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震试驾凌渡视频:写作教学长短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17:38
写作教学长短谈袁仁琮

【专题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专 题 号】G31
【复印期号】1995年02期
【原文出处】《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贵州)1994年04期第77-80页


    写作是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要提高写作水平,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教学得法,加上学生用功,才可望收到好效果。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应从师生双向活动规律和写作规律去研究。
      一、平推与重点突破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需要讲的内容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走向两极,或者什么都讲,抓不住要领,教师费劲,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干脆不讲,放任自流。这两者不可取,而应当重点突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而且一定能找到起主导作用的联系。本学科内的知识及能力转化也是这样。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论》)作文指导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审题指导和构思指导。
    成功地写出一篇文章或作品,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写什么以及怎样写。写什么,就是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怎样写,当然就是结构、布局和表现技巧了。写什么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他们去发现、发掘和使用这些经验及知识。而要学生积极发挥这种主动性,就必须明白为什么写。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写”来之于生活感受和思索以及对问题的看法,这种写作欲望,是写作主体主动发生的,无任何外在因素。由初期朦胧的欲望而逐渐明朗化,变成鲜明的主题,再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使用材料,也是完全自主的行为。而学生的写作,则是由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带强制性。即是说从为什么写和写什么都处于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形之下,只有接受了命题,即明白了为什么写,才有可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才有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完成整个写作过程。因而审题就成了写作起始阶段突破的重点。
    命题不外乎三种情形:1、显义类命题。2、隐义类命题。3、材料作文。显义类作文题面要求明确,学生训练时间长,早已习惯,不必过多指导。隐义类命题由于题面含义隐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地联想,挖掘其潜在内容。有的要纵向挖掘,有的要横向联系。如《初春》一题,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写初春的景色,而是通过写初春的风光去写更深的内容。或者写新希望的开始,或者写春对生命的意义,或告诉人们应该珍惜新的开端,等等。这类题目,可以从几个侧面去写,是横向联系。而《小草颂》这一题目则只能通过写小草的平凡来赞颂平凡人的高尚品质,这是纵向开掘。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是弄明白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弄懂了,就能发现问题,有话可说了。如某年高考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大意是,有孪生姐妹俩进入玫瑰园,一个说,这儿真好,到处是花;另一个说;才不好呢,尽是刺,手也刺破了。实际上,玫瑰园是既有花,又有刺的,只看到花或只看到刺,都失之片面。至此,应针对材料提出什么看法,已十分清楚了。如果不全力突破这一点,就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看法。
    指导构思,是写作起始阶段的又一重点。实践证明,整个写作过程虽然是很复杂的,但只要构思成熟了。写起来就比较顺利,不过是借助一定手段将成之于胸的东西物化罢了。因而,构思是整个写作过程中最艰苦最复杂而且是最有乐趣的综合智力劳动。一篇文章或作品,要使之成形,要构思的内容很多。指导构思成形是主要的。在明确为什么写的时候,题材已经解决,体裁、基本表现技巧、基调也应当是大致明确的,关键是怎样使要写的内容按已经明确的主题和体裁结构成完整的整体。这就有一个“成形”的过程。要成形,首先必须找到一个确定不疑的聚合点,即所谓“纽结”。这“纽结”,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存在的。小说要写生活矛盾,矛盾的集中点就是成形的纽结。只要抓住它,再前后左右一伸展,也就成功了。契诃夫的《苦恼》写的是车夫姚纳有苦要诉,而社会冷漠,没有愿意听他倾诉的矛盾。鲁迅的《药》则是写革命者为革命而死,而人民则麻木不仁,不理解革命的矛盾。它们都是结构的纽结。叙事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不可能也不必要象小说或戏剧那样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难以找到矛盾的集中点,而只能以表现的主题为结构纽结,并围绕它来选用材料以及决定选用的角度。抒情散文则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因而,写景以构成意境是结构的纽结。只要构成了意境,至于点出意境所包含的意义,乃是水到渠成的事。短论是写作中常见的训练文体,这种文体成形的纽结就是论点。只要论点明确了,怎么引入,怎么开展,怎么结束,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按其逻辑联系安排就是了。
      二、还接受者以主动
    学生写作训练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要求地进行,因而是被动的,带强制性的,而接受知识,特别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完全是自主的行为,即是说,在掌握知识并使其转化过程中,学生必须处于完全主动地位。要还学生以主动,就有必要对作文教学双向活动作规律性认识。
