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天神雷拳:谈谈教育教学随笔的写作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5:06

谈谈教育教学随笔的写作

教科室     江子磐

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教育生活五彩斑斓、多姿多彩,如何做个有心人将教育教学中不断演绎生成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记载下来呢?在此,我向老师们推荐一种比较合适的理想载体——教育随笔。

随笔是文学体裁中散文的一种。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

其实老师之间彼此接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比如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一个闪现的灵感;比如面对一堆很糟糕的作业;比如班主任工作中又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这时你应该拿起笔,把这些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遗憾及时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随笔。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了解教育随笔,在此我就如何撰写教育教学随笔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一、什么是教育教学随笔

目前教育教学研究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理论越来越抽象,与教育实践的联系越来越少。教育随笔(或者叫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等)就是一种旨在还原教师教育科研的本来面目,倡导教师立足实践、及时整理和记录自身的实践感悟的教育叙事研究方式。这其中既体现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也有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提升与情感升华。正因为教育随笔彰显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教育情怀,因而它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厚爱与青睐。

二、教育教学随笔的特点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便、随手、随心等。

随便:“随便”是说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不需要有什么论点论据,文字也可长可短,如果用200字就能把您想说的话说清楚了,也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您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但是这件事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您也不必硬憋着,也不必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您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随便”不是让你记流水账,如果一天下来没有什么可写就可以不写,如果说某一天灵感不断,写它个三、四篇也有必要。有感而发是随笔的主要特征,而发出的感想是否精华,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直接相关。

随手:随笔中涉及的往往是一些即时发生的事件和稍纵即逝的想法,所以需要及时捕捉、记录下来。因为扔了一段时间之后,您对事件的记忆可能就不那么清晰了,思想的火花可能也消失不见了。所以要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如果能坚持记教育日记,那么您会发现那其中有很多您可能已经不太记得的事,但是在当时它是如何地让您受到震动。

随心:这里讲的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无八股之限,形式灵活多样,不必循规蹈矩;无三段之分,篇幅短小精悍,不必鸿篇巨制。二是笔要随脑,也即教师要用心于教育、钟情于教育,要让思考伴随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不因感悟少小而弃之,不因记录麻烦而废之,有感即录,积少成多,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检验和修正之。原来零星的、浅层的思想可能就变成系统的、深邃的了,就会产生“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专利。

三、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一双慧眼。

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或是切入事件的角度不同于以往,或是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常俗。这一切首先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所以工作之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待读的书,和学生的每一次倾心交谈,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2、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

思想从何而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清理工作思路,多思爱思才能善思深思。文章切忌平平淡淡、重复别人,要让别人读你的文章时,能欣赏到你真感情的抒发中凸显出来的独特个性,能触摸到你真见识的议论中激荡着的深刻的思想脉律,这样的文章才好看、耐看、经看!如果我们能时时留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与现象而不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不管万籁俱寂无论更深露重,也总不忘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教育规律?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自己的观点有没有轻易被人家左右?时间一长,你就会在无意中惊异地发现,一向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却也包含着深意!

3、要坚持勤写随笔,有感而发。

要想写好随笔,关健还在于动笔,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随笔长短不限,如果是你深思熟虑后的五句话也是好随笔。比如:“今天的导入不够理想,因为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是选择的素材太陈旧了,时间也用的太多了,今后我得改变。”这是五句话的教学随笔,虽然只是五句话,但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并提醒自己要改变。这样的随笔对工作忙的教师来说,更符合实际。所以随笔的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时间则长无时间则短。文章也是由短到长的,长的随笔往往是在短随笔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果有时间了,如果有了更多的感悟,就是不断地修改随笔和完善随笔的好时机。就拿上面那五句话的随笔来说吧。可以补充一下这样的内容:如何导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什么样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第二堂课的导入是如何做的?这样使问题深入化,再加上正反的两个导入实例,不就形成了一篇好文章了吗?

4、要注意创新。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教育随笔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思想,离开了新意,一味地模仿甚至“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再好的教育随笔也是一张失血的脸,苍白无力;再高深的文章也如一副无血无肉的骨架,味同嚼蜡!创新才能点燃教育的激情,创新才能使教育随笔充盈着灵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有了奇妙的想法也要及时记下,因为它是稍纵即逝的,一不小心就会飘然远去,难觅踪影!

