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 知乎:【专题讲座】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07:49

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及其意义

1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 设计所涵内容广泛

说到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即便在教学设计之前嵌有“小学记叙文写作”字样的限制,但范围同样还是过大。

如果辨析一下,大家就会发现“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至少应该拥有两大方面:一是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二是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

 

⑴教学整体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因为视角不同,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维度:

①从一篇文章而言的整体设计

②从一批学生而言的整体设计

③从一节课程而言的整体设计

从一篇文章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篇文章”,立足点是“一篇文章”,终极归宿仍旧是“一篇文章”;从一批学生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批学生”,立足点是“一批学生”,终极归宿仍旧是“一批学生”;从一节课程而言的整体设计,出发点是“一节课程”,立足点是“一节课程”,终极归宿仍旧是“一节课程”。

因此,若进行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那就务必要确认到底由哪个整体角度入手。只有如此,教学整体设计才能务实,才能深入。

 

⑵教学局部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与整体的教学设计异曲同工,但是拥有不同视角,最起码也有三个不同领域:

①“方法传授”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②“学生差异”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③“课程结构”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

 

“方法传授”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方法传授”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种方法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学生差异”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学生差异”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个学生、或者这批学生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课程结构”范畴之内的局部设计,是以“课程结构”作为切分“局部点”的一种局部设计。这类“局部设计”的第一关注点是“这节课的哪个局部,教师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因此,你若进行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局部的教学设计,那就务必确认到底由哪个局部角度入手。只有如此,你的教学局部设计才能务实,才能深入。

 

⑶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常有人说到“窥一斑见全豹”。“窥一斑见全豹”固然有其优势,“见全豹”比较费时、比较费力,“窥一斑”则可以摆脱这些麻烦。通过一个局部,了然一个规律!确实不失为一种智慧的选择。

不过,也有人喜欢先做“整体全面把控”这项工作。“整体全面把控”是学习的必要前提。倘若,我们在学习之初对于整体面貌似是而非,那么,无疑会给学习效果打上折扣。事先全面了解学习过程之中各个环节,对于保证学习成色同样关键!

那么,我们这里的课程——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鉴于时间、篇幅等原因,到底要给大家讲授哪种教学设计呢?

请大家注意,“从一篇文章而言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设计中的、构思入门的教学设计”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2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是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础

⑴设计是一张蓝图,是一个预案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工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工程的蓝图。你听说过没有蓝图的建筑工程吗,随着时代发展,蓝图的精密程度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但是由于发展的继续,一种大于蓝图的事物——预案应运而生。但凡组织活动,一定要先有预案。防患于未然,事先把一切可以想到的全部情况都要想到……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工程之中、活动之中的蓝图、预案。

 

⑵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成色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工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工程的蓝图。工程的蓝图,筹划了工程的整体面貌,算出了工程的各项数据,标注了工程的各项指标,同时也指出了工程的各项禁忌、注意事项等等许多于工程顺利开展关系极为密切的内容。

如果说教师教学是一项活动,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活动的预案。活动的预案,不仅预设了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预设了活动可能出现的麻烦,而且,特别是还设计了应对问题、应对麻烦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因此,无疑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假设单从教学设计而言,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教师倘若能够做好,他的记叙文教学效果则好。反之,教师倘若不能做好,他的记叙文教学效果则差。

 

二、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解析

1 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在 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从一篇文章而言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整体设计,拥有三个主体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第三阶段是“小学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三个主体阶段分为两个单元:“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与“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是一个单元——基础单元;是“小学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是另外一个单元——生成单元。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基础单元”中的两个子项——“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与“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教学顺序可以自主选择,先教“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后教“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或者先教“小学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后教“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均可。

 

2 、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要点

⑴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十分重要

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任务在于从总体上设计文章的主骨架。也有人爱开玩笑,说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任务在于设计“记叙文的妈妈”!

