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池和马黑日本:中医文献江克明验案四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1:55
江克明验案四则
作者:江克明
关键词:哮喘 支扩咯血 寒热往来 咳嗽 老中医经验 医案
哮喘治验
朱××,男,41岁。初诊日期:2002年4月27日。
主诉:哮喘发作近1月。
病史:从小有哮喘史,近3年多发于5月份,今年提前至4月份,近1月来,每于后半夜发作,虽用激素喷雾剂能暂时缓解,但每天均会发作。同时伴发鼻炎,双翼胀痛,常流清涕。近2周发作尤甚,以致登楼气短,不能急行。舌苔薄白,脉数(96次/分)。
辨证:肺气失宣,肾气不足。
治则:室肺降气,补肾纳气。
处方:炙麻黄6g,炙甘草6g,桂枝10g,炒白芍10g,杏仁10g,葶苈子10g,川朴10g,山茱萸10g,菟丝子15g,黄芪20g,阳起石30g,紫石英30g,7剂。
二诊(5月4日):哮喘发作渐轻,咳唾白沫痰。喷雾剂已停用,昨今两天未发作。脉象转缓,80次/分,舌苔薄白。守上方去杏仁、川朴、葶苈子,加补骨脂10g,干姜、细辛、半夏各5g,鹅不食草10g,7剂。
三诊(5月20日);哮喘未发,鼻塞不通,上方曾自行连服7剂。自觉登楼不气短,体力亦增强,要求进一步巩固。仍守上方,再服7剂。
按:哮喘与鼻炎都由过敏引起,嘱其房间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清除引起过敏之物品。中医药治疗哮喘,着重肺肾并治。因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两者兼顾,收效尤佳。处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即麻黄汤,能宣肺平喘;加葶苈子、川朴增强降气之力;菟丝子、山茱萸、阳起石、紫石英能补肾纳气。黄芪配当归,能补气生血;白芍药配桂枝、甘草能调和营卫,可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二诊加干姜、细辛、半夏,增强温化之力;鹅不食草配麻黄、细辛,对鼻炎亦好。患者服之,哮喘已而体力日强,欣慰之至。嘱其右归丸常服。并注意保暖,忌过敏性食物。
支扩咯血治验
徐××,男,49岁。初诊日期:2002年6月4日。
主诉:咳痰,咯血3天。
病史:过去有支气管扩张史,及泥沙样胆结石史10余年。近3天,忽因受凉引起咳痰,咯血,昨、今两天咯血尤多,甚至满口吐鲜红血,形体尚壮。诊其脉象浮缓,察其舌苔薄白,舌质红而口干。无胆结石发作症状。
辨证:风邪伤肺,脉络受伤。
治则:散风清肺,化痰止血。
处方:荆芥10g,防风10g,枳壳10g,瓜蒌10g,茜草10g,玄参10g,当归10g,南沙参15g,生地黄15g,白芨20g,仙鹤草20g,7剂。
二诊(6月11日):咯血减半,咳唾黄痰,口不干,久俯腰酸。脉舌如前。守上方去荆芥、防风、茜草,加杜仲10g,生甘草5g,7剂。
2周后复诊云:咯血已止,余无不适。乃嘱其:平时注意保暖,不能着凉,尽量避免反复感冒,同时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亦不能急行、扛重物。
按:支气管扩张咯血,发作时当以止血为急,初起尤宜散外邪为先。但发散外邪不宜用麻黄、桂枝,因麻黄宣肺,不宜用于支气管扩张,桂枝有动血之虞,只宜用荆芥、防风,既可以发散外来之风邪,同时又有止血作用,岂不妙哉!该例初诊即用之,配瓜蒌、枳壳化痰;沙参、玄参清养肺阴以治口干,生地黄、当归、茜草、白芨、仙鹤草止血,一诊知,二诊已,可谓顺利也。
寒热往来治验
孙××,女,69岁。初诊日期:1997年9月26日。
主诉:往来寒热1周余。
病史: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10年。上周饮食不慎引起泄泻以后,每天发热不已。住中山医院检查:白细胞26×109/L,连续用抗生素无效。尿糖(+),血糖微高。自动出院,要求中医诊治。
刻诊:上午体温37.5℃,下午升至39.6℃,先怕冷,后发热如疟状。口苦而干,唇燥咽痛,脘腹隐隐痛,胃纳可,二便调。脉数(96次/分),舌红干绛光剥。
