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涵主演过的电视剧:“十五”计划及渔业发展概况-A0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4:24
2005年渔业发展概况及“十五”计划
一、行业概况
我国是渔业大国,近20多年来,水产业发展迅猛,水产品总量大幅增长,综合生产效益明显增强。据统计,我国水产总量占全球产量的35%,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出口到国际市场。近些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增长较快,水产品年总产量已达4700万吨,人均占有量也达37公斤。但相当数量用于出口,或被集中消费、集团消费,家庭消费人均占有量尚不足14公斤,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1)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5年上半年全国水产品产量202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918万吨,同比增长5.1%,海洋捕捞产品产量592万吨,同比下降0.09%,海水养殖产品产量519万吨,同比增长4.9%。
(2)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增幅放缓,城乡市场趋同态势明显
考察近5年的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2004年以前各月水产品消费价格均比上年同期下降,水产品消费价格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始终处于绝对下降的趋势。2004年水产品居民消费价格开始恢复性增长,一年内涨幅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是从2005年1—5月份各月情况来看,消费价格增长的势头有所放缓。分析其原因,除了市场供给充足导致价格不可能充分上涨外,居民消费需求不旺盛,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始终处于疲软状态,是水产品消费价格无法维持高增长的重要原因。
(3)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比上升5.7%
根据中国渔业政府网的72家水产批发市场49种水产品的价格监测数据,上半年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比上涨5.7%,其中海水产品价格上涨8.8%,淡水产品价格涨幅较小,为1.9%。从上半年各月反映来看,除了3月和6月份价格分别比上月下降外,其余各月价格均比上月有所增长,反映出上半年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整体上扬的态势。2005年1—6月份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各月增减(比上月)情况分别为7.3%、8.2%、-1.9%、1.2%、2.4%、-1.2%。
各类海水产品价格同比均有所上升,其中头足类和海藻类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分别达到24.5%和25.8%。海水鱼类、甲壳类和贝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9.9%、3.7%和5.5%。考察上半年各月海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品种的市场表现不一。海水鱼类、贝类、海藻类产品在上半年基本维持了比较平稳的变化,月度间波动不大。甲壳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增幅基本上逐月走低,进入2季度后更是呈现出绝对价格下跌的态势。与此相反,头足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在前5个月连续下跌,但跌幅逐步减小,到6月份终于止跌回升,比5月份上涨了14.7个百分点。
淡水产品价格同比小幅上升,其中淡水鱼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同比上涨了6.6个百分点,其他淡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上涨了1.9个百分点,而淡水甲壳类产品价格大幅下挫,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4.2%。从各月的市场表现来看,淡水鱼类产品价格1—5月份一路上扬,但涨幅一直走低,到6月份淡水鱼类批发市场价格比上月略有回落,原因在于大部分淡水鱼类起塘上市造成供给过旺。甲壳类产品3月、4月和6月批发市场价格均比上月有所下降,从曲线走势来看,月度间价格波动非常频繁。淡水甲壳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近年来一直处于震荡调整阶段,今年上半年价格同比下降24.2%,主要还是受蟹类产品价格下跌的拉动。
(4)水产品进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增幅高于出口
据国家海关统计,1—5月份水产品出口总额29.1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9%,出口数量115.5万吨,同比增长18.1%;出口水产品价格有所上升。进口总额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47.5%,进口数量150.7万吨,同比增长39.7%,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增幅。
二、“十五”总结
“十五”期间,在“以养为主”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水产养殖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养殖方式,已成为渔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渔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渔业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渔业的发展格局。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渔业结构有了重大改变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业和捕捞业在渔业中所占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2004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3209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65%。2005年水产养殖产量预计可达3427万吨,比“九五”期末增长32.9%,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从“九五”期末的60%提高到67%。 “十五”期间,我国水产品产量提高了821万吨,增长全部来自养殖业。这些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渔业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和优化。
(二)水产养殖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十五”期间,水产养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机会,对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渔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份额1985年为3.5%, 2004年达到10%。从1985年到2004年,渔业共吸纳了近1000万人就业,其中约70%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储运、销售和水产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2000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4725元,2004年全国渔民人均收入为5460元,大批渔(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生活。
(三)养殖水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品种
2000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跃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出口额为38.3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底,出口额可达到80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连续6年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养殖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优势品种所占份额明显,仅六大品种(对虾、鳗鱼、罗非鱼、大黄鱼、贝类、河蟹)就占一般贸易出口的60%左右。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产品贸易出口总量及出口额已位居世界前列。
