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到开原火车时刻表:中医文献《内经》临证发微(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4:34:44
《内经》临证发微(一)
作者:王庆其
关键词:《内经》 临床 医案
消渴,治之以兰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经文提示以下意义:一、脾瘅是以口甘为主要特征的病,瘅者热也,脾瘅即是脾热;二、脾瘅是由嗜食甘美多肥的食品所引起;三、脾瘅可以转化为消渴,或者说脾瘅是消渴之先兆病症;四、消渴可用佩兰治疗,以祛浊清热。古之消渴病类似今之糖尿病(当然消渴不完全等同于糠尿病),糖尿病的形成,除与遗传因素及自身免疫有关外,与长期嗜食甘美肥脂食品有一定关系,而这些食品可令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故《内经》提出“治之以兰”。
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大多采用清热润肺、补气养阴、清胃泻火、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等方法,而芳香化湿、淡渗利湿被人们忽略了。诚然,糖尿病辨证属虚、属热者居多,但属痰湿内盛,湿浊化热者其实并不少见。据查痰湿内阻型糖尿病,多见于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此类患者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反应性降低,血糖利用率减少,此型糖尿病常合并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实践证明,经临床辨证确属痰湿内阻型者,可采用芳化痰湿之方药,如苍术、陈皮、藿香、佩兰、竹茹、枳实、茯苓、米仁、通草等,不仅对控制血糖,而且对改善肥胖、高脂血症等有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阮××,男,48岁。素体肥胖,体重指数约在28左右,平素身体尚好,偶有血压偏高,用药后即缓解,未能坚持服药,近单位体检发现,胆固醇7.8mmol/L,甘油三脂2.1mmol/L,空腹血糖8.1mmol/L。家族中其母有糖尿病史,因长期服用西药降糖药,后并发糖尿病性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衰竭。故患者情绪较紧张,尤其害怕西药的副作用。遂来请中医诊治,诊其体型肥胖,舌体胖,苔腻,舌边有齿痕,血压基本正常,脉濡滑,目前基本无明显自觉症状。辨证属痰湿之体,治拟芳香化浊,淡渗利湿。药用苍术15g,米仁30g,制半夏12g,茯苓15g,藿佩兰各15g,砂蔻仁各4.5g(包),通草3g,滑石30g,陈皮6g,竹茹6g,枳实9g,车前子30g(包),泽泻12g,此方加减中曾用黄连、连翘、汉防已、茵陈、葛根等,治疗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6.8mmol/L,胆固醇6.4mmol/L,甘油三脂1.8mmol/L,还是无自觉症状,苔腻明显改善。继进1个月后,再次复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正常范围,胆固醇6.5mmol/L,甘油三脂1.6mmol/L。嘱注意饮食控制,适当运动,遂停药,随访半年,情况良好。
胃为之市
语出《素问·刺禁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消化食物,犹如市场之营运不休。《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既为“市”,就必须保持市场营运的每个环节通调,才能生生不息。《医学入门》云:“胃司纳食,主乎通降”。类似记载有叶天士“胃宜降则和”,王孟英之“胃以通降为用”,等。大凡胃之病理,无非通降失调而已,胃不通则气不运,或胀、或痛、或痞、或满,诸症蜂起;胃不降则胃气逆,或呕、或吐、或哕、或噫,诸症丛生。历来治胃病者,方法虽多,总以通降胃气为不二法门。胃寒者,温而通之;胃热者,清而通之;胃燥者,润而通之;胃湿者,燥而通之;胃气虚者,补而通之;气滞者,调气而通之;气逆者,降逆而通之;气陷者,补气升陷兼以通降之,不一而足。
近年治胃食管返流病甚多,患者常主诉胸中疼痛、烧灼感,以饭后1小时为甚,常伴嗳气、泛酸、痞满、隐痛等,有的还表现为咽部如有物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进食无妨,夜间有因泛酸入气管出现咳嗽等。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由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幽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胃、食管炎性改变,继而发生功能障碍。治疗通过促动力药物、抑酸药物、粘膜保护剂的使用,有一定疗效。但往往病情迁延,易于反复。《内经》云“胃为之市”。今因胃气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气机阻滞,不通则痛,不降而吞酸嗳气,治宜辛开苦降,取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诸方化裁,往往得心应手。
