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阻击凯特琳特效: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基础和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0:50:56

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基础和未来

 

今天的视频讲座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王佳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我们物理组在认真观看了视频、详细听取了专家点评,收获颇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这次研讨在深层次的角度上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的认识。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王佳老师基于学生发展基础、指向学生未来的思路,在案例《光的折射》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方面就是教材分析,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折射定理得出的过程以及折射定理的理解与应用。而折射率的定义以及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折射率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授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第二个方面就是学生情况,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关于这个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预备,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不会有特别的困难,但是初中学习的折射是比较的粗浅的,很多方面只是给出了定性的关系。现在要对这两个角度进行一个定量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初中是没有折射率这个概念的,而在高中我们是要给出折射率这个概念的,并且进行一定量的计算。   

接下来制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高三水平已有的知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是关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第二个是关于过程与方法这个方面的目标,首先是我做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得出光的折射定律,最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得出折射率的概念并加以应用与理解。那么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这个探究过程,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第三是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并且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最后就是教学过程。

王佳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发现很多同学其实都有预习的习惯,所以让他们进行猜想的时候有部分预习过的同学他就会说入射角正弦和折射角正弦之比就是一个常数,如果学生没有猜出来的话,在第二个环节定量探究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就是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学生猜不出这个猜想的话,老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个就是老师进行引导然后让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王佳老师就光的折射定律这一节课的课堂实录,通过分析会发现它具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在“课标”当中要求通过实验来探索光的折射定律,所以这节课老师非常重视实验的引入,第二个特点就是实验之外,给予学生更多探索的自由。所以说在科学探究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也体现的比较重要。我们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这节课的确显示出了科学探究的特点,具体来看这节课有几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首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用到了实验挺有趣的,刚开始以空气作为介质看不到砝码,但是慢慢的注入了新的介质之后水之后,就看到了砝码,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认知冲突,为什么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光的路线发生了转变?这其实是在初中已经学到的光的折射现象,但是高中和初中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用定量的方式用公式来深入了解光的折射定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说这节课,老师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引入了有一点陌生的这样的一个新的物理命题,这样的一个设计还是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加了物理学史的内容,科学技术社会都体现科学本质的关系,让学生也感觉到跟科学家发现光的折射定律走的比较类似的路线,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多深入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学生发现历程的感觉会更好一些。

通过两次集体备课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目的是达成对课程资源的一个这样的理解和创造,教师是课程真正的实施者,学生才是课程真正的领会者,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物理,而不是老师是教物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生通过学习达成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老师不是生搬硬套按照教材去讲,还是要有自己一定的主观性,通过自己的主观性的创造有智慧性的创造然后结合他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实施的情形,达成最终对课程的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这样一个结果。老师是辅助中的主导者,但是我们要让老师发觉到他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是实施者,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的这样一个创造者。我觉得我们新课程在谈到学习共同体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在王佳老师的这堂课中,实际上可看到了一个创建学习共同体的一个过程。