(四)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十五”期末,我国已经建成国家级原良种场38个,“三合一”(病害防治、环境监测、质量检验)中心39个,地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1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139个。全国水产育种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养殖病害防治、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质量检验体系逐步完善,水产养殖领域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五)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和完善
一是养殖证制度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二是水产苗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开展了水生动物防疫工作,制订了规章,开展了培训,初步建立起水产养殖病害和疫情测报体系。四是水产养殖用药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制订了水产养殖用药管理规范,组织实施水产品药残监控计划,开展了水产养殖用药管理试点工作。
水产养殖业在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养殖品种等方面,还呈现出如下发展变化规律和特点:一是养殖品种多样化。“十五”期间,一些国外优良养殖品种如南美白对虾、罗非鱼、大菱鲆、虾夷扇贝等的成功引进,形成了经济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另外,观赏鱼养殖近年蓬勃兴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水产养殖新的增长点。二是优势水产品养殖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沿海一些省市已经成为出口水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三是养殖方式多样化、集约化。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可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水产养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
根据国家渔业“十五”计划,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我国水产业发展迅猛,水产品总量大幅增长,综合生产效益明显增强。渔业总产值、水产品产量及进出口总量均大幅增长,水产良种覆盖率有较大提高,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养殖不断增多;捕捞强度得到初步控制,渔业资源衰弱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总体得到遏制;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渔民年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水产品质量提高。
“十五”完成情况表
经济指标
“十五”目标
完成情况
渔业总产值
约为4000亿元
2004年达到了3606亿元
水产品进出口总量
约为500万吨
2004年606.8万吨
2005年1-5月266.2万吨
水产品进出口总额
70亿美元
2004年为69.66亿美元
2005年1—5月为29.2亿美元
2005年水产品产量
达到4600万吨
2004年已达4855万吨
2005年上半年为2029万吨
2005年渔民年人均纯收入
达到6000元左右
2003年达到5200元
2004年5500元左右
一、 渔业“十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在保护与合理开发资源的前提下,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增强竞争力为目标,全面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经济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把增加渔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妥善解决影响渔民收入的主要问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引导渔民适应新环境,广辟产业新领域,保持收入较快增长。
(二)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渔业发展的总目标是:渔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渔业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更多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渔业的合作与竞争;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重大水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有所保障;渔业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就业渠道拓宽,渔民收入持续增加;渔业管理更趋科学化、法制化,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预期目标是:
—2005年渔业总产值约为4000亿元;渔业增加值预期240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7%以上;水产品进出口总量约为500万吨、70亿美元,其中出口在200万吨、45亿美元左右,年均递增分别为5%和3%左右。
—预期200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600万吨,养殖与捕捞比例约为67:33。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加快,大洋性公海渔业比重增加,休闲渔业市场走俏;渔业经济区域布局总体趋于合理,各具地方特色。
—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面扩大,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左右,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养殖不断增多;生物资源开发程度提高,水产品加工率40%左右,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明显提高;重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渔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
—捕捞强度得到初步控制,渔业资源衰弱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总体得到遏制,局部有明显好转;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逐步完善配套。
—2005年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年均递增约5%。水产品质量提高。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在有效的检测监督下,提供较为安全的水产食品,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水平有较大提高。
—以《渔业法》为基干的法律、法规基础体系基本形成;配套制度建设初步完成;执法队伍得到稳定和加强;执法装备进一步强化。
(三)区域布局
东部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历史上是中国渔业的主产区。“十五”期间应以适度规模经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着力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采用新技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挖潜增效为重点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实现基地、加工、流通出口一体化,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
西部地区渔业逐步被重视并获得较快的发展,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经验。这一地区具有一定的渔业资源与市场潜力,发展渔业尚有较大的空间。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以冷水性鱼类、稻田养鱼及生态渔业工程为主的养殖业,使西部地区丰富的冷水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努力构建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渔业。
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发达区和西部开发区之间的过渡带,应利用其地缘优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面向东部引进技术、资金,扩大出口渠道;参与西部开发,占领广阔市场,从而促进中部地区渔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主要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增加渔民收入;
2、加强渔业人材培养和科研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
3、建立健全新的渔业管理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力度;
4、根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稳定渔区经济和社会秩序;
5、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渔业发展后劲。
