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牛乳芝士蛋糕做法:应“生”而“创”的学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1:03:09
应“生”而“创”的学具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1-8-18 11:17:00
学具——新课堂的助推器。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新课改理念下,从教具到学具,经历了怎样的嬗变,其背后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学具谁来制作,如何使用?本期问道探讨学具这一话题。
■本期对话嘉宾
王红顺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立才学校顾问
李志军  四川省眉山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熊振鸿  湖南省郴州菁华园学校年级组长
邓从新  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中心小学教师
■对话主持:梁恕俭
从教具到学具的嬗变
从教具主要以教师准备、教师使用为主到教具与学具师生共同准备、学生使用为主的转变,是“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理念的体现。
梁恕俭:新课改背景下探讨“学具”,采用的是一个宽泛概念,是把学具的研发与使用放到了“全课程、大课堂、整体高效”的视野中去定位。那么,新课堂的“学具”与传统的“教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王红顺:教具是“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标和多媒体等的统称”,教具研发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具是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流程中直接或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学具研发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它与现代教学模式相匹配。从单纯关注教具到统筹兼顾教具与学具的开发与实施,是教学理念发展的必然。从教具主要以教师准备、教师使用为主到教具与学具师生共同准备、学生使用为主的转变,是“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理念的体现。从教具理念出发的演示实验主要以按图索骥的验证实验到从学具理念出发的研究性实验主要以探究性、开放性实验转型,是课堂学习方式发生变化的产物。
熊振鸿:传统意义上的“教具”侧重在一个“教”字,强调的是以老师为主,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的重要工具(学生只有在实验室里才有演示的机会),是传统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新课堂”中,把“教具”改称为“学具”,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变,而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转变。一个“学”字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强调的是“相信学生、利用学生”,真正把学生看作是课堂上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
传统意义上的“教具”或是定制的,或是老师根据课程的需要自行制作的,基本上没有学生的参与过程,即使有,学生也只是打打下手而已。而“学具”则是由学生自主制作的,他们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根据学习需要制作适合于自己学习的“工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学生在使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李志军:一位哲人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学习做成一种游戏!”所以,理想的学具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玩具。一是富有科学性,忠实于知识本身的结构,和谐承载知识;二是具有可娱乐性,赋以健康、有趣的游戏规则,激发学生自己行动。这样的学具运用起来,实际上就是游戏学习。“贪玩好动,嗜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游戏学习才是一种尊重并激发人性的学习。
王红顺:学具引进新课堂,必将带来一连串的课堂正向良性互动效应。学具的正确使用,符合从实物建构—图形建构—符号建构的规律,利于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学具的正确使用,让学生从生活走向了学科,再从学科走向了生活,实现了教育的完整循环;学具的正确使用,助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利于经验的积累,利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学具这种新型生产力的推广与使用,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一次新的革命,助推课堂高效、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导学案的研发与大面积推广使用,使传统的课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孕育而生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架构。学具的研发与使用,将“学”推向前台,丰富了探究形式,拓展了课堂内涵,必将给高效课堂带来新的曙光,让高效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鼓励学生自制学具
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学具,这本身就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教材、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过程。当他们看到自己制作的“学具”或解决了一个问题,或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或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那种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梁恕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具也算一种“器”。学具的制作,目的何在,应遵循什么原则?
李志军:生动有趣的学具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逼真直观的学具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良好的情绪,从而改善学习气氛,促成课堂别样的精彩。学具制作的目的,一是体现“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二是促进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巩固;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过程中体验制作的乐趣;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多创造发明可能就在这制作过程中触发灵感。通过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做一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容量,更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制作学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练习、实践的机会,更好地合作探究学习,决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实际上民间有很多现成的东西就是宝贵的学具。以普通扑克为例,把民间玩的一些游戏改进后引入到计算教学,效果非常好。小学数学中最难的解决问题教学,没有现成的民间游戏可挖掘,我就自己摸索,终于形成了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游戏卡”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游戏学习法”,从而把主要依赖笔和本的数学解决问题学习方式,变成了学生特别喜欢的游戏学习方式,不仅锐减了书面作业,还大大提高了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熊振鸿:学具制作应遵循“生本”原则,因为学生是探究者、体验者、合作者、使用者,离开了这一原则,就不能叫“学具”——制作本身即学习。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相信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创造力,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完善、使用与评价。学具的制作,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尽量放手发动学生,给他们时间、机会去实践、体验,去创造、应用,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邓从新: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具的制作和使用。学具能揭示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借助学具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使用学具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
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学具,这本身就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教材、动手实践的科学探究过程。当他们看到自己制作的“学具”或解决了一个问题,或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或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那种成功感便会油然而生。
熊振鸿:学具的使用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比如学生制作的卡片可以贴在教室的墙上,甚至贴在宿舍洗漱台边的玻璃上,也可以揣在口袋里,随时随地拿出来读一读。形式多样的学具,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学具使用的时间也没有固定性,既可以是课外使用,又可以是课内使用。既有长期使用的,也有短期使用的。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学具,最有助学价值。
邓从新:有效的学具应该是学生能够独立成功支配的,但又不是以往经验的简单重复,必须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觉调节行为活动,解决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去“跳一跳,摘苹果”。例如,在“探究物体的热传导”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一根铁丝、许多根火柴棒、凡士林、支架、酒精灯。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酒精灯产生的热量是怎样在铁丝中传导开去的。
李志军:假如遵循知识本身的结构特点,把学习做成一种游戏,使知识和谐地融入学具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游戏规则互相评判、相互指正,把课堂上几个人的表演变成了不计场合的人人“倾情表演”,自然就实现了“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语)的目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最高效果就是“学生教别人”。“学生教别人”过程中的“以理服人”,能有效地弥补以抄记式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加强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具的制作要因“学”制宜,综合考虑时间消耗、经济成本与助学收益的“性价比”,避免买椟还珠式的为“具”废“学”,也不要为了直观演示一个浅显的道理而小题大做。学具的制作,在形式上要因陋就简,在取材上要变废为宝,在使用上要一“具”多用,并尽可能采取那些简便易行、寓教于乐、激趣益智的学具。另外,学具的使用还要做好评价工作,较好的评价方式应本着“欣赏鼓励,探究建议,协助改进”的原则。
 
责任编辑: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