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战单手斧幻化: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理解(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09:25
浅谈对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理解王淑苹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表述上看,它与以往的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于它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同时,把“思想觉悟”改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作为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三维目标做认真的剖析。经过研读课标,对三维目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一、从总目标中感悟三维目标的变化就课程目标而言,思想品德课与其学科一样,具有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但从思想品德的总目标看,它却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课标中明显指出:本课程(思想品德)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在理解这个总目标时,我们发现总目标中没有有关“知识”的表述。这实际上反映出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的定位。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主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知识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点,我们能否科学把握,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从三维目标的排序、各自的条目数量、动词的使用来看,它给我们的信息是,与总目标一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仅仅是作为手段而存在的。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孰重孰轻的问题。二、三维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直不懈的追求,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崇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是一个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同时推进的过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知识和一定的生活能力要求,而且它们的形成需要生活经验的融入和生活实践的锻炼、体验和陶冶。可以说,生活经验不仅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活经验教育,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是一个理性不断深化和感性不断丰富的全面过程,是一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互动过程。一方面,从感性认识的特点上看,感性认识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特点,它更接近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并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这将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上看,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的发展如果具有真实的生活需要,才可能有恒久的动力;学生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只有真正转化为生活的直接感受时,才具有教育价值;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是否正确、是否深刻、能否应用,更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第三,人的全面发展不排斥个体的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而个性的发展是一个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以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在生活的考验中得到发展。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学科知识和分数,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教育,使学生在生活磨练中掌握真知、培养情感、发展能力,做到全面发展。三、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强化隐性目标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显性的目标,它们是可以量化评价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是隐性目标,它们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较难进行量化评价,并且不是一两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本次课改中特别强调方法的学习和态度的形成,认为它们是学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其是隐性的,往往处于一种有意却又随意的状态,要落实这二维目标就必须将隐性目标显性化。而实现方法和态度目标的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借助某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态度,另一种是借助诸多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态度。前一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在一个事件中过程比较清晰地体会某种思维方法和态度,但往往需要补充方法和态度形成所需要的其他知识、经验、方法和态度基础,因而会影响知识教学的进度。因此,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后一种方式。但是,采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教师对方法和态度单元做更深入细致的设计,进行显性的以二维目标的实现为核心的单元设计,即方法单元和态度单元的设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分别以“案例分析的思维方法训练”和“自主学习方法训练”为单元设计了教学方案。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知识、方法、态度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了知识、方法和态度的建构,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也喜欢上了政治这个学科,而老师所追求的是一个高效而安逸的境地,也体验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