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出租车手续多少钱:中医文献《内经》临证发微(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6:04
《内经》临证发微(二)
作者:王庆其
关键词:《内经》 临床 医案
胜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此云体质差异对于药物耐受性各不相同。所谓“胜毒者”,一般认为体质强,对药物耐受性强,治疗可以厚味重药,或药力稍峻猛,或剂量偏大些;所谓“不胜毒者”,一般认为体质弱,对药物耐受性弱,治疗应取薄味轻药,或药力略缓和,或剂量偏小些。这也是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制宜”的基本准则。所谓“因人制宜”,其本质是“因体质制宜”。大凡治病药力之峻缓,药量之大小,均受体质的制约。一般来说,年轻人可耐受较大剂量,老年人则只能耐受较小剂量。即使同是青年,由于个体体质的差异,对药物的顺应性也有很大差异。仲景治病十分注意体质与用药之变化,如他治阳虚浮肿病人时,以杏仁易麻黄,若强用麻黄,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在药量方面,仲景也注意根据体质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药量。如白散“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十枣汤“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等。近代名家岳美中先生治老年病的经验中,对老年人用药,始用小剂量,以探究其对药物的适应性,继而采用逐渐加量的方式,并做到中病即止。
临床治老年人便秘,看似轻症,实难调停,药力过猛,泻下不止;药力不足,无动于衷;或初用症动,继用不应;经久用药,又易造成依赖性,不药则不便。呜呼!区区便秘,难煞医者!笔者常遵循岳老经验,根据患者之体质,先从小剂量始,投石问路,探寻患者体质对药物的适应能力,然后随机拟方,药随症变。
案例:叶×,女,78岁。过去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近年以便秘为主要表现。常周日一解,甚则十日一便,每便伴腹痛隐隐。多年来对排便一事,耿耿于怀,颇以为苦。来诊时云口干舌苦,面赤潮热,夜眠不安,大便已七日未解,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此高年肝肾阴亏,肠燥津枯,腑行不畅。年事已高,不可猛浪从事,当缓缓图功。治宜补肝益肾,养阴润燥通便。药用:生熟地各15g,山茱萸12g,知母12g,黄柏12g,肉苁蓉15g,全当归12g,天麦冬各12g,全瓜蒌15g,麻仁30g,女贞子12g,桑椹子12g,柏子仁15g,生龙牡各30g,酸枣仁15g。14剂后,睡眠及面赤升火略有改善,2周来大便2次,无大进步。便秘日久,已成习惯,继上方加制大黄6g,枳壳实各12g,再14剂。除便秘无大改善外,余症均有缓解。上方制大黄改12g,加大腹皮12g,14剂后,改3日一解大便。患者甚喜,有所进步。嘱患者适当运动,按摩腹部,多饮水,勤食蔬果。调治匝月,大便基本每天一次,后改用成药当归龙荟丸维持,便秘基本控制。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风为阳邪,易伤上部,这里有“同气相求”的含义。上部,主要指头部,常见的病症是头痛。《素问·风论》:“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故头痛因风邪所致者,《内经》中又称为“头风”、“脑风”、“首风”等。《素问·骨空论》也有类似记载:“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春天多风,故临床春天多头风痛病。风又为百病之长,常与寒、湿、热等相合为病。故后世又将头痛分为伤风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伤风头痛可选川芎茶调散加减;风寒头痛可用桂枝羌活汤化裁;风热头痛不妨以桑菊饮出入;风湿头痛即以羌活胜湿汤进退。另外,《内经》又有六经头痛之分,其中太阳头痛以后枕部下连于颈项处疼痛为特点,《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阳明头痛以前额面颊及眉棱骨处疼痛为特点;少阳头痛以耳之前后及颔、目锐眦等部位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太阴头痛多痛无定处,按摸不到痛点所在,《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少阴头痛多属少阴精气虚于下而太阳经气实于上,如《素问·五藏生成》:“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厥阴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以上描述提示:头为至高之位,唯风可到,故风入侵,多见头痛,但临床辨证又须以六经为纲,有利于处方用药。这些内容对辨治风邪所致之头痛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笔者在临床治头痛甚多,辨证要点有二,一辨邪,无非是风、寒、湿、暑、热、瘀、痰之类,其中尤以风为诸邪之首;二辨病位,不外脏腑、经络、气血,其中尤以六经为先。临床所见慢性头痛者,活血祛风法乃常用大法,祛风药又分为植物类和虫类两类,使用时迳可灵活选用,而虫类药往往兼具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功,故屡试不爽,取效满意。
