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怎样靠前:时代先锋:杨善洲的言与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7:47:57

    新华社昆明1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张严平 杨跃萍)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辈子说过许多触动人心的话。这些话紧贴着人民群众的心,流淌着共产党人的情。 这些话,源自他脚踏实地的行动,发自他坦荡无私的内心。 他说过这样的话:“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杨善洲从195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直至1988年退休。

  他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嫁接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哪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

  一次,他下乡来到一乡政府,乡政府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他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了许多情况,最后才找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

  他说过这样的话:“群众思变,群众想富,我们还能拖后腿吗?如果想什么吃亏、乌纱帽之类的事,那决不是共产党的干部。” 1980年,他到芒宽公社,听说有个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冒尖户,曾为此挨过批斗。他专门找到朱自祥家,进门就认错:“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错了。我看这咖啡树是个摇钱树,是条致富路。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 看到杨善洲放手让群众搞多种经营,为他捏把汗的人说:“还是慢慢来,搞四平八稳的事不会吃亏,书记的位置才坐得稳。”但在杨善洲坚持下,不久,地区召开了咖啡种植现场会议,芒宽咖啡种植如火如荼,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小粒咖啡种植之乡。 他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党员,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种骗人的假话吗?” 杨善洲的家,在施甸县姚关镇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很普通的几间砖瓦房,是2008年才建成的。一口低矮木柜,尽管长着白白的霉斑,却仍是老两口屋里除木床外仅有的稍微像样些的家具。

  村里人说,他们家原先的房是全村最差的。 1987年,他到施甸下乡,女婿来找他,说家里房子又漏雨了,能不能凑点钱修缮一下。他还是那句话, “我暂时没钱,这旮旯漏就搬到那旮旯住,攒拢些住。” 可当他听说保山大官市大队成立了茶叶专业组,却缺乏生产资金时,到处借钱,硬是一次凑了800元给专业组送了过去。

  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幢新房。老伴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帮娃娃们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仅拿出9600元。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房子卖了。 他这样说过:“我手中是有权,但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我这里没有‘后门’这回事。”

  杨善洲的二女儿初中毕业后想去参加县上招工考试,但由于户口是农村的,不能报考,就请父亲找找人帮她转成城市户口,杨善洲不同意。后来,二女儿到乡下做了代课教师,通过考试转正后,又苦读两年取得了中师毕业证,至今一直在施甸乡下小学教书。

  他一辈子在家务农的大女儿也曾有做“公家人”的机会。那年,因家里缺劳力,她辍学回家,乡卫生所、供销社让她去工作,但杨善洲不同意。

  他这样说过:“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我们,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

  杨善洲担任地委书记后,按照政策组织部门上交了他家人“农转非”的报告,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报告。

  但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不马虎。1982年,他下乡了解到瓦马小学校长杨盈昌在不通公路不通电的乡下工作了20多年,妻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农村,家里生活很困难。他沉默了。回去后,他向地委提出,要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不久当地政府为杨盈昌等一批农村骨干教师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 大亮山林场有一个工人得了肝硬化,大量腹水,生命垂危。他一家子都在农村,拿不出钱医治,家人边哭边为他准备后事。杨善洲得知后,连夜赶到县城医院,找到医生说:“我们这个工人够苦了,没享过一天福,你们要全力抢救,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就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医院第二天调来了特效进口药,工人的命保住了。杨善洲去医院探望他,这个工人抓住老人的手,泪落如雨。 他这样说过:“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一年夏天,他到一个村庄,恰好碰到村民收摘水蜜桃,村里果园的水蜜桃是他前些年给嫁接的。管果园的村民听说他来了,就拿来一筐水蜜桃。他接过用秤一称,正好5斤,就掏出钱来,要付给那个村民。村民不肯收钱,说: “这是你嫁接的树,还付什么钱?”杨善洲认真地说: “嫁接归嫁接,付钱归付钱,你不收钱我就不吃了。”村民拗不过,只得收了钱。杨善洲这才把桃子拿过来请大家吃。

  退休后,杨善洲到大亮山创办林场。考虑到老书记家里生活困难,林场想给他家送些木柴,他坚决不要;前两年,他家盖房子,林场要送他木材,也被他谢绝了。 和杨善洲在大亮山林场共事多年的周波,曾做过7年的林场会计。他清楚地记得,杨善洲的老伴因外出看病,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事后杨善洲向林场交了370元。

  他这样说过:“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又走进山光水枯的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就地取材搭起来的40多间油毛毡棚是大伙的栖身处。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大伙请杨善洲搬进新房住,他不肯,硬是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在四面通风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为了节约造林资金,杨善洲到集贸市场捡果核,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那年,栽树季节,他牵着马去昌宁买树苗,为了能及时把苗子栽上,他赶着马连夜往回返,足足一天。

  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用砍刀修理树杈时,一脚踩到青苔上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很多人都想,老书记可以留在山下好好休息了。可半年后,他拄着拐棍,又走进了大亮山。 他这样说过:“作为党员,不能光想着自己、光想着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就是因办林场的公事外出,老人也总是自己付伙食费,从来不到林场报账。 最初的几年,林场每月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100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的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22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已达5.6万亩。有人算过一笔账:5.6万亩就是1120万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算,价值3亿多元啊!

  出乎不少人意料,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我早就说过,自己办林场是尽义务,不要报酬。”

  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10万元捐给保山第一中学,3万元捐给林场建瞭望哨,还有3万元捐给山下老百姓修澡堂。余下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老人去世后,人们把“大亮山林场”改名为“善洲林场”,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