二、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海洋渔业目前有90多远洋渔业企业,1700多艘远洋渔船在4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及大西洋、印度洋公海从事远洋渔业生产,年产量约为110万吨。
2004年全国水产品产量4855万吨,比2003年同期增长3.2%,1—11月淡水产品产量1669万吨,同比增长5.9%,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287万吨,同比增长2.1%,海水养植产品产量1050万吨,同比增长4.2%。
2004年1—11月份水产品消费价格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2.9%,其中城市上升12%,农村为14.9%。在各类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中水产品消费价格增幅处第四位,高于鲜菜、鲜果。
2004年水产品出口总额69.66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27%,出口数量280.5万吨,同比增长18.3%;进口总额3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4%,进口数量326.3万吨,同比增长28.0%。水产品出口以日本为主,占40.8%,第二位是美国,占13.7%,向日、美、韩、欧盟四个地区出口量占水产出口总量的79%。对欧盟、日本和韩国出口同比增幅较高,分别是31.5%、29.6%和29.1%。对美出口年内下降了4.4%。烤鰻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品种,出口增幅达55.6%,其占水产品出口的比重也高达10.4%。
据海关统计,2005年一季度全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贸易总量125.3万吨,贸易总额24.5亿美元。其中,出口量53.3万吨,出口额16.3亿美元,同比增长8%和17%;进口量72万吨,进口额8.2亿美元,同比增长47%和60%。实现贸易顺差8.2亿美元。
(一)出口增长势头减缓,但出口额在大农业中仍处于首位。一季度我国对虾出口下滑,影响了全国水产品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出口额增速由去年全年的29%、去年一季度的35%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17%,低于畜产品(29%)、蔬菜(22%)和水果(21%)。由于水产品的相对高价值,出口额在大农业中仍属首位。一季度全国农产品出口额60.7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26.9%。
(二)对日、韩、美、欧出口保持平稳,出口额依次为6.7、2.6、2.3、2.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83%,每个市场同比增幅分别为11.3%、28.5%,11.6%,44%。对美出口由于罗非鱼和蟹等品种的拉动依然保持了11.6%的增长。内地和香港地区的水产品贸易往来趋于频繁,一季度内地向香港输出水产品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
(三)国内资源中名特优养殖水产品出口仍是主力,但具体品种有增有减。黄鱼、贝类出口势头非常强劲,出口额增幅在20%-35%之间;罗非鱼出口由冻原条鱼向冻鱼片发展,尽管出口量有所下降,但产品附加值却在提高。相反地,两大高价值品种烤鳗和对虾出口量和出口额双降,其中烤鳗因一季度不是消费旺季和日本价格略降等原因,出口下降了10%;因美针对初级虾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因素,我冻原条虾、冻虾仁等出口平均下降了60%以上,但深加工虾如面包虾、调味虾等出口量上升了24%,出口额上升了14%。
(四)来进料加工势头依然很旺盛,但已引发对渔业原料的争夺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据统计,一季度加工贸易进口原料4.55亿美元,同比增长52%,出口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同泰国已成为世界金枪鱼加工基地一样,中国也正在成为世界鳕鱼、鲭鱼、鲱鱼等品种的加工出口基地,来进料加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但是,由于主要渔业国限捕措施的进一步严厉,用于来进料加工的原料非常有限,供应短缺致使原料价格上涨,鳕鱼、鲭鱼等平均价格上涨了15%。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渔业产量连续多年处于世界前列。据农业部渔业局统计分析,2003年,全国渔业系统围绕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以发展养殖为重点,控制捕捞,开拓远洋,深化加工,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加强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保持了全国渔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渔业总产值年均递增,成为大农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据海关统计,我国水产品总产量2001年为4382.09万吨, 2002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513万吨,比上年增长3%,2003年全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4690万吨,增长2.8%,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2821.66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8.0%,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海水水产品产量增长5.0%。山东省海洋渔业产值占全国海洋渔业产值的25.3%,居全国首位。全国水产品2003年进出口总量为443万吨,进出口总额达到79.7亿美元;其中出口量210万吨,出口额54.9亿美元,同比增长1%和17%;进口量233万吨,进口额24.8亿美元,同比下降6.4%和增长9.5%;实现贸易顺差30.1亿美元;出口额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214.3亿美元的25.6%。2003年水产品出口额列前5位的分别是山东、广东、辽宁、浙江和福建。2003年的渔业投入持续增加,仅中央一级的国债投资、计划内基建投资、财政专项经费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就超过12亿元,比去年增长15.8%,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至2000年,全国水产品总量达到4279万吨,年均递增7.7%, 人均占有水产品33.8千克,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渔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素质明显提高,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稳步增长。渔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上升到12%,渔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年均递增10%左右,成为大农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渔民人均纯收入4725元,年均递增7.1%。渔业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渔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渔业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强。2000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达405万吨,56.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8.3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占大农业的20%,增长幅度居于前列。中国渔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资源、环境、就业的压力很大。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使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产业结构调整还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水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渔业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相对滞后。2002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513万吨,比上年增长3%。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加入WTO,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今后5年,持续较快增长的国民经济宏观环境对发展渔业总体上是比较有利的,但在新的海洋制度的建立、对渔业产业结构、对科技发展、资源和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十五”期间中国渔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影响,保持渔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