案例:龚男,42岁,1992年11月5日初诊。患者有慢性头痛史10余年,每逢春秋两季易发,发作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影响正常工作,曾先后请西医神经科诊疗,作头颅CT、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常年以西医止痛药缓解症情。刻下诉头痛又作旬余,以两颞侧为主,局部有搏动感,曾呕吐1次,夜眠不安,受风时头痛尤甚,血压正常,舌淡苔薄,脉小弦。久痛入络,当活血通络,受风诱发,宜以祛风,“治风先治血”,又应养血,治拟养血、活血、祛风并投。川芎15g,当归12g,赤白芍各15g,丹参15g,炙地龙15g,炙僵蚕15g,全蝎粉1.5g(吞),天麻12g,杞子12g,甘菊花12g,延胡索15g。7帖后证无进退,再进7帖证缓解,一周头痛2次,程度较轻,睡眠改善,精神明显好转。再诊诉口干伴眩晕,舌边略红,苔少津,脉细弦。上方加天麦冬各12g,珍珠母30g。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因出国公差而暂停。3个月后再诊,云基本未发头痛。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语出《灵枢·口问》。此云睡眠的生理,当人体阳气尽入阴分,阴气盛时,就能闭目安眠;若天明阴气渐退,阳气外盛,人即清醒。而阴阳之气的浮沉又与昼夜阴阳之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闭乃闲。”经文提示,一天之中,人体阳气随平旦、日中、日西的变化而变化,此乃人与天地相应思想的体现。现代研究证实,随着地球的自转,日升月落和白天、黑夜的形成,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体,包括植物乃至单细胞生物在内,从生命一开始均适应了每昼夜24小时的时间节律,其一切生命活动,均与自然界白天、黑夜的周期合拍。上海市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发现花生叶“昼开夜合”现象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寐寤有同步一致的现象,从而提出花生叶“昼开夜合”与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可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存在着某种促睡眠物质的设想。经过文献调查及临床试用治疗失眠症有效后,逐步形成假说。以此假说为研究目标,组织临床、药理、药化及文献等研究人员,协作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和预期的成果。报道单用花生叶制剂治疗失眠症100例,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55例,有效29例,无效4例。辨证论治复方加花生叶制剂治疗失眠症274例,结果临床痊愈51例,显效118例,有效82例,无效23例(见《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年第5期《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原文提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体质,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因此,治疗过程中采用了砭石、毒药、炙焫、九针、导引、按摩等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从治疗学角度创立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法则以及“同病异治”的理论。
生态学研究认为,生物体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学物质,都来自土壤、空气和水。由于不同地区之地壳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因此水质与植物成分也随之不同,动物与人的体质因而不同。《异法方宜论》认识到地理环境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东方之人易患痈疡,西方之人其病生于内,北方之人藏寒生满病,南方之人易病挛痹,中央之人易病痿厥寒热。说明地区方域不同,则易于发生某些地区性疾病,故治疗也必须因地而异。《素问·五常政大论》明确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病多燥寒,治疗用药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多雨,病多湿热,治疗用药宜清化。《医学源流论》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至交广之地,则汗出无度,亡阳尤易,附桂为常用之品。若中州之卑湿,山峡之高燥,皆当随地制宜”。