    作文批改和评讲过程,是应当遵循双向运动规律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作文进行阶段的主要是学生的劳动过渡到主要是教师的劳动。这是一种以学生和学生习作为对象的创造性的再劳动。因为它是以第一次劳动为基础的,目的是要在第一次劳动基础上,将劳动成果的质量提高一步。因而,对第一次劳动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对第一次劳动成果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以提高一步为目标的部分肯定和部分否定以及进一步提高的启发性引导。既要以习作为直接对象,又要以学生为间接对象。即是说,在批改每一本作文的时候,都必须想到它的作者。作者的过去和现在,思想状况和写作能力,是提高了还是后退了。如何从“这一个”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之有效地提高一步。就是说,批改作文和一般阅读欣赏有很大不同。阅读欣赏有很大的自主性,而阅读批改作文时的自主性就极有限了。
    再是要看到接受者的特殊心态。这一时期学生心态之一是急于知道教师对劳动成果的评价。自认为写得不错的这部分学生以及对习作有兴趣的学生尤其如此。这种心态源于对自己劳动价值的盲目性。他们往往以劳动支出来衡量成果的质量,不懂得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以为花了力气,花了时间,价值就是高的。再就是侥幸心理的支持。这也是源于对这种精神劳动的盲目性,是一种碰一碰的想法。这两种心态,都反映了接受者的蒙昧,因而,给批改和讲评带来困难,而克服困难首先要让他们乐于接受。而乐于接受就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有兴味并实有所得。
    知识格局的同化,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能动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用公式来表示,即SR,即,刺激(Stimmlate)和反应(Reflect)。要让教师的讲授(刺激)在学生头脑中主动地引起反应并与其知识同化,只有使学生内在的心理结构和外部事物结构达到某种同形式或契合,才能使人与物、情感与对象在自然素质和形式上互相呼应,从而产生协调感而使人有愉悦的感受。在这种情形之下,批改和评讲无疑会认同以下原则:即启发诱导原则,多肯定少批评原则,直接批改和提出修改意见相结合的原则,一般批改讲评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集体讲评和个别交谈相结合的原则。讲评内容也不能不以促进知识格局同化为前提条件,同样会认同以下内容为重点:即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学计划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能使学生震动、感动、警酲、恍然大悟的内容。而不是硬灌,平均使用力气以及居高临下,动辄批评。具体操作则要求多用富于启发性的眉批、旁批、总批;少用肯定的批语。多个别交谈,少集体评讲。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教学中的程序化,平推和枯燥无味。
      三、作好作文后的延续和作文前的准备
    学生写作是一条无穷尽的环链,没有绝对的起始,也没有绝对的终结。每次写作都不过是长链中的一环。阅读欣赏既是作文的延续,又是写作前的准备。学生和成年人不同,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而不是书本知识与实践并重。学习知识,完全依靠自主和能动。现成的知识、经验,需要接触,认识,才可能由视觉神经传至大脑。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有可能在大脑皮质上留下印记。再经多次运用,由知识变成能力之后,才真正成为自己的财富。人的知识结构格局有相当的稳定性的排他性,因为已有的神经联系已经相当牢固,已经成为思维定势。要建立新的联系,改变思维定势,不通过阅读欣赏几乎不可能。这种现象不仅在成年人中发生,照样在青少年身上发生。所不同的是青少年这种知识格局的稳定性易于被破坏。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再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阅读中去解决。如此循环往复,人的大脑将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处于不断充实和更新的状态。
    教学范文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们不仅经过时间的淘汰,同时经过空间的淘汰,在其不失为楷模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都已远离现实(包括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此种弊端几乎不可避免。因而,提供贴近现实的阅读对象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同时,学生水平和范文水平差距很大,知识同化不易产生契合点,因而,提供和教学对象水平相近的作品和文章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若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享受,又见效于写作实践,就会激起心理亢奋,产生愉悦情绪。不过,阅读对象应根据写作自身规律来决定,才能有效地克服盲目性。
    首先,以写实为主的指导。
    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以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为材料,只需要经过必要的选择和组织,即可成为习作。这一阶段,以读各类散文为宜。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游记散文,无不以记实为主。记实而不照录记实而要以小见大,要开掘其深层意义。这是内容方面的要求。物化这样的内容,则以有条有理的记叙为主要手段。需要强化的内容,则辅以描写、抒情和议论。在把握主要物化手段基础上把握辅助手段,已是写作起始段的末期。这一阶段,一般以初中毕业为界。这一基本要求或末达到,或超越,都不在多数。这一阶段,学生以“不实”为过错,更难以接受虚构手法。
    其二,是写作自由发至自为阶段。说是自发,是指写作行为的被强制性质和幼稚而言的。第二阶段的开始,是以不满足记实为起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包括写作经验)以及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一部分艺术思维能力出众的学生会不断地提出自己难以解答的问题,诸如作品为什么会引人入胜?写人为什么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些活生生的人物是怎样写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就不可避免地要向自身发难,并且很容易悟出自己的幼稚和可笑,要求向创作靠拢。怎样才能跨出这一步,仍然需要从阅读开始。
    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写结合,即带着写作中的问题到书本中找答案和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后到写作中去应用。内容相近,描写对象相似,是极容易找出差距的。差距不外乎有二,一是新与旧,一是深与浅。写作→阅读→写作,这样多次反复,就会每次都有提高。这样的提高,并非只在书本中转圈子。因为内容来之于实践,并非来源于书本而只是简单的摹仿。克服阅读的盲目性,注重有效性,这是写作起步的捷径。而广泛涉猎,则是在起步以后,才成为不可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