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容展地址:谈德育观念、内容、方法的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6:48

谈德育观念、内容、方法的更新

唐  银 

 

当前的时代是民族振兴、社会腾飞的伟大时代,当代的社会经济特点对职中学生的思想、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更新德育观念

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反映,更新德育观念,就是端正德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态度,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1.要更新任务观。旧观念认为,管住学生,使之遵纪守法,搞好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任务。这种观念,降低了德育的要求,缩小了德育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新时期德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书生,而是要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不是要管住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要更新人才观。首先更新“好学生=高分+听话”的旧观念。新时期的好学生,要具备“四有”的素质和德智体美劳的基础,还要具有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其次要更新成才观,改变认为只有读正规学校、进国营单位才能成才的旧观念。树立多途径学习,行行出状无的多渠道成才观念。

3.要更新师生观。当今学生思想活跃,逆反心理强,向师生减弱。因此,我们要改变“师道尊严”、“师命不可违”等旧的师生观念,建立起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更新,教师是指导者,同时又是服务员,要有为学生服务的热情和态度;教师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要有向学生虚心学习的精神。更新师生观念有助于密切关系,增进德育效果。

4.要更新环境观。旧的观念企图“净化”环境,用堵、禁的办法,将各种腐朽思想行为拒之校外。社会开放,“净化”环境是被动的、徒劳的,无助于增强学生的抗污染能力,相反,会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让学生接触社会,同时引导他们对所得信息进行比较鉴别,对坏的东西,劝导他们不读、不看、不做、不传;对好的东西,吸收消化,为我所用。

上述观念是带根本性的德育观念,更新了这四个观念,就端正了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更新德育内容

用什么内容教育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的思想变化。当前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教育:

1、当前要突出理想、道德、劳动和社会主义法纪教育

对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为基础,以“四有”教育为中心,以“五爱”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为基本内容。

2、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

中学生缺乏新旧社会、中外社会生活对比的体验,学习理论,进行社会调查,印证和接受实践锻炼是他们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起点和基本途径。在复杂的社会斗争中,青少年只有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明辨是非,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才能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近年来,有些学校放松了形势政策教育。以致有些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对内外政策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他们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这种偏向,必须坚决纠正。

4、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常识教育

学习经济常识,培养经济头脑,不是传授捞钱的生意经,而是学习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税收、信贷、经济管理和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更新德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德育的方式方法也要做相应的改革。

1、要坚持德育的民主性,实行双向疏导

尊重学生是亲近学生和有效地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当今学生自尊心增强,向师性弱,教师如果动辄训斥他们,就会引起反感和抵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平等和气地开导才会使之乐于接受。与此同时,还要实行双向疏导,不要以教育和真理宣示者的身份自居,而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他们商讨。

2、要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做到言行结合

教育要讲练结合,德育也应知行结合。缺乏实践的德育是不全面、不深刻、不巩固的,会造成学生言行脱节,动手能力差,缺乏劳动习惯。要实行坐而论道和起而行道相结合,理论教育和行为训练相统一。

3、要坚持德育开放性,做到疏禁结合

开放性的社会要实行开放性的教育,既让学生接触社会,广见博闻,又要引导他们进行比较鉴别,择优弃劣,实行良性结合。如果放任自流,让学生集众丑于一身,实行劣性组合,则将贻害无穷。同时,也要实行必要的堵塞,如禁止学生喝酒、抽烟、早恋、擦胭脂等。实行这种禁止时,要贯彻摆事实、讲道理、看危害的疏导原则。

4、要注意德育的多样性,把握德育的时机性

当今学生求知、求乐、求美、好动喜新,厌恶空洞说教和陈旧的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活动要形式多样、新颖有趣;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把握德育的时机性,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掌握他们各个时期最关心、最喜爱的活动和事迹,进行探寻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即依据学生的兴奋点和当时的具体条件,确定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