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得更细致:“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气候温暖,人之生于其地者,其肌肤浅薄,麻黄至一钱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医书不过一钱之语;至黄河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率;至东三省人,因生长于严寒之地,其肌肤颇强厚,须于三钱之外再将麻黄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现代医学地理学就是专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而《素问·异法方宜论》为我们揭示了朴素的医学地理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笔者曾在京城求学,师从著名中医专家方药中教授,先生系四川成都人,用方遣药很有特色。侍诊期间,见先生治慢性肾病甚多,针对其中脾肾阳虚者,辄用附、桂之类,其附子常用达15~30g,且持续数月乃至经年,收效甚佳。及学成返沪工作,在平素诊疗中,亦以方师经验付之实践,动辄以附子15g佐方中,谁知竟有数位病人或鼻衄,或牙龈痛、咽痛,或口干便秘,自忖乃附子过量之故,反思京沪两地人体质有别,对辛热之品耐受性有异,遂日减其量,火烛小心。读《异法方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今一药而量不同,何也?地势使然,体质使然。
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语出《灵枢·寿夭刚柔》。中医学将七情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其致病的病理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七情太过,先伤气机,出现气机紊乱,日久则由气伤及脏,出现脏腑功能紊乱或器质性病变。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证明,社会心理因素的应激刺激超出机体耐受阈值,则引致免疫系统与激素分泌系统功能异常,神经调节功能失衡,作用于靶器官产生病理变化。最先崩溃的是个体平时最虚弱的器官组织,这些薄弱的器官组织和靶器官产生各种病理变化,并与心理因素交叉作用,形成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形成也可分为两个阶段:初期主要表现为机体功能紊乱的症候群,病久可产生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按照中医学的理解,现代心身疾病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其病理演进过程,诚如《寿夭刚柔》所云,先伤气机,继伤脏腑。即以消化性溃疡为例,该病被称为经典的心身疾病。中医认为其病的发生,除与邪气所犯,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外,与情志所伤密切相关。临床多见由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胃脘作痛。《症因脉治》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思日积,气不宣行,则气滞而成痛”。近代大量研究证明,社会心理因素在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多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胃和十二指肠是对紧张刺激最为敏感的脏器之一,有人提出“胃是人类情绪的反应板”。从心身疾病的观点来看,本病的发病机制是:在独特的遗传素质和个性行为特征基础上,受到长期剧烈的精神刺激,便产生心理应激状态,使大脑皮质调节功能降低,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排空功能障碍,胃和十二指肠壁血管痉挛,血循环障碍,使胃粘膜屏障作用破坏,形成溃疡(刘增恒等《心身医学》)。中医治疗,早期气机不和者,以舒肝理气,解郁和胃为主,后期表现为脾胃损伤者,以健脾补气,和胃降逆为主,其中心理治疗应该是药物治疗之先导,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患者男性,50岁,近因工作不顺利,情绪低落,渐致食欲不振,胃脘胀痛,嗳气,时有泛酸,经当地医院胃镜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理报告示:炎症(++),萎缩(+),肠腺化生(+)。患者情绪紧张,常疑会转化为胃癌,症情益发加重。曾用西药效果不满意,改用中药。来诊时舌苔薄腻,脉细弦。此由情怀不舒,情志过用所致,治先心理抚慰。告知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系十分常见之病,且该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关,只要与医生配合,开情怀,疏郁滞,解疑惑,佐以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乃至康复,心中逐渐释怀,药用:柴胡12g,郁金12g,八月扎15g,路路通15g,炒白术12g,黄连4.5g,黄芩12g,制半夏12g,木茴香各6g,佛手6g,煅瓦楞30g,延胡索12g,甘草4.5g。上方加减调理月余,胃脘胀、痛、泛酸明显好转,唯有时嗳气等,食欲渐振,精神改善,再以调肝和胃,佐以健脾的参、苓、术、草、芪等善后,诸证若失。半年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球部溃疡基本愈合,肠腺化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