病案举例:张×,男,48岁。近4个月来,每于进食后1小时半左右,中上腹痞满隐痛,胸口有烧灼感,弯腰,头低位仰卧时,症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尚好,就是不敢多食,食多必作。外院胃镜示:返流性胃炎,活动(++),伴粘膜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查患者素喜甜食及醋等,凡食必加重。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滑。此中焦升降失司,胃气上逆,酸随气逆,胃气不得和降,故中上腹痞胀、隐痛。治宜和胃降逆、理气制酸。药用:制半夏12g,川连6g,黄芩12g,炒白术12g,旋覆梗15g,代赭石30g,枳壳12g,木茴香各9g,煅瓦楞30g,延胡索12g,制香附12g,竹茹6g,炮姜4.5g,甘草4.5g,14剂。后症情明显缓解。嘱其食不必太饱,保持大便通畅,忌食酸、辣、甜食,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充足睡眠等。再以上方加减调治3个月,诸证消失。停药3个月后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期间,偶因饮食不慎而小发,用胃苏冲剂即平。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语出《灵枢·五音五味》。经文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的生理特性和容易发生气有余、血不足的病理特点。《妇科玉尺》提出“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精为主”的观点,后世亦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之说。现代分子遗传学认为,男女染色体方面的差别,决定其体质的差异。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肝体阴而用阳,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具有重要作用。再者气与血之间关系至密,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瘀。故人之气血调节与肝的生理功能关系甚大。从临床实践看,女性特有心理气质尤其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进而波及血分,影响血行,血为气滞,冲任不畅,可发生月经先后无定期、痛经、经行乳房胀痛、闭经、妊娠腹痛、缺乳、不孕症等;肝郁化火,扰乱冲任血海,迫血妄行,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产后恶露不绝;气火上炎,可发为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情志异常、乳汁自出;肝郁犯胃,可发生经前呕吐、妊娠恶阻等等。妇人之经、带、胎、产过程中,又极易耗血,而致肝血不足。在治疗中,疏肝以理气,养肝以理血,则是妇科常用大法。
病案举例:刘×,女,34岁。初诊:多产体虚,已扎管,经行先后无定,本次迟10日而行,行则量少即止,隔10日又复行。胸闷腹胀,纳谷不香,周身骨节酸楚。按脉虚细而弦,舌苔薄白,证属肝郁脾虚,气血不调。治疗采用理气解郁,扶土益血法。方药:当归9g,川芎4.5g,白芍6g,制香附9g,郁金6g,枳壳4.5g,合欢皮9g,丹参9g,巴戟天9g,焦白术6g,汉防已6g,秦艽9g。
复诊:用上方加减法治后,脉象虚细而数,舌质绛而苔薄黄。诊后认为多产伤肾,肾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阴虚内热,乃采用固肾疏肝,养血清热法。方药:当归9g,白芍9g,山萸肉9g,女贞子9g,玄参9g,合欢皮9g,制香附9g,白术6g,陈皮6g,柴胡4.5g,青蒿6g。服药后,阴虚火旺的症状日减,而经水已调(《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按:月经不定期,病因不一,但以肝郁的因素占多数。女子以肝为先天,妇人气常有余而血不足。本例肝郁而影响气血运行,治用香附、郁金、合欢皮以疏肝理气;归、芎、丹参调经养血;更用白术健脾,防已、秦艽疏通经络,活络筋骨;又因肝血虚亏,肾水不足不能涵木,再以调肝柔肝,补肾育阴诸药,标本兼治,经水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