人体不能没有骨架,没有骨架,人体就会瘫倒。人人都有妈妈,记叙文其实与人一样,同样应该拥有自己的妈妈。

 

以下面这篇文章为例:

战胜懒惰

战胜懒惰,可以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战胜懒惰,可以激发自己前进途中的信心!接受战胜懒惰的至理名言,必然进步!

我这人原来比较懒,干什么都不是很努力。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开始尝试着念书战胜懒惰。学习语文,语文课里记叙文课是最让大家头疼的。我也不是很喜欢记叙文,但是为了改变自己懒惰的毛病,我强迫自己每天设计两套提纲,同时还要从休息时间里掰出一块时间练习写作段落!不仅在学校是这样,周末,大家都愿意到外面去玩儿。哪怕不玩儿,在家里休息一下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我呢?每个周末都坚持不休息,把所有休息时间全部用于做数学题,温习一周自己课上记的所有笔记。遇到有些笔记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还要重新整理一下那些笔记……

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通过努力,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外语测验,老师出的题目特别难。许多外语原本不错的人都落马了,而我却不仅把所有题目都顺利做了出来,而且名次还提升了九位……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去主动接受那些至理名言。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更应该去努力寻求助我前进的至理名言!

 

梳理文章构思: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所以,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时的重要工作。在设计过程之中,大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基础构思教学设计、实战构思教学设计。

 

⑵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

入门,就是基础。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需要关注三个重要问题:

 

①关注构思“入点句”的设计

何谓“入点句”,“入点句”就是完成构思的切入点。能够回忆起你在母腹里最先长出的是什么吗?是鼻子尖儿!听说过“鼻祖”一词吧,那就是佐证。

构思有如一个人,构思在出生过程之中,同样拥有鼻祖,构思的鼻祖就是“入点句”。

人拥有“鼻祖”之后,以它为参照,上面长眼睛,下面长嘴巴……构思拥有“入点句”之后,以它为参照,才能完成其它句子……

怎样完成“入点句”呢?一共是三步,我们仍以《 战胜懒惰》为例。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战胜懒惰》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战胜懒惰》一题,属于“什么样”。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干什么 +可以表现“ 战胜懒惰”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念书 + 战胜懒惰。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第一句: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②关注构思“配合句”的设计

何谓“配合句”,“配合句”就是构思完成 “入点句”之后,设计配合“入点句”的句子。

从原则上讲,“配合句”可以分为“前配合”、“后配合”两种。“前配合”是——原因的配合,“后配合”是——结果的配合。

在入门阶段,教师可以只设计“后配合”——结果的配合。具体步骤有三: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一步:

看清“入点句”—— 我念书战胜懒惰。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 我念书战胜懒惰之后,谁会什么样?

 

构思“结果配合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前两句: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③关注构思“归纳句”的设计

何谓“归纳句”,“归纳句”就是完成构思“入点句”、“配合句”之后,归纳“入点句”、“配合句”所表达意思的句子。

完成“归纳句”,应该要比完成“入点句”、完成“配合句”复杂,而且还要拷问操作者的分析、归纳、选择、提炼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一步:

提问——“入点句”的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

比如,“入点句”是“ 我念书战胜懒惰”

回答—— 战胜懒惰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结果配合句”的核心意思到底是什么?

比如,“结果配合句”是“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回答—— 进步

 

构思“归纳句”设计第三步:

提问——“入点词语”“结果配合词语”能够整合成一个什么句子?

比如,“入点词语”—— 战胜懒惰 “结果配合词语”—— 进步

回答——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也可以 回答—— 若想进步,你就需要战胜懒惰!

