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锅盖面加盟哪家好:追寻世博苏州足迹:《耶稣像》惊艳巴拿马世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2:11

追寻世博苏州足迹:《耶稣像》惊艳巴拿马世博

时间:2010-4-8 14:38:00   来源:名城新闻网   字体:[ ]

 


刺绣界的一代宗师沈寿(资料图片)。


《耶稣像》(资料图片)。

 

  这两天,苏州刺绣研究所的10多名绣娘正日夜赶工,绣制3幅大型双面绣地屏作品,它们即将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展出。其实说起来,苏州刺绣早在近百年前就与世博结缘。

  时间回到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世博会上,一幅名为《耶稣像》的刺绣作品惊艳全场,精湛的刺绣技艺,耶稣形象神采毕肖,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耶稣像》最终获得了巴拿马世博会一等大奖。

  这幅堪称刺绣完美之作,正是出自“针神”沈寿之手。沈寿本贯苏州,是清末民初我国杰出的刺绣艺术家,她首创的“仿真绣”,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正是这种把西洋美术与中国刺绣技艺融于一炉的绣法,成就了《耶稣像》。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往往只把《耶稣像》和沈寿的名字联系起来,殊不知,这幅世博大奖展品的背后,凝聚着一个团队的心血。关于这其中的故事,来自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孙佩兰向记者娓娓道来。

  孙佩兰说,沈寿能绣出《耶稣像》这样的杰作,固然与其高超的技艺和突破性的创作分不开,但有三个男人也功不可没,他们就是沈寿的丈夫余觉、苏州油画大师颜文樑以及著名的实业家张謇。

  “余觉为沈寿打开了一扇门。”孙佩兰这样形容余觉对沈寿艺术造诣的影响。孙佩兰说,余觉擅长书画且思想开放,清末正值西学东渐,余觉乐于吸收西方艺术精髓,凭借自己丰富的人脉,他还经常去各西方驻华使馆购买西洋油画放家中欣赏。在他的潜移默化之下,沈寿接触了西洋美术。光绪三十年,余觉带沈寿一同赴日本考察,回国后,沈寿开始在刺绣中吸取西洋画讲究光线、透视等特点,仿真绣法初见端倪。

  1909年,沈寿首次采用独创的“仿真绣”刺绣了《意大利帝、后像》,把传统苏绣推向一个新时代,也无形中传递出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的讯息。1911年,这幅绣品参加“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得大奖。由此,余觉更意识到中国的传统工艺可以蜚声国际。1913年,他精心选稿,将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耶稣像》推荐给了沈寿,沈寿即着手刺绣。期间,油画家颜文樑先生也助了她一臂之力。

  根据孙佩兰收集的《名人与苏州工艺美术》中的记载,颜文樑虽专长于油画,却对苏绣情有独钟。他得知沈寿绣制《耶稣像》,就凭着自己对西洋画技的掌握,为她先把油画复制品描摹到绣绷上,并向她分析了画像的结构和块面。在颜文樑的指导下,沈寿吃透了色与光的微妙变化,创造了旋针、虚实针、散针,让人像达到了高度逼真的效果。作品完成后,颜文樑还进行加笔润色,在两位大家的合力之下,《耶稣像》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千里马”已有,只差“伯乐”。张謇的出现,促成了《耶稣像》与世博的缘分。1914年,当时任实业部长的张謇获悉美国将于1915年举办世博会,他把女工传习所的刺绣定位为参展项目之一,时任女工传习所所长的沈寿之作《耶稣像》,一下子被张謇慧眼相中。1915年,这幅绣品由张謇出资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荣获一等奖。展览期间,作品的标价高达上万美元,不过张謇坚持“只展不卖”。此后多年,也正是由于张謇的努力,《耶稣像》才得以在辗转多地后,在南京保存至今。

  巴拿马世博会的一次露面,令苏绣和世博结下不解之缘。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姑苏绣娘的作品《古月清风》在“苏州周”上展出,绣娘们还在现场进行刺绣表演,向世界展示精湛的苏绣艺术。而如今,苏绣再一次被选中,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入驻中国馆。

  “苏绣离不开绣娘。沈寿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苏绣就是靠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人物传承下来的。”孙佩兰研究刺绣历史多年,说起苏绣大师如数家珍,“金静芬、杨守玉、李娥英、任嘒闲、顾文霞……”孙佩兰说,就像《耶稣像》和沈寿的关系,苏绣艺术要发扬光大,要依靠优质的绣稿,更要依靠大师级的绣娘,即要懂针法、懂画理、有文化、有才情,最关键的,还要能创新,在熟悉运用针法的基础上发展新的针法。孙佩兰说,苏州现在拥有很多绣娘,但缺少大师。不过她说,已经有绣娘在清华美院、苏州工艺美院进修,她们将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加深对苏绣的理解,为绣品注入更多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名城新闻网记者 康颋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