上一类别指标不能保证,下一类别可以少发展、甚至不发展。去年,全县新发展的875名党员中,农村、非公企业和学校医院841名,共占96%,而其他机关事业单位34名,仅占4%。

  三是改变过去农村平均分配、村村发展,重点向四种“后进村”倾斜。后进村村情比较复杂,乡镇党委怕惹麻烦、出乱子,越是好村发展越多,越是后进村越不愿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明确规定重点在后进村、三类村、连续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和党员年龄结构老化村“四种村”发展党员,实行“四种村”与好村按8:2比例捆绑发展。即:要在好村发展2个党员,必须在“四种村”发展8个,如果达不到配套比例,坚决不允许发展。去年,全县农村发展党员415名,一、二类村仅发展61名,同比减少86%,而“四种村”发展354名,同比增长55%,有效强化了后进农村党组织力量。

  四是改变过去发展指标“自上而下”分配,为“自下而上”申报。传统的“分指标、卡比例”发展党员做法,简单地将发展计划分解成硬性指标,层层分配到基层,这种“撒芝麻盐”的做法,不符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此,改变发展指标分配办法,变“自上而下”分配为“自下而上”申报,充分尊重基层党组织意见,重点照顾基层、一线需要。以农村为例,在确定党员发展指标时,先由管区与村支部研究确定发展指标,再由乡镇党委研究确定各村发展数量,最后由县委组织部审批,需要多少就给多少。街头镇后进村大洼村因宗族派性严重,连续3年未发展党员,去年该村根据实际申报并发展了3名党员,既调和了宗族矛盾,也提升了党支部威信。

  五是改变过去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由支委会研究,为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确定。根据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由支委会研究确定。为增进民主、扩大公开,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将支委会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改为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投票推荐,把推荐权由支部成员扩大到全体党员。明确规定,每次会议投票推荐,必须设立秘密写票处,与会人员依次到秘密写票处领票、填票、投票,确保真实意愿的表达。确定初步人选时,必须从得票过半数的人员中,按得票数由高到低取足数额,数额不足时,不再进行二次推荐,任何单位、个人不得突破这一底线,确保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是党员公认、素质过硬的人员。去年,全县有114个党员发展指标因得票不过半而被取消。

  六是强化督查问责,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借鉴上级派员参加下级民主生活会的做法,层层派员参加下级党组织发展党员的会议。县委组织部派员列席各党委召开的部署动员会,各党委派员列席下属支部所有会议,全程指导把关;县委组织部提前3个月非定向、无意向收集四种“后进村”名单,建立台帐、存档备查,确保各乡镇按8:2配套比例发展农村党员。去年对不按配套比例发展的23个非四种“后进村”发展指标,全部作废,并在全县通报。

  发展党员的每一个重要环节,县委组织部都采取乘坐出租车直接进村暗访、电话询问等方式督查核实。发现问题,该环节一律推倒重来,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2010年,县委组织部暗访督查546个村、180个企事业单位,电话抽查302个村,督促整改问题127个,先后面谈5名乡镇党委组织委员、1名专职副书记,53名包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因工作不力被乡镇党委问责。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纳新党员质量全面提升。建立层层遴选机制,严格标准,好中选优,全程差额推选优秀群众、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形成了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切实保证了纳新党员质量。2007年以来,全县共纳新党员3116人,其中农村党员占65.8%。特别是2010年,农村申报发展指标529名,实际发展415名,114个指标因得票不过半被取消,新发展的党员中,“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占81.3%。

  二是发展党员后备力量进一步充实。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营造了浓厚的公平竞争氛围,为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畅通了渠道,优秀青年的入党热情得到充分激发。2007年以来,全县农村共有17436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年均增长28.3%,其中推选优秀村民6755名,推选入党积极分子3837名,平均每村6—7名,比2006年翻了三番。户部乡党委书记孙志刚深有感触地说:“通过集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拓宽了选人视野,让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凝聚到了党组织周围。”

  三是党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改变过去发展党员“羞答答、静悄悄”的方式,建立开放式党员发展模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广泛吸收党员群众参与,全程公开、阳光操作,减少了党员群众的猜疑,使推选出来的党员综合素质好、群众认可度高,达到了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三满意”。群众对党员发展工作的信访量由2006年的35起,降到2009年的“零信访”,并一直保持到现在,从而使这项工作成为组织工作和党员群众的“放心工程”。2010年10月12日,县委组织部委托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进行发展党员工作满意度抽样调查,共随机抽查600个固定电话和手机用户,全县发展党员工作总体满意率达85.5%。这一做法,日照市委组织部召开现场会在全市进行推广,先后被省委办公厅《山东信息》、省委组织部《山东组工信息?领导专报》刊发,并引起中央党校关注,专门派员对这一模式进行调研总结。松柏镇王家口子村村民王宏民说:“以前村里怎么发展党员村民都不清楚,现在各项程序都贴在墙上,明明白白,自己还能投上一票,这样的推选办法大伙都服气。”兴发公司总经理王建国说:“推荐出的入党积极分子与我们管理层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绝大多数是企业优秀工作者,这与我们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持续加强。通过四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发展党员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全县党员队伍和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得到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在2004年被省委表彰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的基础上,2008年再次获得这一殊荣。特别在农村,一大批懂经济、见识广、素质好、威信高的“能人”入党后,有的进入“两委”班子,提高了班子队伍整体素质。2007年以来,全县先后有58人被调整为支委成员,22人被调整为村党支部书记。有的乡镇不拘一格用人才,让优秀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主持村务工作,乡镇党委都认为非常“好使”。街头镇于家丰台村预备党员于同峰主持村务工作后,积极争取本村石材业主支持,不到一个月时间,便筹集捐款51.6万元,对村内3条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美化,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四、探索与评论

  五莲县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建立“一增四改”发展党员模式,突出党的力量薄弱区域,改革发展指标分配办法,坚持发展党员“层层遴选、竞争择优”,广泛吸收党员群众参与,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探索创新群众对纳新党员的参与方式,加大群众意见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权重,对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具有重要价值。广大群众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最了解、最熟悉。谁优秀,谁先进,群众最有发言权。首先让群众推入党积极分子,让群众参与、评价和把关,做到入党先过“群众关”,让群众把好的“苗子”选出来,这样发展的党员才会得到群众认可,成为群众瞩目和期待的对象,才能增强基层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和战斗力。

  第二,探索创新发展党员从农村到机关的次序,有力地保障了新发展党员重点向农村、非公企业等薄弱地方倾斜。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督导乡镇村、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纳新工作,对这个次序的有效实现,提供了积极保障。

  第三,新党员发展指标改按基层支部根据需要申报,满足了越是困难越是落后的村子,越需要优秀的群众和优秀的党员承担先锋模范作用的现实需要。发展指标向这些区域倾斜,加大该区域值得群众信赖的优秀分子入党的比例,有利于通过发展新党员补充困难和后进党支部的新鲜血液和有生力量,推动困难和后进村的工作。

  第四,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实行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确定,通过竞争方式发展党员,也符合扩大党内民主,发展党员换届优胜劣汰、优中选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