辨证:秋燥伤阴,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和解泄热,养阴润燥。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青蒿10g,枳壳10g,天门冬10g,麦门冬10g,石斛10g,赤芍药15g,生麦芽15g,天花粉20g,芦根30g,1剂。
二诊(9月27日):昨药服后,泄泻3次,质粘稀,体温渐降,今午37.6℃,口干,咽痛俱减,脘腹痛除。舌仍红绛而干,光剥无苔。脉已转缓,药证相符,守方加味,上方加葛根10g,2剂。
三诊(9月29日):昨日体温已正常,寒热退清,今午36.5℃。脘腹有上冲不适感,今已消失,口干唇燥,咽不痛。舌仍鲜红未光滑无苔。邪热已撤,阴津犹未全复。仍守上方去青蒿、葛根、赤芍药,加太子参15g,玉竹20g,瓜蒌皮10g,生谷芽10g,4剂。
按:秋燥是指秋季气候干燥,引发外感时邪见口干唇燥、咽喉疼痛等病症。少阳、阳明合病是指往来寒热、胁痛、口苦等少阳证与下利、腹痛,或便秘的阳明证并见,故谓之“合病”
处方以四逆散加青蒿、黄芩以和解少阳,兼清泄阳明邪热,加二冬、石斛、天花粉养阴生津以润燥,二诊加葛根清肠解热,仿葛根芩连汤合黄芩汤之意。三诊加太子参、玉竹加快阴复,谷芽、麦芽调和胃气。前后用药变动不大,竟二诊而邪热退清。综观全方,其功在于养阴津以扶正,清燥热而祛邪。少阳阳明兼治,宜乎取得理想效果。
其中养阴扶正是关键,少阳阳明并治既可调整胃肠功能,又有和解退热之功。紧扣病因病机,邪正标本兼顾,显然与单用抗生素大不相同。
鉴于此,又可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温病学的燥邪辨证虽为两家学说,在历史发展上有先后之别,都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而不是截然无关,有时证候可以并见,方药运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
心咳治验
尚××,女,83岁。初诊日期:2002年9月25日。
主诉:干咳不止半年。
病史:心律不齐10余年,有双膝关节肿痛史。去年冬、今年春两次患肺炎。近半年来,经常干咳不已。因心梗、房颤、高血压住院3周,用过活血养心、润肺止咳等药,均无效。刻诊:心律不齐,血压180/90mmHg。脉结代(15~20次/分),乍疏乍数。舌质红,少苔,中有裂缝。
辨证:年老久病,心、肺、肾阴阳俱虚,兼夹瘀滞。
治则:养心、润肺、补肾、活血。
处方:炙甘草10g,麦门冬10g,潞党参10g,绵黄芪30g,黄精30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当归10g,款冬花10,桂枝5g,桑寄生10g,7剂。
二诊(11月6日):服上方有效,又自行连服10剂。干咳已减大半,心律已齐。脉仍有结代之象(7~10次/分),舌红少苔,中裂。血压如前。药证相符,守原方加丹参10g,7剂。
翌年9月,因心律不齐来复诊云:1年中未有咳嗽,要求专治心脏病。乃守原方再加川牛膝10g,生牡蛎30g,大枣20枚,7剂。
按:处方是以张仲景的炙甘草汤为主体,配上当归补血汤、地黄丸加减而成。炙甘草汤原是治心悸、脉结代的传统方剂,用款冬花配合麦门冬、甘草,有润肺止咳作用。二诊加上丹参活血。三诊加牡蛎、牛膝,以潜阳降压。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专治“心悸、脉结代”。《千金方》又名复脉汤,并可治肺痿咳嗽证候。该案虽非肺痿,今验证之,既可养心,又能止咳,确有心肺并治之功。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肺咳为临床所常见,心咳之症状与其不同。今凭两次肺炎史及心律失常,而脉结代,选复脉汤,心肺并治是一良策。细推究之,实为肺炎后,心力不足,影响肺气的恢复所致。用复脉汤既养其心,又能促其肺气及早恢复,故其咳自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