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沙文化產榠排名2015:[]邓小平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07:22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

  “三步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战略的简洁而形象的概括用语。这一战略的形成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曾宣布:在20世纪内我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文革”结束后,随着封闭的国门被打开,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高级代表团访问欧洲发达国家和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现代化有了更为清晰而直观的了解。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中国能否实现现代化成了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1978年5月7日,在会见马达加斯加客人时,邓小平谈“四个现代化”的口气有了微妙变化,一方面讲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讲世界上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就是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国民收入按人口平均来算,还是比较低的。10月10日,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的谈话中邓小平讲得就更明确更低调了,他说: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二十二年后的水平就更难了。

  1979年3月在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那么“中国式的现代化”具体内涵何在?在10月4日与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座谈中,邓小平作出了解释:“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也就是说,中国式的现代化标准大体上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讲道:我们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状态”。比如,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至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但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有了一个中国老百姓易于理解也感到亲切的传统词汇——“小康”。

  1980年初,胡耀邦向邓小平提出他很赞赏湖北省提出的湖北工农业20年“翻两番”的设想,提出能不能设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把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邓小平表示赞同。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和薄弱的交通、能源和科技基础等情况,邓小平在1982年4月16日会见罗马尼亚客人时谈到:我们缺口太多,欠账太多,……在整个八十年代,我们要为九十年代做好准备,力争九十年代有一个较好较快的发展速度。此后,二十年规划,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为后十年打基础,后十年要实现较快发展,成为邓小平频繁提起的战略部署。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宣布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十二大讲“翻两番”是指经济总量,数字十分明确。人均经济量则没有讲具体数字。而有意思的是,邓小平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或“翻两番”的概念起,一般是用人均数字,且以美元计算。原因何在?这首先是因为他讲这些问题大都是在接见外宾的场合,以美元为标准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其次人均数字给人的感受更切近,更容易加以具象化的体认。也因为这样,人均美元数字的小康标准不胫而走,成了社会上最流行的说法,而经济总量的标准反而成了专业人士才提及的数字。

  邓小平讲“小康”最初是人均1000美元的标准。而中国在1980年前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左右。用20年的时间提高到1000美元,用邓小平的话说是“雄心壮志”。因此考虑到前面谈到的国民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在1981年后一度降低了“小康”标准。是年4月14日,在会见日本客人时邓小平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翌年8月6日,在会见澳大利亚总理时邓小平就讲得就更明确了:我们经过反复研究之后,觉得可能一千美元还是高了一点,因为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以我们把本世纪末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放在争取达到八百美元的水平上。此后,“翻两番”、“八百美元”几乎成了邓小平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