 

特别注意事项 1:

使用“选择法”,归纳——句子的核心词语。

比如“被归纳句”是: 我 学习认真。

 

前提 确认句子类型—— 谁 + 干什么 +什么样

方法 选择法

1 、删除“谁”

2 、删除“干什么”

3 、剩余的——中心词

 

注: 什么叫做“中心词”

我 学习 特别认真。——中心词是“认真”,不能有“特别”这类修饰语。

 

特别注意事项 2:

使用“提炼法”,归纳——句子的核心词语。

比如“被归纳句”是: 老师经常表扬我。

 

前提 确认句子类型—— 谁 +什么样

方法 提炼法

1 、删除“谁”

2 、对剩余的“词语”进行“抽象”:被表扬

 

注: 什么叫做“抽象”

抽象——去个性、找共性——放大“涵盖范围”。

 

特别注意事项 3:

怎样“整合”两个核心词语为一句话?

比如两个核心词语是“ 认真” “ 被表扬”

 

方法 1 入点词语 ”在先

1 、 认真 , 就会得到表扬!

2 、 认真 就能被表扬。

……

 

方法 2 入点词语 ”在后

1 、若想得到表扬,做事必须 认真

2 、被表扬的人,大多都是 认真 的人。

……

 

至此,我们完成了构思三句话:

战胜懒惰

我念书战胜懒惰。

我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战胜懒惰,必然进步!

 

⑶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升级

入门之后,拥有了基础。拥有了基础,还需要升级。

在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入门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构思教学设计升级。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升级,需要大家关注三个重要问题:第一, 明确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第二,学会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第三,了解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

 

①明确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

在完成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设计入门之后,教师需要进行升级设计。升级设计的第一步,即——教会学生能够针对三种不同样式的“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

 

小学记叙文的题目,基础题型有三:

基础题型 1勇敢

基础题型 2上体育课

基础题型 3

 

怎么才能面对三种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呢?

 

第一,面对“基础题型 1”设计“入点句” (这是前面介绍过的方法)

比如, 题目是《勇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勇敢》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勇敢》一题,属于“什么样”。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干什么 +可以表现“ 勇敢”呢?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上体育课 + 勇敢。

 

第二,面对“基础题型 2”设计“入点句”:

比如, 题目是《上体育课》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上体育课 》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上体育课 》一题,属于“干什么”。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谁 + 上体育课 +什么样 ?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 上体育课 + 勇敢。

 

第三,面对“基础题型 3”设计“入点句”:

比如 题目是《我》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一步:

分析题目类型——《 我 》一题,属于“谁”、还是“干什么”、还是“什么样”?

回答——《 我 》一题,属于“谁”。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二步:

提问——我 + 干什么 +什么样 ?

 

构思“入点句”设计第三步:

回答——我 + 上体育课 + 勇敢。

 

②学会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

教师在构思入门之后进行升级设计,教会学生能够针对三种“基础题型”设计“入点句”之后,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教会学生能够针对各类题型设计“入点句”。

什么叫做 “变易题型”呢?

所谓“变易题型”,就是“基础题型”繁衍出来的、并非像基础题型那般规矩的题型。特别需要指出,在实际写作之中,这类题型所占比重很大,务必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那么,“变易题型”到底什么样?可见下图:

记叙文题型示图:

大家看到的这 15个题目,其中前三个属于 “基础题型”,另外的 12个则属于 “变易题型”。问题来了,对于 4—— 15这些题目,到底怎么设计它们的“入点句”呢?

在数学学习之中,我们经常使用 已知条件和 未知条件这样的说法。 已知条件是人家给我们的, 未知条件是需要我们去寻找的。其实,在记叙文学习之中,在完成 “变易题型”“入点句”的时候,同样拥有 已知条件和 未知条件这样的概念。

我们这里要讲的,其实就是分析题目到底属于“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之中的哪个条件,把它视为 已知条件,之后根据题目所给的 已知条件,再去补足 未知条件!

