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公主墓双鱼佩:点评《参考消息》201108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51:36

2011年8月15日参考消息

        《美报披露默克尔放弃核电内幕》

        美国《纽约时报》8月13日文章。我们之前分析过德国弃核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德国缺少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因此在美国的军事威慑下不得不走上了弃核的道路。尽管我们的这一观点并不见诸于主流媒体,但是,正所谓做贼心虚,德国媒体自己把德国政府决定弃核的政策解读为那是顺应民意,而且顺应的是在反对阵营领导下的民意。这一观点已经被我们批驳过了,在形式上是民主的体制下,一个政府的政策当然应该代表多数派的意见,怎么可能让少数派牵着鼻子走呢?显然,德国媒体自己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而德国媒体之所以要这么解释,那完全就是因为能够操纵德国多数民意的德国资本集团本身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放弃核能的,那根本就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的,于是,既然多数派自己并不甘心,所以就把责任都推卸到少数派头上了,这样也为将来德国能够恢复核电预留后路。也正是因为德国媒体的解释很容易让人从自相矛盾的逻辑中感到“弃核”背后有大文章,因此,美国媒体就出来堵窟窿来了,但美国媒体的这一行为,反而将美国在“德国弃核”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给暴露出来了,所谓欲盖弥彰、越描越黑,说的就是美国媒体现在所做的事情。

        美国媒体说了些什么呢?美国媒体把德国之所以能够弃核的原因几乎都归功到德国总理默克尔一个人身上。然而,纽约时报文章中的上下文却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文章说,“人们普遍认为,在今年3月日本发生核电事故之后,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核电的德国公众随时准备放弃核电,而一向在政治上随波逐流的德国总理顺应了民意。但是接近默克尔的人士将她改变主意说成是某种醒悟。强大的工业和能源利益集团反对这样的变革,但是默克尔的盟友说,她准备领导德国进入一个新时代。”

        首先,文章没有解释为何发生核电事故的日本都没有同意放弃核能,反而在地球另一头的德国却要决定放弃核能,当然,文章更没有解释,为何美国没有因为日本发生核电事故而决定放弃核能,同样的,为何法国、英国这些德国的邻居和盟友也不同意放弃核能。如果放弃核能是一项正确的决定的话,那岂不是说,全世界只有德国人民(至少是德国资本家)是最聪明的?!然而,这可信吗?这是让人第一个感到不可理解的地方。

        其次,文章对默克尔的作风做了截然相反的描写。先是为了表现默克尔的所谓民主作风,把默克尔描绘成一位随波逐流、顺应民意的总理。然而,随后,文章用所谓接近默克尔的人士的话彻底否定了此前对默克尔民主作风的判断,相反,把默克尔刻画成一位在资本集团面前绝不低头的强硬政治领袖。或许有人说,顺应民意和不向资本集团低头并不矛盾,但是,如果这两者在默克尔身上是统一的话,那么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默克尔是靠什么力量上台的?第一,如果是靠民意上台的话,那么既然德国民众“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核电”,那为何默克尔上台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决定“弃核”?而且,默克尔在这次决定是否要弃核的过程中为何会反反复复,犹豫不决?如果默克尔真是随波逐流、顺应民意的话,那么此前默克尔没有出台“弃核”政策的行为也应被理解为是“顺应民意”的结果,但是,这一结论却与美国纽约时报所称的德国民众“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核电”的说法相矛盾。因此,如果默克尔是一位顺应民意的总理的话,那么德国民众就不可能存在“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核电”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德国民众真是“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核电”的话,那么这只能说明默克尔根本就不把德国民众的意见放在眼里,换言之,默克尔的政策完全决定于资本集团的意见,而默克尔顺应民意的形像不过是由资本集团操控的媒体一手炮制出来的假象而已。

        第二,如果默克尔是靠资本集团的力量上台的话,那么默克尔的政策就应该符合德国资本集团的意志,然而,既然德国资本强烈反对弃核,那么为什么默克尔还要决定弃核呢?有人马上会重复纽约时报的话说,那是因为默克尔顺应民意的结果,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说明默克尔并不是“一直”顺应民意的,而“只是在这一件事情上”顺应了民意,而这与纽约时报对默克尔的描述恰好相反。由此,我们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既然代表德国资本集团利益的默克尔决定弃核,那么那只能说明“弃核”是德国资本集团的决定,然而,作为强势一方的“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搞核电”的德国资本集团自然没有可能去顺应“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核电”的德国民众的立场,因此,引起德国资本集团改变立场的原因也就不可能是德国国内的原因,反过来说,改变德国资本集团立场的原因是国外原因,而且是一个能够压服德国资本集团的强势力量,那么这个强势力量除了美国之外,还能是谁呢?

        由此可知,默克尔既不是一个顺应民意的总理,也不是一个敢于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人物。换言之,美国纽约时报对默克尔的吹捧完全就是南辕北辙、不着边际,反过来说,美国纽约时报之所以那么吹捧默克尔,无非就是因为默克尔做了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就是“弃核”。并且,美国现在是反过来利用此事——通过吹捧默克尔来制造、加剧德国政治集团与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弃核”原本是德国资本集团在美国压力下所作出的决定,然而,现在美国只讲那是默克尔的决定,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说,美国只肯定默克尔,而忽略了德国资本集团。这不仅是美国要向德国资本集团加大打击力度的信号,同时也是美国分化德国政治集团与资本集团的行动。之所以要把“弃核”的功劳完全归于默克尔一人享有,而绝口不提德国资本集团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那就是为了在德国国内进一步孤立默克尔,从而迫使默克尔及其领导下的政治集团进一步依赖美国的扶植(事实上,美国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肯定默克尔,比如给默克尔颁发奖章什么的,更重要的是,默克尔接受了,而不是拒绝了),从而为美国利用德国国内的政治分歧向德国转嫁危机开辟道路。

        对一个国家的官员或政治人物来说,如果他在国内的地位是靠着外面大国的势力而得以确立的话,那么这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危害。《韩非子》说:“是以奸臣者,召敌兵以除内,举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因此,如果默克尔在德国国内的政治地位是由美国来保障的话,那么德国就必然会重蹈日本的覆辙——为美国危机埋单了,反过来说,如果德国不能很好的借鉴日本统治集团的经验——通过不断更迭政府或政府官员来避免政治集团与美国形成稳定的联系,从而将政治大权牢牢掌握在资本集团的手里——的话,那么德国政治集团就会越来越成为美国在德国的代理机构,而以德国为核心的欧元区的覆灭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