5、让书香滋养底气和灵气。

写作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外化过程,要使外化质量提高则必须有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必要的,把他人的观点、知识、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知识、方法,方能不断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随笔。“腹有诗书气自华”,工作之余读一点书,比如含义深邃的哲理小品、文笔犀利的杂文短论,以及教育类的书刊杂志,以及众多教育大家的教育专著,你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你的见解和视野也才因此而更加开阔。读书滋养了你的底气和灵气,撰写教育随笔时也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们常常感叹学者们的著作等身、学富五车,我们每每钦羡名师们的妙语连珠、智若泉涌,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鲜花的娇艳,却常常忽略了孕育过程的漫长与艰辛。诚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表示惊讶只需一分钟,要做出惊人的事业却要许多年”。教育亦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如是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把你收获成功的欢乐记下来吧,把你百思不解的困惑记下来吧,把你苦苦思索后的灵光一闪记下来吧,把你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记下来吧……只要从这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写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随笔。若干年后,我们也可以成为“大师”!

[附]:几则教育随笔

1、有缺陷的美才是真实的美

朋友搬了新居,邀请我们去聚一聚,祝贺升迁之喜。

朋友所住的楼房临江而立,阳台外面接着屋顶花园,花圃中种了好些花花草草,花圃旁还放了一排盆栽。正是春天,各种花儿竞相开放,花红柳绿,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坐在花园中的石桌旁,一边天南海北地聊着,一边欣赏着远处的落霞、近处的花草,很是惬意。

“嘿!你们看出来没有,有一盆花是假的。”一位细心的朋友说。

“是吗?我还没注意到呢。”说着,我便仔细地观察了起来。眼前的几个盆栽,叶儿青翠、花儿美丽,猛看去,很难发现有假花夹杂其中,可是仔细瞧瞧便可发现,那些盆花大多依稀能够找到枯萎的残叶,可是其中有一盆花,既看不到有一朵残花,也发现不了一片枯叶,枝繁叶茂、色彩艳丽,整个盆栽显得是那么的完美无缺。

“那盆一点枯叶都没有的花是假的,有枯叶杂草夹杂其中的盆花才是真的。因为有缺陷的美才是真实的美。我喜欢真实自然的美。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花草更让打动我的心,”我说。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太完美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孩子们也许常常会摔跤,甚至会打架,但他们一言一行中透露出来的天真和稚气,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青年人敢想敢干,富有闯劲,尽管有时显得很冒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唯有敢闯,才有可能闯出一番新天地,这种锐气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孩子们犯点错是很自然的事。可我们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了一点事,有一些缺点就大惊小怪甚至严加斥责,常常以大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孩子,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孩子弄得象个小大人似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失却了他们原本的天真和稚气,害怕失败、没有闯劲、缺乏锐气,他们可能会成为家长心目中的乖孩子、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却难以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有缺陷的美,才是真实的美,自然的美。我们要宽容失败、允许犯错,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这样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2、从心灵出发(邵小武

在新课程的浪潮面前,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程中,在形形式式的课改理念及做法面前,我们有些教师却缺乏应有的心灵准备,缺乏接纳、选择、创新的能力。《圣经》言:“您当保守您的心,胜过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从心灵出发。”那么,我们教师如何从心灵出发、积极参与课改呢?

一曰学会修心。什么样的心灵能承担改革呢?拿破仑说:“心应澄清似镜,不可涂抹画图。”佛家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也即少一点功利,少一点外在的干扰,拥有一颗平常而又积极的心灵。其次,要建设返朴归真的心灵。如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现状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过程等要有基本的思考;能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真正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其三,要拥有开放的心灵,能容纳各种思想和意见。

二曰学会选择。改革浪潮席卷而来时,往往是金子与泥沙混杂;开窗时,苍蝇、蚊子会和新鲜空气一起进来。因此,我们必须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辨别与选择,使自己的心灵明白:什么是真货,什么是假货;什么样的理念和实践才是适合自己、发展自己、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会选择,必须以博闻博见和反思为前提。有眼界才有境界,博闻博见,就是要尽可能的了解有关改革的信息,比较全面地了解改革的历史和当今改革的面貌,在历史的“纵”和现实的“横”上面,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突破口以及发展之路。反思,就是正确认识自我,长短优劣,心中有数。选择用先进的理念整合、升华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扬长避短,这样自然会结出改革硕果。

三曰学会创新。选择如果只是套用,那只能是机械的、异化的改革。因此,我们的心灵必须拥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创新意味着两次“超越”: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或是理念层面的超越,或是技术层面的超越,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超越,但所有的超越都必须建立在你原有的基础之上,必须是你心灵乐于接受、乐于承担、乐于发展的内容;超越的手段可以是变革、可以是改革、可以是革命,但都必须遵循心灵能够容纳整合的尺度;超越需要抓住机遇,只有当心灵时时处于一种创新的状态,我们才能及时捕捉到稍纵即逝的灵感,才会注意自己行为的每一个细节的改变,才会拥有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