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魂那首hey:涟水县佛教事业发展概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5:52:03

涟水县佛教事业发展概况

 

楚永明

 

在中国佛教史上,一般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金像来华,是为佛教传入之年,后经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中叶八百余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由初始到隆盛时期。涟水,是淮河入海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从南齐建元二年(480)北东海郡治于涟城始,随后,涟城一直是郡、县、州、军、路等官府所在地,系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佛教较早传入该地亦是理所当然的事,盖佛教传入涟水大约在唐初,于今至少有1400年历史。据此,涟水能仁寺(始称“文殊院”,后改“承天寺”)的滥觞也该是初唐时期。

承天寺的僧人娄道者是涟水佛教史上最重要的高僧。宋建隆元年(960)生于涟水丁湖口。幼随父兄业渔,后被送城西承天寺为僧,通医。祥符三年(1010)五月皇太子生,昼夜啼,诏天下能止啼者进宫诊治,娄道者应诏,治好太子夜啼,真宗帝大喜,赐号“证因大师”。乾兴元年(1022)道者荼毗,乡人将其衣物葬于淮河赤岸,名“卧佛冈”。又在寺内建小塔,将其舍利藏于塔下。天圣八年(1030)仁宗帝敕其家乡涟水建塔,且赐塔名“妙通”,改承天寺为“能仁教寺”(简称“能仁寺”),并为娄道者加谥“蹈宝华如来”。娄道者涅槃后,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很多,一直在当地流传。涟水能仁寺因此而名闻遐迩。

涟水境内信仰佛教比较普遍,历代涟水的为官者不惜重金建葺庵庙寺院,据康熙本《安东县志》载:北淳化年间(990-995),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为涟水军于淳化院书《经藏记》。

明清是涟水佛教鼎盛时期,先后修建佛教禅院一百余座,遍及县内各地。庵庙凭借优厚的庵产(庵地),不断招纳佛教弟子。小的寺庙多不住人,仅作供佛像、藏经书、接收香火之用。

涟水佛教徒信仰神并供奉各类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韦陀菩萨、卧佛、太白金星、眼光菩萨等。供什么佛,都是根据庵庙性质和兴建者意图而定。涟水佛教早课诵《大悲咒》、《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晚课念《弥陀经》、《伽蓝赞》,僧尼做佛事、放焰口皆念《金刚经》、《地藏经》、《华严经》、《大悲咒》等。

涟水佛教有三派:临济派、曹洞派、法眼派。临济派严格按照正统的48字顺序排辈,即智慧清净、道德圆满、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傅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纪祖宗。出家僧尼皆改名,如觉三、昌禅(任新民)、隆秀、能开、仁荣等,截止1987年底,境内尚存觉、昌、隆、能五代(第22-26代)临济派僧尼近十人。

涟水僧侣皆过群体生活,头堂庙住和尚,二堂庵住尼姑。他们平时受佛教的三规五戒制约,僧尼皆作墨色圆领和尚服,庄重场合披袈裟,着带缎袍外衣,以示礼节。僧尼一律剃光头,凭借他们的装束,部队不拉差,强盗不抢劫。

出家十年的僧尼,方可到金山寺、宝华山举行受戒和漱口仪式,并以戒疤(戒牒)辨认他们的资历。县内曾有觉三、昌禅、能开等受十二块戒疤的老尼。社会上常言:“和尚云游天下”、“和尚吃十方,道士家天下”,可见僧尼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县内庵庙寺堂都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庙宇、房舍、佛像、佛具等),还有足够的土地(大的庵庙有庵地数十亩乃至数顷),僧尼的主要生活来源靠种地、出租土地和香客的捐献,另外做佛事、放焰口也收入颇丰。

清代,涟水境内有能仁教寺、法济寺、章化寺、淳化寺、西方寺、五圣庙、慈云庵、祗园庵、圆觉庵、普通庵、如意庵、普贤庵、甘露庵、雁堂庵、甘饮庵、福地庵、了空庵、法华院、觉慧寺、观音庵、百字庵、宏济庵、太平庵、万寿庵、广福院、瓦墟庵、殿子庙、广佛寺、延祥院、普济寺、沙河院、西来庵、施家庵、延庆庵、史和尚庵、广佛古寺、郭浦庙、三村庙等七十多座庵、庙、宫、观、殿、寺,直至清末尚存完好,佛教仍具一定规模,庙会活动频繁,烧香拜佛者众,做佛事,放焰口超度亡灵,乃为常事。民国年间,姚月桥(关帝庙和尚)、本余(华严庵尼姑)为涟水县佛教协会会长,此时佛教渐衰。日军入侵中国,部分庵庙毁于战乱,佛教再度衰败。民国35年(1946年),圆觉庵、华严庵等主要庵庙都因战争急需被拆除,1948年能仁寺中的妙通塔也不幸毁于兵燹,能仁寺亦随之消失。建国后,尚存的寺庙庵堂皆被移做它用,土地捐献或被分。文革期间,涟水寺庙再受破坏,佛像、菩萨被砸,经书幸存无几(皆为私人隐藏),佛教人员还俗回家。在这种情况下,涟水虽有部分佛教徒,但由于缺少像样的道场和统一的佛教组织,正常佛教活动难以开展,有极少数佛教徒只能自个儿在家念佛。

1982年,县民族宗教事务科对原有佛教人员落实宗教政策,有的安排劳动就业,对生活、住房确有困难者予以适当解决。1987年底,全县尚存僧尼不足十人,只有极个别的念佛堂(如余圩念佛堂)有信徒念佛。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坎坎坷坷,1998年,欣逢盛世,政通人和,涟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顺从民意,决定在能仁寺原址复建能仁寺、妙通塔。挖掘妙通塔地宫时,出土了一批包括金棺银椁在内的大量宋代珍贵文物,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据有关专家鉴定,银椁内的骨灰是证因大师的生身舍利,金棺内的佛牙是佛牙舍利影骨。复建的妙通塔高68.88米,总建筑面积1719平方米,地上七层,塔内置佛像68尊,地下一层为地宫。复建的能仁寺占地48.8亩,总建筑面积9645平方米,主要建筑除了妙通塔外,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普贤殿、文殊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阁、方丈楼等建筑群。妙通塔、能仁寺前后约用10年时间建成。2008年3月,经省市政府宗教部门同意,淮安市佛协聘任曙正法师住持能仁寺,他带领两序大众,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光辉旗帜,以建设人间净土为理念,努力践行人间佛教思想,经过不到两年时间,能仁寺已建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具备各项配套设施的僧信融和共有的道场。能仁寺现有僧人10多名,大多毕业于佛学院,常住20余人。如今,妙通塔巍然矗立,能仁寺美轮美奂,四众云集,群贤毕至,晨钟暮鼓,佛号声声,充满浓郁的佛教气息,令沉寂五十余年的千年古刹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能仁寺是涟水佛教断层六十年后复建的涟水唯一寺院。它的兴起,是涟水佛教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涟水佛教进入崭新的阶段。2008年下半年,由能仁寺住持曙正法师牵头发起,经过几个月的酝酿筹备,在市、县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全县佛教徒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5月24日顺利成立了涟水县佛教协会,召开了全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涟水县佛教协会的成立,又为复兴涟水佛教、普及佛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涟水佛教发展到一个新的起点,从此进入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者:楚永明,涟水县佛教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