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二手压路机市场:不求甚解 学学五柳先生的读书法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00:32
在课堂上拿一篇值得学习和欣赏的著名范文,进行掰开揉碎的分析,告诉同学一种“求甚解”的分析文章的方法,也是有益的。但如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就可能出现始料不及的副作用:一些八九岁十几岁的孩子,难免会感到读书太困难了,老师的水平,难以企及,也许从而就逐渐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

  现在据说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已被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理由是老师认为难教,学生认为难学。鲁迅作品被称为“鸡肋”,周树人成为学生的三怕之一,教学双方对之都了无兴趣。我不禁回想到了一件往事。一九四七年秋,我在北大读大四。十月,北大的一些文艺社团联合举办鲁迅逝世十一周年纪念晚会,其中有一个节目是请辅仁大学的顾随教授演讲。顾先生没讲什么话,却朗读了《阿Q正传》里阿Q到静修庵偷萝卜的一段。他一口北京话,声情并茂,阿Q、老尼姑的形象活灵活现,大家听得前仰后合,笑声不断。会后,我们这些文学青年赶紧再找《阿Q正传》从新阅读,才感到这一段的确是书中的一个亮点,太有趣啦!没读过《阿Q正传》的,赶快找来试读吧!

  几十年来人们赋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太重了,而且朝令夕改,一阵要加强政治性、思想性,一阵要加强学术性、文学性,一阵强调继承,一阵强调革新,一阵强调教化,一阵强调实用……老师们只好紧跟照办,在指挥棒下落实,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也就难以讲出自己的心得,难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难以向同学推荐不同的读书方法。

  我总认为,语文课,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其设置的目的、任务,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只需两条,一是陶冶做人,二是引导读书。第一条还是语文课本身具有的功能,范文、名篇无不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无需在讲授任何一文时,都耳提面命,谆谆教导。那么就不妨认可设置语文课的目的任务,主要就是引导读书。读书而求甚解,是一法,读书而不求甚解,也是一法,也许是更重要的一法。书文读多了,学生怕作文的问题也会逐渐解决。“读书破万卷”,甚至还可以“下笔如有神”呢!

  不求甚解,不等于全无收获,全无成效。五柳先生有经验之谈:“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泛舟书海,不预设目的,不抱成见,反倒会在无意中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其亲切,其深切,竟能高兴得连吃饭都忘了。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古文观止》编者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为善于读书者”,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盖别有会心处”。旨哉斯言!(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