 

我们给“变易题型”设计“入点句”的基本对策是:

首先,分析题目属于 “入点句——三位一体”中的哪一条件(把题目视为 已知条件)——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其次,根据题目这个 已知条件,去补足 “入点句——三位一体”中的 未知条件 。

 

大家可见下面的 “入点句”设计操作:

 

1 、认真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参加考试 + 认真

 

2 、画画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画画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 、我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扫地 + 任劳任怨

 

4 、合作

+ 什么 + 什么样

—— 我和爸爸 + 合作 做饭 + 配合得很不默契

 

+ 干什么 + 什么

—— 我和爸爸 + 做饭 + 合作 得很不默契

 

5 、选择

+ 干什么 + 什么

—— 我 + 扫地 + 专门 选择 明面儿的地方扫

 

+ 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做值日 选择 最累的扫地 + 极为认真

 

6 、微小

+ 干什么 + 什么

—— 我 + 考数学 + 丢了一个 小 数点儿

 

7 、雨中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冒雨 回家 + 发现了小草的坚韧

 

8 、礼物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为同学制作 礼物 + 创意新颖

 

9 、苦与乐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练习 800米跑 + 几次几乎昏迷

—— 我 + 参加 800米跑测试 + 全班排名第一

 

10 、心灵的距离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们 + 准备联欢会 + 什么都瞒不过老师的眼睛,老师什么也瞒不过我们的眼睛

 

11 、读书真好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读历史书 + 考试时历史书帮了我大忙

 

12 、失败的泪水

+ 干什么 + 什么样√

——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 # 原因

—— 我 + 坐在屋里 + 无声的抽泣 * 翻译

 

13 、幸福的港湾(痛苦的泥潭)

什么东西 + 什么样

——我寒冷,家给我温暖;我失败,家给我安慰 # 原因

—— 家 + 是幸福的港湾

 

14 、挫折让我成长

谁√ + 干什么 + 什么样√

——我不按规矩操作 # 原因

—— 我 + 糊风筝 + 风筝根本飞不起来

—— 我汲取教训获得了成功

 

15 、在 的日子(拼搏、受挫)

+ 干什么 + 什么样√

—— 我 + 准备体育考试 + 拼搏

——我体育成绩逐日攀升 # 结果

 

③了解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

可能在前面开始进入“升级设计”的时候,就有人产生了疑问:自从“升级设计”开始,我们的构思设计就一直在讲“入点句”的设计,而几乎一直没有再说到“配合句”、“归纳句”。那么,“升级设计”难道就没有“配合句”、“归纳句”了吗?

事实正好相反,“升级设计”不仅不能没有“配合句”、“归纳句”,而且“升级设计”在有些时候还需要更多的“配合句”和更复杂的“归纳句”。可是,我们在前面讲授“升级设计”过程之中,确实又没有再讲“配合句”、“归纳句”,原因何在?

需要大家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升级设计”,一切都要依据题目来进行。因为题目变化了,“入门设计”时学习的方法或许就“不能继续支持‘新题目’入点句的设计”了。

注意,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面对“新题目(包括‘除入门讲解过的一种题型、另外的两种基础题型’和所有的‘变易题型’)”的操作,就一定会因为没有支持而变得捉襟见肘。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是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最为事半功倍、最为以逸待劳的方法,就是面对“新题目”,我们学会设计“入点句”,学会给所有“新题目”设计“入点句”,只要“入点句”设计好了,“配合句”还有“归纳句”按照“入门设计”时学习的方法照方抓药,一切也就都不在话下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半功倍,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逸待劳。

 

当然了,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的设计,我们上面所言还仅仅属于一个开头。在小学记叙文构思教学的设计之中,完成了“入门设计”,再完成了“升级设计”,姑且不去说记叙文段落教学设计、不去说记叙文成文教学设计,后面的工作也仍旧还有许多许多,不过见于篇幅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了。

有道是研究没有捷径,也有道研究没有极限。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设计的研究没有捷径,同样也没有极限。大家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继续研究下去,那样,我们一定还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体会其中更多的乐趣。

好了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