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送礼宣传语:试论德育课的内容设置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4:28
作者:邱广木
、 [摘要]本文从我国德育课的内容设置入手,结合对德育课教学的实践,通过对德育课内容设置与教学关系的剖析,提出了德育课内容设置与教学“系统性与针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稳定与创新、知识与能力”四个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期待对德育课内容设置与教学的紧密联系,突出对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内容设置与教学 辩证关系 实践性
德育课内容设置直接作用于具体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的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现对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版)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的辩证关系进行剖析,全面具体地把握它的教学理念。以期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和发挥它的效能和作用。
(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突出针对性
德育课本身知识构成就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它的知识理论和观点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使这个系统更具有实践性和内在的统一性。
《德育》教材的三册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巧妙地包含了这些理论与观点,如第一册第六课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内容、第二册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及其相关内容。表面上看来,《德育》教材在宏观上好像是简单罗列的松散结构,实际上,它体现着一定紧密结构的科学性,它内在包含着层进连续性,外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进连续性是指课程内容设置在各个阶段中(册、课、节、纲、目)自成系统,各阶段又构成统一的整体,整体内部在内容结构上是逐渐深化的螺旋式上升连续状态,大系统内含小系统。小系统独立成体,如第三册的职业道德内容就是自成的系统,但这一系统是在《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标准》的大系统的编排下实现的。
针对性强,是本版《德育》教材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它十分注意到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结合,遵循思想养成规律和教学规律,不搞重复教学。尤为重要的是,它更能联系新世纪社会发展和信息时代的特点,联系技工学生的思想现状,结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技工学生自身的理论文化基础和心理成长的特点,结合技工教育的职业化、技能化、就业前期成人社会化的鲜明特色。这种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明显带有趋向性,无论在内容安排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十分注意技工教育和学生主体的特点,以学生愿学、能学为出发点,把德育课教学目的融入其中,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突出实践性
德育课本身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综合总结与高度概括,它分析了人的本质问题、世界本原问题、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趋势等,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与领域的内容。作为一种充满理性的抽象理论,必须进行“灌输”,不可能自发形成。本版《德育》教材在体现德育课这一特点和要求上,是与它的实践性结合在一起的,十分重视这一学科的实质和内含。它克服了任何轻率的结论与随意的理论跃然纸上,避免了“想当然”无任何依据的观点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理论内容安排上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形式,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减少由于理论深度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吃不饱或吃过饱的现象发生。
教材的编写使用设置合理,除了强调理论性外,更要突出实践性。本版《德育》教材正如其在“前言”所综述的特点那样,它“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政治课教材中存在的‘繁、难、偏、旧’,过于理念化、成人化问题”,在短短的一个多学期的教学使用过程中,它就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受到了欢迎。同时,它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所侧重,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大至系统的内容编排,小至各节的形式表现,都采用了与技工教育和技工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如大到在三册内容上,就是根据技工教育的职业特点来进行设置的,小到在文字语言使用上,尽量采用生活用语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第二册的经济、政治制度和知识,这种实用性更是跃然纸上。
现行的一些地方部门,在德育课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味追求表面效果,迎合学生一些不良的倾向,急功近利,舍本逐末。有的人甚至认为学生只要专业学好就行了,忽视或放弃了德育课教学,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做法:减少德育课内容和课时,考试改为考查,必修改为选修,选修改为免修,形势教育代替课堂教学,电影录像辅助教学取代正常教学等。这些做法是严重错误的,其削弱了德育课教学效果,这必将导致学校德育课的淡化与社会主义教化的削弱,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本版《德育》教材坚持了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实践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以偏概全的实用主义。它在学时设置上达到了《大纲》要求的120个学时,在内容上安排上由三册整版构成,完全符合教材改革的要求和需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保证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方式,从而确保了德育课作为德育基础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之一的落实。
(三)稳定与创新的结合,强调创新
德育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决定了它的设置与教学只能是稳定的,这种稳定当然是相对的,相对有较稳定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学大纲内容、教学计划步骤等保障。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也是由德育课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它是进行系统教学的前提基础,是教学目的得于实现的重要保证。本版《德育》教材根据《德育大纲》要求,在理论系统和知识点上都保留了上版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囊括了世界观与人生观、政治与经济制度及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
德育课设置与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稳定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创新是稳定的发展与必要补充。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实变化、社会氛围和形势需要,在教学设置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适当必要的调整和革新,这是现实的需要。本版《德育》教材正是基于和满足这种现实的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在课程设置的创新上体现出教学观念的变革的。其在保持基本内容的系统化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要求,增加了学习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这些都是当前国家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其强调创新意识更为突出的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形式上,它大胆采用了国际的16开本印刷,在内容结构上对传统的条块式进行彻底的扬弃,增加了大量的图像说明,运用了“案例链接”、“资料卡片”、“想一想”、“议一议”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吸引力的形式,在语言文字上大量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在案例内容上更是引用了大量具有代表性、时代感的新鲜的实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改者的务实态度和作风,初步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最终使德育课散发出新的魅力。
(四)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强调能力培养
德育课设置与教学在实践中,注意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当前素质教育最基本两个要素的突出表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指出了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传授知识与道理、解决疑难问题,但这还远远不足够,师者不但要“授之与鱼”,还必须“授之与渔”。也就是说,师者不仅要传授知识与道理,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既要求让学生懂得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生是什么、人生价值在哪里、社会发展规律是怎样的等认识世界的知识或道理。又要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论去探索、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确立科学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知识和道理的“灌输”与能力的培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忽略了任一方面,都会使德育课出现“一条腿走路”的现象。
本版《德育》教材在课程内容设置进行的改革,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内容上由以前政治课教材的“四大册”改为“三大册”,由以前全文字结构改为文字简明的图文并茂,并采用的“想一想”、“议一议”和“案例链接”等形式,就是要加大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从而避免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出现教学的“两张皮”现象,造成“课难上、人难学、理难通”的尴尬局面。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